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见信如面(那年那事那人那情那信)/书信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山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山编著的《见信如面》人类生命的长河总在不停地流淌着,环境的转换,从农村到城里,从城里到下乡,既平常又不平常;角色的转化,从少年到成年,出粗朴入成熟,既寻常也不寻常,当奔波四方之后,在暇隙里安下心来,便会寻练那些平常又不寻常的经历与往事,其中那些摇曳生姿的书信交往便串成家珍,系在心灵,点缀着回忆,读着那些书信,美好的记忆很快泅染开来,衍生出一阕阕别样而又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这就是本书所描绘的内容。本书中的书信表述简洁,范例经典,格式明了,文体丰富,有十几个书信故事,几十个书信典故,一百余篇书信,几百条书信常用词汇,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详解了书信知识的来龙去脉.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书信实用范例。

内容推荐

高山编著的《见信如面》描述了一群下乡知青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如同在耳边娓娓讲述着那段特殊的岁月。环境的转换,从农村到城里,从城里到下乡,既平常又不平常;角色的转化,从少年到成年,出粗朴入成熟,既寻常也不寻常。多变的世界却改变不了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如同那写在书信上的一字一句。时代变迁,仿佛往事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但是当拿起手中那发黄的书信,却有一股暖流涌上心间,犹如一缕淡淡的芳香萦绕脑海。《见信如面》,那年、那事、那人、那情,我们又见面了。

目录

第一章 指腹为婚

第二章 青梅竹马

第三章 纸短情长

第四章 家书抵万金

第五章 成长的烦恼

第六章 情书风波

第七章 下乡大獾洞

第八章 水利工地

第九章 蹉跎的知青

第十章 信来信往皆为情。

第十一章 神奇的“卫兵”

第十二章 邮路就是心路

第十三章 王茹的“卡西莫多”情节

第十四章 为人师表的日子

第十五章 两地书,情依依

第十六章 都是那信惹的祸

第十七章 坟地冤魂

第十八章 退信

第十九章 新来的知青叫刘雪

第二十章 回家过年

第二十一章 书记那些同事

第二十二章 点长那些糗信

第二十三章 点长回城

第二十四章 几封怪信

第二十五章 我要上学,我要读书

第二十六章 告别大獾洞

第二十七章 贺卡传情

第二十八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杨大夫在孙家湾医院工作好多年了,凭着从小父亲亲传的医术和医德,他很快成为医院的骨干。但是,没想到,在一次给医院提合理化建议时栽了个跟头,让他险些站到右派的行列里。

在一次医院“大鸣大放”会上,他建议在医院搞一个人性化的“明信片处方”:待看病的患者接受治疗后,在主治医生开治疗处方的同时,再额外赠送一张明信片,并在上面写上祝福语,如“祝你早日康复,积极面对疾病”、“在病魔面前要有耐心、有信心”等,主要是想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

杨大夫的建议来自一次亲身感受。孙家湾小学的校长生病住院,当时正逢新年,她的学生写给她许多贺卡,沉甸甸的一沓,足足几十张。正在护理校长的孙子兴奋不已,大喊一声“下雪了”,扬手就是一场“天女散花”,顿时,病床上“雪”片飘飞。那一刻,“雪”在飞舞,心也在飞舞。校长在病床上坐下,一张一张品读,一遍遍看那些温暖的句子。

坐在“雪堆”上,她全然忘了病痛,只觉得有一种暖烘烘的关爱如潮水般涌来,转瞬就漫过感隋的堤岸。坐在病床上的她,竟有一种被全人类瞎记的欣喜,病痛减轻了许多。

可是杨大夫的建议被领导说成是“小资情调”,他立马被打成“右倾分子”,第二天就到医院的行政科报到去了。

一杨大夫俩口子白天都要工作,闺女无人照看,他们就将妞子放到洪奶奶家,拜托老太太照料。由于两家有这种特殊的关系,洪奶奶欣然接受,也当作自己家的孩子来照顾。

正巧那一年,比小胖小两岁的妹妹也被送到了奶奶家。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一样放!

妞子来到洪奶奶家,就有了伴儿。小胖不多言不多语、不争强好胜的性格正合她的脾气,听她一人说就足够了,她需要有人听她倾诉,缠看小胖玩这玩那。

洪奶奶不识字,但是却装了满肚子的谜语、故事,什么“东山一个葫芦片,西山一个葫芦片,哥儿俩一辈子见不着面。“小匣子,小匣子,里面装着五个小鞑子。”孩子们都听得入迷,可左思右想还是猜不出谜底。

不过,也有能猜出来的。“不大不大,大头朝下,回家问你妈,你妈也大头朝下。”妞子不解,问道:“要是问爸爸呢?”

奶奶笑着回答:“问你爸爸,你爸爸也是大头朝下。小胖很陕就猜出来了——鼻子,从此他对猜谜语情有独钟。小胖一生对文学的热爱,其实得益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奶奶。奶奶把这苍莽大地的自然现象、这平淡无奇的寂寞人生化作许多夏夜的故事。她的乡野故事有些是温柔的期盼和悲伤,有些充满了人心的悸动,如同他们经常光顾的南山自留地,土地并不肥沃,却能提供食粮。奶奶经常教育小胖要多识字,学真本事,长大要干大事。小胖是听话的,奶奶让做什么他总是一一照办。奶奶告诫他:“与两个妹妹在一起玩,一定要有哥哥的样子,要保护她们,不许欺负妹妹们,凡事让着她们。”对此,小胖乖乖地点头。

小胖对于女孩子的诸如跳皮筋之类的游戏不屑一顾,很看不上眼,但他骨子里的淳朴和厚道又让他不忍心拒绝她们,憨憨地陪着笑脸。他也打心眼里喜欢眼前这位动辄就哭天抹泪的只比自己小几个月的妞子。妞子跟在小胖的屁股后面,一口一个“小胖哥”。她长大后都记不得小胖的大名是什么。

妞子从小就是人见人爱的小姑娘,邻里的大人有时逗她:“呦,妞子长得真水灵,长大后干脆给小胖做媳妇好啦!”妞子笑盈盈地说:“我乐意。”她也听说过长辈们“指腹为婚”这件事。

可小胖每次听到给自己找媳妇都会张牙舞爪,说:“妞子要是嫁给我,我就跳五家子水库。”  五家子水库是镇郊一个大水库,经常有人跳水自杀。大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一次又一次地逗妞子,小胖就一次又一次地想到五家子水库。小胖确实有点怕水,特别是怕水中的水草,担心要是双腿被缠住了,可就游不出来了。不过在小伙伴们的劝说下还是去过水库。五家子水库的水啊,是那样的清澈,以至于他可以在水下睁开眼睛,看着水草柔柔的样子,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能缠住人的双脚。

在水中他最喜欢的动作是半漂浮在缓缓流动的水里,随着缓缓的水流向下流去。他仰面躺在河面上,看着蓝天上的白云,好像这些云朵也在跟着他一起漂流。当他把头埋在水里,看见了许多条鱼在水里畅游的时候,知道水深了,就赶紧扑腾到岸边上来。

看到水中的鱼,小胖有了联想。爷爷告诉他,书信又称“鱼书。”古人的书信,常写在长约一尺的白绢或绸缎上,再把白绢结成成双成对的鲤鱼形,以代替信封,既可避免信的内容泄露,也表示吉祥之意,更便于传递。

后来,这一说法在他读到的一首古乐府中得到证实:“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爷爷说:鲤鱼是一种回游的鱼。黄河的鲤鱼都要跳龙门,为什么要跳龙门?因为它一定要跳到上游去产卵。产了卵,小鲤鱼再游回到下游。古人就想象,能不能请鲤鱼来送信呢?小胖进而得知,“鲤鱼”实为书信的代称。唐朝刘禹锡诗云:“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这里的“双鲤”也是那个意思。他还知道:书信又称“鱼雁”。“鱼”自然可以理解,“雁”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在某泽中。”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就是“鸿雁传书”的出典,此后,人们便用“鸿雁”代指书信。后来出现了“鱼雁”合称。元朝诗人有“波流云散碧天空,鱼雁沉沉信不通”的诗句。P11-P13

后记

真够笨的,本人这部文体疑似为小说的拙作,断断续续写了8年。小常宝说:“8年啦,别提它啦!”我说:“8年啦!还得提它。”

话要说到2004年。那年4月我调到一家印刷企业——鸿纳公司工作。该公司是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进入市场经济后实在不景气,具体表现是没有活干。庞大的恐龙没有食物可吃——这是我对这家企业比较神似的把脉。作为企业主管的我,没有事干也属自然。

不幸中的万幸,没事干的主管是个闲不住的人。为了打发时光,有了研究书信文化的冲动。好在,文化是一个精灵,研究它是个软指标,不是硬性任务。于是,有一搭无一搭地在电脑上涂抹着自己熟知的书信故事,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两年后一统计,硕果累累,林林总总有18万字了。不过,从来都没想过要出版。

20063月,我到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工作。巧在公司业务中有一项工作就是普及书信文化。拙作开篇中提到的全国少儿书信文化活动就是这家公司策划的。此时,我想到了躺在电脑里呼呼睡大觉的18万字书稿,它们能否派上用场?答案很快就有了。在这18万字中加上一些情节、人物,然后让它们亲密接触,或许就是一本用来普及书信文化的书籍。

可惜,这个无心插柳的想法,还没上马就撂下了。原因是2007至2009年间,为了配合邮政贺卡的发行,我撰写了一套3本共50余万字的宣传邮政贺卡文化的“书信文化丛书”——《感受祝福》、《感悟贺卡》和《贺卡与明信片探趣》。一年要写一本贺卡书籍,繁重的写作任务拖住了我实施的脚步。

时光荏苒,这么一拖,3年过去了,直到20C19年6月才得以续写。一天,我把此前积累的所有素材召集在电脑里,煽情地对它们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推动书信文化的普及,走到一起来了!拜托诸位加油!谁表现好就派谁上场。”

从这以后,这些年的节假日就是我写作的“黄金周”,业余时间基本上都贡献给这本书了。挑灯夜战加废寝忘食是常事,还常常在关闭电脑后无法入睡。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在我头脑中溜达、游走,鼓动我为它们加上艺术的生命、让他们活灵活现,真有点儿走火入魔的意思。

写着,写着,我遇到了麻烦:加上人物与故事情节后,书的文体就变得有点小说的味道了。这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回首以往的写作经历,倒是出过几本小书,可总是不敢写小说呀!难道这文体还可以变脸!

我曾经断言过,自己这辈子写不出小说。因为,写小说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我顶多算个文学爱好者。作为曾经蹉跎岁月里一代人中的一分子,虽然有幸赶上了粉碎“四人帮”后的高考,可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仅靠平时积累的点滴写作经验来写小说,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情节的构思、人物的塑造、悬念的设置、矛盾的推进、语言的表达等等,常常捉襟见肘,甚至力不从心。

好在我一直坚信作品写得好与不好是写作水平问题,能不能坚持写下去是态度问题;好在当年的那些写信的经历和现在普及书信文化的使命一直在鞭策着我;好在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在梦中主动找我谈心;好在上天说了,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只要你努力,它就给你回报!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是吸引读者的钥匙。作者心里可能藏着一条江河,但如果没有独特的写作技巧及语言风格,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和思维,再好的素材,流出来的可能是两行鼻涕。

为此,在写作中,我为自己确定了一条原则:不要刻意将书信的作用人为地夸大,也不要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的使命。可是,写着写着,故事情节总是离不开躲在我脑海里的记忆碎片,离不开那些让我哭过、笑过、盼望过的书信。自己总想把它们从记忆深处掏出来仔细咂摸咂摸。这是因为,有了书信就有了期盼,你不能说这种期盼是虚饰浮夸;有了书信就有了牵挂,你不能怀疑这种牵挂是虚情假意;有了书信就有了情感,你无法质疑这种情感是虚无飘渺;有了书信就有了快乐,你更不能断定这些快乐是虚幻空无。书信真的承载过我们几代人的期盼、牵挂、情感和快乐。

拙作有了模样后,心里总犯嘀咕:自己对书信的历史、书信知识及写法只是略知皮毛,顶多是了解一二,应该请一位书信专家把把脉。找谁呢?闯入我脑海的第一人是天津邮政局的老局长仇润喜先生。他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写过多部书信文化的专著,有“津门说信人”之美誉,是书信方面的专家。我与润喜兄神交多年,一见如故。这几年,为了宣传贺卡文化,就更多了交往。他驾驭文字的能力,遣词造句的功力,对书信知识的把握,至少在我熟识的人之中无人可及。为此,我给他发去一封电邮。也就几天的功夫,他就将斧正过的书稿寄回,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修改意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感动。在此,我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声:润喜兄,谢谢啦!

写着写着,竟然有28万字了,无心插柳柳成荫,自己嘱咐自己该画句号了!巧了就在领导找我谈话将我调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主持工作的当天,我完成了这部粗糙追梦的小书。在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这一刻,总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令自己欣慰的是,8年来我写这本书的经历是愉快的,我让自己拥有了一生都值得珍藏的财富,也给自己生命的这个阶段做了一个美好的交代。

我知道有些读者有先看《后记》的读书习惯,那就建议您从头翻开这本书吧!跟随书中的文字去品味、回味这些本不该忘却的记忆!如果它们能让您温馨、让您感动、让您感叹,或让您激灵一下、让您会意一笑、让您感慨一番,那么这本小书就功莫大焉!

关于拙作的文体,就姑且称之为小说吧!尽管我预言过自己这辈子写不出小说来。

作者

2012年3月15日于北京万博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