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皇陵埋藏的大清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徐广源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广源编著的《皇陵埋藏的大清史》对关外清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分别进行了介绍。书中介绍了陵寝的选址、营建、规制、内葬人物、掌故,均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并结合实际现场调查,同时对野史、民间传说也予以介绍。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和影视剧中不正确的说法进行了匡正。对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共有的内容,如机构、行宫、庙宇、祭祀、礼仪、保护、加入世界遗产等则统一进行了介绍。

内容推荐

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取材于清朝历史,或清朝宫廷史,但大多数观众并不善于区别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情节哪些人物是虚构的,徐广源编著的《皇陵埋藏的大清史》从陵墓角度解读清朝历史尤其是清朝宫廷史细节,依据清东西陵资料,在尊重史实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如雍正帝母亲的死因、慈禧陵墓的规制问题等,都是历史爱好者的关注点。《皇陵埋藏的大清史》对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分别进行了介绍。书中介绍了陵寝的选址、营建、规制、内葬人物、掌故,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并结合实际现场调查,同时对野史、民间传说也予以介绍和澄清。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和影视剧中不正确的说法进行了匡正。

目录

前言

关外清陵篇

第一章 埋葬追尊皇帝的永陵

 ◎永陵:清朝第一陵

 ◎有两对五种文字的下马牌

 ◎最俭朴的皇帝陵

 ◎与众不同的功德碑和碑亭

 ◎神树也会死

 ◎神秘的清朝唯一的衣冠墓

 ◎君臣共葬一陵

第二章 努尔哈赤的福陵及妃园寝

 ◎沈阳也有一个“东陵”

 ◎清陵中最奇特的下马标志

 ◎规模最小但又具特色的石像生

 ◎福陵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福陵到底葬了哪些人

 ◎神龟流泪

 ◎清朝的第一座妃园寝

第三章 皇太极的昭陵及妃园寝

 ◎清朝唯一建在平原上的皇帝陵

 ◎昭陵有座蛇神庙

 ◎雷击大明楼

 ◎神仙、皇帝、大臣共走一个门

 ◎奇怪的门

 ◎昭陵妃园寝

第四章 东京陵

 ◎东京陵的由来

 ◎东京陵的辉煌

 ◎现在的东京陵

清东陵篇

第五章 顺治皇帝的孝陵

 ◎关内第一陵

 ◎孝陵的“之最”和“唯一”

 ◎选陵址:一枚扳指定陵址的传说

 ◎传说:拆明陵,建清陵

 ◎风水最佳数孝陵

 ◎运石料:并非泼水冻冰

 ◎洋人参与了孝陵营建

 ◎大红门外:清东陵第一景观

 ◎更衣、方便之所——具服殿

 ◎立碑传说:鲁班爷显圣

 ◎雷击孝陵大碑楼

 ◎孝陵“十八对”

 ◎会发声的石桥

 ◎二郎神保佑清皇陵

 ◎15岁生皇帝的女人

 ◎宠妃死后的哀叹

 ◎入关后的第一次谒陵大典

 ◎神话和传说保护了孝陵

第六章 孝惠皇后的孝东陵

 ◎清朝的第一座皇后陵

 ◎21岁守寡的皇后

 ◎怀孕的皇后被赶回了娘家

 ◎姑侄四女嫁顺治

 ◎自杀殉死的皇妃

 ◎汉女能当清朝皇帝的小老婆

 ◎怎么福晋也葬入了孝东陵

 ◎格格是小姐还是皇帝的妾

第七章 康熙皇帝的景陵

 ◎传说:龙王三太子让给的陵址

 ◎因皇后死才建景陵

 ◎康熙帝改革:火化变土葬

 ◎揭秘:孙子给爷爷补建石像生

 ◎雍正帝刺指定陵名

 ◎亲写碑匾表孝心

 ◎皇后入葬不关门

 ◎只当了一天皇后的佟氏

 ◎传闻:雍正帝的生母是撞死的

 ◎皇贵妃葬入了皇帝陵

 ◎双碑并峙显功德

 ◎景陵与火“有缘”

 ◎康熙棺中喷神火

 ◎九龙玉杯今在何方

 ◎窦尔敦盗的御马有了下落

 ◎至今康熙大帝的遗骨仍泡在泥水中

第八章 景陵皇贵妃园寝

 ◎双妃传奇

 ◎妃园寝中数第一

第九章 景陵妃园寝

 ◎关内第一座妃园寝

 ◎后妃最多数康熙

 ◎四对姐妹嫁一夫

 ◎皇家也有“童养媳”

 ◎雍正帝最恼恨的妃子

 ◎传闻:惠妃曾有婚外情

 ◎皇子葬入了妃园寝

 ◎园寝内有一个空地宫

第十章 乾隆皇帝的裕陵

 ◎乾隆帝说:不能冷落了爷爷

 ◎乾隆帝亲点陵穴的故事

 ◎乾隆有钱:陵制超越祖陵

 ◎石雕宝库,地下佛堂

 ◎金刚菩萨把门,佛经咒语护身

 ◎生前请求赐谥号的皇后

 ◎153年的女尸面带微笑

 ◎可能与乾隆帝婚前偷情的女人

 ◎地宫里葬入了一个朝鲜女人

 ◎乾隆帝居然长了36颗牙

 ◎男女五人殓一棺

 ◎地宫金券歪斜之谜

 ◎嘉庆帝为何不遵父旨建大碑楼

第十一章 裕陵妃园寝

 ◎为宠妃改建妃园寝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

 ◎香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香妃仍有许多谜

 ◎比皇帝小47岁的妃子

 ◎和珅的亲家母——惇妃

 ◎葬入石池的妃子

第十二章 咸丰皇帝的定陵

 ◎国难当头不忘建陵

 ◎建陵没钱,用旧料

 ◎规制之争

 ◎定陵规制承前启后

 ◎死后历经三朝才入葬的皇后

第十三章 慈安、慈禧的定东陵

 ◎吉地只能选在这里

 ◎小叔子为嫂子建陵

 ◎为何慈安陵比慈禧陵多花了39万两白银

 ◎西太后为什么葬在了东边

 ◎慈禧陵的重修

 ◎慈禧陵葬宝知多少

 ◎慈禧用了皇帝的谥号

第十四章 定陵妃园寝

 ◎差点成了皇后陵

 ◎慈禧恩待丽妃

 ◎咸丰帝可能有“四春娘娘”

 ◎历经五朝的皇贵妃

第十五章 同治皇帝的惠陵

 ◎为同治定陵址,慈禧以情不以理

 ◎神道不相接与断子绝孙没有关系

 ◎惠陵不设石像生的原因

 ◎吴可读自杀表忠心

 ◎被剖腹撸肠的皇后

第十六章 惠陵妃园寝

 ◎营建背后的故事

 ◎皇后侄女姑母妃

 ◎妃子跟皇太后斗气

第十七章 孝庄皇后的昭西陵

 ◎为何把孝庄皇后关在了门外

 ◎停灵37年

 ◎曾孙给曾祖母建陵

第十八章 清东陵的陪葬墓

 ◎顺治帝为儿子写墓志

 ◎神力王园寝

 ◎两立两废的皇太子园寝

 ◎十四王允禵不想葬东陵

 ◎八仙陵

 ◎清东陵唯一的公主园寝

 ◎苏麻喇姑葬在了清东陵

 ◎抚养过顺治、康熙父子的保姆

清西陵篇

第十九章 雍正皇帝的泰陵

 ◎阴宅分东西:传说雍正帝怕皇父报复

 ◎奇特的三座石牌坊

 ◎泰陵石像生也是补建的

 ◎雍正帝提前为自己准备随葬珠宝

 ◎阴宅也有领头的

 ◎雍正帝死因四说

 ◎大义灭亲的皇贵妃

 ◎挖掘雍正陵地宫

第二十章 孝圣皇后的泰东陵

 ◎孝圣的私心:阴宅独门独院

 ◎泰东陵既标准又有独创

 ◎乾隆帝生母之谜

第二十一章 泰陵妃园寝

 ◎西陵第一妃园寝

 ◎活了96岁的妃子

第二十二章 嘉庆皇帝的昌陵

 ◎阴宅分东西,该入哪宅

 ◎嘉庆说:我的陵要照爷爷的陵、父亲的陵建

 ◎建昌陵地宫,到裕陵地宫取样

 ◎和砷为嘉庆帝的昌陵出过力

 ◎缺楠木:拆了北京东直门城楼

 ◎建昌陵:杀了两个贪官

 ◎石像生做假,官员商人受罚

 ◎道光帝钻进了嘉庆陵地宫

 ◎皇父赐的吉地断不敢更易

 ◎唯一生过皇帝的皇后

第二十三章 孝和皇后的昌西陵

 ◎道光帝不为孝和皇后建陵之谜

 ◎尽大孝:孙子给奶奶建陵

 ◎神奇的昌西陵

 ◎当皇后时间最长的皇后

第二十四章 昌陵妃园寝

 ◎规制最低的妃园寝

 ◎嘉庆帝也有一个庄妃

 ◎两次工程伤亡事故

第二十五章 道光皇帝的慕陵

 ◎道光帝想建“清南陵”,大臣反对

 ◎道光帝做梦:皇后挨了淹

 ◎阴宅也可以搬家

 ◎既节俭又浪费的道光陵

 ◎施妙计:道光帝默定陵名

 ◎改陵制:道光帝后悔了

 ◎葬过三次的皇后

第二十六章 孝静皇后的慕东陵

 ◎慕东陵最早建在清东陵

 ◎妃子墓变成了皇后陵

 ◎只当了9天皇太后

 ◎被吓死的皇妃

 ◎不知去向的珍妃

第二十七章 光绪皇帝的崇陵

 ◎相度陵址是天机不可泄露吗

 ◎金龙峪:风水好,土质差

 ◎民国总理为光绪建陵

 ◎“崇陵雪水能募钱”

 ◎盗匪外行,金井珍宝得保全

第二十八章 崇陵妃园寝

 ◎珍妃的死因之谜

 ◎瑾妃的结局

 ◎为什么说夜盗的不是珍妃墓

第二十九章 宣统皇帝的墓地

 ◎宣统皇帝选过万年吉地

 ◎溥仪魂归何方

 ◎溥仪小传及轶事

第三十章 清西陵的陪葬墓

 ◎规模最大的王爷园寝

 ◎奇特的端亲王园寝

 ◎唯一的阿哥园寝

 ◎规制崇宏的果郡王园寝

 ◎令人费解的公主园寝

第三十一章 东陵和西陵的行宫及庙宇

 ◎行宫

 ◎庙宇

第三十二章 东陵和西陵的管理机构及保卫机构

 ◎皇陵的最高长官

 ◎内务府

 ◎礼部

 ◎工部

 ◎八旗

 ◎绿营

第三十三章 祭祀礼仪

 ◎最简单的祭祀——展谒礼

 ◎清明节,皇家也扫墓

 ◎大祭礼

 ◎小祭礼

 ◎祭品样色

第三十四章 清东西陵的被盗和新生

 ◎清东陵的被盗

 ◎清西陵的被盗

 ◎陵寝的保护及地宫的开放

 ◎清陵荣登《世界遗产名录》

试读章节

孝惠皇后的孝东陵

孝东陵是顺治帝的皇后孝惠皇后的陵寝,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左右。该陵内还葬了顺治帝的28位妃嫔。它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

 ◎清朝的第一座皇后陵

在中国陵寝史上,汉朝有皇后陵,宋朝也有皇后陵。到了明朝,无论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葬入皇帝陵内,所以明朝没有皇后陵。其实明朝不建皇后陵也不是古制(明世宗虽曾为孝沽皇后陈氏建了悼陵,但属于临时停放的地方,悼陵也不是正式陵名,后来又将孝洁皇后迁葬永陵,悼陵遂废止。以后明朝再没有营建皇后陵之举)。从周朝以来就有夫妻不合葬的。以注重古礼闻名的嘉靖帝西巡时看到帝喾的元妃墓后十分感慨地说:“古代帝王尧的父母不葬在一座陵内,可见夫妻合葬不是古礼啊。”在清朝,顺治朝以前也没有皇后陵。尽管皇太极的孝端皇后死在了皇太极之后,也未给她建皇后陵。孝庄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她也未提出给自己单独建陵的要求,康熙帝也未为祖母建陵。这种做法很可能是受明朝陵寝制度的影响。

康熙帝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具有很强的开拓意识和务实精神。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因为生前未曾单独建陵,在安葬祖母一事上,给他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于是他决定打破明朝以来的旧制,为健在的仁宪皇太后即后来的孝惠章皇后营建皇后陵。

康熙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去世时,仁宪皇太后即孝惠皇后刚47岁,身体十分硬朗。但康熙帝决定给仁宪皇太后单独建陵。陵址选定在孝陵的东旁。经数年施工,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基本建成。这一年的十一月,借谒孝陵之机,康熙帝陪着仁宪皇太后阅视了新建的陵寝。这是清王朝自创建以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

陵寝建成后,并没有立即命名,只称“新陵”。这第一座皇后陵的规制的主体部分仿皇帝陵而建,建有三孔拱桥、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宫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大殿、陵寝门、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围墙、神厨库等。孝东陵为后世清代皇后陵确定了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一、皇后陵不建圣德神功碑、石像生、龙风门(或牌楼门)、五孔拱桥、神道碑亭、二柱门、哑巴院。  二、皇后陵不建三路三孔拱桥,只建一路三孔拱桥。

三、皇后陵隆恩殿前的月台上只设鼎式铜炉二座,不设铜鹿、铜鹤。

四、皇后陵的神道与自己丈夫陵的神道相接。

五、皇后陵必须建在夫君陵的左旁或右旁。

六、皇后陵的命名方法。

七、皇后陵的瓦的颜色与皇帝陵的一样。

八、皇后陵的神厨库、东西朝房、宫门、配殿、大殿、陵寝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的规制与皇帝陵的基本一样。

九、皇后陵的陵寝门前不设玉带河(只有孝和皇后的昌西陵例外,陵寝门前有一道玉带河)。

十、皇后陵的宫门也称“隆恩门”,大殿也称“隆恩殿”。

十一、皇后陵的地宫、宝顶小于皇帝陵。

因为这座陵毕竟是第一座皇后陵,没有前例可以借鉴,所以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如没有设立下马牌;方城两侧没有面阔墙;将2181立妃嫔也葬到了这座陵寝内,形成了皇后陵兼妃园寝。这些不足之处,在营建后来的皇后陵时都得到了改进。

孝东陵的最大特点是皇后和妃嫔葬在同一座陵内。28名妃嫔的宝顶分列孝惠皇后的方城前的两侧。每侧14座,分成纵向两行。其实这种葬法并非康熙朝首创。关外的昭陵妃园寝的宝顶就是纵向排列的。这种排列形式可以追溯到明朝。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臣曾给明世宗朱厚熄上了一道奏章,向皇帝陈述了他们所设计的一种帝、后妃安葬形式,奏章说:皇后与皇帝合葬,妃嫔陪葬,这是从古至今经常用的制度。臣下以为,众妃嫔陪葬,从道理上讲,不应该使用隧道,与帝、后葬在一起。这些陪葬的妃嫔应该葬在外围墙之内,皇帝的宝城之前,明楼之下,左右相向,按着一定的尊卑顺序安葬。这就符合礼制了。明世宗同意了这种葬制。不知为什么后来没有实行。孝东陵众妃嫔的安葬形式与上面明朝礼臣设计的妃嫔安葬形式大同小异。孝东陵的设计者有可能受到了明朝礼臣的影响。

仁宪皇太后入葬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初七,礼部向皇帝请示为这座皇后陵命名的事。礼部奏道:古代有皇后不与皇帝合葬在一陵而自己单独建陵的,命名时都按陵寝与皇帝陵的相对方位命名。今天孝惠皇后的陵既然是在孝陵的东旁,不必用新的陵名。我们拟定了“孝东陵”这个名。请皇上钦定。康熙帝认为这个名很好,便批准了这个陵名,从此称孝东陵。这种给皇后陵命名的方法非常合理。从第一个字就可以知道这个陵的墓主人是哪个皇帝的皇后。从第二个字就可以知道这座皇后陵在其夫君陵的东旁还是西旁。比如“昌西陵”,我们就知道内葬的皇后是嘉庆帝的皇后,这座陵在昌陵的西旁。所以这种为皇后陵命名的方法便固定了下来,成为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严格地说,皇后陵其实并没有自己独立的陵名。从名称上就表明了皇后陵的附属地位。

由于孝东陵营建得早,加之档案的缺失,有关孝东陵的史料极少,所以孝东陵的始建日期和完工日期以及承修大臣、所用银两等至今还不清楚。孝东陵是清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这是公认的。然而许多研究清朝陵寝的专家却从未有人提到过孝东陵有没有朝山、案山的问题。笔者对孝东陵进行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发现孝东陵不仅有朝山,还有案山。站在孝东陵明楼上眺望,就会一目了然。它的朝山在景陵的西侧,它的案山在西沟村的东侧,朝山和案山正处于孝东陵的中轴线上。不过不像孝陵那样,陵寝、朝山、案山之间相距那么远。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案山紧靠村庄,加之土层较厚,山体损失很严重,亟待保护。

孝东陵有一件事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孝东陵的营建晚于景陵妃园寝,孝东陵内的几名妃子都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人葬的。景陵妃园寝内的每座宝顶下都建有砖石月台,月台前有石台阶,规制崇宏。可是孝东陵的28座妃嫔的宝顶下,却均无月台,更无台阶,其规制明显低于景陵妃园寝。为什么早建的有,晚建的倒没有?实在难以解释。

P67-70

序言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生前住阳宅,死后灵魂住阴宅。所谓阳宅,对于平民来说就是自己的家院;对于皇家来说就是皇宫。所谓阴宅,对于平民来说就是坟墓;对于帝王来说就是陵寝。

清朝皇帝和以往历朝封建帝王一样,凭借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与伦比的财富,在生前营建了规模宏大、气派豪华的皇宫,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明清时期的紫禁城,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为了死后能够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前的享乐,同时也是为了推崇皇权、荫及子孙,皇帝们营建了规模庞大、堪比皇宫的阴宅——陵寝。

在中国的殷周时期,人死入葬后地面上是没有坟头的,也不栽种树木,称为“不封不树”。那个时期,即使贵为帝王也是如此。地面上的坟头,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普遍实行于战国时期。真正将帝王的坟墓称为“陵”,则是在战国中期,在公元前335年左右。  ‘

在中国的陵寝史上,先后有三个辉煌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是秦汉时期。这一时期陵寝的特点是封土高大,呈覆斗状,圹室宽大豪华。秦始皇陵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政权更替,社会秩序混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帝王陵寝多被挖掘,致使许多帝王实行薄葬,陵寝规模也较小,这一时期是陵寝的衰退时期。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唐朝。这一时期陵寝的特点是因山为陵,以自然山丘为封土,在山腰开凿墓室。这一时期的代表陵寝是唐太宗的昭陵。唐朝十八陵横跨关中六县,绵延300里,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雄浑气势。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诸侯割据,唐朝时期的统一局面被打破,战争连年,民生凋敝。统治者们忙于战争,无暇顾及陵寝,也没有足够的财力营建规模巨大的陵寝。到了两宋时期,社会秩序虽然相对稳定,经济也有所恢复,但国力始终不强,又不时受到北方入侵者的威胁,战争也时有发生。加之宋朝实行皇帝死后建陵,七个月入葬的制度,这就决定了宋朝陵寝的规模不会很大。元朝则实行深埋,地表不留任何痕迹的做法。因此说,五代十国至元朝是陵寝的收缩时期。在经过了400年的低潮之后到了明清时期,陵寝制度出现了第三个辉煌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以前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将封土,即坟丘,由覆斗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

二、陵院由方形、坟丘居中,改为前后多进院落,封土居于最后一院的格局。坟丘改称宝顶。

三、取消寝宫,扩大献殿。取消宫人留宿以昼夜服侍墓主人的制度。

四、依山建陵,坐北朝南。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从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  清朝入关以后,摒弃了关外的陵制,仿照明陵,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在关内相继营建了规模宏大、制度更臻完备的两大皇家陵园,即清东陵和清西陵。无论是明十三陵,还是清东陵、清西陵,与以往历朝皇陵相比,最大的区别和特点是:众多的陵寝都建在一个统一的区域内;有共用的石牌坊、共用的陵园总大门、共用的陵园围墙;首陵居于陵山的主峰之下,处于全陵园最尊贵的位置;首陵神道尽管弯弯曲曲,但总是曲不离直,最后通到陵园总大门——大红门,从而成为整个陵园的中轴线;各非首陵的神道又分别与首陵神道相接,形成一个枝状的神道网。这些特点是以往历朝皇家陵园所不具备的。特别是清东陵和清西陵又有明十三陵所不具的特点,即将同一朝的皇帝陵、皇后陵和妃园寝建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以皇帝陵为主,皇后陵和妃园寝为辅,尊卑、隶属关系分明。

帝王的阴宅就是皇陵。清朝是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因而清朝的皇陵就成了中国皇家的最后阴宅。

清朝入关前的皇帝和被追尊为皇帝的祖先葬在关外的今辽宁省。入关后的10个皇帝都葬在了关内的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保护最完整的中国帝王陵园,都建在河北省境内,一个在北京东面的遵化,另一个在北京西面的易县,距北京都只有130公里左右,坐汽车两三个小时便可以到达。清东陵和清西陵早在1961年就已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东、西陵和关外三陵又都荣登《世界遗产名录》。然而许多国人对这些国宝级的文化遗产,却茫然不知。对于这些人来说,凡一提陵园,言必称十三陵,似乎中国的封建帝王都埋在了十三陵。我经常进京,无论到商店买东西还是住宿,几乎每次开发票时,工作人员问我的单位名称,我说清东陵时,他们十有八九都表示不知道这个地方。我问他们:“知道康熙、乾隆、慈禧吗?”他们都毫不迟疑地说:“当然知道”。我说这些人都葬在清东陵了。他们都认为这些人都葬在北京明十三陵了。

我在清东陵工作了30年,一直从事清陵的研究工作。曾亲身参加过裕陵地宫、慈禧陵地宫、容妃(香妃)地宫、纯惠皇贵妃地宫的清理;探视过诚嫔地宫、果郡王园寝内的永礤、绵从的地宫、保圣夫人地宫、果亲王允礼的地宫;亲手整理过慈禧的遗体;亲身找到了香妃的头颅骨,对清东陵和清西陵及关外清陵进行过多年的实地考察。我从1977年开始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清宫档案,一直到现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对关外清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分别进行了介绍。书中介绍了陵寝的选址、营建、规制、内葬人物、掌故,均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并结合实际现场调查,同时对野史、民间传说也予以介绍。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和影视剧中不正确的说法进行了匡正。对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共有的内容,如机构、行宫、庙宇、祭祀、礼仪、保护、加入世界遗产等则统一进行了介绍。限于笔者的水平,书中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徐广源

2011年6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