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文化与社会治理国家,1985年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成果。湖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础,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成果。由李建华编著的《当代中国伦理文化构建》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论道德继承,论道德运气,人权的道德哲学基础,从遮蔽到消融:现代道德观嬗变的唯物观视角,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论宗教对普世伦理建构的作用及其局限,先秦儒家伦理在现代企业伦理中的相关性及价值等。
基础理论
论道德继承(李建华,冯丕红)
论道德运气(唐文明)
人权的道德哲学基础(上)(梁晓杰)
从遮蔽到消融:现代道德观嬗变的唯物观视角(熊富标)
传统伦理
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杨明)
论宗教对普世伦理建构的作用及其局限(聂文军)
先秦儒家伦理在现代企业伦理中的相关性及价值(孙丰云)
中国传统孝德及其现代转型探讨(贺才乐,胡志群)
何以安身?立命何处?(郭清香)
当代视域中的儒家幸福观(张方玉)
“孔颜乐处”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魏长领)
儒家思想与人权话语的交集(林桂榛)
“人伦日用”的现代转向下的“儒家之道”何以可能?(段江波)
中国传统礼制对现代中国法治的启示(屈振辉)
传统人际关系的因缘及其现代意涵省思(王青原)
西方伦理
析卢卡奇对《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学解读(刘琳)
现代化进程中中西伦理的冲突与调适(吴凡明)
思想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道德民间传播接受性研究(童建军)
市民道德素质:世博文明创建的核心(苏令银)
试论“民德归厚”的一种可能性进路(昌明君)
环境与生态伦理
环境如何进入伦理(田海平)
消费文明:生态时代的必然选择(刘志飞,曾建平)
作为生态文明形态的敬畏生命伦理(王俊)
环境伦理中的“是一应当”问题(刘隽)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低碳经济与生活的伦理考量(范松仁)
论政治伦理中的人权理念(彭定光)
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左高山)
拆迁补偿的伦理考量(刘建香,罗成翼)
公共行政伦理: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王云萍)
论权力工具性的悖论及其伦理救济(唐土红)
价值多元论与伦理学的政治哲学转向(王艳秀)
论政治领袖的公共示范作用(谢惠媛)
寻找公共行政的价值(杨冬艳)
公民身份:在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之间(涂文娟)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现实建构的误解与魅惑(包立峰)
市场化对集体主义原则的挑战(吴瑾菁)
经济伦理:对经济利益和道德价值追求的整合(刘国红,黄月细)
货币伦理的困境和使命(禹芳琴)
论当代中国经济伦理的内在紧张(张志丹)
论科技伦理悖论的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理路(郭文成)
基于全球化视阈下的青少年网络伦理研究(孙六平)
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王露璐)
什么是文化伦理(魏则胜)
“现代性”道德之隐忧及其哲学反思(张彭松)
人肉搜索的伦理反思(郑根成)
全球化之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曹学娜)
国际化视域下教师责任伦理探析(沈蝽)
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李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