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纵观“饭局的前世今身”
中国的饭局历史悠久,古有“鸿门宴”争权夺位,今有“饭局门”各取所需;古有“青梅煮酒”尽显真英雄本色,今有“饭局三陪”再展其如簧巧舌。虽然文字有别,但都是以饭局为媒;虽然都是以吃饭为名,但却都有着“暗渡陈仓”之意;虽然相隔千年之久,却都暗藏着把酒论成败之实。
饭局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却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人一向注重饮食,无论是逢年过节、孩子升学、参军人伍、婚丧嫁娶、升官易职,还是送迎、团聚、求人办事,都少不了一顿丰盛的酒宴。而我们所说的社交公关,请客吃饭首当其冲。在这个社会上,人不能孤立地存在,所以只要你生存在这社会里,就离不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饭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脉圈子、社会关系、资源信息、交情交易,也因此统统融人到饭局之中。所以说,中国的饮食之道,其实同样是人情的融合之道。
一顿饭关系着一个人的温饱和生活质量,而一个“局”则关系着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如果设好一个完美的“饭局”,就有机会给自己带来一个莫大的发展前景。
完美的饭局,于公于私都有百利而无一害。在生活上,既可以使亲朋好友间的沟通交流更顺利,使彼此的感情更融洽,又可以扩大交际圈,以备将来某个时候,发挥交际圈巨大的作用;在事业上,饭局无疑可以给交际关系穿上一层亲密的外衣,从而在生意、业务往来中起到一种神奇的促成作用。透过饭局,反映出的是潜移默化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饭局讲究最多。从落座到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夹第一口菜,到什么时候离席等,都有很多的讲究,甚至可谓“繁文缛节”。早在宋代,人们就已经知晓“饭局”一词,时至今日,这一词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饭局”本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即将“饭”与“局”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说到“局”这个字让人不禁联想到“圈套、阴谋、利益”,“饭”与“局”的组合,充分体现了饭桌上的“艺术”。
中国人喜欢请客,是有些社会和历史渊源的。原本,吃饭只是个人行为,单纯地为了填饱肚子,而如今吃饭却演变成了一种通用的社交艺术。在大多数国人的思想深处,始终认为一个人成功与否,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网络交际仍占据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合适的“人情场”之中。一个人,不仅要融于这强大的“人情场”中,还应做到游刃有余,否则他的成功很可能会多出许多不必要的坎坷,即使会获得成功,也难免会被孤立,被排挤。而饭局则是这“人情场”中的纽带,是将人与人关系拉近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很多的饭局中,吃饭都被赋予了双重意义。吃饱甚至吃好都只是有名无实的意义,而饭局背后的目的才是其核心内容。请客的人一般抱着以下几种心态:一是通过“饭局”讨好领导,进而达到升官晋职的目的;二是以“饭局”为手段来拉拢下属,为己所用,日后获得更大实惠的目的;三是看起来无所图,尽显自身的豪爽大方,把自己勾勒成一种不怕吃亏、重义气的形象,并期望因此受到朋友们的拥护,在交际圈子中做到游刃有余;最后一种则是为了拉近与陌生人甚至对立者的距离,在饭桌上通过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在推杯换盏间,化解了矛盾与误会,拉近了距离,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总的来说,经常请客的人,虽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其预期的目的,但却能潜移默化地推动舆论和拉拢人心,至少给人以亲和、容易接近的感觉。若说设一场以上对下的饭局意在凝聚人心,那么,以下对上的饭局则是更类似于一种沟通方式,更侧重于表达与表现。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