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碱滩/黑土地之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于忠民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于忠民的《红碱滩》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悲苦凄绝的爱情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令人触目凉心的岁月。他们以虔诚、狂热、躁动、奋争,释放着青春激情,同当地农民一道垦荒种稻、修堤割苇。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特殊家庭身份的青年男女相遇相识,悄然相恋。然而,在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歧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此发生了一段段令人慨叹的动人故事。作品语言朴实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震撼回味,同时为了解和研究盐碱滩上那段独特历史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内容推荐

于忠民,生于沈阳,曾下乡到辽宁的盘锦。回城后上大学。当过工人,从事过设计、技术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为高级工程师。1989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100余万字。30余次在征文大赛上获奖。现为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红碱滩》这本书就是他编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悲苦凄绝的爱情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令人触目凉心的岁月。

《红碱滩》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试读章节

天已完全黑了。凛冽的北风狼嚎般在盐碱滩上怪叫。枯干的芦苇瑟瑟颤抖,发出凄楚的呻吟。

颠簸了半天的破旧“嘎斯”大货车像个病牛,气喘吁吁晃荡到青年点二连的宿舍前。我顾不得到屋内暖和一下几乎冻僵的身体,急赤火燎地想找个地方排泄膀胱里憋了一下午的液体。我四下撒目,惨淡的月光下,房山头边上的草垛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儿既背风又不易被人发觉。我正要跑过去,身边的同学邱玉明急不可耐地解开裤带,猴急地说:“还磨蹭啥呢?哥们儿憋不住了,就在这儿得了。”我朝草垛方向一扬头说:“这前后一帮人,瞅你好哇?哎,往里点儿。”邱玉明不耐烦地哼了一声,提着裤子,刚到草垛边就浇上了。我刚解开裤带,忽听“啊”的一声尖叫,浑身霎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僵硬的手抓紧了肥大的裤腰。

寻声望去,草垛里有两个人影在晃动。邱玉明惊得提着裤子兔子似的噌噌往回跑,我的心怦怦乱跳,尾随他钻进了宿舍。

我俩惊魂未定,忽然门被咣当一声踹开,一个长得像大骆驼的青年满脸杀气地蹿进屋内。

正在闲聊的几个老知青一见这个人,像遇到“瘟神”似的赶紧闪到一边。不知谁小声嘀咕了一句:杜金彪来啦。

杜金彪瞪着眼珠子扫了一圈,见我还在哆哆嗦嗦系着裤带,霎时眼露凶光,直扑过来。没等我反应过来,头上便重重地挨了他一个“电炮”。我头一晃,只觉耳膜嗡嗡响。我一愣怔,问:“凭啥打我?”

“凭啥?”杜金彪张开大嘴露出一对咬人的虎牙,气哼哼地说:“刚才浇尿的是不是你?你以为猫这儿就没事啦。操你妈的,跟哥们儿装傻。”他照我的前胸咚地又是一拳,我只觉胸口像被大锤猛然击中,憋闷得快要窒息。我噔噔地倒退了好几步。

“不是你是谁?”杜金彪龇着虎牙冲我厉声喝道。

“是……”我下意识地瞥了一眼邱玉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将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杜金彪眼珠滴溜儿一转,发现邱玉明的裤裆湿了,恍然大悟。他噔噔地来到邱玉明跟前,两眼直勾勾地说:“嗬,你小子够流氓的,胆儿挺肥呀?你他妈的没长眼睛,敢往女青年身上浇尿。”

邱玉明惊得小脸煞白,额头渗出汗珠,他手扶着炕沿儿哆哆嗦嗦,挪着身子往炕上蹭,声音颤抖着:“这……黑灯瞎火的,谁知道草垛里有人哪?”

杜金彪抡起大手,啪地扇了邱玉明一个重重的耳光,邱玉明的小脸霎时出现几道红红的手印。邱玉明嗷地怪叫一声,头向后一仰,棉帽子甩到了一边,露出一头鬈发。他身子一趔趄,倒在了炕上。

我吓得一激灵,生怕那拳头再落到我身上,赶紧向边上闪了闪。

“嗬,头发还带卷儿呢!”杜金彪嘿嘿一声冷笑,一把揪住邱玉明的头发说,“曲了毛,挺厉害呀。”

“大哥,饶命……”邱玉明手捂着脸哀求道。

杜金彪向下一拽邱玉明的头发,迫使他的脸向上仰起,说:“小兔崽子,不给你点颜色,你他妈的不知我杜金彪的厉害。”杜金彪猛一撒手,回头操起门后的铁锹吼道:“今天我非把你鸡巴剁下来不可。”

“大哥,别,别价,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邱玉明发出了哭腔,眼泪刷地流了出来。  “去你妈的,少他妈的装熊。”杜金彪吼着,抡圆了铁锹拍过来。邱玉明吓得身子一歪,铁锹在他棉袄上开了一个大口子,又重重地砸在炕上,咚的一声,炕上凹下去一大块。

站在一旁的黎义鸣黑着脸耷拉着眉毛,乜斜着瞪了一眼杜金彪,鼻孔翕动,喘着粗气。我知道黎义鸣在校时打架出了名,今天见两个同来的战友挨了打一定心里憋着气。幸好杜金彪没注意黎义鸣的表情,不然的话说不定会发生一场恶斗。

杜金彪怪叫着又举起了铁锹,这时,门忽地被踹开,涌进来两个人。一个抓住杜金彪的胳膊,另一个抱住他的腰。

抓胳膊的那人中等个儿,长得瓷实,有点O形腿,像个蒙古人。他说:“金彪,你跑这儿干啥?这新青年咋惹乎你啦?”

杜金彪气哼哼地说:“达子,你是连长,你说说这小兔崽子,没事儿往女的身上浇尿,你说该揍不?”

“啊,天挺黑的,兴许他没看见。”被称为达子的人说。

……

P5-7

序言

4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红土地”和“黑土地”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