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侦探巨匠约翰·麦克唐纳首次引进中国!
海边游侠、颓废侦探“崔维斯·麦基”系列最生猛的开篇之作!
来路不明的宝藏,腥风血雨的海面,一场没有赢家的硬斗!
约翰·麦克唐纳是美国作家,曾获得“美国图书奖”。他是美国侦探作家协会最高奖项“大师奖”得主。
他创作的颓废侦探、海边游侠崔维斯·麦基系列,畅销半个世纪,销量超过两千万,被誉为“史上最成功的侦探形象”,对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马修·斯卡德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雷蒙德·钱德勒的后继者,劳伦斯·布洛克尊崇的前辈,斯蒂芬·金心中的偶像作家!
斯蒂芬·金称他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故事大师”!
《深蓝告别》由传魁译。
《深蓝告别》由约翰·麦克唐纳著,传魁译,主要内容是: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军官戴维·巴里被派往缅甸一带作战。他与战友一起,利用战争中混乱的局势走私黄金、债券等各种稀缺品,从中牟取暴利。战争结束后,他巧妙地将财物带回美国,不料一上岸就卷入殴斗,服刑八年后死在狱中。入狱前,巴里已将神秘的宝藏藏匿起来,不肯告诉任何人。他的狱友小艾伦出狱后,来到巴里家,勾搭上他的女儿凯西,一步步打探、寻觅宝藏的下落,将其席卷一空后消失无影。家道中落、无依无靠的凯西找到混迹海边、没有执照的游侠侦探崔维斯·麦基,让他帮自己找回被夺走的赃物。麦基要面对的是底细不明的宝藏、毫无头绪的追踪和一个阴险狡诈、凶残邪恶的对手。
《深蓝告别》是麦克唐纳“崔维斯·麦基”系列的首部作品。
苏琪·麦克考正在编排傻乎乎的舞步。因为我这里既私密又有足够大的空间,她就把这里当排练房。她把挡道的家具挪开,从主卧室里搬来几面镜子,把她那吵人的节拍器调好。她穿着褪色的锈红紧身衣,上面有几处用黑线补过,头发扎得像条围巾。
她跳得很卖力,一遍遍尝试同一个段落,每次做些微调。一旦满意,她就跑到桌边,在记录板上标记下来。
现在的舞女和以前的矿工一样辛苦。她踏步、吐气、扭动美妙匀称的身体。尽管开着空调,她依然难耐酷热,休息室里弥漫着甜丝丝的汗味。她让人分心,也令人愉悦。休息室的灯光照耀着她圆滑的双腿与手臂上的汗滴。
“该死!”她对着笔记皱起眉头。
“怎么了?”
“没什么,我得搞清楚每个人的位置,不然他们会踢到对方的脸上。我有时候会搞混。”
她划掉一些记号。我继续研究康坦群岛东北浅滩退潮时的水位。她又卖力地跳了十分钟,标记下来,然后靠在桌边,大口喘气。
“崔维,亲爱的?”
“嗯?”
“上次你和我说……你的工作,你是开玩笑的吗?”
“我说了什么7”
“你说的有点奇怪,但我还是相信你的。你说如果x有些值钱的东西,被Y夺走了,x无论如何也要不回来,于是你出面,和x约定,帮他要回来,你得一半。之后你就……靠这笔钱过日子,直到钱快用尽。真是这样吗?”
“说简单了,苏苏,但基本上是这么回事。”
“这样不会惹来很多麻烦吗?”
“有时候会,有时候不会。Y一般不敢怎么样。因为我算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所以收百分之五十作为酬劳,对x来说,一半总比分文不剩要好。”
“而且你做这些事从不声张。”
“苏苏,我不是那种有名片的人。我的名片上能写什么?崔维斯·麦基,追款专家?”
“老天啊,崔维,你整天躺着没事干,等你穷得叮当响,急着要钱,上哪找这样的活?”
“多得忙不过来。社会是很复杂的,宝贝。社会越复杂,就有越多明偷暗抢的花头。有时候老主顾给我牵线,或者你拿一叠报纸,仔细读,读出字面上没写的东西,就会看到一个富得流油、逍遥自在的Y,和一个坐立不安、可怜兮兮的x。我喜欢接大笔的活,开销虽然大,但事成之后,我又可以早几年退休。我会攒够几笔养老钱,而不是熬到六十岁才歇手。”
“要是现在就有活找上你呢?”
“我们说点别的吧,麦克考小姐。不如你请两天假,让弗兰克紧张一下。我们可以叫些人,一路开着派对,驶向马拉松。这么着,四位男士加六位女士。不带酒鬼、不带怨妇、不许配对、不男不女的不带、拍照狂不带、怕晒伤的不带、不会游泳的不带、不……”
“拜托,崔维,我是认真的。”
“我也是。”
“我想让你和一个姑娘谈谈。几个月前我把她招进组里,她比其他人稍大一些,以前也是跳舞的,现在重回这一行,状态很好。但……真得有人帮帮她,而且别人也帮不了她。她叫凯西·克尔。”
“对不起,苏苏。我手头的钱够用几个月。手头紧的时候我干活最来劲。”
“但她觉得这事牵扯到好大一笔钱。”
我盯着她:“她觉得?”
“她从没见到钱。”
“不好意思,你再说一遍。”
“有一晚她有点喝醉了,哭得泪汪汪的。我一直对她不错,所以她一股脑儿全告诉我了,但最好还是让她亲口告诉你。”
“她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失掉7”
仿佛看见鱼儿上钩,苏琪露出一丝笑意。“实在太复杂,我解释不清,怕说乱了。能不能答应我,崔维斯7和她谈谈?”
我叹了口气。“找个时间带她过来。”
她轻柔地凑过来,拿起我的手腕,看看手表。她的呼吸放缓了,被汗水浸透的紧身衣像一层皮肤,贴在她的身体上。她低头冲我微笑。“我知道你会答应的,崔维。她二十分钟后到。”
我仰头瞪着她。“你这个小忽悠,麦克考。”
她拍拍我的头。“凯西人很好,你会喜欢她的。”她回到房中央,打开节拍器,看了下笔记,继续编舞。起跳、落地,用力的时候哼哼唧唧——看芭蕾千万别坐第一排。
我想回头接着研究航道标识和潮汐水位,但完全没法专心。我不得不和那个女人谈谈,但绝不会被-人蒙进什么莫名其妙的案子。下一桩活已经到位,只等我准备就绪。我有充足的选择,不需要更多。苏苏疑惑我哪来那么多案子,这让我想坏笑。机会随时冒出来,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九点整,连到码头木桩上的电铃传来“叮咚”声。如果有人不按铃,直接跨过铁链、踏上跳板走过来,他们一踩上甲板上的粗绳踏垫,就会触发一声可怕的巨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防范措施。我吃不消惊喜,因为我已经尝够了。惊喜令我不安。避免所有可以避免的风险,这是最惬意的生存方式。
我打开后甲板上的灯,从休息室的舱门出去。苏琪在我身后喘气。
我走过去,帮来客解开铁链。她一头沙色的金发,留着英国男生的发型,一对大眼睛透过凌乱浓密的刘海望过来。在我这里,她穿得太讲究了,一身简洁的黑色,胸前别着一颗珍珠,拎着信封式的小钱包。P16-19
译者的话
1940 年,一个刚毕业的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参军入伍,不久之后被派往中缅印战区,任职于战略情报局(Offce of Strategic Service,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他在印度待过,形容那里的生活“极度单调”;他也到过中国,在云南执行任务,但没留下什么记录。
在敏感部门里,军方会严格审查所有寄出的家信。这样的制度促成了他的第一篇侦探小说—只为绕开满地的敏感词,让妻子开心一下。他的妻子很体贴,将这篇小说投到杂志,却没有告诉他。后来……他成了美国最有名的悬疑侦探小说家之一,时至今日,美国几乎所有的旅馆里都摆着一两本他的作品,供客人阅读。
他是约翰?麦克唐纳。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妻子对作家至关重要。但这个故事里还有几处不可忽略的情节,其中之一是这个作家有多勤奋。
麦克唐纳在为斯蒂芬?金的《午夜轮班》(Night Shift)作序时写道,在各种派对上,总有人扯着笑脸,有模有样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我也一直想写点东西。”他尽量礼貌回应,心里想的是:If you want to write, you write——如果你真想写,就会去写。没那么多废话。
退伍回到美国,麦克唐纳没有再顺从父亲的意志,断了从商之路,开始疯狂写作:一周写七天,每天写十四个小时,四个月写出八十多万字,体重掉了二十磅。一年内,他的短篇小说遍布所有类型小说杂志,甚至有几次,整本杂志全是他的作品,署着各式各样的笔名。之后,他开始写长篇小说,最终创作出海边游侠“崔维斯?麦基系列”,在侦探小说史上留下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形象。
“崔维斯?麦基系列”一共二十一部作品,最后一部完成于麦克唐纳离世前一年。这个系列中,每一本的名字里都带有一种颜色,书的封面用这种颜色做背景,摆在一起就像一串色谱。《深蓝告别》在色谱的最前端,暗示着深沉的忧伤。
劳伦斯?布洛克曾说:“麦克唐纳的感性永远是中部美国人的。”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来自那片保守、落后、单纯又诚挚的广袤之地,他们去大城市讨生活,遭受坑蒙拐骗,无路可走,只能依靠崔维斯?麦基——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无照侦探,一个“菩萨心肠,霹雳手段”的家伙。
《深蓝告别》虽然是一本类型小说,但其中的人物细腻微妙、情感丰沛,翻译起来颇有难度,欢迎各种批评指指正(thedeepbluegoodbye@gmail.com)。
希望你们喜欢崔维斯?麦基。
传魁
2011.10.20于北京
“他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故事大师”——斯蒂芬·金
“大师级的故事高手,大师级的悬疑小说作家”
——美国悬疑小说女王玛丽·海金斯
“对创作系列小说人物的作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苏·格拉夫顿(美国推理小说界“字母天后”)
“崔维斯·麦基系列是美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传奇之一。”
——罗伯特·B·帕克(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家)
“在从今往后的漫长岁月中,约翰·麦克唐纳的作品将像埃及法老墓中挖掘出的宝藏那般珍贵无比。”
——库尔特·冯内古特(美国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