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则前见古人,后见来者。陈永光编著的《字里的马行间的风》主要展现靖江的“字里行间”。记录一个人对一群人的品读,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感悟。作为记录者,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靖江蕞尔小邑。写作者却代有人出。冲刷。沉淀。隆起。人文的历程与地理的历程如出一辙。诗、词风流种子仍在,新诗、散文新人辈出,小说、戏剧稳扎稳打,有的已经崭露头角。文学的沙洲之上。可谓骐骥腾跃,风华正茂。身在此山,面临此水,我见证着众人的努力,我也付出着自己全部的努力。我更愿意送上祝福,送上鼓励。因为我知道,祝福众人,就是祝福自已。鼓励众人,就是鼓励自己。
陈永光编著的《字里的马行间的风》内容介绍:如果承认所来有自,写作是写作者一种微妙的学习,那么,你就会看到,为什么我们的文章总有那么多空泛的抒情(诗词中毒)?为什么我们总喜欢议论风生(古文附体)?为什么我们的诗歌要么浅如盏碟(新诗其实不新)、要么如入迷宫(翻译体的消化不良)?为什么我们总还是喜欢卒章显志、喜欢突出中心思想(作文后遗症)?为什么我们的小说一变再变千奇百怪(小说根本发育不良)?为什么类型文学(言情啊、武侠啊、故事啊、今古传奇啊、玄幻啊、官场啊)至今大行其道(俗文学土壤过于深厚)?一起来翻阅《字里的马行间的风》吧!
自序:字里行间
第一辑
我们心中的悄悄话——读庞余亮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
诗人鲁衍任
在女人的内心深处——读宋立虹新作《瓦》
诗歌:在天堂和鸟之间——宋立虹诗集《天堂鸟》品读
从“即景”到“深入内心”——解读庞余亮诗集《比目鱼》
新旧诗印象比较
诗不蔽“体”
第二辑
寻找陌生
世界上的事情与事情
人间有好水——读陆永东文集《放飞心灵》
精致的唠叨——读王勤耕散文有感
仁者的日记
—文剑散文观感
寻找自由与尊严——关于钱银坤和他的创作
徐文颖的“快”与“慢”
文字的骑手——严羽印象记
人生何处不敦煌
亲切黄靖
另一座精神的殿堂
回到“文”与“人”的最初——从陈新宇散文新著《笑傲人生》说起
苏醒与确立——读金紧旸的散文
一枝一叶总关情——罗有高散文一瞥
在风景之中,在风景之外——潘浩泉先生散文艺术札记
何以解忧——《忘忧草》札记
一个乡镇的共同记忆——《老家西来》印象
第三辑
作为演习的青春与叙事——读刘又宁《留在雨季的心跳》
遭遇与迷惘——读沙志红的《空心树》
以一个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庞余亮小说印象
献给所有人的童年——读庞余亮长篇小说《丑孩》
覆盖,还有刷新——庞余亮小说艺术琐谈
生活是另一块试金石——《幸福花决心要在尘土里开》速读
小说武侠
第四辑
另一种可能
写作的难度
那曾经斑斓的一角画卷——《靖江抗英斗争研究》读后
时代的写实与写意——有关报告文学集《神州第一桥》
于斯更明所以在此凸显精神——2010年出版的四本书
为浮世,绘精神——历史和民俗言说的当下意义
山聚一座峰水分四眼井——《靖江印象》之印象
划好我们的“十”字
《孤山》:回眸与眺望
卷首一束:《孤山》(2006—2008)
国学:众里寻她千百度
失落的性情
加入合唱的独唱
第五辑
把人生的阳台留住——明钟随笔集《兰花草》读后
女性文学及素素——《生命是一种缘》札记
诗性智慧的凝视与叙述——陈丹燕散文艺术札记
精神的矗立与漫游
一位道德家的精美艺术——《斯妤散文精选》谈片
另一座房子——《寻访乔里亚》略评
依从最高的自己
源头的清澈与愉悦——《大眼睛,小眼睛》印象
人类的私密性与私人化写作——《大浴女》札记
笼罩和透视世界之目光——读《哲学与当代世界》
轮椅上的思想——关于《病隙碎笔》的碎笔
怀念,写在新世纪的扉页——《怀念狼》札记
从细节中醒来——读《苦难辉煌》
第六辑
邂逅劳伦斯
许多年前的雪花
《鼠疫》: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
永远在现场的读者——巴别尔与他的《骑兵军》
鲜明,或者暖昧——从《耻》看一个男人的主题
一块自我的澄澈之地——《瓦尔登湖》札记
人心的历程——《格列弗游记》花絮
除了日益滋生的失望、不满、怨恨,在我们的内心,可还有那么一些悄悄话,给我们带来一些温暖、平静和愉悦?
庞余亮说,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亡父。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还有一个幼小的孩子,好奇的、心不旁骛的、悲天悯人的孩子。一个纯真的赤子。生命要么永不发芽,一旦他睁开眼睛,对于一个既陌生又熟悉、既庞大又微小、既在不断地涌现又在不断地消失的世界,他必然是好奇的。他要追根究底,一直走到疑问的尽头:宇宙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地球真是一个蓝蛋吗?森林里到底有多少秘密?
一个孩子,他也必然是心不旁骛的。因为时空的浩瀚无垠、丰富多彩,必然要吸引他全部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加以膜拜、加以赞叹。只有心不旁骛,你才能发现春天是一个神奇的精灵,你才能如期登上去往秋天的火车,敏锐地一一辨识这个季节的各种标点符号。
我们内心之父的言语,低沉、平缓、意味深长。而我们内心之子的自言自语,则喧哗、鲁莽、不假思索。那正是生命本真的声音。一个孩子,只是好奇,只是心不旁骛,多好!一个成人,能在油滑的生活中像孩子一样保持着好奇,能在纷扰的人事之中做到心不旁骛,多好!可是即便是孩子,也永远无法做到只是好奇、只是心不旁骛。因为他发现,世界在总体上是一个正在逝去的世界。欢乐转瞬即逝,华美不断蒙上灰尘。和世界面对,生命总是那么猝不及防,弱不禁风。所以忧天的杞人,正是人类的一个孩子。所以在《银镯子的秘密》中,森林中的那只蛋报警了。山林怒气冲冲地迈开了脚步。连娃娃鱼,也戴上了噤若寒蝉的口罩!那些遭遇、伤害、危机,总是在孩子的内心不断播撒着忧郁和哀伤的种子,使他悲天悯人,更深地敬畏生命和那不可知的命运。
是的,遭遇、伤害、危机。在更深的层次上,使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正是这些不断撕扯着心灵、折磨着精神、拷问着灵魂的东西,那些给我们带来挫败感的东西。人生的奇妙正在于此,生命灼热的铁汁必须经受风吹、经受雨打、经受水的淬洗,才能变得坚硬锐利,成为有用之器。否则,它一无是处。但是,今天的问题是,我们已经太坚硬了,太锐利了,当悄悄话在心中刚刚响起的时候,我们的心肠立即坚硬无比。我们绝不让悄悄话絮絮叨叨,绝对要把它忽略过去,让自己的嘴唇发出那些冠冕堂皇、永远正确的话语。童言无忌,谁说的?如今我们甚至已经不再相信自己。
美丽的童话。这个人人皆知的熟语,在更多的语境中,正散发着越来越浓厚的嘲讽味道。喧嚣的市声,正在淹没着我们心中的悄悄话。童话的丝瓜籽,正在变成无机的塑料纽扣。除非你有聋者那样的听力,除非你有盲者那样的视力,能够听到内心、看到内心。除非你还相信,露珠能打造最美的银镯子,月光能打造最美的银镯子。那么,纽扣也会变成瓜籽,芋头也会开花,我们心中的悄悄话,也会宏钟大吕般地大声靼鞑!P3-5
字里行间,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则前见古人,后见来者。本书主要展现靖江的“字里行间”。记录一个人对一群人的品读,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感悟。作为记录者,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靖江蕞尔小邑。写作者却代有人出。冲刷。沉淀。隆起。人文的历程与地理的历程如出一辙。诗、词风流种子仍在,新诗、散文新人辈出,小说、戏剧稳扎稳打,有的已经崭露头角。文学的沙洲之上。可谓骐骥腾跃,风华正茂。身在此山,面临此水,我见证着众人的努力,我也付出着自己全部的努力。我更愿意送上祝福,送上鼓励。因为我知道,祝福众人,就是祝福自已。鼓励众人,就是鼓励自己。
忧则固步自封,踟躇不前。我们固然在互相学习,固然在共同努力,固然在取得进步。但是,在我们身上,还有一些天生的毛病,有一些难解的桎梏,有一些很难跨过的坎坷。比如想像力的薄弱。与生活距离的过近。比如过于自我,过于自恋。比如质胜于文,好议论,好抒情。比如敝帚自珍,不知取裁。我愿意向众人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更愿意从我自己开始,改正这些,打破这些,跨越这些。但我知道,这很难。很难。
字里行间。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我要做的,正是出疏入密,“于无字句处读书”。在林林总总的“字里行间”,力图看到“马脚”,力图听到“风声”。
在多年的对身边人身边作品的阅读,对更多人更多作品的阅读中,在他们文字的疏和密之间,“文学”二字,逐渐成为一个可疑的名词。
我们早就有过“文学”这一词组,但它并不同于现在人人心知肚明、却难以表达的“文学”概念。
我们有诗词的传统。
我们有古文的传统。
我们有四大名著。
我们有新诗。
我们有翻译过来的小说和诗歌。
我们有作文教育、公文教育。
还有赋的、曲的。还有小品文的。还有志怪传奇的。
如果承认所来有自,写作是一种微妙的学习,那么,你就会看到,为什么我们的文章总有那么多空泛的抒情(诗词中毒)?为什么我们总喜欢议论风生(古文附体)?为什么我们的诗歌要么浅如盏碟(新诗其实不新)?要么如入迷宫(翻译体的消化不良)?为什么我们总还是喜欢卒章显志、喜欢突出中心思想(作文后遗症)?为什么我们的小说一变再变千奇百怪(小说根本发育不良)?为什么类型文学(言情啊、武侠啊、故事会啊、今古传奇啊、玄幻啊、官场啊)至今大行其道(俗文学土壤过于深厚)?
而一切往往拉扯着“文学”的大旗。不容分说,自得其乐。物质的“瓷器”(china)可以成为概念的“中国”,概念的“文学”当然也可以成为僵硬的书写。于是,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外来的、现代的概念,文学既是现代化的一个内容,又业已成为现代性的某种形式。一者是空洞的口号,一者却是实在的潮流。这个概念裹挟着我们,绑架着我们。但在操作上,我们一方面热衷于学习西方,一方面又本能地排斥西方。我们一方面非常自觉地解构着传统,一方面却又不自觉地深受传统影响。不知道我们求取了西方的真经,还是仅仅收获了一地鸡毛?传统之精华悄悄流失,传统之糟粕却大行其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纠结。 字里行间。我们不再是小学生,不再写作业、交试卷,但是,难道写作不是最需认真的作业,不是最见公平的试卷?我们已经不再手写,我们已经电脑输入。但是,不管是散乱,还是规整,“字里”依然存在。“行间”依然存在。不然,岂非漆黑一团?
我们写下字,我们排成行,不过是为漆黑的内心开出一扇窗。字里行间,可以进来光,透出亮。“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们历来敬惜字纸,不轻易落笔。因为洁白的纸面之上,不仅有漆黑的符号,还有一个符号以外的、远超纸面的辽远空间。
不应对某一概念粗鄙化、轻贱化。同样,也不应对某一概念神秘化、抬高化。所谓文学,应该回到实在的“字里行间”。与其言文学,不如言写作。或者先言写作,再言文学。如此,写作即可从某种迷厄的状态之中苏醒过来,获得自主的地位和清醒的意识,从而摆脱传统的、技术的束缚,走上自由的、心灵的道路,从而在传统、在外来中吸取养分,写出更新、更好的东西。
君子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字里行间,可以认识朋友,可以增进感情,可以靠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人生徜徉在字里行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