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性与人性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恩格斯
孟子曾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我们常常认为兽性是野蛮的,人性是文明的。人类是高贵的,动物是低贱的。就好比我们认为大脑是重要的,手足是次要的。在此,我们常常忘记的一点是:“大脑是重要的”这个真理本身就是大脑自己确定的。在先知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老大哥也有一句“真理”:“所有的动物一律平等,只是有些动物更平等一些。”在很多时候,人类不过是“衣冠禽兽”而已,甚至常常“禽兽不如”。
早在1822年,世界上第一个禁止虐待动物的《马丁法案》就在英国诞生,然而在当时的美国,黑人还在遭受合法的奴隶制迫害。如今人类世界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弱肉强食的罪恶,试图将公平正义的原则扩大到整个动物世界的理想无疑显得过于遥远。
在电影《动物总动员》中,有一种“奇怪的、丑陋的、裸体的,没有任何皮毛的生物”,这种非常粗俗的、嗜血成性的可怕的野兽“自称人类”。在动物们眼里,“人类对待我们的行为就像是禽兽”,“他们不是偷盗就是谋杀,而且无数次的破坏所有的东西;我们深爱的家园就这样悲伤地消逝了;那时天空充满千百种鸟,现在只有寂静;那时有海豹畅游在水中,现在所有的生命都已经走到尽头;人类是一个趁着夜晚人侵的贼,从土地上夺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像一条蛇,为了生存不惜吃掉自己的尾巴。但地球并不属于人类,他们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一分子,人类并不会编织生命,他们只是织物上的一丝条纹,我们都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植物人类和我们动物。当土地遭到毁灭时,动物们不是遭到驱赶就是被杀害,人类将独自统治地球,然后,失落和绝望,他们也将会被从地球表面抹去……”
鸡是会数数的
在自然界,一只母鸡会用一段时间来为自己构筑一个巢,然后生下六个鸡蛋,进行后代的孵化。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只蛋失踪了,那它就会再生一个来补充。人类利用了母鸡的这种天性,就不停地“偷蛋”,母鸡只好不停地下蛋。最后母鸡跟祥林嫂一般,成为神经病。但它还在下蛋。
在自然界,公鸡母鸡的比例与人类一样,保持1:l的平衡。钟表出现后,为人类司晨的公鸡基本灭绝。母鸡的正常寿命为5—7年,但在它2岁青春妙龄的时候,因为下蛋减少,就被屠杀为鸡肉。
鸡蛋本是经过交配产生的,但我们现在所吃的都是神经病母鸡单独完成的未受精蛋。
猪是特立独行的
在自然界,猪是独行侠,没有谁敢欺负的。在《荆棘鸟》中,一只野猪为了捍卫领土,竟然“猎杀”了两个持枪的猎人。人类为了“东方不败”会自宫,猪没有这种自我牺牲精神、高尚觉悟和高超本领。人类强行对公猪母猪施行“宫刑”,使猪成了太监猪。云南一个地方政府成立阉猪敢死队,经常偷偷潜入农民猪舍,将农民“私自”养的母猪阉掉。猪自然痛苦,而猪的主人也很悲愤。
猪八戒虽然好色,但太监猪的唯一追求就是吃,最后被人类吃掉。对人类来说,太监猪多快好省地生产食品,其无私忘我的思想境界是很高尚的。人就是这样,为了便于管理,剥夺了猪的性交权。
猪其实跟小资一样,颇有洁癖。它从不在窝里便溺,而有一个固定的地方,类似人类的厕所。反倒是有的人类却在随地吐痰大小便。
猪沦为人类的食物后,世界就成为猪的地狱。清末薛福成的《庸庵笔记》中记载了一种“官府菜”的做法:“其法闭豚于室,屠者数人,各持一竿,追而扶之。豚负痛,必叫号奔走。走愈急,挞愈甚。待其力竭而毙,亟到背肉一脔。复及他豚,计死五十馀豚,始足供一席之用。盖豚背受扶,以全力护痛,则全体精华皆萃于脊背一处,甘腴无比,而余肉则皆腥恶失味,不堪复充烹饪,尽委而弃之矣。”做一盘标准的官府菜要活活打死五十多头猪,可见官吏之贪婪与官府之恐怖。
养狗的反讽
从根本上来说,不再狩猎的现代人不一定必须要养狗。想想许多狗被关在臭烘烘的狭窄的铁笼子里待售,一个正常人就会觉得它们的命运有多么可怜。如果没有养狗,也就没有阉割,更不会有遗弃。一只无助的小狗,它从一来到人世就被强行和它的母亲分开,让它失去了野性,变成了人类的玩物。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说,人类对待狗的态度与对待人的态度是一致的。今天你能把狗关进铁笼子里出售,明天你就能把人类关进铁笼子里出售。人类需要解放,同样狗也应该得到解放。
P2-4
◎在碎片化和浅阅读的网络时代,应当尊敬那些依旧愿意精心雕琢长文的作者,并感谢他们能让我们从浮躁中安静下来,慢慢地阅读一个故事,思考一些道理。杜君立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凯迪网络
◎杜君立是一位来自民间的思想者,其文章流畅自如的同时,又夹杂着深深的思索。
——公民阅读沙龙
◎我一直喜欢杜君立的文章,犀利、有力度,背后又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支撑,难得的好书、好作者!
——许纪霖
◎杜君立的文章,有着当下社会少有的理想和激情,它多少代表了当下汉语的血脉。
——余世存
◎杜君立文章的特点是:文字流畅,笔法锋利,引经据典,观点明确,充分说理,引人人胜。从杜先生的文章中,每读都有收获,受益匪浅。
——吴知勇
◎他不出名,将来也不太可能会出名,但我喜欢他的文章。
——Shophlecho
自序 网络时代的启蒙
杜君立
天有显道,蕨类惟彰。
——《周书·泰誓》
一
《佛说义足经》中有一个镜面王的故事:一个叫镜面的国王召集了许多盲人,让他们摸象,然后这些盲人告诉镜面王什么是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是一根柱子,摸到身子的说大象是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是一根绳子,摸到耳朵的说大象是一面蒲扇。盲人们在镜面王的大殿上吵个不停,每个人都说出了一部分真相,每个人也都通过别人知道了自己所不了解的另一部分真相。就这样,在争吵过程中,每个盲人都通过交流知道了大象的真实模样。
2002年是中国的博客元年,这一年,王俊秀与方兴东将BLOG转换为中文“博客”,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博客网——博客中国。他们在《中国博客宣言》中将博客称为“E时代的盗火者”: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信息短缺的问题。互联网使人类超越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正在从信息共享走向思想共享;博客重新定义了互联网的界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宣言》中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知识稀缺的国度,博客的繁荣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历史学家认为,人类的文明史上有三次里程碑式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出现,人类超越了动物;第二次是农耕的诞生,人类超越了野蛮;第三次是写作的出现,人类超越了自己。博客是写作的第三次革命:最早的写作是巫师的专利,意味着神圣和神秘;国家的出现使写作成为一种统治方式,写作必须经过权力的许可,形成了焚书坑儒、文字狱等等写作灾难,权力垄断的写作构成“宣传”这种成功的统治技术。
十多年来,博客使写作突破了巫师和官方的垄断,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写作也不再是一种特定的职业,甚至说,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是可笑的不可思议的。写作成为一种体现人类智慧的文化活动。互联网使博客写作超越了传统写作的各种障碍,写作变成一种自然现象。写作就如同吃饭和说话一样自然而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写出自己的亲历或看法,可以充分率性的表达自己,他(她)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甚至是编辑。博客写作与互联网强大的检索功能形成了现代社会特有的长尾效应,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众”都可以从网络中找到自己的知音和同志,使人类走出政治制造出来的孤独与孤立。
作为一种自媒体,博客不仅打破了写作的垄断,也击碎了阅读的禁锢。这是一种分享式的写作,每个写作者都是一个分享者。在文字时代到来之后,QQ与短信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逐渐向写作与阅读转变。中国古人崇尚“立言立德立功”,可以说,在博客时代,写作是精神延续的最好甚至唯一方式;如果你拒绝了写作,那么就等于在精神上选择了自宫或者自杀。思想与表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低门槛,人真正成为一棵思想的芦苇。
如果说博客写作尚有使人无可适从的感觉的话,那么短信式的微博则彻底消除了公共写作的门槛,正如李开复所说:“微博改变世界。”与人分享的快乐颠覆了人类长久以来的自私传统,当传统权势极力维持自己的特权时,互联网开创了阳光一般的分享精神。甚至说,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和知识的共产主义。
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产物,互联网首先意味着平等的草根精神和人文主义,知识和思想就如同空气阳光和水一样,让每个人平等分享。“台湾经济观念普及化的大功臣”高希均先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它的知识水平落后而社会却能发展;世界上没有一个社会,它的知识分子懦弱而法治却能树立起来。”
……
四
不可否认,权力的历史要比权利久远得多。从暴力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权力就出现了。权力就是杀害和伤害。权力从一开始就是人类的奢侈品,人们为了追求这个奢侈品呕心沥血不择手段,成者王侯败则寇。当权力走下神坛走向大众的时候,权利才开始萌芽。因此权利绝不是天赋的,它是权力的反动,是对权力的战胜。
暴力不仅仅包括肢体暴力,也包括语言暴力,任何暴力都是对文明的反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不必然导致启蒙,甚至有可能成为暴力和野蛮的新战场。情绪性的谩骂和宣泄不仅是一种典型的暴力,而且也是一种疯狂。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人们有必要保护好自己的理性,用思考来寻找智慧,寻找关于人的尊严,这是我们在这个非理性的时代保持理性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这个镜面王面前,我们可以找到世界的真相和一个真实的世界,真理就在不远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对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毫无疑问,人类是通过启蒙而成为现代人的。一百多年前,借助从西方传人的滚筒印刷机,曾经发明纸和印刷术的中国开始了一场“三千年之变局”的启蒙运动。这场现代化运动在1919年春天达到最高潮,五四从此成为中国启蒙运动的象征。五四运动的命名者罗家伦在《新潮》杂志中写道:“中国人的思想有三种毒素:一是奴性的思想;二是专制的思想;三是昏乱的思想。我们的思想革命,不消说,大概就是变奴性的思想为独立的思想;变专制的思想为平民的思想;变昏乱的思想为逻辑的思想。”
不幸的是,这场启蒙最终被“救亡”中断,以至于最终竟然走向反启蒙。“‘五四’遗产至今仍以各种方式提醒中国人中国尚未从过去的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美国汉学家舒衡哲在《中国启蒙运动》的序言中写道:“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高昂。”
启蒙从来都是一种主动,或者说,没有一种启蒙是被动发生的,这个世界没有“被启蒙”的神话,倒是不乏“被愚弄”的传奇,甚至这种传奇成为一种常态。启蒙必须经由自我思考而发生,但理性主义思想家罗素说:人们是宁愿死掉也不愿去思考的。资中筠先生指出,启蒙并不是万能的。有的蒙昧是由于你没想到,是无知的缘故;有的是利害关系。你不用脑子想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有权势钳制你,另一种是利令智昏。自从有了安徒生和奥威尔,人类终于找到了启蒙的捷径,只有童真和孩子才是人类真正的阳光和希望。在皇帝新装面前,每个人都失去了自己,而只相信权力。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皇帝没有穿衣服”的真相只有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才成立。
在前博客时代,所有的言论都是政治寡头发出的。他们不仅是发声者,也是禁止他人发声者。所有的言论都必须经过寡头集团的许可,必须符合寡头的利益。一位老师曾经拿着两只乒乓球给学生们看,一只是黑色的,一只是白色的,当他把乒乓球翻转过来后,学生们发现这两只乒乓球都是一半黑一半白,他每次只让人们看到一半。老师说,这就是世界。
电影《武训传》中有一个桥段:武训在办成第一个“义学”后不久,含泪跪谢考第一名的小学生赵光远。赵光远高兴地说:“书念好了,就可以做官。”白发苍苍的武训犹如霹雳击顶,这简直是对他“兴义学”的莫大讽刺,老武训在悲愤的心情中,拒绝穿“皇上”赐给他的“黄马褂”,拒不跪谢皇恩,甚至以装疯来进行他的“悲剧性的反抗”。他对一群小学生痛哭流涕,恳求他们“将来千万不要忘记咱穷人”。
电影《武训传》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禁片。一个甲子之后,2012年3月正式解禁。在《武训传》同一时期,中国流传着一首儿歌,叫《读书郎》,一共两段:
小呀嘛小二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小呀嘛小二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是为做官
也不是为面子光
只为穷人要翻身
不爱人欺负不做牛和羊
《中国盒子》是杜君立第一本随笔精选集,总共收入了25篇随笔、杂文和散文。这些文章写于2009年到2013年之间,最早发表在杜君立的个人博客上,其中一些文章流传甚广,被纸媒转载。《中国盒子》由杜君立先生亲自编选,并经过重新修订。
博客中国“影响中国百名博客”、凯迪网十大原创作者杜君立随笔作品精选《中国盒子》!
献给互联网公民的新常识读本!
杜君立文章的特点是:文字流畅,笔法锋利,引经据典,观点明确,充分说理,引人人胜。从杜先生的文章中,每读都有收获,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