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强编著的《曾国藩智慧谋略大全集》曾国藩,中国19世纪下半叶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他八湖南乡村的普通秀才成长为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晚清“三大重臣之首”。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时至今日,民间还有着“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的说法。更有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每天读一点曾国藩谋略,汲取他做人、为官、处世、识人、治军等方面的智慧,能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郝强编著的《曾国藩智慧谋略大全集》有学者指出,曾国藩是一块奇异的碑碣,在他身上刻下了中国文化不同流派的丰富印迹:入世与出世相统一;高贵与卑琐相交织;世事洞明却又纠缠其中;既是忠臣良将,又是严父孝子;既是道德家和诗人,又是刽子手和走卒……这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
在曾国藩去世后,有人撰写了如下挽联总结和赞美他的一生;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战功盖天下;
知其雄,守其雌,固其本,能文能武,能武能文文章传千秋。
《曾国藩智慧谋略大全集》曾国藩“堪为楷模”之处,绝不仅限于政治舞台,几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他都留给了后人值得研究、学习、效仿、借鉴或沉思的东西。
儒家讲究“道之以德”,并认为:“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曾国藩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言、立功的三立完人?主要原因就在于在立志修德方面下足了功夫而已。
曾国藩也和平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不良习性。但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旦当他意识到其危害之后,就会通过不断自励,严格限制自己的欲望,来改掉不良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
儒家强调,对于君子来说,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养极为重要,要经得住生活的种种的考验。看到贤德之人,就向入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就引以为鉴,反省自己。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过上美好而成功的生活,就必须具备与之相符的良好的道德品格。他从骨子里想做一个“道德完人”。在考究了历代宦官之家兴衰史之后,曾国藩精心营造一种滋润子嗣、泽被后世的道德修养理念。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子侄门,勤俭持家,不可骄奢淫逸,当以“考、宝、早、扫、书、蔬、鱼、猎”八字为本;“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意思是说,即使一人独处,也要严格要求小心谨慎,不妄取妄为;要有一种敬重严肃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要有一副仁爱慈善之心:要靠勤勉劳作、不懒惰获得社会地位;“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字”“八本”,是曾国藩自己遵从也要求子女们遵从的一根根墨绳,如今仍闪烁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芒。
曾国藩认为,对于修身,最大的障碍是外界的诱惑。曾国藩的应对措施是“谨慎”“求过”“自律”。诱惑,是修身的毒药,如不能抗拒,与修身的追求背道而驰。善修身者以“谨慎”防失误、以“求过”寻进步、以“自律”求正果,最终达到——宁静致远。
曾国藩慎之又慎,防身陷泥。总结其一生,有五慎。
一是“慎”择友。曾国藩一生诤友颇多,对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朋友曾有激烈的矛盾,如左宗棠,但曾去世后,左在挽联中写道:“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生平。”
二是“慎”择业。曾国藩对子弟择业指导有方,他说:“吾不愿景弟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只要“习劳作、多读书、勤耕作,”无愁“没饭吃”。
三是“慎”说话。君子敏于事,慎于言。曾国藩在自己慎言的情况下,要求弟弟慎言,告诫弟弟,在情况掌握不多的情况下,绝不妄下断语。
四是“慎”为官。对功名利禄,曾国藩追求的是“花未开全月未圆”,不使之盈满,而留有余地。要常有“畏惧”,畏惧良心,畏惧左右,畏惧公众。
五是“慎”处世。处理事情秉公在先,“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曾国藩既是四方学人的楷模,也是家庭家族的楷模。自曾氏兄弟以下,先后出过外交家、数学家、翰林、诗人、画家、教育家等等杰出的人才。一个家族盛及五代,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与曾氏的家训严明不无关联。
曾国藩终生手不释卷,枕书而眠,为后世留下1500万字的文字,尤以散文创作成就著称。他不愧为典型的文人学者,终身追求炉火纯青的千古美文和流芳百世的道德文章。他给家人写了1400多封家书,坚持记日记达200多万字,著多篇经典范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妙。他还编纂了《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书籍。他对书法、绘画、诗文、收藏等多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和见地,其书论、画论、文论、书评等精当深刻,为后世效摹。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的这些论著,多在风声鹤唳的军营中、颠沛流离的车轿里、危机四伏的城墙边、军旗猎猎的战船上完成的。
这种品行的修为功夫自然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因此,他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令常人所望尘莫及。
中国知识分子,最富优患意识和报国情怀。历代仁人志士莫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管曾国藩也有十分强烈的立功、立言的追求,但他从来就是将“尊德性”的立德置于最高地位,并以具有崇高德性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标志。他认为,任何人在面临各种人生处境中,都应该通过“正心诚意”的德性修养,最终达“民胞物与”的崇高道德境界。对于修身养德,在数十年的身体力行中,他多有体悟,他的很多理念和做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P2-3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他2l岁考取秀才,28岁考中进士,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为了剿灭太平天国义军,他在家乡拉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他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为“文正”。
可以说,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在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性质急剧变化、社会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曾国藩的政治生活的目标,是为这个社会找一条出路。为此,他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国内外矛盾的方针、路线和办法。不仅如此,他还是这一套方针、路线和办法的实践者。
清朝末年是一个政治黑暗、军队腐败、社会不安、天灾流行、内乱外患交相侵迫的时代。但曾国藩能赤手空拳,竟使濒于危亡的清朝政府延长了60年的寿命。
毫无疑问,曾国藩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主要不是由于他的官僚地位,而是在于他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他受到了后世许多人,特别是政治人物的推崇,被奉为官场“楷模”,成为官场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韧不拔而著称的“理想人物”。他不是军人,却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稿字字珠玑,饱含人生的哲理。他曾是一位震撼寰宇的枭雄,却不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那在死的文字中跳动着的活的思想愈来愈拨动了后人的心弦,在人们平静的心海中掀起了层层巨浪。
其实,曾国藩“堪为楷模”之处,绝不仅限于政治舞台,几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他都留给了后人值得研究、学习、效仿、借鉴或沉思的东西。
曾国藩的成功,是他对人生经验和教训一点一滴积累、不断激励自己迈向卓越的结果。他将这些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后得出来的人生经验,或记在日记中,或写在家书、著作中,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挺经》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则;《冰鉴》则是一部鉴人识人之专著;《家训》更是荟萃了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博大智慧。
《曾国藩智慧谋略大全集》一书,荟萃了《挺经》《冰鉴》和《家训》等著作的思想精华,是对曾国藩在品德修养、学习思考、为人处世、当官从政、管理用人、治军打仗和斗争谋略等诸方面智慧最通俗、最全面、最集中的诠释解读。相信每一个志在成功、追求卓越、愿意通过学习和努力改变平凡人生的读者,都会从本书中获得有意的启迪和持久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