本书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通过对明代景德镇瓷器的个案分析,解读瓷器器型、纹饰、铭文及款识所隐含的社会文化信息。作者力图在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下,运用图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论证方法,考察历史与社会。
本书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通过对明代景德镇瓷器的个案分析,解读瓷器器型、纹饰、铭文及款汉所隐含的社会文化信息。全书“图文对照”,以一种“情境体验”的方式,对晚明社会生活进行触摸与观察。作者力图以器物观照社会。揭示明代景德镇瓷器的隐喻意义——明王朝的兴衰承运。作者全新地诠释了晚明器用的“瓷质化”现象以及瓷器纹饰的“泛俗化”问题,并用以实证晚明社会生活的异变。
器用“瓷质化”要求瓷器生产的成套化、系列化和使用的专门化;同时,生活中原本属于其他材质的器物纷纷被瓷质器型所替代,许多新的瓷器器型被开发出来。“瓷质化”的心理诉求揭示了晚明社会上层尤其是皇室生活“由俭入奢”的深刻转变。瓷器纹饰的“泛俗化”表明:晚明皇室御用瓷器纹饰追求“吉祥喻意”向民间习俗靠拢;民间器用纹饰追求“富贵气息”而犯禁逾制。士人阶层追求“雅趣”及声色之娱,沉浸在世俗浮华之中,有媚俗趋向;城市新贵崇尚“文人习性”而不得要领,有恶俗之嫌。商赛、陶人为了迎合市场,揣摩文人及市井习俗,“引经据典”,竭尽“搬弄”之能……
作者力图在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下,运用图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论证方法,考察历史与社会。
绪论:以图证史——观察晚明社会的新视角
第一章 景德镇瓷器与明王朝的兴衰承运
一、景德镇瓷业与明朝早期的政治理想
1.农本社会的政治理想
2.明朝早期的匠籍制度
3.御器厂的建立——皇权极端化的表征
二、明朝中晚期景德镇官窑与民窑的兴替
1.正统朝的“禁烧令”
2.嘉靖朝的“官匠改制”与“官搭民烧”
3.童宾自焚与潘相外逃
4.“天启三年唐氏制造”——一种皇权的褪色
三、权力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运作方式及相互影响
1.官窑的生产组织形式
2.民窑瓷器的相关产业及其商品化模式
3.明朝皇室对财富的支配方式以及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4.晚明景德镇瓷器产品的流向
第二章 瓷器器型:晚明器用的瓷质化与社会分层
一、器用的瓷质化现象
1.好货与纵欲:明朝皇室器用瓷质化
2.上行下效、雅俗莫辨:晚明士人及商贾富室器用瓷质化
3.普通百姓的生活器用
二、晚明瓷器器型与器用诉求
1.“祈福”与“淫巧”:皇室气息与皇室器用
2.“博古”与“悦新”:士人及富有阶层的器用喜好
3.普通百姓重实用的器用需求
三、外销瓷器器型及器用诉求
第三章 瓷器纹饰与晚明社会风气的异变
一、典型纹饰的泛俗化
1.龙凤纹饰:从事权威到“上下无辨”
2.高士纹饰:从出世到入世的“高士情结”
二、帝王、文士的媚俗趋向
1.帝王之俗:吉祥纹饰的堆砌
2.文俗:文饰的流俗
三、纹饰、摹本与市井生活
1.纹饰与绘画
2.纹饰、刻本插图与市井生活
第四章 铭文、款识:晚明瓷器纹饰考察的延伸视角
一、瓷器铭文的“形而上”意义
1.瓷器铭文的传统观念
2.晚明瓷器铭文的价值取向
二、铭文中的宗教信仰与现世生活
1.宗教意识与现世回报
2.行贾生涯
三、瓷器款识与商业
1.从泛吉言款识到固定款识
2.从文字标识到图形标识
3.固定款识与晚明景德镇瓷器的商业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