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青年对话录
分类
作者 汪丁丁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中作者汪丁丁阐明了教育的三重目的、早期教育的脑科学和心理学依据、跨学科教育的主旨,以及知识与灵魂、知识与人生的关系问题。

书中收录了《两代人的教育失败意味着什么》、《精神疾病在中国》等文章。

内容推荐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内容介绍:汪丁丁从教育是最最难的一件事讲起,指出转型期中国教育诸多严重危险的弊端及其成因。作者进而阐明了教育的三重目的、早期教育的脑科学和心理学依据、跨学科教育的主旨,以及知识与灵魂、知识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塑造成了半成品的年轻人,都能从本书中得到思考和行动的力量以及方法。让我们重复鲁迅那句话“救救孩子”,也救救我们自己。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是“青年对话录”系列之一。

目录

转型期的中国教育

教育是最最难的—件事

教育的问题

我们的大学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教育组织

生命的未来

官僚制度下的教育困境及出路

再谈转型期的中国教育

两代人的教育失败意味着什么

教育服务的政治经济学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

梁漱溟鼓吹社会自由教育,批判官办教

育之弊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

精神疾病在中国

跨学科教育

关于CCER经济学与社会哲学教育委员

会的设想

2010年春季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跨学科

讲座系列

关于跨学科教育致艾洪德校长

跨学科教育的一份纲要

跨学科教育实验一年总结

与东财的学生们谈学习和人生

与几位同学的讨论

发现属于你的问题

跨学科教育的三条主线

教育的三重目的

中国人力资本与教育问题

早期教育

社会交往与数学直觉

教养何以缺失

童年与政治家的品格

直觉与早期教养

表达与理解

常识与社会交往

知识与灵魂

消费主义时代的情感

生命·理性·激情

一个人的成长

知识与灵魂

问题意识

由认真对话可以产生思想

读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以出家的精神

——向一本出色的期刊致敬

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

学术与人生

——叶航访问汪丁丁

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

——汪丁丁、罗卫东、叶航三人谈

让心灵在所有方向上充分涌流

——柯凯军采访汪丁丁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我不敢教

汪丁丁:我和盛洪在1993年有个对话。盛洪突然问出一个问题,他说丁丁啊,这要孔夫子碰上尼采,尼采就是一流氓,手里拿一把刀,我不和你讲理,什么礼仪之邦,一刀捅死你了。这世上要都是孔夫子,有一个尼采就称霸天下,因为打不过人家。还归结到李泽厚的概括:你想把他培养成为孔子式的思想家或找到个人实现的教育路线,他没法生存。你要想教他生存技能,境界又上不去。美国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演员阿诺德认为要让他的孩子吃苦,进行斯巴达式的教育,不给一分钱,否则孩子很容易被宠坏。还有一种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孩子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不能经任何凤雨。这两个极端都有道理。一个苦孩子,出身极贫寒,一层层地爬上来,得“杀”(淘汰)多少人啊!从农村到大学,然后成为名教授,而性格不扭曲,这概率极小。而性格要想不扭曲,童年必须幸福——这是我个人的观察,但童年幸福的人意志薄弱。你说你怎么教这个孩子?所以我就不敢教。

信力建:假如我们要培养绅士,他遇上了清朝人,就要举手投降了。中国到了近代和现代,虽然自己是野蛮的,但它觉得发达国家更野蛮,怎么看这个问题?

汪丁丁:确实我想不清楚。如果我们说迎头赶上,现在西方都向东方学习了,于是我们可以放弃工业化的那一段知识过程,放弃自由民主的西方社会过程。因为你把科学落实到技术上,就是工业化,把科学的知识观和伦理观落实到政治生活中间,就是民主,它是一对概念。另一种救治的方式,是我们希望西方不来打我们,但还很难说,所以我不敢作汶种幻想。

文化转型

信力建:我们老师可以想想,现在我们的教育目的或者取向,是按东方“仁义礼智信”的目标培养出有道德的人,还是培养出符合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打败别人而生存的人,,大家认为采取哪一种价值比较合适呢?

汪丁丁:中国社会现在面临转型。对应了刚才我们讨论的学西方还是不学,等等。这是从鸦片战争被西方打了后我们自然的反应过程,最漫长的就是文化转型,大概需要几百年时间。所以我真的没办法看得清未来是什么样,也就无法判断家庭的这种自然主义教育观,是让孩子模仿他们的父母更好一点,还是按照我们现在设想的价值观。但是在稳态社会里,比如说西方,中产阶级的孩子已经很熟悉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时家长教的就是这孩子将来需要的。所以自然主义教育是可以的。按照美国教育部发表的资料,0岁~7岁的小孩子受父母影响最大,它是所谓的模仿阶段。但到了能交朋友的年龄,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远远超过孩子家长的影响,也远远超过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这是西方社会的情况。朋友之间价值观的影响起很大作用,这是美国社会的特点。

你提到的是一个本质的问题,绕不过去。我回到你刚才最后的问题,我们怎样来弥补我们国学传统的缺陷?中国的文化传统的理想境界梁漱溟早年总结过。叫做“耕读之家”,一边是农夫的生活,陶渊明式的,回到屋子里就是琅琅书声。这是中国人理想的田园生活,也是后来亚当·斯密晚年最欣赏的生活,这叫自然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欧洲那样非自然的发展。所以盛洪老师要在这儿,就会说要商榷一下,你的前提是不是成立。如果前提不成立,我们就不需要学西方,所以梁漱溟说中国再发展五千年,如果不碰到西方人,它永远也造不出火车大炮来。为什么?它志不在此,它的精神取向是内生的,不是外扩的,不是去征服世界的,所以根本不希望去影响别人,我们就老老实实地过我们的耕读生活就完了。

信力建: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到底教孩子什么,是教他做道德君子,还是做强盗,还是两者都不做,告诉他更多的生存方法和价值观,让他自己去选择?

汪丁丁:你的问题特别重要。2000年加德纳在日本东京有一次演讲,关于多智能的。他在东京的演说题目就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我们应该教什么?”加德纳在那次演说当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是思考力的教育,要培养批判性的思想的能力。孩子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思考的技能。这样,他将来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生存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了。这是个原则,我相信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人也会赞同这个原则。关键是从经济学角度,什么价格才能落实这个。

生活在他方

信力建:在我个人接触的人当中,你的知识最丰富,博大精深,你是怎么掌握这些的?你怎么学习的?

汪丁丁.很多学生都说,我们和汪老师怎么越读书差距越大?那是。你想我每天早晨起来看几个小时书,到8点他们起来的时候,我已经在网上结束了几十本刊物最新文献的综述与阅览。所以差距确实越来越大,所以张维迎说过一句话,你不能都去学他那个方式,因为很昂贵,衣食不愁才行。

信力建:你能不能讲一些最基础的学习方法?P3-5

序言

是的,我决定要写这样一个以普通人开篇写给普通人的序言,为了说服我这套文集的编辑赵婕。她是我和我妻子许多朋友当中最体贴朋友的一位。说服她,说服这样一位认真而体贴作者的编辑,特别难。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这一陈述,包含着太丰富的道理。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虽不像茨威格那样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并目睹祖国的消亡,但也经历了足够丰富的政治思想运动、开垦祖国零下40℃的边疆、参与“12月党人”那种颠覆性的地下沙龙、参加高考、读研、出国……有了这一番经历,再普通的人,在今天的年轻人眼里也不再普通。所以,我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是,我从来不是“天才”。其次,这也意味着,如果读者有兴趣读我写的文字,那就一定要记住:让我写了这些文字的,是偶然聚拢的一些机缘。这些机缘完全可能遇到另一个普通人,并进发出一些类似的文字。所以,我的第三层意思是,在宏观统计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或许必须产生这些文字,至于由谁来写,并不重要。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生活的维度;和父母兄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社会生活的维度;更高级的诉求,诸如“横渠四句”或“孔颜德行”,是我们传统的精神生活维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常以“耕读之家”来描写。问题之发生,是由于工业化势力太大而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从第一次洋务运动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问题还在这里,挥之不去。世变之亟,究其本源,转型期中国问题的实质仍然是“为生民立命”,而人生问题仍然是“为天地立心”。不同以往,对我们而言,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的求解是纠缠在一起的,算是同一根本问题的两面。

今天,我们日常生活的三个维度,不论要延续哪一个,都很难,因为它们同时陷入相互牵扯着的困境。物质生活的延续,称为“经济发展”问题。要发展我们的经济,例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呢,先富起来的有不少人为富而不仁。于是要建立更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秩序,否则我们的社会生活势必瓦解。可是,谁之正义?何种理性?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里我们应如何做才好?这类问题将我们带入精神生活的维度,也是人生问题的求解过程。在这里,我们探讨诸如“何为幸福”或“为何幸福”这类问题。

在西方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了足够多的年头之后,我意识到西方稳态社会的生活实在平淡而无味——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同类事件的永恒循环之中,我的意思是,

改革和开放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极丰富的机缘,新的可能生活如漫山遍野的竹林里雨后出土的春笋,噼噼啪啪,目不暇接。生活,从何处下手呢?这就是选择太多带来的烦恼,可说是“成长的烦恼”。选择太多,这是市场社会的特征,它表明中国社会已经市场化,并患了市场化社会通有的疾病——“消费主义”。这是一种行为倾向,将生活的一切环节都视为单纯的消费。存在论的最早一位思想家祁克果,年轻时就对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有所感悟。他将现代化概括为“图生活之方便”的运动,于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追求方便?方便的代价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将我们带到生存论的哲学里面,让我们面对一个“不方便”的命题:任何信仰都是某种不方便。那么,方便的代价是不再可能有信仰。推论:人而无信仰,吾不知其可为人。那么,活着的意义呢?随之消失。

生活,只要是真实的,就一定不能仅仅是消费的,它还有其他的意义。热恋中的人,很容易断定他的爱不是一种消费。可是在其他情境里,我们就很难克制消费主义倾向。谁愿意舍近求远呢?如果有洗衣机,为什么要用搓板?如果可以抄袭答案,为什么我要独立完成习题?如果撒谎带来好处,为什么我们要诚实?如果可以有更多的钱,为什么我们满足于只要较少的钱?这些问题围绕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时刻必须选择方便或选择不方便。处处图方便,最终便会丢失生活的意义。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孩子,至少他们的绝大多数,从小就学会了寻求方便,而不是寻求不方便。我们教育失败的渊源,根据党史学家高华的考证,可追溯到革命年代我们党“急功近利”的教育方针。

我以“普通人”自况,因为我有普通入的性格和弱点。例如,我喜欢美味佳肴,我不喜欢辛勤劳作,于是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另一方面,我也像普通人那样善良。例如,我喜欢帮助有才华的学生,我不喜欢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校园政治。最后,我和普通人一样意志薄弱,我和普通人一样在许多事情上想不清楚,我和普通人一样不知道中国应往何处去。

所以,这套文集的文字,我由衷希望它们在读者眼里是普通人写的文字。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在这样伟大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太多太大的问题,迫使我们以普通人的身份反省和抗争。结果呢?我和你们一样茫然无知,或许我们的反省和抗争将会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或许使它更糟糕,或许,仅仅因为我们反省过并且抗争过,我们拾回了生活的意义。

后记

2011年10月中旬,按照此前的沟通,汪丁丁老师发给我几十万字的文稿,都是他此前文集中常见类型的单篇长短文章。大致归类如下.

关于教育问题

关于教育问题的补充

关于幸福的探讨

关于知识、科学、理性以及信仰

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

财经荐书

在汪老师面前我是双重身份。一是编辑,二是学生。2003年,我到中信出版社工作,认识了汪老师李老师夫妇,工作上甚多往来,时间也将近10年了。我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就像校友同班老乡使得很多人有了文化血缘一样,我就是他的学生辈了。

作为编辑,是以工作立场对名家书稿尽责;作为学生,是以晚生后辈的敬意对恩师尽心。于是,我“大胆”又“小心”,提出了我详细的编辑策划思路。

……

梁文道遗感当代很多人“把读书当做一个工具,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而不是去“找一本书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

“亲爱的,你要更美好”,我期待你因这次阅读之旅得到美好的变化,接近更真实的自我。让我们为此感谢汪丁丁先生,也感谢以下人士对出版这套丛书所做的贡献。

他们是:李维莲女士,任岩先生,吴力超先生,李炳青女士,邹怡茜女士,右意达女士,刘乃清先生,王菊萍先生,还有出版图书各个相关环节的人们。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同事挚友马浩楠女士。我因她与这个出版社和这套丛书结缘。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她处处额外帮助我。我依赖她过硬的文字编辑功夫,她的思想眼光,她的环节沟通能力,她在时间精力上的慷慨付出。所以,这套丛书,不仅对读者是某种幸运,对我与浩楠的友情人生,也赠与一份未来的美好回忆。

感谢你来分享,感谢一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