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血管里流淌着名门望族的血液,她却“自私”得惊世骇俗。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邵江天编著的《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呈现张爱玲谜一般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邵江天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血管里流淌着名门望族的血液,她却“自私”得惊世骇俗。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邵江天编著的《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呈现张爱玲谜一般的一生。 内容推荐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作为“生命”的“袍”,张爱玲“华美”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她举世惊艳的文学才华;而所谓“爬满”的“蚤子”,则是她那悲凉凄绝人生的写照。而这一切,就构成了张爱玲生命的一体两面。 邵江天编著的《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七十五年的生平经历为线索,文图并茂地再现了张爱玲风华绝代的人生。那些由一连串痛苦、孤独和悲凉,以及成功、荣誉、名声交织在一起的传奇故事。《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一如张爱玲本人作品的沧桑和华丽,直逼现代都市男女情感世界,令人欷歔不已,难以释手,是“张迷”们的必读和收藏之作。 目录 序 第一章 多事之秋的名门哀乐 一、张烘出世 二、名门佳偶 三、孤儿寡母 四、军门小姐 第二章 另立门户的沉沦堕落 一、兄弟分家 二、天津新家 三、母亲出国 四、初人私塾 第三章 少女时代的成长烦恼 一、重回上海 二、见习淑女 三、人学新校 四、父母离异 五、天才初梦 六、牛刀小试 第四章 才华初露的女中岁月 一、含苞待放 二、父亲再娶 三、后母当家 四、少女心事 五、崭露头角 六、懒惰低能 七、淘气闯祸 第五章 后母引爆的父女决绝 一、惨遭毒打 二、逃出牢笼 三、兄妹反目 四、如此母女 第六章 求学香港的人生历练 一、求学港大 二、结交炎樱 三、战时香港 四、魔鬼看护 五、故乡无梦 第七章 横空出世的绝代才女 一、插班新生 二、卖文为生 三、一炮走红 四、横空出世 五、誉满沪上 六、木秀于林 第八章 张胡之恋的人生棋局 一、胡某其人 二、投靠汪伪 三、意兴阑珊 四、结识爱玲 五、两情相悦 六、结为夫妇 第九章 滥情导致的缘尽分手 一、武汉办报 二、护士小周 三、狼狈逃难 四、不求甚解 五、温州之行 六、缘尽分手 七、隔洋借书 第十章 萎谢之后的重振雄风 一、重新出发 二、涉足影坛 三、母子小聚 四、再续辉煌 第十一章 漂泊海外的艰难谋生 一、二下香港 二、焦头烂额 三、柳暗花明 第十二章 人到中年的颠沛流离 一、结识赖雅 二、首次安家 三、母亲去世 四、入籍美国 五、台湾之行 六、重回故地 第十三章 晚景岁月的角色转换 一、后母难当 二、赖雅病逝 三、学者生涯 四、接受采访 五、会见友人 六、国际名声 第十四章 寂寞凄清的孤独谢幕 一、功德圆满 二、悄然离去 附:张爱玲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含苞待放 由于住校,张爱玲平时很少回家。 那个家是压抑的。“那里我什么都看不起,鸦片,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待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1931年,张爱玲进人圣玛利亚女中就读。圣玛利亚女中创办于1 887年,是美国圣公会设立的大学预科性质的学校。它与当时一般的中学不同,分为英文部和中文部两个部分。英文部由英美或加拿大籍的教师授课,设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西洋历史和地理,还有《圣经》等科目,课本是英文的,授课的教师一律用英文讲解。中文部的课程设置则较为简单,只是全汉语的文、史、地三门。有趣的是授课教师,初中教师一律都是年龄三十岁以下、师范学校毕业的中国小姐,旗袍短发,俊俏高挑,洋派而新潮;而高中教师,则大多沿用那些前清科举出身的学究腐儒,在讲台上摇头晃脑,一唱三叹,讲课仿佛做戏,与初中教师中的小姐们形成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反差。这种“反差”,成为圣玛利亚女中一道引人人胜的风景。 在圣玛利亚女中,张爱玲成为国文教员汪宏声的得意门生。汪宏声是一位有所追求和有所坚守的教育家,在教会学校当局普遍不重视中文的情形下,仍然非常重视对学生国文基础的培育和训练。在他的强力组织下,圣玛利亚女中创办了一份中文校刊,起名叫《凤藻》,专门用来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张爱玲的第一篇作文《看云》,就发表在《凤藻》上。 汪宏声对于张爱玲的文章推崇备至,认为作者有着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文学天赋。接着,《凤藻》又发表了张爱玲的小说《不幸的她》。小说写的是年轻孤傲的“她”少年丧父,只好与母亲一起外出投亲。二十一岁时,因对母亲给她订下的婚事不满而离家出走。在外漂泊多年以后,得知母亲已经去世,为了排遣凄清与寂寞的心绪,她应邀到童年好友雍姊家做客。雍姊的家住在海边,优雅的海滨生活使这个家庭总是充溢着幸福与快乐的气氛。雍姊的丈夫待雍姊一如胞妹,夫妇相敬如宾、琴瑟和谐,他们的女儿也极可爱,被夫妇两个视若掌上明珠。 本来,这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但在“她”的眼中,这个家庭的“幸福”却被无限地放大了。虽然“她”受到了雍姊一家“和蔼的招待”,但“她”只住了一个星期就不告而别。究其原因,“她”在留下的纸条上写得很清楚:“我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了我的凄清。”本来,“她”和雍姊是小时候的一对密友和玩伴,但命运却把她们播弄出截然两样的人生:雍姊经过自由恋爱结婚生子,而有了幸福美满的今天,相比之下,“她”却如此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她”的内心既充斥着对造化弄人的强烈不满,又苦于无法向别人倾诉而感觉郁闷。在雍姊家住了一个星期以后,“她”内心的这种纠结不仅没有得到化解,相反却越发痛苦得剧烈。雍姊一家待“她”越好,“她”的心里就越是难受,因此只好一走了之。 虽然这篇小说仍然显得稚嫩,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概念化的倾向,对人物心理的挖掘也略嫌不够,但对于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少年来说,能够十分从容地把这样复杂的人物心理刻画得如此曲折而细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张爱玲的文学天赋,于兹可见一斑。 就在这期间,张爱玲还在《凤藻》上发表了一篇散文《迟暮》。我们不知道一位十三岁的小姑娘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来,这种“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的感慨,本不该属于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 我读着这篇不足千字的散文,联想到此文出自一个童真未泯的少年之手,心里竟无端地生出些许恐惧来:她毕竟只有十三岁,怎么会有如此“迟暮”的感觉呢?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呢,还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竟是有了“迟暮”的预期?“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地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唯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虽然她对美人迟暮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但惟其如此,才更让人感觉不安和蹊跷——这是不是张爱玲在为自己的晚年占卜呢?她十三岁时的这种“迟暮”的感觉,为什么竟然与她晚年的心境是如此相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四岁那年,张爱玲还创作了一部长篇的鸳鸯蝴蝶派的章回体小说《摩登红楼梦》,全书共分六回,回目是由张志沂后来根据张爱玲的原作拟定的:第一回“沧桑变幻宝黛住层楼,鸡犬升仙贾琏应景命”;第二回“弭讼端覆雨翻云,赛时装嗔莺叱燕”;第三回“收放心浪子别闺园,假虔诚情郎参教典”;第四回“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属,凄凉泉路同命作鸳鸯”;第五回“音间沉浮良朋空洒泪,波光怡荡情侣共嬉春”;第六回“陷阱设康术娇娃蹈险,骊歌惊别梦游子伤怀”。 小说开头是秦钟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至杭州,自由恋爱结了婚,但是经济拮据,又气又伤心。后来是贾母带了宝玉和众姐妹来观看西湖水上运动会,吃冰淇淋。 这种奇思妙想的结构虽然十分现代,但张爱玲使唤的笔意却似乎与曹雪芹同出一辙,结构致密严谨,文词自然婉约,不做作、不卖弄,通篇的叙事风格和节奏,依稀便是曹雪芹本人,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竟然已有如此笔力,实属罕见。 P34-37 序言 张爱玲既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谜。这一切都源于她那奇绝的才华、独特的个性、“高贵的血统”、离奇的怪癖和灰色的婚姻。 张爱玲最初成名于二十三四岁,心智的早慧使她的文学才华一飞冲天,惊艳于上海滩的同时也唤起了历史的记忆。于是,张爱玲便成为一个符号,像一颗发光的恒星一样在时间深处闪烁。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她是这句名言的践行者。九岁时就给报纸的编辑写信尝试投稿,十二岁时就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不幸的她》。五岁时与弟弟玩耍时就能杜撰出剿灭山大王的故事,然后就依据这样的“故事”情节来组织攻守。她的创作才华源于阅读,七八岁时她就通读了《西游记》,十岁时就开始翻阅《红楼梦》,当她的“两炉香”烧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漫说创作了,大多数与她同龄的女孩子,就连读懂这些小说都做不到。 张爱玲的“自私”是颇为惊世骇俗的。即使与母亲黄逸梵、姑姑张茂渊、最要好的朋友炎樱交往,她也是锱铢必较的。她曾喜滋滋地对胡兰成说:“我姑姑说我是财迷。”事实上,张爱玲的“财迷”特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岁时生日“抓周”,面对那么多好看、好玩的东西她都不屑看上一眼,唯独抓起了一个“小金镑”。张爱玲的全部个性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因此,要读懂张爱玲,首先就要掌握她“自私”这一特性,否则你就永远也无法了解她。 张爱玲的“自私”是对一个名门望族曾经极度富有的反动。她的血管里流淌着先辈李鸿章、张佩纶、黄翼升的血液,李、张、黄三个名门望族富可敌国的历史尘封了子孙后代对于金山银海的想象力。于是,张爱玲的“财迷”特性就构成了对这一“高贵血统”的反讽。 与这一“反讽”相映成趣的是她的怪癖:从颜色到气味,从着装到饮食,凡是别人不喜欢甚或厌恶的东西,差不多都是张爱玲的最爱。张爱玲的这些怪癖直接浸润到她的性格纹路里,从而把自己与一般人作了区隔,她那“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说法,其实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深刻,而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写照的宿命。 及至让这些“怪癖”辐射到人生的大事上来,就出现了她与胡兰成的那桩婚姻。在这桩婚姻中,张爱玲赔了,赔得一无所有。 如今人们一说起“张胡恋”,似乎已经习惯于把这桩婚姻的全部责任都加诸胡兰成的阴险狡诈,以及他玩弄感情的得心应手。其实,胡兰成驭女有方有术固然不假,但是客观地说,张爱玲对于促成这桩婚姻也并非全是被动的。事实上,张爱玲是深深爱着胡兰成的,她写在照片后面的那几句话绝对不是虚情假意的应酬,而是真情实感的表达:“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当然,我们说张爱玲在这桩婚姻中赔了,赔得一无所有,只是大而化之的说法。其实,胡兰成对于张爱玲在文学上的积极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周到,胡兰成的文字功夫是不可小觑的。 胡兰成的不堪之处是他的汉奸身份和滥情浮浪,糟糕的是,张爱玲对于这些“不堪之处”的麻木。当她最终为自己的“麻木”付出沉重代价的时候,历史却在一旁发出狡黠的一笑: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人生没有“如果”,张爱玲必须为自己的“昏招”埋单。不管她愿意不愿意,胡兰成早已成为她生命密码的组成部分,人们无法完全避开胡兰成去评价张爱玲。其差别在于:张爱玲是唯一的,而胡兰成不是。 邵江天 2011年3月于上海“熙与·昊中”别墅 后记 当这本传记完稿以后,我没有如释重负的喜悦,而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造化弄人,为什么让一个人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却要同时让她始终生活在此起彼伏的困苦之中? 如果说,青少年时代的张爱玲虽然没有家庭温暖但却衣食无忧的话,那么从成年到老死,她却一直生活在寅吃卯粮、捉襟见肘的困窘之中。 张爱玲不幸的人生是与生俱来的。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张爱玲始终与外部世界冲突的性格决定了她与幸福无缘。她似乎也曾经做过无数次努力,企图调整她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但她失败了,她那顽强的个性无法与周围的环境达至和解。当她先是与母亲继而是与父亲,接着与所有家庭成员都产生了感情疏离以后,事实上她已经跨出了命运多舛的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后来,无论是婚姻上的挫折还是生活上的坎坷,虽然我们可以罗列出一百条外部原因来做出解释,但其实,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却是她的性格。 进入晚年以后,张爱玲曾经对她的前半生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创作了带有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小团圆》,虽然她说“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得好”,但实际上她“不客气”的自我“揭发”并不彻底,更谈不上深刻。她的自省能力在这里受到了挑战。《小团圆》既不是一部好小说,也不是一本好传记。她曾声言《小团圆》“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但通读小说之后,我们既没有看到“爱情的万转千回”,也没有看到“完全幻灭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事实上,张胡恋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要想从这片废墟上清理出天高地阔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小团圆》是张爱玲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处败笔。 另,在撰著并配图的过程中,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图片暂未联系到原作者,敬请相关著作权所有者见书后与出版单位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邵江天 2011年3月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