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法律人的救赎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谌洪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独角札丛”丛书作者以国内法学界卓有名望的法学家和崭露头角并颇具人望的青年法律学者组成,集中体现了法律人的法学悟思与人文情怀,或庄重,或深刻,或诙谐,或睿敏,淋漓尽致地揭橥了法学者对于置身其中的法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解与省思,各有千秋,别具情致,字里行间彰显着严谨而活跃的风度与气象,堪为当代法律人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之精神图绘。

这本谌洪果编写的《法律人的救赎》是其中一册,是一部充满人文气息的法学随笔评论集。

内容推荐

谌洪果的《法律人的救赎》是一部充满人文气息的法学随笔评论集,内容包括“影像中的自由与制度”、“书香中的法意与人生”、“备忘录:法制的话语和实践”、“诗性正义:法律人的情感与关怀”、“自由交流:荒漠甘泉与丰盛生命”五个部分,收入的许多篇章曾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反响。《法律人的救赎》忠实记录了作者对当下法治状况的个人体验和反思,以及对中国法学教育和知识使命的实践和思考。

目录

第一辑 影像中的自由与制度

秋菊在路上:《秋菊打官司》

作为历史记忆的政治与生命:《色·戒》

在夹缝中飘摇的自由:《阳光灿烂的日子》

什么才是真相:《杀死一只知更鸟》

陪审团醒了:《十二怒汉》

法律,另一种父亲形象:《因父之名》

让法律来弥合创伤:。《克莱默夫妇》

砸烂制度的门,燃烧心灵的门:《大门乐队》

第二辑 书香中的法意与人生

槛内槛外的叙说:冯象《政法笔记》

文明秩序下的法治森林:於兴中《法治与

文明秩序》

挣扎号清怀:吴经熊《超越东西方》

看透不一定要说透:张五常《中国的经济

制度》

“爱这个世界”:《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译序

第三辑 备忘录:法制的话语与实践

谣言与真相

民众监督与侦查程序

支撑法律制度的是信任与责任

法官告状的程序和职业伦理问题

那一刻的高尚:范美忠事件点评

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司法权

黄陵法院的探索

道德治理中的法官智慧

自我管理的民主:托克维尔的选举观

秘密投票与选举的透明公正

选贤与能:选举非要选出精英吗?

代表职能的发挥:以代表提议为视角

质疑“缩短人大会期”

第四辑 诗性正义:法律人的情感与关怀

法律断想四则

小议近代中国制宪坎坷的原因

好法官能不能也是好人?

“洞穴奇案”的第十五个观点

Toshi的力量

由蚂蚁的故事想到的

重温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

胡同台妹的京华烟云梦

曼陀罗花的岁月

是什么让“苹果”们迷失

芭比的盛宴,奇异的恩典

爱,永不止息

生命画卷上的盛装舞步

第五辑 自由交流:荒漠甘泉与丰盛生命

值得一过的人生

所谓“君子不器”

苦难与自由:《约伯记》第一章、第二章札记

让光阴见证:送别十位毕业的学生

大学课堂的独立思考与自由交流

以自由看待发展:《法律经济学》最后一课

寄语

冬夜里我们相互温暖:《法律与文学》课结语

坚守你的理想

学生有逃课的自由

政治视野下的法学研究方法

让我们善待学生的批判:回应一位老师

个人的独立和快乐并不困难

求知不必因人废言

法学教育与自由精神

我们都被这个时代撕扯着

城南大道(代结语)

致谢

试读章节

挺着大肚子的秋菊一遍遍走在山里通向山外的老路上,步伐缓慢、艰难,但又执著、坚定。在她的生命里,发生了一次重大事件。因为修房纠纷,村长踢伤了她的丈夫,而且还踢了那个“要命的地方”,秋菊从此开始了一段打官司、讨说法的人生经历。想想看,在秋菊的一生中,除了婚嫁生子,还能碰到几次这样的大事?

一根筋的秋菊心无旁骛,只想要村长给个说法、认个错。这在村里原有的秩序格局里面本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村长在村民的普遍观念里面,总归是一村之长,有点权威,甚至盛气凌人都是可以忍受的。秋菊自己也说,“他是村长嘛,打两下也没啥。”可是这次村长的行为似乎冒犯了更高的权威,即秋菊不断唠叨的“他不能随便往那要命的地方踢”。秋菊肚子里的娃还不知是男是女呢,要是真踢出个毛病,那计划生育不就把她提前计划了吗?看来生儿育女,有个真正传宗接代的后,才是村里人生命的全部尊严所系,睾丸永远比肋骨重要。

但我更想表明,秋菊的一根筋其实与我们所谓的权利意识、法治观念没有太大关系。她的行动并没有自觉到挑战现有制度及秩序格局的地步,所谓“村长打两下也没关系”的观念即是对这种关系的认同。在讨个说法的过程中,她所期望的是某种更高的权威,这种权威不是秋菊所主导的,而是秋菊所依赖的,用秋菊丈夫的话说就是,“我就不信没有管他的地方”。

所以,值得质疑的倒是,这种一根筋的精神能否导向法治?“法盲”或“国家权力支配村庄生活”一类的概括不足以说明秋菊的行动,我更愿意用心体验秋菊本身的感受和渴望,虽然我们作为品评者的身份已经注定无法用同情的眼光看待秋菊。秋菊的行动不过是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数千年来保护自己的最基本方式的缩影。可以想象,假如不是因为秋菊生了小孩,假如村长一直拒不认错,那么以秋菊一根筋式的执著,她完全可能把官司打到北京,打到北京的信访胡同。这不就是又一个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吗?虽然张艺谋对秋菊上访事件所给出的理由未免有些回避农村干群矛盾冲突之重点的意味,但就秋菊这种上告之路来说,电影依然忠实描述了某种现实。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或隐约体会那些与秋菊同命运、甚至比秋菊悲惨得多的人们在真实世界是如何为了活着而走上漫漫上访之路的。他们就像电影中的秋菊一样,孤独、蹒跚,而又不得不走出这一步,因为正式的制度没有给他们想要的说法和出路。这样看来,秋菊的运气的确是好多了,她所遇见的那些“公家人”都是好人,公安局长还让她坐上了自己的小车,甚至建议她将自己告上法庭。

不过仔细想来,这种柳暗花明的好运气实在是戏剧式的。秋菊对上面领导所抱的希望其实是最不可预期、最捉摸不定的希望。秋菊的不断上访本身已经意味着对这种自上而下制度的不信赖,她的行动已经表明这事本身是矛盾百出的,一方面她说,“我是老百姓,你们都是公家人,谁知道你们在底下是不是都商量好了。”另一方面,她其实也用行动表明这些属于制度的官方人之间并没有内在一致的行动,否则她就不会层层上告了。秋菊的层层上告说明,村长被警车带走时她所产生的那种面对法律的困惑并非她主动“打官司”的行动所导致的,也不是所谓法律没有满足她的期望的困惑,因为她的行动从来就不是所谓的法律行动i因为在她的视野里,压根就没有想到过法律,她自始想到的只是更高一级的层层说理的地方。秋菊的行动逻辑再次说明,“公家人”与“老百姓”的分野仍然是那种秩序状态下最根本的分野。她的希望在高处,而不在法律。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过程中,法律的每一次介人都是那么突兀、生硬,比如她想不通作为好人的局长也会当被告,她也想不通村长怎么那么突然就被警车带走。

法律的世界和秋菊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秋菊事件是这两个世界偶然碰撞的尴尬结果。单纯认同其中一个世界而排斥另一个世界的做法都是简单化的。事实上,在这个转型时期,这两个世界注定相遇,而且两个世界、两种秩序和制度形态对于秋菊们的生活都是那么重要,因此,我们所有法治建设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如何让这两个世界相遇,让秋菊们的代价和困惑更小一些。

可是,正因为世道在变,正因为两种秩序的交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以,电影中秋菊的困惑也许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而秋菊对新的制度和秩序的接受能力或许比我们所设想的又要大得多,不要以为秋菊只是一根筋。村庄原有的秩序格局和现代的法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事实上,要命的地方不只一处,利益和尊严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并不是截然两分。现代法治对于轻重伤害的界定在传统秩序里面也是存在的,如果村长真把秋菊丈夫的肋骨踢断踢残,以秋菊的性格她照样会较真,所以生殖崇拜在电影里面多少是个回避现实冲突的夸张表现。现实中多少村民的上访可比秋菊要艰难得多,也要执著得多,对于他们来说,受到伤害的要命地方当然大都不仅是“那个地方”。另一方面,现代的那套法制并不就是违背村民的诉求和期望的。也许不是法律本身的规定错了,而是我们运送法律和正义给秋菊们的方式有问题,秋菊包括村长本人,不见得对村长最终被拘留完全不理解,他们只是感觉这种解决方式的降临太突然,太陌生。

因此,即使法律是平等的、尊重权利的、正义的,但如果我们运送法律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来去匆匆的,是动员、宣传、普及,那么这种方式和秋菊上告的方式实质上没有根本区别。所以,阻碍现代法治的观念一定是这种普遍的认识,它不是秋菊所特有的,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如果说制度建设任重道远,倒不是因为我们在农村碰见了秋菊,而是因为我们都是秋菊。我们的观念和秋菊的观念同出一辙:这种观念不仅是秋菊身上——秋菊一直寄望于更高的领导出面;也不仅在秋菊家人身上——她公公说,“县里定下的事,政府定下的事,我们没意见”;它还体现在村长身上——村长一直认为他是国家干部,“我是公家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上面都知道,他不给我撑腰,给谁撑腰?”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还体现在那些城里的法官、局长身上——市中院的法官下来调查,对秋菊说,“你这个案子,领导很重视”,这当然不纯粹是说给秋菊听的理由,他们的确是奉领导之命才下乡调查这种“芝麻大的事”的。所以法治的障碍不仅是农村。但如果我们相信社会走向法治不可抵挡,如果我们相信法治之路毕竟在进步,那么秋菊在这个事件之后对现代法治的困惑也会逐渐降低。这样说并不是排斥或掩饰那些因为某个具体事件而对法律丧失信心的情形,但我相信大多数那样的情况,不是法律本身错了,而是运送法律的方式出现了问题。我仍然坚信,相比自下而上、层层上访,把希望寄托于某个领导,法律对于千千万万的秋菊来说,更可靠一些,更可触摸一些。P3-6

序言

先哲泰勒斯仰天观星而不慎摔倒的轶事,道出了人们往往不得不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困境。不过,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视野里,人们可能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它们的对立。在当前这个“最好而又最坏”的时代,法律人和知识人的使命就在于诚实,无论是执著于脚踏实地的法律实践的推动,还是执著于仰望星空的法律精神的守护。如果说商家清仓大甩卖代表的是经济繁荣,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思想领域,其代表的常常就是思想的贫困。“专家没有精神,纵欲者没有心灵”,韦伯的概括在近一个世纪前也许不过是洞察先机的预言,而今天却可能已经变成了陈词滥调的抱怨。的确,如今太多的法律知识分子将注意力放到风花雪月、附庸风雅或斤斤计较利益之上并为之沾沾自喜,却罔顾自身真正的使命——思索人生的意义,捍卫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价值,并免于不断的迷失与沉沦。一个真正的法律知识分子,永远走在公义之路上,无论是平川大道还是荆棘满途,他都不应忘记坚守某种法律理想。“法统之外必有道统”——这可能也是本书要给读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

动笔之前,我有诸多顾虑,所想所感太多,却生怕自己生涩的文字不能准确加以表达。堂上课下,茶余饭后,我们不断得益于果老师(指谌洪果)的言传身教——不只有精神世界的启迪和引导,还有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剖析。果老师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并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之求索。他拒绝简单的解构和相对的虚无。尽管就个人而言,强调绝对真理可能导致一种智识上的懒惰,进而使一个人从此不由自主地自负,从而摒弃其他的可能和解释。但以我的了解,这样的担心在果老师身上完全是多余的。我们看到他投身于真理和正义的渴望与努力,看到他对每一种声音的尊重,并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是源于共识而存于争议的。他的谦逊绝非故作姿态,而是时刻存有敬畏之心;他的坚持与骄傲更是建立在“知道自己无知”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在这个维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判断与指向:需要反躬自省的,永远都不只是别人,更包括了自我。在现代社会,身处韦伯语境之下的“铁笼”之中,面对弥散于社会方方面面的规训权力,知识分子在各种各样的异化面前确实显得绵弱无力。像他一样的法学知识分子们自然也有生命的困惑与苦难,也要面临各种诱惑和魍魉,也要经过几许挣扎和彷徨。诺诺千人抑或是谔谔一士,本就是一念之差的事情。果老师作为一个真诚的作者,交给读者的显然不只是自己的观点、信心和论证,还包括自己的怀疑、焦虑和犹豫。

身为一个法律人,“职业共同体”的荣辱得失似乎如影随形。无论我们充满期许地将之视为促进法治社会实现的载体,还是冷峻地将其看做“一群学会游泳的鱼”,总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我们自己的命运将不得不和这个共同体绑定,共同分享荣耀,也分担耻辱。本书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便是透过现实与影像,考察那些“连体兄弟”的不同命运。作者通过对法律影像和著述的评介,审视学术努力的方向和法律人行动的意义;通过对司法个案的观察,对法治问题作出把脉和诊断,从而展现尊重法律职业逻辑的重要性。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各种如秋菊那样的鲜活生动的芸芸众生,以此探究法律运作的奥秘,触摸法律的精细脉络。显然,与那些动辄宏大的叙事不同,果老师更关心具体制度下那些活生生的个体命运。“安逸的人心里藐视灾祸,这灾祸常常等待滑脚的人。”是的,如果我们轻看那些生命个体所经历的起落浮沉,那我们所谓的审慎省察又能有多中肯呢?果老师试图去触碰每个职业伦理的边界,去探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丰盈个性的可能。他想证明,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对于法律人而言,只有“尽日常的义务,做那日日的工”(歌德语),才是救赎之道。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停地鞭策自己,旋转出最自在的生命之弧。果老师不只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还是一个切实的参与者;不只是一个静立的沉思者,更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的思考嵌在语言深处,读之清新爽朗,看似风轻云淡,字里行间却总有着对社会阶层和个体隐痛的切肤感受。这种切肤之痛,也保证了他思考的深度和言说的力量。

关注制度与伦理的互动关系,可以说是本书的又一特色。托克维尔就曾深刻地指出:“对法律做过特别研究的人,从工作中养成了按部就班的习惯,喜欢讲究规范,对观念之间的有规律联系有一种本能的爱好。”法律人似乎对制度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但是现实残酷地告诉我们,即使是良好的制度,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基本良知做背景,也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想要其有效地运行不亚于天方夜谭。我们不由得问:制度与人心,何者更为重要?他注意到,一个“坏的制度”最大的危害实在是对人心的戕害。精明的人们一定会下意识地计算成本与收益,为了能最大化地利用制度而设计自己的行为方式。简言之,人被制度教坏了。依照同样的逻辑,我们也能期许一个“好的制度”能在塑造人民的性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人心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是问题在于,“人心不古”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而非一个选项。我们不是在“重人心”还是“重制度”之间从容选择,而正是要解决如何重整人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次好”的选择——正像柏拉图晚年看待法治一样。我们所要做的——也是所能做的,就是在制度设计时更多考量人心当中最软弱的部分,借以彰扬人性的光辉。

总之,本书文字的背后,承载着更多的深沉关怀。这种关怀当然也体现在他和学生之间兄弟姊妹般的融洽关系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由于这种体验和关注,才赋予了本书超越一时一地的局限、摆脱快餐读物命运的可能。但这里不得不提醒的是:阅读本书也是一种奇异的冒险——如果读者轻易为果老师的文字所俘获,进而将本书中的思考、结论视为圭臬,恐怕反而是他的失败。我们不能用他的思考代替我们的思考,一个成熟的读者一定是在谦虚接纳的基础上保留自己公允见解的人。解除独立思考的恐惧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本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勇敢迈出这一步的力量!透过这些熟悉的文字,我仿佛又看到那张真诚得让人难以拒绝而又带着孩童般狡黠的脸;仿佛又听到他在说,如果我们注定要轻信某些东西,那我宁肯选择相信康德的话:“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评的时代;任何东西都无权逃避这种批评……因为只有经得起理性所做的自由和公开的审查的东西,才配享受理性的尊崇!”

是为序。

黄兴超

2010年11月21日凌晨于西安

书评(媒体评论)

博雅法律人兼通文史,智慧独角兽专触不直。

——贺卫方

解读法理,抒发情怀,传播智慧,陶冶心灵,这里有的是佳作。

——於兴中

“独角札丛”是一片生机勃发的法学园地。以青年法学家为主力军,在这片园地上所展现的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象征着中国法学的未来。

——张千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4: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