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多米尼克·博纳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对姐弟——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和文学家兼外交家保罗.克洛岱尔的生平,他们都是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崇高热情的创作者,但是二人的人生道路却截然不同,弟弟功成名就,在现代文学史和政治史上均留下浓墨重彩,而姐姐虽然也创造了一些不朽的作品,却在疯人院中度过了后半生且终止了艺术创作,最终被历史的尘沙所淹没。

该书不仅是保罗与卡米耶两个人的传记,也不仅是对众多历史文献的重新梳理和解读,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如书名那样可以被归入心理学或精神史学的命题。

内容推荐

狂热、激情、天才。克洛岱尔姐弟:雕塑家卡米耶和诗人保罗,都生于象征着创造和激情的火系星座之下。

这部传记第一次记录了他们两人之间的联系。两个同样激情洋溢却又敏感到极致脆弱的灵魂。卡米耶以誓不妥协的态度迎战艺术的不确定性和飘零无依的生活;保罗则以旅行和异国情调来掩饰生之痛苦——在中国、巴西、日本。这两条我们原本以为完全分离的命运线事实上却相互滋润相互贯通。姐弟俩都遇到了无望的激情,保罗爱上了罗莎莉.维奇,一个最终将他抛弃的已婚女子;而卡米耶则承受着罗丹的魔力直至疯狂。家庭的悲剧。沉重和世俗对抗着他们心灵的苛求。

多米尼克·博纳重新勾画了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里的各个片断。揭示了这两个光彩熠熠而又深受折磨的艺术家之间深切的关系:超越了对立、以一种无法摧毁的爱结成的同盟。

目录

编语

土地与风

 出生

 童年

 家庭

 天赋

 眼睛的颜色

 开端

 勒内和露西尔的回声

城市与海洋

 巴黎的约会

 暴躁的少年和激情的少女

 亲密无间的一对

 两位盟友在精英诗人家中

 为逃避正统而成为诗人

 当魔鬼在地狱之门守候

 卡米耶:与伏尔甘的相逢

 启示

 保罗与罗丹

 一见倾心的年代

 香槟区人在亚洲

 内心的流浪

暴风雨

 在旋风的眼中

 飓风罗莎莉

 过度的暴戾

 毁灭之魔

 1913年3月10日

 维尔-埃夫拉尔的风云

疯人院和城堡

 了无牵挂的流浪者

 孤独深渊里被排斥的人

 子孙满堂的人和他的欲望

 “你流放中的姐姐”

 幸福之骄傲的葬礼

最后的审判

她与他的一生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不仅他们那暴风雨不断的偏远家乡让人想起仿佛失去大海的布列塔尼;盖尔的岩石让人想到布列塔尼那些(史前遗迹的)粗糙的巨石;保罗和卡米耶这样的一对姐弟组合也令人联想到一个世纪以前的另一对:夏多布里昂和他的姐姐露西尔。

在贡堡,就像在维勒内夫一样,那一对姐弟也在某种压抑的氛围中接受了严厉的家教,只是家庭的阶层有所区别。非常接近的是,他们的整个童年也充满了家庭的“暴风雨”,梦想占据了极大的位置。与卡米耶一样,露西尔也比弟弟大四岁,她喜欢带着弟弟,给他最早的读物,因此引导了他的志向。在童年时代,就像卡米耶那样,她是主宰,在很长时间里,她一直都是姐弟关系中的领导者。

露西尔也很有天赋,尽管后来她没有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文学才能,但她整个一生都闪烁着艺术的光华。她喜欢导演戏剧,由着自己的喜好来编排。她极度敏感,神经质,想象力丰富且嫉妒心极重,爱走极端。这一点又与卡米耶相似,她们似乎都有对厄运的偏好。她在与一位作家谢纳多莱多年的感情纠葛之后疯狂而死。那位作家先生似乎一直没有太明白她痛苦的缘由;而她却在激情燃烧中失去了理智。

《基督教真谛》一书的作者与《向玛丽报喜》的作者都是极为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他们的姐姐也同样都有悲剧性的结局。远离自己亲爱的弟弟,且没有任何一个家人参加其葬礼,她们最终都被埋在公墓之中。

弗朗索瓦-勒内:

露西尔身材欣长,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丽,但是很严肃。黑色的头发映衬着她苍白的脸颊;她经常举头望天,或是茫然四顾,眼神或忧伤或炽热。她的步伐、她的声音、她的笑容、她的外表无不蕴藏着某种受压抑的感觉……她仿佛是一个黑色的精灵。

同样的深情回忆、同样的欣赏之意、同样的某种惧怕,在童年时代,两个弟弟都感到被自己姐姐的才华所超越。

这两个作家的母亲都是家庭妇女,情感内敛,疏远冷淡,姐姐于是都成为了他们眼中对女人的第一印象:一种既吸引、又让他们畏惧的形像。他们爱自己的姐姐,同时也怕她们。优秀却又可怕的她们令人恐惧。因为这两个女孩子都体现了极端和暴戾——她们的夸张失控在他们眼中,远远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无疑,他们日后的爱情生活都将受到这最初与姐姐关系的影响,那种力量的不均和失衡令他们后来在感情中都会陷于迷恋和不幸之间。

露西尔的眼睛总是仰望天空,而卡米耶的眼睛永远盯着大地,或直直地望着别人的眼睛。充满好奇甚至仿佛是窥视之心,她们似乎都能看到生灵之外的东西。露西尔相对而言更爱幻想,心在别处,卡米耶则更为感性而积极。但她们身上都有巫婆之性,两人都是那么狂热地热爱大自然,且各自选中了一个命中注定的偏好之地,皆为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所在,地点,如此奇特,以致人们会认为她们都被迷住了心窍。对卡米耶来说,是她那在树林之中的盖尔;对露西尔来说,“两条乡间小路的交叉口,有石头和杨树构成的十字架为标记”——显然是在她之前,有(古代凯尔特人及高卢人的)德鲁伊教祭司前来祈祷的十字路口。

弗朗索瓦-勒内:

在欧石南丛中,她只是个集美貌、天才和厄运的孤独者。

保罗用了完全一致的词来形容他的姐姐:美貌、天才、厄运。

夏多布里昂和克洛岱尔最为严谨的传记中,都提到了两位作家与各自的姐姐之间可能有乱伦的关系,但没有提出确实的论证——信或是文件——于是这种可能只停留在假设的状态。在各自的组合里,弟弟和姐姐相爱吗?他们的关系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模棱两可的举动,亲吻,或是抚摸?  问题早已存在,可答案却至今未曾揭晓。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种非常强烈、非常紧密的亲情关系的存在。在两对姐弟之间,姐姐都是那个主宰者。因为年纪也因为个性的原因,她们走在前面。童年时代的心灵创伤——露西尔和卡米耶一样,都感到母爱的缺乏——将令她们各自走向不平衡的状态,成年时期,最终都因为失去所爱的另一半而导致疯狂,两者的结局同样悲惨而不可逆转。心理学家在这一点上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在弟弟身上,在这优先且不同寻常的双重关系里,“对母亲的固恋演化成一种对姐姐的固恋”。姐姐,被一位分析克洛岱尔的专家定性为“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的”人,在很长时间内,至少在弟弟成熟之前,一直占据着他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两位姐姐似乎都有意令弟弟着迷,而弟弟承受着这种吸引。我们可以感觉到一开始,他们是依附的,在力量上相对处于劣势。女人,照此说来,都施展了邪恶的天赋。他们各自都梦想着能摆脱这一种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业所至的远游,他们一步步地实现这个愿望——因为两人都是外交官,工作令他们不断走向远方,到达美洲和中国。他们将遇到其他的爱。但姐姐对他们而言成了一种危险女性的典范,同时连接着天堂和地狱、极善和极恶、魅力和恐怖。

在两位作家心中——克洛岱尔和夏多布里昂一样,他们所爱的姐姐,最喜欢的姐姐都是被天主弃绝的人。她们都是世界的牺牲品,亦是其难以驯服的天性的牺牲品,是各自魔性的玩物。她们在生命之线上舞蹈之后,某一时刻,都将跌入灾难——在天主教徒作家看来,那就是恶的掌控。

“可耻的,被抛弃的,你的灵魂和肉体都被抛弃”,保罗后来如此描写那患了麻疯病的女主人公——被终被禁闭在一个洞穴里,无人敢前去探望。

“我的母亲和我的姐姐都不爱我”,维奥莱娜哭诉道,“可是,我对他们都没有做过任何不好的事情。”

露西尔是勒内的维莱达或西诺多赛,特别是阿梅莉,卡米耶也是《向玛丽报喜》中两个女主人公的原型:她既是黑发的玛拉:善妒、报复心强,又是金发、纯洁的维奥莱娜。一个是刽子手,另一个是受害者,仿佛女人身上的真理就是要在无法调和的相对暴力统一中寻找。

她的弟弟已预感:卡米耶的个性更接近玛拉,但她的命运却将如同维奥莱娜一般悲惨。

两位作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都写了自己的姐姐。夏多布里昂在《墓畔回忆录》中,而克洛岱尔有一篇专门写给姐姐的短文:《我的姐姐卡米耶》(1951年,他已是76岁高龄)。两个女子都已去世多年,两个弟弟都希望能借此表达一份敬意。写他们的姐姐,赞美她们的优点、她们的天赋,以令自己从罪责感中得以解脱。因为这位亲爱的姐姐,他们以为如此强有力,实则却是那么脆弱,他们根本无法解救,也无法保护她们。

无疑,卡米耶的疯狂和露西尔一样,是无法逾越的。他们感觉自己在此面前的无能为力。两人各自都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作品而忙碌着,为保护自己,而走向了她们的对立面。他们都有最好的理由任由其在丑闻和厄运中沉沦:荣誉、伟大和责任。

基督的仁慈和最本能的爱都没能将他们带到姐姐临终时的身旁,他们在姐姐垂危之际都溜走了。卡米耶比露西尔更加孤独,她一直等待着那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探望者——他因为公务或仅仅是不敢见她,停留在离她几公里之外的地方。卡米耶是曾经恳求保罗来看她的。

不过,此刻,还未到疯狂或是无可挽回的厄运之际,更未到评判之时。时间还在1881年,卡米耶和保罗正手挽手奔向令人憧憬的未来。她17岁,而他还未满13岁,她刚刚得到父亲的许可,将走向巴黎。P33-37

序言

世间非凡的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对人生、自然或者社会具有高度的自觉,内心情感丰富且总是散发着谐和的韵色。他们的作品仿佛自然而然汇聚成一种思想,生前身后簇拥着众多信徒。他们是旧美学的集大成者或者新美学的缔造者——此一类谓之“大师”。

第二类具有大师的资质却始终没有取得大师的权杖。他们风格独特,厌恶慢条斯理地使用观念、主义来画地为牢。他们的艺术永远是对“自我”充满诗意的解读,创作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不断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诗——以语言或语言之外的方式,但是这样的过程往往意味着激情、痛苦、罪恶、矛盾、孤独,乃至疯狂……

克洛岱尔姐弟显然属于后者。

姐姐,雕塑家卡米耶,早年师从阿尔弗雷德·布歇,后来是奥古斯特·罗丹的学生一助手一合作者一情人(罗丹诸多传世之作如《地狱之门》、《加莱义民》等,有相当一部分就出自她手),但她对“洛可可”不感兴趣,对罗丹最终也割弃了情感和艺术上的双重纠缠。

弟弟,诗人保罗,毕业于精英辈出的路易大帝中学,却对第三共和国的精英教育不以为然,他热爱波德莱尔和兰波,尤以后者为毕生的文学精神之父,但并没有因此投身象征主义,相反,对此间旗手马拉美倒是颇有微词。

在各种文学艺术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克洛岱尔们没有走上神坛向某个主义、流派献祭,甚或成为祭品本身,死后也没有化身为一杆大道旗,让艺术上的无为者们借以朋比自尊或者党同伐异。这看起来有点落寞,他们的价值以不同方式被埋没了:保罗隐藏在各种社会荣誉当中,杰出的外交家、虔诚的天主教徒、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诗文在学界之外罕有流传,戏剧甚少在法国以外上演;而卡米耶,这位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在生前已被人遗忘,死后更是消逝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被发现。然而,正是这种落寞使得他们今天格外真实,去除了无为者们的鼓噪,我们在读这本传记时并不会带有高山仰止的心境(根据透视原理,被仰望的面孔多少总是扭曲的),而是觉得在直面同一个灵魂的两种人生,在读两个“人”的故事——两个“邻人”,又仿佛就是我们自己。

卡米耶曾是一位颇负盛名的艺术家,却在年近五十岁时,被亲人送进疯人院,度过了远离艺术的三十年,没有爱,没有后代,默默死去。保罗的仕途一帆风顺,作品经久不衰,受人拥戴,子孙满堂,堪称一个时代的完人,然而在他的完满背后,却隐藏着更深的孤独和苦涩。

保罗说:“我姐姐的作品,唯一令她感兴趣、亦是她全部激情所在的,就是表现她一生的故事。”的确,看她创作生涯中最杰出的作品:《萨恭达罗》和《华尔兹》,“爱”的卡米耶;《小沙特莱尔》,“母性”的卡米耶;《成年》,失爱的卡米耶;而《哀求的女子》,无望的卡米耶——《成年》中那个下跪的女人已失去一切,她伸展双臂,凝结成卡米耶“最后的形象”,呼唤着从前的岁月,亦是在迎接注定将其吞噬的孤独和死亡。保罗呢,他的论断同样也适用于自己,其一生最炙热、暴戾的情感全都留在了《正午之分》,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意味的诗剧的字里行间,本书将在其生平与创作中找到联系。这位大诗人的作品充斥着宗教情怀,如他在中国写下的很多诗与其说是赞美异邦土地不如说是歌颂创世,然而,其诗歌中的神圣感并非为了解答“众神隐遁,诗人何为”,神性,于他而言只是一个被强制凝望的方向,对抗自我、征服自我,让自己变得矛盾重重,最终却产生了他人眼中的世俗幸福。

非凡的艺术家归根结底仍然只是“人”——世间最平凡的存在,平凡到我们都习以为常,又都捉摸不透……他们以语言和雕刻书写下自己的诗篇,而他们自己,则衍生为世界的注脚。

在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如书名那样可以被归人心理学或精神史学的命题。“情结”,究竟包含着怎样的心灵历程;为什么两个具有同样艺术禀赋和同样性格的个体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为什么一对曾经相亲、相爱的姐弟最终会收获令人伤心的结局。这些疑问并非要诱发读者的好奇心,而是要引出借助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所进行的阐述(这些阐述在书中所占篇幅不大,但却相当敏锐、犀利)。作者提出的问题于是产生了普遍意义,两位主人公于是成为了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他们的生命于是也像人类历史一样散发出油墨和泥土的气息:从少年时期俄狄浦斯式的爱恋(至少是精神上的),到青年时期保罗向宗教的皈依,到中年时如福柯所言的“现代社会,理性与疯狂之间对话的破裂”,再到最后老年的保罗在理性与信仰的双重光环照耀下所做出的自以为是的定论。他们的人生体现出理性对非理性的征服、统治、囚禁……这种冲突在保罗自己身上以及他与卡米耶之间,反复作用着。两位主人公可以看作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两个著名且典型的案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是否该思考什么是理性,什么又是疯狂?仿佛在保罗身上,理性只是一层自我保护与自我欺骗的躯壳,他的内心依然激烈地躁动着。

百年之后,同样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我们有幸重新进入他们的人生,通过这本传记——假使模仿福柯的话说,传记可以看作借助社会权力对个人身份的剥夺;以法学的观点来看,则是对两位已丧失名誉权的公众人物之名誉的合法“侵犯”——但是,我想说文字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向公众提供可摄取的信息,或者占有他人隐私,而是作为一叶小舟,使读者得以渡向自己心灵的世界,在那里,与所有人的世界紧紧相连。

后记

可爱的朋友们常常会关心我的工作:

—你在翻什么书?

—克洛岱尔姐弟的传记。

—是什么人啊?

—雕塑家卡米耶和文学家保罗·克洛岱尔

—不知道唉……

—看过一部电影叫《罗丹的情人》么?

—看过,看过!

—卡米耶就是那个“罗丹的情人”,她的弟弟是法国著名作家,

还是外交官,清朝末年在中国呆了十五年,出席过慈禧葬礼

哦,写过不少关于中国的东西!

1989年,囊括了五项凯撒奖的影片《卡米耶·克洛岱尔》,在中文版里,以《罗丹的情人》而著名,卡米耶若泉下有知,怕是又要愤怒到几近疯狂,她为争得自己独立的一席,卸下这个不伦的名号,而丢弃了爱情、生活、乃至自由和工作,然后在将近百年之后的东方,却还是因此而闻名,真是莫大的悲哀!

——克洛岱尔姐弟可谓法国历史上的天才人物:

卡米耶·克洛岱尔(1864—1943),现代雕塑的开启者,罗丹的合作者、爱人,可与之相媲美的另一位大师,男人至上的艺术世界里不同凡响的奇女子。

保罗·克洛岱尔(1868—1955),戏剧家,诗人,天主教作家,足迹遍布全球,大使级的外交官,位列法兰西学院的一位“不朽者”。

这部传记的作者以貌似散淡的笔法深入剖析了姐弟俩人的关系,揭示了他们在外人眼中分道扬镳、大相径庭的命运背后那一种欲诉还休的深情联系。他们从小相互扶持,因为父母似乎没有任何艺术细胞,且性格强硬,家庭氛围严厉、冷漠。出人令料的是,正是希望逃离压抑无爱桎梏的欲望,促使他们在艺术领域找到各自的寄托,表现出天才的端倪:两人皆在少年阶段之前,就以惊人强烈的方式选择了毕生的道路,一路不懈,成就惊人。然而这样的诱因仿佛双面刃,童年的阴影在其作品里留下同样永不磨灭的印记:“卡米耶雕刻的那些受刑的、扭曲的、哀求的身体。保罗笔下那些波涛汹涌、情感激烈的词句,似乎都传递着同一种煎熬的痛。”而既阴郁又暴戾,尖锐、极端的克洛岱尔性格更是造就了两人不幸的人生!

成长氛围对他们一生的影响,让初为人母的我触目惊心——保罗在提到自己童年时说“我很早便理解了生活就是一出悲剧”,因为他们家,是“从不曾有任何一丝无忧气息掠过”、“连孩子都严肃无比的世界”;日后的他,虽然荣耀加身,子孙满堂,可真情流露的作品中,却充斥着孤独、狂乱、不伦和罪恶;至于集美貌与天才于一身的姐姐,后半身在疯人院被关了三十年,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任何遗物,连十字架上都没有留下名字……私心地以为,若是可以左右孩子的命运,与其这般的天才,不如,平凡地幸福吧!

看看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本是那么墨色声香,才气横溢——“在巴黎,他们出入相同的社交圈,涉足同一些沙龙。人们可以在马拉美或是爱德蒙·德·龚古尔家中看到姐弟俩的身影。”卡米耶以阿尔弗雷德·布歇、奥古斯特·罗丹为师,而保罗在中学板凳上的同伴是罗曼·罗兰、莱昂·都德、马赛尔·施沃布、约瑟夫·贝迪耶……同桌吃饭的有印象派的那些大师,诗人保罗·瓦莱里、儒勒·勒纳尔等皆为卡米耶的美貌所心醉神迷,除了罗丹与她的忘年痴恋,德彪西亦与她有过令人遐想联翩的交往——

“德彪西的音乐是唯一能打动卡米耶的声音。”而卡米耶,这个自称不懂音乐的人,将动感和舞蹈留在了一方石头之中——那名为《华尔兹》的雕像被德彪西以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保留一生。当他从键盘上抬眼,看到的就是那两个人旋转而生的遥远天堂。

他们的感情无从考证,但音乐家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讲到,“无论如何,我为这一梦想中的梦想的消逝而哭泣,”“我们于是也梦想,如果他的梦想成为现实的话,两位艺术家的命运会产生多大的变化?”

卡米耶十八岁遇到罗丹,在此之前,她已创作了《十三岁的保罗·克洛岱尔》等非常重要的作品,“已然是一位雕塑家”。保罗说:“罗丹宝贵的教学只是唤醒了她原本已了解的东西,并令她意识到其自身的独特”。她在帮助罗丹完成《加莱义民》、《地狱之门》等杰作的同时,不停地创作,不断地突破,十九岁已开始参加法国艺术沙龙的展览,且从此每年必有新作展出,《吉冈蒂》、《诗篇》、《年轻的罗马人》、《萨恭达罗》等等。如花一般的年纪,便已在雕塑界崭露头角,并被罗丹、米尔博等人视为天才女子。同时拥有令人艳羡的容颜和无尽的艺术灵感,她的人生仿佛本应是风光无限……

然而,性格决定命运。与罗丹名义上的师生关系只让人看到她是大师的学生,却看不到她是另一位大师;而唐璜般的爱人,更是可以与她演绎传奇般的故事,却终究不会为她放弃一片森林……她以极端的方式来反抗,来苛求,但事业与爱情的发展都无法达到卡米耶所期望的高度,生性里的暗沉便开始拖着孤傲暴戾的她渐渐远离人群,远离家人,一步步走向疯狂飘零的境地。

作为艺术爱好者,我为卡米耶雕塑里那种灵气所动容,为其别样的光华而倾倒。同样身为女子,我哀其爱之不幸,痛其执迷不悔。享受到为人母亲的幸福,再看她至少四次怀孕,却最终没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只把母爱的光辉留在《小沙特莱尔》的脸庞上,禁不住泪流满面!

翻译,仿佛也是一种演绎的过程,而这样的文稿,不由得令人入戏太深。在激情满怀的少女初到巴黎,呼吸着艺术之都的自由气息,尽情地吸纳,渐渐绽放的幸福时刻,感觉飞一般地轻快。但译至她渐入颠狂之境的那些段落,真有无比的哀伤与纠结。而疯人院里空白的三十年,饥寒交迫、无人探视的凄凉,更是叫人心如刀绞,无言,无言。

保罗·克洛岱尔,曾是让初涉中法比较文学圈的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家,被定论得相当伟大,但其文不易读,不易懂。而此次,随着一字一句的推进,终于明了那些独特的作品原来都是其一生的写照,文如其人,或者说,只有在其笔下,才是那个真实的保罗。他的激情、他的狂乱、他的怨恨、他的悲观通通融化在文字里,虽然众人眼里的他,是被关注、尊敬、温情,甚至爱所环绕的上流社会的文化精英,政绩斐然的外交官,但内心深处,他却永远是一个深受折磨的人,一个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人——“这个世界所能给我们的快乐只是一种假象。我们无法被假象所填饱。艺术只会勾起人的欲望,而从未满足它。”

家乡的环境和生长的经历,赋予了他和姐姐同样灰色的眼光。

他们的父亲,虽然“不擅交际”,“爱发火”,“神经质”,未能给家庭带来轻松愉悦的氛围,却相当坚定地支持了儿女的艺术选择,为他们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学习条件。十三岁的保罗被送进当时最负盛名、精英荟萃的路易大帝中学,可这令他轻而易举便与同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们为友的学校,在当时那脾气暴躁的少年眼中,却是形同监牢。

当卡米耶疯狂地爱上巴黎——这座唤醒、刺激了她创作欲的城市时,保罗却只感到压抑,充满了对这“被诅咒的城市”的“厌恶感”和“排斥感”。

在学校,他是个喜欢发牢骚、偏科的叛逆学生。

在家里,是和大姐一样不得宠的老幺。

因为他们那位情感不外露的母亲把仅有一点爱都给了二女儿,所以,保罗和大姐卡米耶一直相依相伴,他们超越了普通的姐弟情分,是分享着同一种艺术之光的同盟军,是所有传记作者都怀疑有越轨之情的、亲密无间的一对。因此,当姐姐的生活里有了另一个男人(罗丹)的存在时,他便对这个男人充满了仇恨,这种刻骨仇恨甚至令他在公开的文章中,激情夸张地对罗丹进行丑化、抨击,所显现出来的暴力倾向几乎达到完全失控的程度。因此,如同一个被抛弃的情人般,他妒忌,他怨恨。卡米耶成为背叛的代言人,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克洛岱尔悲剧中。无情的、不忠的、冷酷的女子,几乎他所有戏剧中的女主人公都将以此为原型。所有克洛岱尔式的悲剧都是关于背叛的故事。“爱,无论发生的当时是什么样子,最终都只是昙花一现,‘诺言无法持久”’。所有他笔下的情侣,都难逃分离的厄运,而他们在失去另一半以后,都会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和无望的孤独——“比一个被自己的母亲杀死、并埋藏在烟囱下,与碎盘子、死猫和玫瑰色的虫子作伴的孩子更加孤独”。

不满现状,逃离,逃离,保罗的一生仿佛都在逃离。

美国、中国、巴西、日本……成为外交官后的他不停地行走,却始终未能逃离注定的苦痛。

“缅腆不擅交际,因为信仰及教育的原因,又有着清教徒般的思想”,他到三十二岁还是处子之身,对女人怀着夸张可笑的善恶二元论。

他一生的初恋,也是最爱,是一位已有了四个孩子的母亲,有夫之妇罗莎莉(罗茜),他曾为之不惜背负恶名,放弃升迁的机会,遭到她的抛弃之后,几近疯狂与自杀的边缘。那一切,被升华成艺术作品,化为激情涤荡,有如狂风掠过的《正午之分》。

此后,虽然他非常理智地接受了神甫为他安排的婚姻,夫人也是位绝对纯洁的天主教徒,十分称职的家庭主妇,但他内心却把这样的美满看作是“平坦而平庸之路”,没有爱,没有幸福。

罗丹之后,卡米耶没有再爱过。

罗茜之后,保罗却不曾停止对梦想的追逐。但每一次,都是不可能的爱。他所爱的那些女子,都无法触及。

卡米耶因为被关入了疯人院,没有爱人,没有创作,孤独终老。而付钱让卡米耶住疯人院的保罗,尽管名利双收,浮云之下,却一样的荒芜。更因为越来越无法面对挚爱的姐姐,而多了许多愁……

那么,还有什么值得言说的启迪?或许,可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天才,无非是劳动加勤勉——

姐弟俩之所以有那样的成就,只是因为他们将与身俱来的那种激情化成了工作的动力:“若没有这动力,恐怕一切都会变成空谈。疯狂地阅读、写作。疯狂地雕刻。卡米耶和保罗是两个工作狂。他们可以整天整夜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没有丝毫懈怠。他们不屑于业余爱好,所有的目标只是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作为职业。对此有着无尽的热情。他们身上有着那种农民对于自己的耕犁或是伐木工人对于树木的专注。他们也将为此而深受痛苦、折磨,为自己的使命而精疲力竭。”

卡米耶和保罗都是不可驯服的叛逆者,固执、独立,不信任何教条,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都着重于内在灵魂的表达,都在丰富、激情飞扬里展现特质,都是敏感苛求的“喷发岩”,都是不可多得的高产艺术家。

如此倾尽心力的付出,最终成为穿越时间的经典。保罗以79岁高龄入选法兰西学院。而卡米耶的才华,虽然在其生前无法得到公正的认可,但在她湮灭了几十年后,那些有幸留存下来的作品却浮出水面,成为全球艺术界的焦点,“诅咒结束了。克洛岱尔,这个荣耀的名字,从此有了两张脸庞”!

个人非常喜欢卡米耶的雕塑。责编告诉我,因为版权的问题,她大部分雕塑的照片无法印在书上,遗憾之至!那么,如果去巴黎,去罗丹博物馆的话,记得有一个厅,是属于卡米耶的。去看看她吧……

而对百余年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景象感兴趣的朋友们,则可以读读保罗·克洛岱尔的文章。这位不会讲一句中文的法国人,却对中国一见倾心。那场违背了他天主教的信仰,却刻骨铭心的恋爱,就发生在福州。而中华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更是为他的创作带来许多的思索和灵光。他笔下那异国情调的东方古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是仿佛带着异国情调般的遥远而神秘……

开始译这本书的时候,正身怀六甲,腹中的宝宝慢慢长大,令人一点点感觉到她的活动,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而书的第一页,严寒的冬季,卡米耶降临人世,四年后炎热的酷暑,保罗也随即出生。以西方星象学的观点,姐弟俩皆属于象征着创造与毁灭的火系星座。仿佛宿命的安排,他们与生俱来拥有艺术的激情与灵气,以及,狂暴毁灭的魔障。

完成译文的时候,身边的妞妞已将近一岁,健步如飞,爸爸妈妈乱叫,书里的他们却早已无声地逝去。留下一堆光彩熠熠的作品和叫后人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感叹。

孕育、生产、哺乳的过程,欢笑泪水艰辛苦涩五味杂合,那种痛并快乐的感觉令人如同陷入到另一个世界,而我的笔下,也流过一世花开到凋零的灿烂与伤痛。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阶段的特殊性,令我对此书更多了一层理解,更感叹人生的定数与无常,痛苦与幸福,如我们的先人几千年前已提示的那般阴阳一体,如影随形。天才与疯子,只在一线之间,同样的基因可以演化为不同的人生,只因各自的脚步不同。

平凡里的我们,因此也可以更加安然地微笑,因为一个字一个字啃下来,一个月一个月喂下来,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成果。滴水穿石,一切皆有定数,只看是否能够坚持。

最后,想感谢很多人,特别是本书涉及大量的人名,地名,作品名,远超词典的范围,翻译期间,曾得到诸多师长亲友们的指点,在此一并致谢!

王恬

2009年11月于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6: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