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蓝编写的《安德里奇传》以时间为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回顾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南斯拉夫文坛的代表人物、杰出作家伊沃·安德里奇的人生经历。有求学历程、工作经历、创作过程、生活事迹、获奖历程和生命的终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德里奇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天海蓝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海蓝编写的《安德里奇传》以时间为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回顾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南斯拉夫文坛的代表人物、杰出作家伊沃·安德里奇的人生经历。有求学历程、工作经历、创作过程、生活事迹、获奖历程和生命的终结。 内容推荐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南斯拉夫文坛的代表人物、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中具有“史诗般的力量”,并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描绘人的命运;他也因此被公认为哲理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本书《安德里奇传》写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 《安德里奇传》由天海蓝编写。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青涩的民族主义者 1.平淡的命运轨迹 2.求学历程 3.光荣的流放 4.1917年后的生活 第二章 外交部 1.来自罗马的信 2.三地任职 3.驻马赛领事 4.工作在马德里 5.六年零两个月的国内生活 第三章 战争前奏 1.柏林记 2.德国人来了 第四章 巅峰之作“三部曲” 1.隐居生活 2.创作《德里纳河上的桥》上 3.创作《德里纳河上的桥》下 4.三国会之《特拉夫尼克纪事》(上) 5.三国会之《特拉夫尼克纪事》(下) 6.非历史小说《萨拉热窝女人》 7.反法西斯的胜利 第五章 平静的生活 1.首次到访土耳其 2.超短的长篇小说《罪恶的庭院》 3.与中国的友谊 4.鲁迅逝世20周年祭 5.花甲新郎安德里奇先生 第六章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安德里奇的婚后生活 2.喜讯传到了贝尔格莱德 3.斯德哥尔摩领奖 4.领奖归来 5.安德里奇的小说与艺术观 第七章 生命的终章 1.病魔来袭 2.80岁生日 3.葬礼 附录 安德里奇生平 获奖辞 获奖时代背景 安德里奇年表 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 试读章节 1.平淡的人生轨迹 不过每个人不一定如愿以偿,而且即使想到了,也不见得有实践它的决心和力量。 ——《德里纳河上的桥》 1892年10月9日,在特拉夫尼克(今属波黑管辖)附近的一个名叫多拉次的村镇的普通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儿,他的父亲为他取名伊沃·安德里奇,在塞尔维亚语里,伊沃的另一个意思是飞翔。这或许预示着这个在当时看起来很平凡的少年在将来会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人物。 和在那个偏远山村的许多家庭一样,家里有少量的土地。安德里奇的父亲安东·安德里奇出生于萨拉热窝平原,是制作咖啡磨的石匠,手艺相当不错,人们尊称他为“咖啡磨师傅”。 安德里奇的母亲卡塔丽娜是远近闻名的美人,据当时熟识的老人的回忆:“卡塔丽娜是个非常漂亮的女人,秀长的头发几乎耷拉到膝盖。”安德里奇的家庭生活勉强维持温饱,家里有一些土地和一辆破旧的牛车,他们养不起马,一头或者几头牛外加几只山羊就几乎构成了这个家庭的全部财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两年后的1894年,死神塔纳多斯光顾了这个平凡的家庭并带走了安德里奇的父亲。丧钟的声音被敲响在多拉茨的上空。失去父亲的家庭生活境况如何可想而知,为了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伊沃的母亲带着他来到了临近的维合格勒,投奔他的姑母安娜。 安德里奇的姑父玛特科夫塞齐克在奥匈帝国当局控制下的宪兵队供职,经济收入相对比较可观。母亲卡塔丽娜在萨拉热窝一家纺织工厂做工,只要有时间就会回维合格勒看望儿子。因此,安德里奇虽然幼年丧父,但母亲、姑母和姑父的疼爱,仍然使他充分地享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亲情的幸福,尤其是姑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极其严格的要求,更使他获得了良好的家教。 安德里奇的姑父、姑母没有儿女,所以他们把父母对孩子的爱都倾注到安德里奇的身上。安德里奇的姑姑安娜是个善良的波兰女人。当时,安德里奇姑妈家的邻居阿依库娜老人在叙述安德里奇在维合格勒的幼年生活时这样说道:“在安娜家里,伊沃简直成了小王子,在他的房间里,一年四季都摆满了鲜花,一到春天,满屋香气扑鼻,玫瑰香味更是令人神清气爽。除伊沃一人外,其他人都不得随便走进屋里,因为姑母安娜有令,要充分满足伊沃有一个宁静环境的愿望。在这间不算太大但很清洁、整齐、弥漫花香的屋子里,小伊沃独自一人读书、写字……” 伊沃在维合格勒读小学时,他的母亲卡塔丽娜在萨拉热窝地毯厂当织毯工人。1903年,伊沃小学毕业后,因学业优良获得了一年200克朗的奖学金。有了这笔钱,安德里奇来到了萨拉热窝,在母亲身边继续读中学。他在致克罗德·阿乌林的信中写道:“我是在不平静的电闪疾驰的年代里(1904——191 2),作为一个清贫的寡妇的独生子,在萨拉热窝读完中学的。我想,孩提年代的任何危机都吝啬地未能把我放过……” 萨拉热窝这座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山城在奥斯曼土耳其4个多世纪野蛮、残酷的践踏下,经受了多少苦难!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匈帝国在带给这座城市先进和现代化的同时,使用武力占领了她,取代了土耳其中世纪的野蛮统治。然而,如同整个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一样,葱绿而俊秀的萨拉热窝,依然还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呻吟和痛哭。 在求学期间,波斯尼亚正值奥匈帝国的高压统治下,波斯尼亚境内有相当多的民族主义者认为:奥匈帝国从未赋予他们以平等的地位;所有的南斯拉夫应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奥匈帝国居民中的一种成分,即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民族主义者,他们都希望摆脱帝国的统治并且越过边界与塞尔维亚联合在一起。塞尔维亚变成了南斯拉夫的宣传中心。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安德里奇在学校毕业后加入了“青年波斯尼亚”,一个被当时奥匈帝国统治者定义为“叛逆者”的激进民族组织。在此期间,认识了好友加夫里洛·普林西普。 1878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成为了奥匈帝国的领地。1908年被奥匈帝国占领。就像安德里奇在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中对女老板罗蒂卡所描写的那样:“酒馆的生意虽然不错,可是全部的进项也弥补不了股票普遍下跌给她带来的损失。过度的悲伤使她积劳成疾……她痛苦万分,几乎像疯了一样。” 有压迫的地方就不会缺乏反抗的火焰,只是安德里奇没有发现,这次反抗的火焰给他带来的除了以后文学道路上的涅粲重生外还有长达近5年之久的刑罚,我们称之为:“光荣的流放。” P2-5 序言 一束艳丽的玫瑰 我终于写下了一些久久不敢说出的话。脑袋隐隐作痛,身躯奇异地发麻。遥远的号角沉寂下来,心中仍是一个谜团,一片片轻盈的冬雪,歇在棒球游戏场上。最后的树叶瑟瑟作响!最后的思绪令人苦闷!我再也不愿打扰那些理应快活的人们。我谅解那鲜红的嘴唇。 ——伊沃·安德里奇 很难想象,伊沃·安德里奇,一个有着作为一个南斯拉夫人所共有的坚韧的民族性格的文学家、哲学家,一个广受外界赞誉的民族独立战士也能写出这带着一丝忧伤、彷徨的诗句。这或许就是安德里奇——一个性格坚强与忧郁统一的人。 他的作品为我们铺开了在这400年历史长河中南斯拉夫人不懈奋斗的雄伟画卷的同时,也融入了自身对历史发展及人性的反思,希望用理性来驱散人性中的阴霾,通过悲壮的描写风格来表达自己期待人性和解、愿世界充满爱的博大胸怀和本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在他的代表作“波斯尼亚三部曲”之一的《德里纳河上的桥》中,一座由奥斯曼帝国统治者修建的沾满了波斯尼亚人血泪的大桥与三个小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者修桥而被施以桩刑的乡民拉迪斯拉夫;在奥匈帝国统治的夹缝中生存着的,精明强悍、深谋远虑却难逃破产命运的犹太女商人罗蒂卡;在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时同代表伊斯兰古老文化的大桥同归于尽、受人尊敬的阿里霍扎。 安德里奇的小说善于借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的历史事实。在《德里纳河上的桥》中,这三个小人物的命运与奥斯曼帝国野蛮血腥的封建统治到奥匈帝国的变相掠夺,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由曙光的来临,这一历史主线紧密地结合起来。他通过意识流的描写手法在为我们还原这段历史的同时,也使得我们不禁为故事中主人公及他们看似不同却又有些相似的命运嗟叹不已。 《萨拉热窝女人》完成时间略晚于《德里纳河上的桥》。在这部外界知之甚少的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拉伊卡·拉达科维奇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来表现作者对本民族遭受的苦难和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及希望改变这一现状的强烈愿望。 “三部曲”中的《特拉夫尼克纪事》则是借由拿破仑帝国在特拉夫尼克设立领事馆时期与欧洲三大强国间的利益纠葛,在小说中虽然描述的是苏丹统治的瓦解和法国大革命的兴衰成败,但事实上却是作者从另一个侧面对本民族历史演变过程的解读和反思。 1954年创作的《罪恶的庭院》则是作者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虽然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题创作的小说,但却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揭示专政对人性的泯灭和摧残。 在另一部中篇小说里,通过一位年轻医师,追忆了二十年代他住在波斯尼亚时的感受,书中压抑场景的描写借以表现作者内心对民族苦难的痛惜。 阴森森的土耳其式的十一点——根据那个遥远国度特异的时间区分法而订出来的十一点。犹太人没有钟可以用来敲声报时。只有上帝才知道他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只有上帝才知道西班牙犹太人和德国犹太人日历上所指示的究竟是什么数目。就这样,甚至于在深夜,当每一个人都在沉睡时,这个世界还是分割的。人为了要计算夜里的时刻而将它分割了。 伊沃·安德里奇的内心是宁静和安谧的,这是一种从磨炼中获得,又经过深刻省察的宁静与安谧。在思索整个问题时,他始终抱着一种客观而又富人情味的态度。虽然饱经苦难,但没有忘记对博爱理想的追求。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 1975年3月13日,伊沃·安德里奇在贝尔格莱德与世长辞,他为我们留下了除“波斯尼亚三部曲”以外的包括散文集(《黑海之滨》、《动乱》,中篇小说《大臣的象》、《罪恶的庭院》等在内的10余部小说和散文集。 虽然,我们无法回答他关于在苦难与压迫下,一个民族怎样在重重困难下挺直自己不屈的脊梁,如何在欲火重生后以宽广的胸襟来面对新生的世界,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而再度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但是,伊沃·安德里奇作为近现代史上对哲学、历史学、文学广有涉猎作出不朽贡献的人,我们有理由为他献上赞美之词,即使他已离我们远去长达36年之久,但是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却值得所有后人铭记。 书评(媒体评论) 我相信,安德里奇如果能够活到现在,对于这个世界和时代,他一定会发出自己富有良知和正义的声音的,那是一个作家生命的力量,社会的良心,时代的交响。 ——肖复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