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年底,我在上海交大双学位班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其时尼采热刚刚在大学校园里兴起,他的超人学说一时间赢得了无数青年学子们的青睐,我也是这其中的发烧友之一。想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不衰的人性话题,于是我决定写一篇《人性的批判》,一来可以作为一种学业任务交付,二来也想好好澄清自己的一些迷惑。
顺着这条思路,我的思维就慢慢地集中到了超人的体现者天才身上。因为在其时的我看来,天才既是人性个性发展中最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特质与才具是常人所不具有的,他们指示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同时又是人性共性发展中所最能显示出其不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缺点正是某种大众的痼疾,以至于就是连这些高度自觉的天才也无法挣脱!因此研究天才不仅具有最大的启发性,同时也具有最大的指导性。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天才的研究,我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其实都可以看成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确定了目标之后,我开始捕捉一切有关天才超人英雄圣杰之类的信息,凡是这方面的书籍、文章我都摘录、复印,一本一本地检索这方面的资料,《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就是这个时候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被翻看到的。由于有天才二字,我就顺便借了想看看作者对于天才是如何定义及认识的,以作自己写作时的批判和参考之用。
没想到晚上躺在宿舍里一翻,我的人生也随之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一本极为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作者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写得完全不像我们的教育书籍那样呆板,他通过一个个父亲、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具体事例,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震撼力。我的心慢慢地被它抓住了,接着被它绑架了,呼吸不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兴奋被搅动、压抑在心底!当我一口气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到最后,竟然看到了中国两个字这是一本日本人编写的欧美人育子的经验集,我始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看,就像走在异乡的土地上一样竟然碰到了自己的同胞,那种喜悦是无法表达的,这就是录在最前面斯特娜夫人的那一段话。本以为是他乡遇故知,但却成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的心一下子跌入了深谷!
一本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使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本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使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由于该书的巨大震撼力,由于我们现实与之对照形成的巨大反差,也由于自己的经验被全部激活起来,从读完这段话时起,我就被完全俘虏了,吞没了。我知道我已经将自己全部交给了这一事业,我知道我不需要再去寻找了。我的心灵已经在这里剃度为僧了,我的生命已经在这里歃血为盟了!从此我的生命为它而歌而舞,而笑而泣,而怒而喜,而醉而痴!它为我的灵魂开光了,它让我的灵魂受洗了!在此之前我还不过是一支放在抽屉角落里躺着的蜡柱,还不过是一瓶倒在床底下落满尘灰的油盏,还不过是一个放在掉了漆色合不上门扇的柜橱上的灯座,它给了我火焰让我成了蜡烛,成了灯盏,成了自来火!我的生活从此有了目标,有了光亮,有了色彩,有了宗教!我感到有一种生命打开我沉重的躯壳,钻进了我的灵魂,我的肉体为它而张开了,而鲜活了,而奔腾了!我理解了灵魂的不灭,我理解了死亡的超度总之,我新生了,我有福了,因为我获得了属于我自己同时也是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自我!
一直到现在,我以为我都是以这种崭新的形式而活着。我觉得母亲、孩子、教育是我须臾不可离开的所在。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开始了我的教育探索!
1925年初,陶行知先生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写下了《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书评,后来陈著《家庭教育》再版时,陶文便作为序言而更为人知。70年后的今天,我竟用愿天下人共读之作为自己的序文,改陶先生文中的天下父母为天下人,此改决非是借陶、陈二先生之名以私自己的货色,更决非是自己狂妄自大要与二先生一争天下,而实在是这半个多世纪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使然,也就是说,在今天天下父母共读之已经远远不够了!
我之所以说其不够,是因为做了父母再读,读了以后再在孩子身上实施,其间的过程无论长短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损失。这类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没做父母时就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正如领驾照之前就应该读了交通规则,而不是把车开上了高速公路之后再去读,更不是出了交通事故之后才去读。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一层意思,也就是说,为父为母的意识应该大大提前,提前到结婚,提前到恋爱,甚至完全应该提前到青春期开始的中学阶段,这样婚前与婚后便互为一体了。
无论是陶先生还是陈先生,他们那时所指的家庭教育都不过是婴幼儿教育,都不过是早期教育,都不过是学前教育,都不过是儿童教育。一句话,都不过是小孩子的教育。陈先生大著的几乎所有标题都是小孩子,如小孩子怎样学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等等。陶先生的宏文也是如此,父母不会教养,小孩子不晓得要枉哭多少回估计起来全中国6岁以下的小孩子每年流的眼泪该有两万万斤。如果做父母的肯像陈先生这样细心教导儿童或是采用陈先生的教导方法,我敢说小孩子的眼泪是可以省掉百分之九十九的。
由于把家庭教育局限在儿童期,乃至幼儿期,很多父母一看都是喂奶、便溺、止哭之类也就不加注意了。实际上家庭教育决不仅仅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父母对自己幼儿的教育,更是继之以后更为艰巨更为长久的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都是终生的,并且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重点与方法,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无不正在进行或正在接受或既在进行又在接受这种教育。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二层意思,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实施时间应该大大地推后,推后到孩子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乃至更下一代。这样早期与后期便互为一体了。
在陶、陈二先生时,家庭教育还仅仅局限于显教育层次,所谈的教育都是父母注意得到并且可以教给孩子的,对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显然已经不够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显教育层次上的,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潜教育层次的习育与化育。对于家庭教育,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教育,教育更多的不是表现在父母如何教上,而是表现在父母如何做上,父母如何做的身影,对于思维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远比父母;教的声音的影响要大得多!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而正确的做人决不是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同样是他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事,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因此绝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修正自己,更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还依然故我不做努力,而应该在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样父母的教子同自己的做人便联系在一起了。
潜教育的揭示,不仅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社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日趋一体化让儿童也随之日趋公育化。对于孩子来说,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他们的课堂,任何一个公民都是他们的师长,任何一次事件都是他们的课案,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对他们的示范,任何一部影视都是对他们的教化,任何一种图书都是对他们的启发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这种育儿意识、父母意识、教育意识,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入的第四层意思,也就是说全社会都在对孩子产生影响不是好的影响就是坏的影响。因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们的责任。这样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要求又联系在一起了!
我以为此一词之改,正体现了这几十年里家庭教育观念的进步,即由过去的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的补救教育,转变成做父母之前的预期教育;由过去的对孩子出生后一段时间的儿童教育,转变成对孩子整个一生的终生教育;由过去的重孩子重受教育者的教的教育,转变成重父母重教育者自身的做的教育;由过去的强调一家一户的显教育小教育,转变成强调整个社会参与的潜教育大教育。
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还远不像今日这般迫切;而今天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不仅孩子的教育是一次性的,而且父母的教育机会甚至都是一次性的。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仅仅只是孩子在流眼泪,父母尚不需要为孩子流眼泪;而今天不仅孩子更爱流眼泪了,父母甚至比孩子流的眼泪还多。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母亲尚在家专心相夫教子;而今天母亲们都离开家庭走上社会!再说现在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不仅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而且父母更需要社会的帮助。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人子为人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人父为人母,现在就让我们面对这一人生与人类的第一等问题第一等学问既为孩子们也为自己做些什么吧!
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发现母亲》是作者王东华殚精竭虑磨砺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的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文化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静心倾听的独特声音。而《发现母亲》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也会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修订本第二版,当代最具影响力家庭教育巨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奖图书,莫言、史玉柱、沈冰等各界知名人士好评荐读,全国上百家主流媒体热评报道,出版十年,持续畅销,升级修订,载誉再现!
当代最具影响力家庭教育巨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奖图书,莫言、史玉柱、沈冰等各界知名人士好评荐读!
《发现母亲》是作者王东华殚精竭虑磨砺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修订再版,对其中的内容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做了修改,对过时、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处理,并对内容重新编排,装帧形式更为精美,使得本书从内容、装帧设计等方面更符合当前广大读者的需求,让经典永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