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老师》由李崇建所著,一写起作文就像烂泥趴在桌上的小六男孩,后来不但受邀写书评,文章还刊登于坊问教材。
爱开黄腔、恶作剧,国二时连百位数乘法都不会、几乎被退学的孩子,却成为拥有独当一面的
领导者能力,以及热烈追求梦想的上进青年(2011年参与欧洲与亚洲的乐团公演)。
让全校老师都头疼的叛逆狂飙少年,之后却在美国专门帮乐团制作音乐。
每天用45%以上力量对抗母亲的女孩,短短一个月,与母亲的关系有最惊人的转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麦田里的老师 |
分类 | |
作者 | 李崇建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麦田里的老师》由李崇建所著,一写起作文就像烂泥趴在桌上的小六男孩,后来不但受邀写书评,文章还刊登于坊问教材。 爱开黄腔、恶作剧,国二时连百位数乘法都不会、几乎被退学的孩子,却成为拥有独当一面的 领导者能力,以及热烈追求梦想的上进青年(2011年参与欧洲与亚洲的乐团公演)。 让全校老师都头疼的叛逆狂飙少年,之后却在美国专门帮乐团制作音乐。 每天用45%以上力量对抗母亲的女孩,短短一个月,与母亲的关系有最惊人的转变。 内容推荐 《麦田里的老师》由李崇建所著,这些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但他们都遇上阿建老师。 从彷徨的年少走来,阿建老师感受父亲对他从不放弃的爱,但除了爱,有没有其他方式,能让大人与孩子有更和谐的关系?他发现,大人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师生或亲子关系的根本源头。 如果大人能先回头整理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情绪的根源,再逐一调整,那么大人与孩子都将获得令人欣喜的回馈。 《麦田里的老师》是一本跳脱出传统教育、结合咨商与教养的书,它的许多想法,例如“正向好奇”的态度、真正的“接纳”,以及大人请记得给自己一份鼓励等,都令人激赏。而书里一则则动人的真实故事,更带着极大的震撼力量,席卷着我们的心。这本书带来的启发与思考,既深且远。 目录 推荐序一 爱与智慧的故事 推荐序二 众里寻它千百度 推荐序三 教育界的启明灯 卷一 我们都想教出好孩子 教出“好”小孩? 建立主文化 建立规则 应对姿态 卷二 在教育上学到的事 开始带孩子成长的历程 爱是教育的核心 卷三 课业与学习 当孩子读书不够认真 当孩子学习成效不彰 卷四 沟通与自我 当孩子不符合期待 当孩子的表现让我们沮丧 划腕女孩 卷五 冲撞规则的孩子 当孩子不遵守规则 课堂上冲撞不安的孩子 卷六 班级经营 与生命经验联结的对话 教育的挫折 试读章节 我诞生于1967年,接受台湾体制教育,从小被老师、父母打骂,视为理所当然,从未思索教育课题。当人生走到32岁,为了谋生糊口,因缘际会投身开放教育学校任教,却对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困惑。是孩子太顽皮,还是我太不懂教育?怎么当一个老师、当一位父母这么困难?我总是很偷懒,想快速得到方法,曾对前辈教师说:“告诉我怎么教就好了,不要再讲那么多大道理了。” 偏偏教育没有快捷方式,也没有标准答案。 在学校里,没有人教我如何当一位老师。经常一伙人大谈理念,对孩子的问题却束手无策。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不肯进课堂;进了课堂,学习态度不佳;和孩子同住校园,孩子音乐声震天价响;校园无人打扫,宿舍脏乱无比;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无法无天,问题层出不穷,怎么也无法解决!尤有甚者,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抽烟、喝酒、打电动与暴力,却没有人教导我们,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自处。一旦处理错误,却可能招来指责,动辄得咎。我虽然是老师,却像父母一样,陪着他们成长,却困顿、困惑、困难极了。 学校请来学者专家讲座,谈的都是理念。有趣的是,若是来谈实际做法的人,通常被嗤之以鼻,认为离学校的理想教育甚远,或者邀他们来学校挑战,看能不能教出好孩子。 更糟糕的是,当我将教育现场面临的问题提出来,专家除了讲讲理念,也无人能给予有效的做法,即使告诉我们方法,又不一定有效。我很想大声告诉他们,“不要再告诉我理念或方法了,示范给我看怎么做就好了”。于是我的困惑扩大了,沮丧加深了,只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所幸校内一群教师定期聚会,组成支持团体,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案讨论,并且给予教师支持,互相讨论理念与实践的方针,分享教学成果与学生的改变,我的方向才逐渐清晰,能力也日渐增强,对教育议题才感兴趣。 这群教师以读书会、进修方式或校外研习模式带入,并且模拟教育状况演练,使得教师的能力得以提高,视野更宽阔深刻,累积的实战经验也日益美好。 而我得益于萨提尔模式甚多,这得感谢吕旭立纪念文教基金会的推广,得以跟随约翰·贝曼博士修习初阶与进阶课程,影响我甚大,使我的人生有了更深层的体验。因此,我曾数次赴香港与大陆进行教育讲座,都是以萨提尔模式为核心基础转化出来的教育模式,于本书所展现的理念与面貌,也是以此为基础转化的,在此必须特别说明。 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如何教出“好”小孩?显然没有特别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定义的“好”都不一样。但我始终相信,无论孩子作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向下沉沦。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成功,都想当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目标和我对他们的期望一致,于是我理所当然和他们携手并进。 本书中罗列的个案,为尊重孩子的意见,都征得当事人同意,匿名发表,有些孩子受我之邀,也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画一幅图画,共同参与这本书。 然而,如何使教育的目标更容易达成?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套句胡适之先生的话,“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仍然有一个比较大的脉络值得我们深刻思索。因此,我认为有几个前提:文化、规则与应对姿态,必须先列出来,这本教育书的思考脉络,都是从这几项纲目发展而成。 P4-6 序言 第一次遇见崇建老师,是在一所体制外小学的教学研讨会上,据说他是曾任教于另一所体制外学校的老师,是个作家,目前开设一间“体制外”的作文班。会场上我与他没说得上几句话,但交换了名片。喔!作文班叫做“千树成林”,好特别的名字。 不久之后,有一天晚餐后我和内人在住家附近散步,不经心逛到一家“长相”特别的作文补习班前面,居然就叫做“千树成林”。喔!原来“千树成林”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而且就坐落在另一家“体制内”作文补习班旁边。对照于“体制内”作文补习班门口贴了满满的学生作文比赛得奖奖状,“千树成林”门口贴的却是任课老师的介绍:感觉就像是一群新锐作家的剪影,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醒目的绿色招牌上“千树成林”四个字的书法题字(就是本书中常提到的灵魂人物——老胡子所题),以及崇建老师和甘耀明老师想出来的,会打动家长内心的两句话:“每个小孩都是一棵树,这是森林的开始。”看完之后,我和太太开始商量要不要把孩子送来学作文。 很快,我家孩子成了崇建老师作文班上的学生,拿回来的习作,令我印象最鲜明的是出现类似“魔幻写实”风格的文章。虽然心里明白,这与基测的作文级分(编辑注:台湾国中基测作文写作测试采取级分制,依据“立意取材”、“组织结构”、“遣词造句”、“错别字、格式及标点符号”四项指标,依优劣评定1~6级分。本注为编辑所加,本书注释若无特别说明,均为作者注)关联不大,但是孩子喜欢“千树成林”的作文课,倒是毋庸置疑的。 与孩子的交谈中,也得知崇建老师教法特殊,对学生超宽容,课内、课外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都很喜欢他们口中的“阿建”老师,这大概是家长们普遍对崇建老师的印象。由于“千树成林”的一楼大厅像是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柜台又是由瑶华老师(也是本书中常提到的另一位灵魂人物)所掌管,因此,整个补习班就充满了“体制外”学校的自由氛围,倒像是城市中一个小小的学习绿洲。崇建老师就是有本事做一些不一样的事。 这次,崇建老师要我为他的这本书写序,我很乐意,可是困难的是希望我限时完成,因为我所服务的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正面临五年一次的系所评鉴,拿到书稿时又开始进入大学期末成绩评定大作战时期。内人看我写序一直难有进度,不时从旁善意提醒:“崇建的序写了没?”这篇序于是乎就在我一边关心选举“双英对决”票数进展的紧张气氛下,一边阅读崇建老师文稿深有所感的感动情绪中,就着我阅读时写下来的一片片笔记小纸片,慢慢架构出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观感。 看到书稿,真不相信这书是一位作文老师兼作家写的,书中记录的感人故事,倒是比较像一位学校辅导老师的工作手记,我真想鼓励崇建老师来我们系上进修在职硕士专班了。他把婚姻与家族治疗大师萨提尔的理论,活学活用在协助学生与家长上。他用“正向好奇”来探索孩子的问题,使学生能不抗拒地逐渐揭露自己,而能找到问题的关键。 崇建老师似乎有一种能力,能自在地与学生建立起关系,再逐步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有一次到“千树成林”看到他与过去的学生“长耳兔”(出现在他另一本书中的主角)交谈的样子,我霎时明白,在崇建老师与每个学生之间,都有一段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就如同本书中所举的许多例子,崇建老师在许多“不一样”的学生心上,都曾留下一个温暖的角落,也曾协助他们为自己建立起自我成长的动力与纪律。 从阅读中,我也讶异于崇建老师对于孩子问题的了解,孩子的问题可能来自家庭,而父母的问题则可能肇因于其过往的家庭经验,崇建老师对此,似有一种了然于胸的敏感与接纳包容的关怀。 家庭问题的代间传递,本就是心理咨商与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经常要面对的重要议题,孩子的问题行为或许并不如眼见的大逆不道、不可原谅,问题行为背后的难过与不堪,恐怕是老师与父母要去理解与面对的挑战。崇建老师的宽怀与包容,或许正应了书中所引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谁说不是呢?在过去悠长的岁月中,许多学习有障碍的孩子、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的孩子、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的孩子、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在不被了解的情况下,被责备、被处罚,孩子、老师与父母其实都在挫折中受苦了。 崇建老师能够把许多需要费心照顾的孩子集为一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确实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因为懂得孩子的问题状况,所以能以更大的勇气去包容、去承担这不容易的教育任务,在支持孩子正向改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等待孩子成长的契机。老师与父母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确实要有更多的了解,因有了解才能接纳;因有接纳才能陪伴;因有陪伴才能协助;因有协助才能引导;因有引导才能教育。教育是需要爱与智慧的长远之路。 我常在学校的课堂上向系上立志要当辅导老师、社会工作师或是咨商心理师的学生们强调,“爱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创意与技术”,从崇建老师对待学生的许多例子中,我发现他身体力行了这句话,无论是对山毛榉还是对柚子,无论是在体制外学校还是在作文补习班。 崇建老师坦承从事教育工作是为了糊口、维生,但是在摸索教学的人生旅途中,他经历了自我觉察、自我成长的过程,也协助学生与家长们走上这一条成长之路。我记得作家吴祥辉先生回首其创作历程时,曾提及沙林杰的《麦田捕手》。对这本书我是熟悉的,那时人家问我为何会走上从事咨商辅导工作这条路,除了要归因于受到我国中(编辑注:台湾普及义务教育期限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分别称为“国小”与“国中”)时的辅导老师——练友善老师的启发之外,我一贯的标准答案是,“我要当那麦田的捕手”——守在麦田上、悬崖边,拦住那些要冲向悬崖的人。 这些年来学术与行政工作做得多了,咨商工作做得少了,再这样回答已感到汗颜,可是在阅读崇建老师这本书的时候,不由得要联想到沙林杰,崇建老师就一直站在麦田上呀! “千树成林”是个好的理想,教育真的是要在孩子的心灵种下一颗种子,崇建老师做得很好,我要为他喝彩。这本书是他的心路历程、教学手记,阅读之时,时而让我深受感动,时而让我低回不已。我也要效法他的精神,在彰化师大辅导与咨商学系培养更多的“麦田捕手”。我要谢谢崇建,他提醒我们,为了孩子,要记得回到麦田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