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人格地图(最全面的中国地域人格说明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杜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全方位展示中国各地人的性格标识追根溯源,揭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格相辅相成的内在密码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比空间地图更实用的心灵地图集挣钱成都人白天忙挣钱,晚上忙花钱。重庆人白天忙匆匆,晚上匆匆忙。昆明人挣钱不在急,花钱不在忙。温州人要钱就出门,否则别挣钱。上海人早在家炒股,夜出炒外汇。北京人不追求时髦,却创造时髦。优势北京人有政治优势,所以带有王气。广东人有经济优势,所以带有财气。武汉人有性格优势,所以带有火气。东北人有体格优势,所以带有杀气。上海人什么优势都没有,只剩下一点“小家子气”。文化楚湘文化是清奇诡谲的。吴越文化是空灵明艳的。中原文化是浑厚浓郁的。燕赵文化是苍凉淳朴的。巴蜀文化是山重水复的。

这是一本揭示中国人独有人格的书,该书以6种主要人格为主线,将中国各地域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历史等加以详细阐述,读起来轻松愉快,且又深刻地切中要害,是讫今关于地域人格最系统、最详细的介绍读本。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在这方神圣的土地上,我们除了拥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外,由于地域的不同,还有许多自我的个陛。在当今人员流动急剧加速的情况下,了解和洞悉各地域人们的人格特征。对于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书以中国人的6种主要人格特征为主线,基本上介绍了全国各省入的人格特征。在对各省人人格特征的介绍中,不但深刻揭示了历史地理环境与人格特征的内在联系,还客观地评述了其人格中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建议。读完此书,不论你走到中国的什么地方,都能很快地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的生活中。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的6种主要人格

中国人人格之一:官本位和政治意识

中国人人格之二:面子与人情

中国人人格之三:宽容与排外

中国人人格之四:信神拜鬼

中国人人格之五:经商有术,生财有道

中国人人格之六:崇文尚武

第二章 中国人的6种人格差异

人格差异之一:山水之别

人格差异之二:内外粗细之别

人格差异之三:南方女人与北方女人

人格差异之四:京派与海派

人格差异之五:北京人、上海人与广州人

人格差异之六:雅俗差异

第三章 爱说的京津人

京油子卫嘴子

尚勇忠厚的京津人

北京人崇政尚官

第四章 说不尽的上海人

精明与高明

关侬哈事体!

人情势利淡薄

崇洋不媚外

办事认真遵规守法

第五章 敢为人先的广东人

敢为人先不拘一格

实干兴业务实进取

重商崇利经商致富

急功近利贪图享受

海纳百川目空一切

尊神祭鬼信命信运

第六章 悠闲舒适的四川人

三分天下各有所长

坚韧务实狡诘灵活

忍耐自强湿木疙兜

悠闲自得安于现状

幽默善辩说话带把

宽容抱团勾兑调和

第七章 勇猛如虎的东北人

尚武精神——虎气

粗犷豪爽直率实干

温情淳朴人情味浓

爱好面子慷慨大方

安于现状生活简单

第八章悲 歌慷慨的河北人

任侠尚义尚武崇勇

赵女貌美男子冶游

平平淡淡忠厚老实

第九章 忠厚老实的山西人

古朴无华忠厚老实

从勤俭到奢华

从崇文知礼到崇商贬文

从尚勇崇武到胆小怕事

第十章 山东自古出好汉

山东好汉刚烈不阿

崇勇尚武武技高超

忠诚豪爽直率纯朴

崇尚礼仪讲求仁爱

艰苦奋斗热情好客

第十一章 正统的河南人

儒骨道风忠义刚柔

古之尚武渐变重礼

喜官善商乡情淡薄

古朴厚道耿直爽快

包容开放雍容大度

第十二章 敦厚纯朴的陕西人

崇尚武力名将如云

民性敦厚风尚纯朴

重功利轻伦理

既节俭又奢华

第十三章 与世无争的江苏人

安于现状与世无争

宽容质朴木头木脑

从“尚武”到“崇文”

亦儒亦商义利相容

俭朴与奢靡

第十四章 人杰地灵的浙江人

精明能干机灵过人

性情温柔灵性如水

要面子爱虚荣

足智多谋绍兴师爷

善于经营经商成风

第十五章 柔中有刚的福建人

南北差异各自营生

温馨纯情柔中有刚

宽容大度从不排外

第十六章 人才辈出的安徽人

雅儒尚文人才辈出

政治情结崇尚为官

徽商兴衰可圈可点

第十七章 江西老表能说善辩

自我人格隐士生活

能说善辩尤好争讼

勤俭持家好客待人

义利并重见好就收

第十八章 九头鸟与湖北人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东西南北中融会又贯通

直率坦诚争强好胜

尚武忠勇忠君爱国

信巫好鬼楚人尚赤

第十九章 霸蛮的湖南人

劲直勇悍好胜尚气

不怕辣霸得蛮

崇尚实学的学风

六亲不认助人为乐

崇尚权力重官轻商

第二十章 张扬个性的广西人

崇尚自我张扬个性

尚武耿直习于战斗

勤劳古朴热情好客

第二十一章 虔诚的青藏人

佛教融进每个人的生命里

农牧兼营民犷好斗

古朴温厚简疏多彩

酒茶待客热情友善

兼容并蓄扩大影响

第二十二章 实实在在的云贵人

从夜郎自大到安于现状

从粗犷尚勇到重教崇文

老实耿直淳朴热情

为了争口气而爱面子

第二十三章 马背上的内蒙古人

马背上的民族——奔放

尚武剽悍粗犷豪迈

热情好客讲究礼貌

信天神重祭祀

第二十四章 质木纯朴的陇右河西人

尚武劲悍性格刚强

纯朴而易满足

讲文明爱清洁

第二十五章 多情的新疆人

民族融合勇猛骁悍

文明交汇开放求新

独特的见面礼节

热情好客性格开朗

第二十六章 中西融合的港澳人

中西融合混血文化

自信与勤奋

先进与落后

赚钱与享受

法制与文明

流行与影响

第二十七章 根脉相连的台湾人

亲缘地缘跳出圈圈

勤劳朴实温柔刚毅

信教风盛信徒如织

第二十八章 开拓进取的客家人

轻生尚武爱国忠义

崇文重教重贵轻富

民风纯朴精诚团结

夫逸妇劳健妇主家

结束语

试读章节

要面子爱虚荣

中国人都要面子,浙江人更是典型。浙江人讲面子,不讲内容,顾了今天不顾明天的消费性格很突出。只要面子好看,哪怕借钱也要购买几套像样的衣服去应酬,平时家里吃泡饭、咸菜也心甘愿。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百姓;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困穷人,都非常注意在别人面前保持体面形象。所谓的“面子观”是把人们的自尊心扭曲为荒谬的虚荣心。充满虚荣心的消费观念把许多生活窘迫、手头不阔绰的一般百姓也卷进了讲究排场、讲究体面的奢华风之中。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人们手头也逐渐宽裕起来了,但人们爱面子的心理也在进一步畸形发展。“大款”们有自己体面的标准,不惜重金用名牌来包装自己,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才能显示自己在别人面前的非同寻常。

在浙江农村,坟墓越建越豪华,远看似别墅,近看是鬼屋。这种现象在温州比较突出。修建的豪华坟墓一座接一座,颇为“壮观”。浪费钱财,消耗建材不说,就说侵占国家土地面积就很吓人。有记者去采访当地农民,农民直言不讳地说,人家坟墓修得那么好,自己修得不气派一点,面子上过不去;在别人面前直不起腰来。更荒唐的是,有的人甚至为自己、为子女都修好了坟墓。

在浙江人的观念里,面子与自尊心是连在一起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就觉得有面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就觉得丢了面子。常言道:“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人处事不能死要面子,要面子不能过了头,不然的话,就会受罪,要么精神上痛苦,要么物质上损失,甚至是危及生命。有些人结婚为了体面,讲排场,大操大办,负债累累,以至走上犯罪。有的女青年为了漂亮减肥,少吃少喝,结果害了健康。

尤其是杭州人面子比什么都重要,面子丢了,尊严也就丢了。他们生性勤俭,但反认为勤俭是倒霉的事,是贫困的暴露,是与面子相关的事。过去杭州人爱摆大少爷架子,他们家中虽然没什么财产,还要弄件斯文的衣服来穿穿,腹中空空也要出门时用块油布揩一下嘴巴,甚至空使着牙签,装出一付很神气的样子,到西湖边上去逛逛。

所以郁达夫概括杭州人性格为:意志的薄弱,议论的纷纭;外强中干,喜撑场面;小事机警,大事糊涂;以文雅自夸,以清高自命;只解欢娱,不知振作等。还说他们一年四季所忙的除了生死两件大事之外,差不多全是为了空的仪式。就是婚丧大事,也特别注重仪式,丧家可到城外雇人来哭,喜事家也有专门雇说好话的人来借讨采头。无非是为了一个架子,保住面子。杭州人爱面子,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西湖的遗产,二是祖上的荣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历代诗人对西湖的赞美,西湖秀美甲天下,使杭州人的虚荣心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另外就是杭州曾是南宋时的都城,他们多少还有点天子脚下的优越感,飘然在千年的赞誉中。凡在外地谋生的杭州人,反被“正宗”的住在杭州城里的杭州人所蔑视。他们坐井观天,陶醉在一潭死水中,宁愿在杭州城里当个清洁工,也不愿外出去闯荡。这使他们变得保守、封闭、夜郎自大。

足智多谋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兴于明代中叶,盛于清康熙、乾隆之后。这是由于清代屡兴文字狱,朝廷甚至下诏停了浙江乡试、会试,迫使绍兴学子不得不去学律从幕;同时他们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也都很支持,在已作官作幕的人中,也都愿意任用自己的同道,把家乡一些功名未就的人拉入从幕行列。这样绍兴地区从事幕僚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绍兴师爷”这样的群体出现。

绍兴师爷外出当师爷,既无朝中大员与地方官僚的特殊关系作保护伞,也无可观的财产,就凭机灵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闯荡江湖,并且能混出名堂,得到社会的肯定,实属不易。绍兴师爷当官员幕僚的居多,他们在帮助官员处理各种复杂、棘手的事务方面立下不小的功劳。当然,当师爷需要具有一定素质,特别是需要精细严谨、善于谋划、处世圆滑、老于世故、善于交际、八面玲珑、会玩弄权术等等。需要有“俨然以宾师相处”的心态,对幕主要“尽心”、“尽言”,既要一心一意地对待幕主,不可存有异心;又需办事公正,对幕主畅所欲言,不能过于阿谀奉迎。

浙江人机灵过人,绍兴人更是“精明之最”。以上素质绍兴人基本都具备,这里以出足智多谋、灵活圆滑的谋士而名扬天下。到清代绍兴师爷遍天下,《清高宗实录》中记载:

各省上司幕友,多有包揽分肥,州县幕中,非其与类,一切详案多苛驳。州县官势不能支,向上官禀请荐幕,以图照应。上下勾连,作奸行贿,势所不免。

可见各级幕僚作用之大,以绍兴师爷为核心的省级政治集团,上至朝廷,下及州县,控制了地方性的所有公共事务,甚至窃取了部分督抚州县的职权。正鉴于此,为了更好发挥封建官僚机器的职能,并维系他们自身的利益,各地商人、地方绅士、各级行政官吏等群体纷纷向他们靠拢,甚至连李鸿章、曾国藩等封疆大吏都对绍兴师爷刮目相看,不敢轻易得罪。因为他们意识到,事关他们的前途荣辱、升迁任免、发财致富等切身利益都与绍兴师爷密切相关。

绍兴师爷一向以他们的思路清晰敏捷、处事灵活圆滑而著称,深受许多封疆大吏的青睐。如会稽人房士杰为曾国藩的师爷,会稽人马家鼎为张之洞的师爷,山阴人程埙为左宗棠的师爷,山阴人娄春藩先后为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世凯、杨士骧、端方等人的师爷,一生备受礼遇。他们都为幕主竭尽聪明才智,如当年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因连连受挫失败,他自己写的奏章中,自称“屡战屡败”,请求朝廷能增援兵;他的师爷看后,随手改为“屡败屡战”,其意大不一样,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给人印象是很顽强地在奋战,从而深得曾国藩的赞赏。

其实“师爷”这碗饭并不好吃,没有一些本事,没有灵巧的处事技巧,是很难混的。不仅需要有缜密的心机来处理大量日常琐碎的事务,而且还要懂得恰到好处地迎合上司,为官老爷出谋划策。必须精明能干,智商一定要高,脑子要聪明活络,考虑问题要超前周到。既要虚心又要有主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碰到意外之事,要应付自如;还要辩说能力强,出口成章,逻辑性强,不让别人钻空子,同时笔头工夫要好,能写一手好文章,会写各类公文;还要长着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并有像万金油一般的八面玲珑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人巧妙地拆开“绍”字,来解说“绍兴师爷”,说是一张利嘴,一支刀笔,一根辫子。他们靠的就是一张嘴和一支笔,其他就靠各人的才干和智慧了。

绍兴人确实有做师爷的先天条件,他们不仅具备做师爷的各种才干和品德,而且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能为幕主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再有就是他们往往不动声色,在温文尔雅的面容下,肚子里的城府隐藏得很深。这些都很为官场上的主子们所欣赏,在各路的师爷中成为抢手货。加上他们之间相互提携、推荐、交流、培养等等,从而就有了“无绍不成衙”的声望。

当然并非每个绍兴师爷都能做得很走运,能得心应手。其中也有不少人做得不太得志,失败而归,另谋出路的。如天才大画家徐渭,就因为骨头太硬,性格太犟,不善见风使舵,不太会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而在做师爷时穷极潦倒。还有清初的许葭村、龚未斋等人,手中一支笔虽能写出五彩斑斓的绝妙文章,但就是不善于向其主子献媚眼,遭到主子冷落,甚至穷得揭不开锅。所以光凭才气,没有善变手段,没有忍气吞声的修养,得不到主子的欣赏,这行当是很难做成的。

P157-160

序言

本人在上海出生、成长,工作以后来到北京。初到北京很不习惯,譬如坐公交车,明明车上很空,大家都堵在门口不往里去,你要往里挤,别人还不高兴;不像上海,人们一上车都很自觉地往里挤,谁堵在门口,就会遭别人白眼,甚至被数落。再说问路,好心人总是跟你说,往南往北,从不说前后左右,初来乍到,分不清方向,问完了还是找不到路。—还有与人交流时,问起对方年龄,总是习惯地问人家几岁了?别人立马翻脸冲你说:你才几岁呐!后来才知道,北方人爱说敬语,只有十岁以下的小孩才能问人几岁,十岁以上必须问,您今年多大了?对年长的必须敬问:“您老高寿?”人家才高兴回答你。诸如此类,经常碰壁,自己还不明白到底错在哪里?原来这就是北京与上海两地生活习惯、人们的人格特征不同的缘故。

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小品节目《一个钱包》。讲的是一个大娘在街上丢了一个钱包,因各地人们的性格特点不同,在各地捡到钱包的人,所表现的态度大不一样。在北京,因是政治中心,人们的组织观念比较强,讲究原则性,所以捡到钱包的人,要求大娘一起到派出所去登个记,将此事说清楚;在上海,因是全国经济中心,人们经济头脑比较发达,所以捡到钱包的人,再三盘问大娘钱包里有多少钱,甚至问到票面如何,要核准对了才还给大娘;在陕西,一位头扎白毛巾的老大爷捡到后,见到丢钱包大娘着急的样子,二话没说,就把钱包还给了大娘,并还搀扶着她送了一程。通过这个小小故事,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各地的人格各不相同,对同一件事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北京人讲原则,办事认真;上海人讲经济效益,就多几分“心眼”;而陕西人性格豪爽,不细计较,二话不说,不但把钱包还给了大娘,而且还非常热情地送送大娘,十分感人。

由此激起我对各地人格特征的关心,所以就四处搜集材料,着手进行分析研究。越深人越有兴趣,越是感到对这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各地人们的许多长处和优点,同时也发现有些地方的一些陋习或缺陷是可以努力改进的,如果大家都认识到这问题的重要性,都能自觉地加以改进,那可以大大提高各地人们的生活素质和情趣,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其实在以往一些作家的文艺作品中,时而提及南人与北人的种种异同。早在30年代,鲁迅先生就说过:“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林语堂先生则说:我国南方人与北方人“在性格、体魄、习俗上的区别之大,不亚于地中海人与北欧日耳曼人的区别”。北方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南方人“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还说广东人“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燥”;湖北人“喜欢搞点阴谋”;湖南人则‘‘以勇武和坚韧闻名”。诸此等等,不一而足,但都比较零散或是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尚未有人作过专门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更没有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源和演变过程的探讨。本书就是由此入手进行研究。

在切入主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把几个看似有些类同、容易模糊的概念,如人格、性格、品格、风俗等加以甄别。

我们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些词所作的解释是:

“性格”: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一、刚强、懦弱、粗暴等。

“人格”:(1)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2)个人的道德品质,如道德高尚。(3)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品格”:就是道德行为。

可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把人格看作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另外还表现为“人的道德品质”。说到“人格”时,往往与cc风俗习惯”又有一定的关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习尚也即风尚。

“凤习”: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可见“习尚”,即为“风尚”,也就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与习惯”。这与我们所说的“人格”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风俗习惯甚至也可包括在人格之中。所以本书采用的“人格特征”,其内涵范围相对来说是相当宽泛的。我们可以把人格看作是人的性格、品格、资格以及道德品质、习惯等等概念的总和。我们所说的各地人格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它的氛围,而不是个别人的一些特殊表现。在概述这些地区人格特征时,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面面俱到,也很难保证准确无误,我们所说的基本都是一个地区的人格共性。

我国以秦岭、淮河为天然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北方干旱而寒冷,使得北方人皮肤干涩无泽,胸襟开阔,率直而自信,坚强与刚毅中带有粗犷豪放气质,勇敢剽悍;而南方温暖而湿润,所以南方人皮肤白皙滋润,心地和婉,温柔而见果决,怯懦而露轻狂,难见粗犷豪放气质。所以唐人李筌在《太白阴经》中归纳为:

秦人劲,晋人刚,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海岱(今山东)之人壮,崆峒(今甘肃东部)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今甘肃西部)之人勇,韩魏(今河南)之人厚。

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中也比较了各省的民性:

满洲粗豁,直隶沉郁,山西平和,秦陇迟钝,江浙柔糜,江西平庸,武汉狡猾,四川狭隘,广东激烈,云贵质素,至于湖南则多刚正。

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地人们生活习惯的特性,如山西人爱吃醋,东北人爱吃酸食,四川、湖南人爱吃辣椒,山东人爱吃葱和蒜,江浙人爱吃甜食,广东人爱吃生猛海鲜,由此逐步形成我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不同口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说各地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养成各地人们的特殊生活习惯和不同的人格特征。

其实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各地区也还有很大的不同。仅以《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为例,仅北方就分有:关中长安附近,“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三河地区(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其俗纤俭习事”;河北地区,“微重矜节”,“好气任侠”;燕与辽东,“民雕捍少虑”;齐地“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鲁地“俗好儒,备于礼……地小人众,俭啬”;淮北“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而在南方,淮南“东楚”,人们“则清刻,矜已诺”;到江南“南楚”之地,“好辞,巧说少信”。本课题重点就在于要充分反映各地人格的地区差异。

说到地区差异,即使在同一省区内同样也有一定的差异,但远没有全国南北方差别那么大,那么明显。如在陕西:陕北人豪放一些,陕南人细腻一些;陕北人直率一些,陕南人婉约一些;陕北人更苍凉一些,陕南人更阳光一些。再如由于福建山多地少,受到山地阻隔影响,陆上交通不便,同时内陆河流水急滩多,水上交通也很不便,从而使得全省境内相互之间交流不畅,造成东西南北人们性格差异很大。闽东人因靠近沿海,得益于江河湖海,生活较为富足,生活比较安定,所以他们普遍求稳怕乱;闽南人历来有崇商观念,认同“过蕃”、“出洋”,向海外发展。又如四川也是这样,可谓“三分天下四川人”:四川盆地是由川西平原、川东丘陵和川南高原三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所组成,逐渐形成了川西人“崇文”、川东人“尚武”、川南人“尚仁”。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与俗,即便在一个省,也是干差万别,一言难尽。是非难断,标准难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区域人格具有相对性,在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性之间,他们只是“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别,没有必要“文人相轻”,相互排斥,既然你我之间难分仲伯、不辨雌雄,那就应该握手言和,携手并立,双向交流。如有“冲突”,也该趋向“争鸣”、“齐放”,走向共同繁荣。我们宗旨是不溢美、不饰非,力求中允、力求中肯、力求言之有据,总之力求以中立立场,来较为客观地旁观各地人格特征。虽无振聋发馈之力,但求愚者千言,或有一得。不计浅陋,以飨读者。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单有科学教育,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种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要人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业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我们常说,一个人在社会上要做成一番事业,必须要先学会做人,要学会做人就得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就得学会为人处事的一些原则,遵循这些固定模式的行为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人们的人格特征有所了解,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也就是给人一种和谐的人格。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素质修养,提高全民的素质,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后记

本书主要讲了各个地区最主要的人格特征,如:东北的虎气、内蒙古的马性、燕赵侠义、京津爱说、山东好汉、陕西敦厚、河南忠义、晋商徽商、江苏宽容、上海精明、绍兴师爷、老表善辩、湖南霸蛮、湖北九头鸟、四川龙门阵、福建乡音、客家英才、广东开先、港澳中西合璧、台湾根脉相连、青藏虔诚、云贵保守、广西与新疆善歌舞等。这样才能突显出各地人的人格特征,不至于类同。对于同一种人格特征,往往在不同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它们各有特色,所以本书就得以不同的形式来充分表现出它们各自的特色。譬如说东北人的热情慷慨与厦门人就很不一样;上海人的机灵与湖北人就不同;晋商与徽商的经商理念就大相径庭;北京人的侃大山与四川人的摆龙门就是两码事;河西地区与江浙地区的由“尚武”转向“崇文”的结果就有天壤之别……

书中所讲的各地的人格特征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但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过分,一旦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将优点变成了缺点。如过分稳健就会固步自封,失去了开创精神;过分的开拓就有一定的冒险性;过分的谦虚就变成了虚伪;过分的忍耐就可能变成怯懦;过分的精明就会显得小气……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各地的人格特征中也有一些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东西,要认识到这点很不容易。常言道:“知人易,知己难”,“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要认清自己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要公平的、健康的、神志清明的认识则更难。人类都有“护短”的心理,我们又是一个最讲面子的民族,有些地方甚至“死要面子活受罪”,遇到别人直白地指出我们的弱点时,我们少有受得住的。要承认自己的缺点是需要勇气的,并且往往有种种顾忌或不好意思说出来,这就需要旁人来指点。需要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交往和比较才能识别出来,譬如存在于“上海人”中的某些较为普遍的行为特征,并不是“上海人”自己所能发现的,而是要通过“外地人”的评价才能呈现出来。

鲁迅先生说过:“了解与承认自己的弱点,不是耻辱;惟有不努力从事民族的改造,不看清民族的出路,才真正的耻辱”。我们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尽量压住情感,多用理智,平心静气地来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说和见解。对于别人观察我们民族的论断,要以冷静的头脑,作一番深刻地思索,也最好与我们眼下的社会现象审慎地仔细对照一下,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加以吸收。当然,我们更不能让人随便地颠倒是非、胡说八道,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也不要固执己见、熟视无睹;更不可讳疾忌医,一意地护短辩解。应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认真对待。

人格特征是人们后天受生活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完全可以通过人们的自觉行为加以改造。我们必须要塑造出一个具有大国风范的人格来,这才能真正显示我们国家的强大。美国学者马丁·路德说过: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人格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它必然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提高认识,来创造更加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格,大大提高我们全民的修养和素质,站在时代的前列,展现我国不但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且我国人民是具有最优秀的人格的世界楷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