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郡的前世今生
德庆,岭南古郡,1996年被定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江山连肇庆,云物接苍梧。”德庆位于“黄金水道”西江中游北岸,地处粤西交通要冲之地,山水钟灵,“雨泡峰峦添黛翠,风吹草木送天香”。德庆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动,在岭南发展史上曾写下绚丽多彩的一页。文明荟萃之地
据出土文物证明,远在8000至10000年,德庆三洲岩就有古人类在生活。在4000多年前,德庆先民的种植业、家畜饲养业、制陶业、纺织业已相当发达。战国时代不但有比较精湛的青铜冶炼技术,还出现了铜的焊补工艺,落雁山和旺寮山等地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既有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又有较明显的南方文化的特点。
《德庆文史》之《江璎与江村》一文中这样描述:作为文明荟萃之地,德庆的马墟河流域就很有代表性。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战国时代,马墟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即与中原地区基本同步。1972年和1981年在马墟镇落雁山先后发现3座战国墓,出土一大批青铜器、陶器、石器文物。其中两把铜剑极精致,一把剑身有铭文。1982年又在马墟河流域的官墟镇旺寮山发现一座战国墓,出土铜鼎等文物一大批。专家所谓鼎文化是贵族文化,则旺寮山铜鼎应有特殊意义。到西汉,天下安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从马墟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中也得到了反映。
1982年马墟镇上彭村背后山一西汉墓中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铜镜和陶狗、陶俑、陶屋等,都是与日常生产生活极密切的东西,可惜陶屋已残破,否则我们可从中窥见当年百姓的居住条件。到东汉,至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莫过于1982年出土的东汉陶船,此船为高良镇官村天头岗东汉墓随葬物。陶船首尾翘起,底平,分头舱、楼舱、舵舱3部分。楼舱庑殿顶,极精致,可推知陆上居民房屋的模式。头舱和舵舱均有站俑,推想此船可容数人,既可作较远途的货运,也可居住。联想到周边地区曾发现东汉的独木舟,相比之下,马墟河文化的发展应是“领导潮流”了。此陶船引起专家的极大兴趣,今存广东省博物馆。此墓还发现一批生活陶器,有陶屋、陶鸳鸯、陶鹅、陶鸡鸭、陶狗等物,反映德庆先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情趣、人牛j自求以及艺术崇尚。
1975年和1984年发现的大辽山东汉墓随葬物更为丰富多彩,反映墓主绝非一般百姓,起码是大富之家。大辽山距马墟河口十余里,在今德城镇近郊,随葬物仅铜器就有11件,其中有号称“广东第一剑”的铜剑,长约104厘米,宽3厘米;另一件为铜劈刀,长97厘米。最珍贵应为一铜案,四角刻龙虱昆虫,中心刻鱼凤,专家称之为“龙凤鱼虫铜案”。此案反映德庆先民崇拜龙凤的风俗,与龙母崇拜同出一源。另外还有铜壶、铜洗,上刻“谢著有”、“元初五年七月中西于造谢著有”、“元初五年七月中西于李文山造谢著有”等字样。另有银环、松香串珠、玛瑙串珠、金星石兽等饰物一批。
1983年官墟镇大石村背后山发现晋砖室墓群。1983年马墟镇大较村的晋砖室墓,甬道镶有墓志铭砖,阴刻“惟晋咸和六年太岁在辛卯孟秋八月上旬吉日甲辛立此坟墓良会在参,富贵宜子孙谨琢甓以纪之”。另马墟镇社步村亦发现晋砖室墓群。至南北朝,马墟镇都臼村、旺祥村、旺岗村、东升村和官墟镇的金西村都有发现砖室墓,都臼村的砖室墓墓砖刻有“大明八年”等字样,事发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统治期间。马墟河地区奉刘宋为正统,耐人寻味,说明此处与北方联系相当密切。
仅就马墟河流域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考古发现,密度之高,文物之丰富与价值之高,且从战国至南北朝中无断代,实属罕见。特别是战国的铜鼎、东汉的陶船和铜案更是标志性的文物,说明马墟河文化在当时的粤西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已融为一体。
南北朝墓葬群的发现,证明马墟河地区人口相当密集,墓葬群附近至今仍是人口密集的村庄,文化发展的脉络相当清晰,亦说明马墟河流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秦汉古县之一
德庆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游北岸,东接高要市,西面、西北面与封开县毗邻,北连怀集县,东北接广宁县,南临西江,与云浮市的郁南、云安两县隔江相望。县境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47公里。东距肇庆92公里,距广州200公里,西距广西梧州79公里。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辖12个镇、1个街道、175个行政村。
德庆水陆交通方便。国道321线、省道悦怀线等路网遍布全县,南国“黄金水道”——西江贯穿全县,拥有2000吨级货轮通航能力,建有年吞吐量100万吨以上的国家二类口岸集装箱码头,水路通穗港澳。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