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散文集,主要是作者冯茜记录关于山水,关于旅行、关于美食、关于生活感悟的心情,另外也有尝试着写人,伟大的,平凡的,历史的,现实的。写一写凸显人物的背景或事件,写一个人的一件或几件事,或许是写一个人的某种思想的积淀、灵光的闪现。文字优美,读来让人愉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掬水月在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茜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散文集,主要是作者冯茜记录关于山水,关于旅行、关于美食、关于生活感悟的心情,另外也有尝试着写人,伟大的,平凡的,历史的,现实的。写一写凸显人物的背景或事件,写一个人的一件或几件事,或许是写一个人的某种思想的积淀、灵光的闪现。文字优美,读来让人愉悦。 内容推荐 读冯茜的散文,更感觉是在读诗。如果有时间把这本名为《掬水月在手》的册子读完,你也许很难想象这些文字隽美、感触深刻、思想深邃的文章竟会出自一个常年与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打交道的女性之手。这就是冯茜,一个一边掬水月在手、一边掬数账在手的奇女子。 《掬水月在手》主要是作者记录关于山水,关于旅行、关于美食、关于生活感悟的心情,另外也有尝试着写人,伟大的,平凡的,历史的,现实的。 目录 边走边唱 ——序冯茜《掬水月在手》 自序 淡淡的心情文字 第一辑 山水有清音 我想去看海 春雨潇潇凤凰城 竹之翠翠 山水有清音 抚摸高原 天堂里的另一天 周庄寻梦 水阁乌镇 山国之都 心灵深处的向往 第二辑 城市厌嚣尘 月隐瓷器口 穿行四季 樱花有约 把竿何日钓龙潭 蝴蝶森林 半个月亮爬上来 江畔 在花香里徜徉 湖光春色动微寒 清茶淡饭最有味 沽酒渝都夜 回家的路 巴士四重奏 哆啦A梦 新派老灶火锅香 好猪 打折的星期二 老板来盘泡菜 流浪的主人 成全善良 雨中情 我家就在岸上住 第三辑 中有千千结 雅歌 香水有毒 给爱情加点盐 兰花指 明天去见一个人 槐花几时开 江河水长流 过年饺子香 遇见的表演 自新大陆 温婉木梳 寅初亭随记 游于右任先生重庆故居 洛特雷阿蒙与兰波 第四辑 游心于玄默 中等美女 早春二月 清明 玉兰飘香 都市里的鹞鹰 文庙与财神庙 人与兽 花中君子 为青春照张相 佛心 蝉声依旧 城里的月光 等待一片落叶 寻蛮子洞不遇先人 误入藕花深处 青春如花 用心聆听 掬水月在手 试读章节 这个周末,我第二次去了凤凰古城。之所以又去,并非因为那里是大多数游人心目中的休闲天堂,也不是因为前次太匆匆,仿若惊鸿一瞥,刚到,旋即又要离开。我之所以又去,只是为了去找一个梦,寻一个梦可以依偎的小小港湾。 记得唐代诗人邱为在《寻西山隐者不遇》中,有“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的句子,这种独特意境,正与我旅途当中的心境合拍起来。 空中轻轻飘拂着的丝丝细雨,热络地跟随我一路前行,怎么甩也甩不掉。半摇下左边的车窗,一股凉风夹着几粒冷雨,兀自挤进车内,我禁不住打了个寒战。窗外,大片的油菜花开得金黄,少许桃花开得绯红;远山如黛,是大写意的用笔重重一抹,并没有皴擦出多少生动细节。 到了凤凰古城,那浸润在蒙蒙细雨中的重重飞檐,早已湿漉漉的了。许多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继续在那里流连。背着竹篓、挑着担子的当地人,俨然是主人家,悠闲地走在石板路上,仿若在每一扇门里,都有自己的亲戚,都可以随时停歇下来,喝口茶、吮杯酒,再走。街道两边店铺的雕花窗户,乃至偶尔路过的戴了面具的严肃巫师,都有隔世之感。 然而对于我来说,透过眼前的景象,还是没有触摸到凤凰的心跳。 也许是临近傍晚,天空又在飘雨,街上自然少了许多嘈杂的人群。我漫步于潇潇春雨之中,默许脸上的每一寸肌肤,都让春雨抚摩。置身于这个纯净的世界里,感觉皮肤也更加光滑了。这一刻,我的思绪像凤凰一样飞得很远。这也是我重返古城的唯一理由。 许多人来凤凰,只是冲着这里曾是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先生的故乡。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在沈先生叱咤文坛之前,能够代表凤凰县的“头牌”,却是另一位时代精英——他就是熊希龄,也是从凤凰这个偏僻的小城幕后,走向近代史大舞台的风云人物。 熊希龄的故居,就位于凤凰古城北边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因为我第一次来凤凰已经去过,此次就比较武断,并不打算再去。熊希龄,字秉三,生于一八七零年七月二十三日,小时候就非常聪慧,六岁在凤凰镇发蒙,被喻为“湖南神童”;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出名之后,被人尊称为“熊凤凰”。一九一三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兼财政总长。之后,他因不满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所作所为,继而愤然辞职,彰显了一介文人的骨气和底气! 熊先生几经宦海沉浮之后,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一九三一年九月,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他积极支援抗战,并将慈善事业与抗日救亡紧密联系起来,曾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一九三二年十月,熊先生将自己积攒多年的全部家产,悉数捐充儿童福利事业。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熊先生突发脑溢血,在香港逝世,民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葬礼。 这一刻,有件小事不得不重新提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熊希龄约见了奉系少帅张学良,吁请他出兵抗日,收复东北失地。同年十月二十二日,熊希龄登上北平郊外的香山,遥望东三省,感叹“国难亟矣,内讧不息,外侮纷来,暴日恣睢,国将不国”,“香山红叶,昔日遇之欣赏不已,今则情随境变,哀乐悬殊矣”。于是愤而提笔,疾书《满江红·辛未重九后观香山红叶》“以警诸生”: 锦绣山河,亘千里,晚霞明灭。悲不尽,群儿嬉戏,火焚安宅。栋析榱崩侨亦压,覆巢碎卵何消说,算只凭,铁血是英雄,俾斯麦。 谁袖手,甘奔北?谁屈膝,甘为贼?有男儿几个,懦夫千百。廉颇犹能夸健饭,马援不惜裹尸革。看纷纷,红雨滴苍苔,苌弘血。 熊先生是隐者吗?还不到一个世纪,何以世人竞知之甚少?想到这里,忽觉今是而昨非,不禁让人唏嘘,感喟万千。一个人,生前的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呢?即或是第一任民选总理,不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么? 曹操《短歌行》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在吊脚楼上用餐时,我也喝了一听啤酒,解乏,慢慢地品,细细地想。稍事休息后,便去逛夜市。只见熙熙攘攘的游人,早已挤满了沱江两岸。有的照相,有的品茶,有的在苗族、土家族手工艺品的摊位前讨价还价,有的到长河边放灯。 我也买了几盏河灯,点亮后放到河面之上,遥看河灯盏盏,顺流而去,竟不知该许些什么愿才好。忽然忆起《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小故事:名士王子猷,雪夜忽忆邻县友人戴安道,便立刻乘船去拜访他,经一夜才到,可是王子猷却过门而不入,径直又返回家中去了。人问其故,王子猷则淡然地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方知他的话,的确有些道理! 不久,我便怏怏地回到灯火明亮的宾馆里,开始临窗眺望,欣赏起凤凰的夜色来了。有时候,欣赏美,不仅需要一定的距离,还应该是独自一人!人们都说,凤凰是最具有风情的古城,而它的夜色也是最美丽的。我想,这些都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有所记载了。 湘西,原本民风朴素。银色的月光下,沱江静静地流淌,吊脚楼飞檐雕花,高挂的大红灯笼,招来了疲惫的木筏,勤快的水手则到“吊脚楼人家去同宽脸大奶子妇人纠缠”。在吊脚楼里,那些欢喜冤家,时常演绎着爱得疼了、疼得恨了的人间喜剧,虽有风尘女子的营生,更有“眼泪与埋怨”,但全然不是偷欢之举。无论男与女,皆把相亲与相爱,做成了天下最为自然而然的文章:虽说只是些“露水恩情”,但偶尔也有动情者,企求长相守,其坚贞,足以撼动现代文明的根基。他们爱就爱了,恨就恨了,并不需要一声声虚伪的致谢和抱歉。这些淳朴的民风民俗,在从文先生的作品中,皆可寻到蛛丝马迹,譬如《湘行散记》《丈夫》等。 默默的大山,静静的古城,潇潇的春雨,还有一条忘忧河。 当天晚上,我在一家临江的宾馆里歇息。一夜春雨,柔柔地飘落。凤凰古城的夜晚,依然还是大红灯笼最有情调。从远处吊脚楼上的歌厅里,传来现代时尚音乐的狂躁声,全然没有了那份原始的寂静和风情。猛然想到,那些过去的琴瑟箫声,早已悠扬远逝,竟有些怀旧了。 如果,我生在两百年前的凤凰小镇,我会做什么呢? 望着霓虹灯勾勒的大桥和楼宇,它们逐一倒映在一泓秀水之中,却给不出任何答案。只有一江春水向东流。望着烟雨沱江和风雨虹楼,注视穿梭的小股人流,恍如置身于梦幻之境。我想,大凡来凤凰的人,不会仅仅只是想感受一下古城风貌,太多的人,其实是更想远离尘世的喧嚣,给心灵,暂时找一个可停靠慰藉的码头。 躺在潮湿的被窝里,聆听着现场感很强的滴滴答答的春雨声,让人在触景生情中无端地惆怅,也让人产生了无限沉思与遐想。也许是累了,我竞一夜无梦。P9-12 序言 读冯茜的散文,更感觉是在读诗。如果有时间把这本名为《掬水月在手》的册子读完,你也许很难想象这些文字隽美、感触深刻、思想深邃的文章竟会出自一个常年与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打交道的女性之手。这就是冯茜,一个一边掬水月在手、一边掬数账在手的奇女子。 无论是《山水有清音》《城市厌嚣尘》《中有千千结》《游心于玄默》这样的章节,还是诸如《我想去看海》《抚摸高原》《天堂里的另一天》《心灵深处的向往》《蝴蝶森林》《在花香里徜徉》《巴士四重奏》《雅歌》《槐花几时开》《江河水长流》《玉兰飘香》《城里的月光》《等待一片落叶》《掬水月在手》这样的篇目,都无不浸染着浓浓的诗意,显示着冯茜所蕴含的诗人气质和诗歌潜质。正如冯茜在自序中写道:“仅仅希望我所写下的这些淡淡的文字,要么给人一些甜蜜的启示,要么给人一些辛味的思想,要么给人一些梦幻的意境,要么给人一些女性的卓识。”她要向人们传达和表现的,除了诗一般优美文字的快感和愉悦,还有隐藏在文字背后更为深沉的思考和更加厚重的思索。于是,叙说中,冯茜在选择了靠近的同时,又选择了远离。这样的选择让她多了几许自由、洒脱,少了几分拘谨、僵硬。 自幼钟情于文学却几乎与文学绝缘的冯茜,是一个乐山乐水的行走者,收录在这本册子中的相当部分文章,都与行走有关。无论是收录在第一辑《山水有清音》中的《我想去看海》《春雨潇潇凤凰城》《竹之翠翠》《山水有清音》《抚摸高原》《天堂里的另一天》《周庄寻梦》《水阁乌镇》《山国之都》《心灵深处的向往》,还是收录在第二辑《城市厌嚣尘》中的《樱花有约》《把竿何日钓龙潭》《蝴蝶森林》《半个月亮爬上来》《在花香里徜徉》《湖光春色动微寒》《月隐磁器口》,第三辑《中有千千结》中的《寅初亭随记》《游于右任先生重庆故居》,第四辑《游心于玄默》中的《文庙与财神庙》《佛心》《寻蛮子洞不遇先人》,其实都是典型的游记类散文。在冯茜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南中国海的波澜壮阔、川西高原的巍峨挺拔、江南水乡的隽永精致、老城古镇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厚重深沉、森林山村的恬静灵动……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无不在她的心中激荡起涟漪,引发她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于是,在行走中,冯茜有了“每一滴水都是不同的,所以没有人可以替代另外一个人,度过他的生命旅程”“(《我想去看海中》)这样的感悟,有了“其实,人,以及人的一切创造之物,也是大化中的一部分!”(《春雨潇潇凤凰城》)这样的心得。 “满月总是短暂的一瞬间,更多的时候却是不圆满。浮生一如半个月亮一样,总是有些遗憾的,如影随形地跟我。”在众多的游记类篇目中,我特别偏爱这篇名为《半个月亮爬上来》描写龚滩古镇消逝的文章,作者从独特的角度进入,娓娓而谈,述说着一种一天天临近却又无法阻拦和减缓的别愁和伤感。“往高处搬迁的古镇,就像半个月亮,徐徐上升!”其实,那徐徐上升的,又何止半个月亮,何止作者本人?这种边走边唱、边唱边思,让冯茜的散文有了与众不同的质量和厚度,也使她的作品完全与那些所谓的“小女子散文”隔绝开来。 每一次行走,对于冯茜来说,其实都是一次人生的重新体验和重新认识。行走:让她明白了许多道理,获得了许多知识,也收获了许多感悟。“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虽然它并没有展现一平如镜的景象,但往日烦腻于胸的人和事,已逐渐模糊成一个个淡薄的影子,随风而逝。在海边,我重新找回了久违的自己,也找回了往日的自信。大海,你是我生命的原动力。”(《我想去看海》)“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又说,距离就是空间。然而我想,空间也就是时间。若是有缘,时空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即便同处一座城市、一个小区,也无法相知、相聚与相守。”(《春雨潇潇凤凰城》)“然而,一回到生我、养我的城市,呼吸着大工业、大都市新鲜出炉的废气;享受着这个特殊现代怪物供养给我的一切普通的衣食住行,我总是热望能够背叛它,与大自然厮守终生,仿佛一个人在内心的一角悬挂着对谁的想念;又像是在哪里遗失了开启自己孱弱灵魂的金钥匙,必须在大化中才能找寻得到它弱小的光辉。”(《抚摸高原》)“一个梦已然破了,但在我心里还有一梦。如若能和知己共撑一把油纸伞,紧紧依偎在一起,漫步于水乡古道,伞外细雨迷蒙,伞内谈古论今,不亦乐乎?是的,在江南听雨,一定是要寻个多愁善感而富有浪漫情趣的人同行,不管是絮语,还是私语,我都喜欢聆听。”(《周庄寻梦》)“这就难怪在信息和交通很不发达的汉代,夜郎国王要向汉朝使者发出‘是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国大’的诘问了——‘夜郎自大’,这是要有资本和底气的。旧时的西南,除去夜郎国,谁还自大过?关键是,谁还敢自大!”(《山国之都》)“其实,有水可掬,有月盈手,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巧合。真想重温‘掬水月在手’的美好感觉,恍惚之间,那遥远的明月近在咫尺。在我手中,它沉甸甸、湿漉漉,仿佛很快就要从我手指的缝隙中溜掉一样。所幸的是,人与明月,两两相望,会心地一笑,便都没了遗憾。”(《掬水月在手》)在冯茜的笔下,类似这样充满理性思考和生命追问的句子比比皆是。于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行走者,还是一个懂得歌唱、善于思考的行走者。她力图通过这本小小的册子,向人们传递和表达行走给她带来的愉悦,以及愉悦之中和之后的体会心得。 事实上,冯茜除了是一个精彩的行走者外,也是一个出色的饮食者。尽管她拥有一份条件优越、收入不菲的工作,但却丝毫阻止不了她时常在平民市井的杯盏中流连忘返。她有可能、有能力,甚至经常有机会、有条件出入于金碧辉煌的海鲜鱼翅宴,但她惜墨如金,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却毫不吝啬地把大量的笔墨留给了新派老灶火锅、泡菜、饺子这样的粗茶淡饭。因为她相信,这才是本真的 生活,这才是她最怀念、最钟情的生活。“每逢周末,我便去到熟悉的酒吧,不用开口,自有相熟的侍应生递上自己习惯的酒来。仿若是另一陌生的居所。而最紧要的是,有熟悉的音乐,寂寞时刻最亲切的灵魂伙伴。” 行走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遥想当年,唐代诗人于良史以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山夜月》,将这种行走推向了极致,其清淡闲雅的风格、历历如绘的描摹、极富神韵的刻画,读来令人唇齿留香、畅快不已,可谓是神来之笔。冯茜取其中之“掬水月在手”为书名,便是要让自己的行走走得更有思想、更有情趣、更有格调。而书中的篇章均以“山水有清音”“城市厌嚣尘”“中有千千结”“游心于玄默”等中国古代诗词之名句命名,读来更是别有一番意味。作为一个写作的探索者和生活的实践者,冯茜在坚持着传统的同时又紧跟着时代。她既善于运用传统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于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且又充分考虑现代人的叙述方式、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本身的张力和蕴藏的信息,以及由此将可能形成的感染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出身于重庆的我国著名诗人何其芳先生将现代派的一些手法融入散文创作,以达抒发情感之目的。其散文语言同他的诗一样,精雕细琢,有很强的可感性,留下的代表作《画梦录》等因别有风姿被称为“诗人的散文”。80年后,何其芳先生的小老乡冯茜以一册《掬水月在手》初涉文坛,且出手不凡。她是否可能成为步何其芳先生“诗人的散文”后尘的来者,我深信我们有理由拭目以待。 是为序。 2012年1月28日 (作者系著名诗人、文化学者,世界桂冠诗人、世界诗人奖获得者,现任重庆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