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国》是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剑敏潜心十年力撰巨著。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大三国》比历史古籍《三国志》更通俗,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评价该书:“《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本丛书是通过三国英雄群体的大气概,三国历史的大场景,从第一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气呵成,写到第十卷三家归晋,旨在弘扬魏、蜀、吴三国豪杰们追求统一的大精神。
本书为《大三国第4卷:英雄逐鹿》。
本书为《大三国第4卷:英雄逐鹿》,由赵剑敏所著。
《大三国第4卷:英雄逐鹿》讲述了:刘备得徐州,搅进吕布,失了徐州。与之瓜葛不断的袁术,以为天命所归,肆无忌惮登上帝位,最终分崩离析,吐血而亡。曹操三征徐州,于白门楼斩了吕布;煮酒论英雄,吓跑寄身许都的刘备。孙坚进攻刘表阵亡,孙策收拾残众,铁军横扫,称霸江东。曹操收降张绣,展开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兵进冀州,灭了袁氏集团,再东临碣石征乌桓。
仇家亲家反复间
一个国家,总需要国际的承认。
一个天子,总需要天下的承认。
建立大仲王朝的袁术,天下根本没人承认,至少没有大诸侯承认。不论是北方的袁绍,还是中原的曹操,抑或是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甚至包括气势跌落的刘备,都不承认,不仅不承认,反将袁术视为是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大逆不道的野心狼子。
或是声讨,或是陈兵,或是痛斥,诸侯们打着捍卫汉室尊严的旗号,心里恼怒袁术捷足先登,把自己想做而暂时不敢做的事给做了,虽站在各自立场上,却出奇地统一着调子。
审度形势,很是孤立的袁术认为,要摆脱孤立状态,在外交上打破僵局,唯有一人可以试试,那就是吕布。
在袁术看来,吕布也是孤立的,也和诸侯们的关系紧张得很。他既要防备曹操,又要对付刘备;和袁绍说不上话,与刘表颇有分歧,又与孙策闹僵了。
孤立与孤立的联手,将能产生有效的合作,且是大合作。
与吕布联手,将能实现扬州与徐州的联合,这两大州的联合,必可改变天下目前对他不利的格局。
办法还是老办法,重提联姻之事。
他派出使节韩胤往下邳,一则正式通告大仲王朝成立,二则催促吕布尽快将女儿送去寿春,择日完婚。
袁术的要求,正合吕布下怀。
吕布尽管压力没有袁术大,但面临的形势同样不乐观。说实在的,他并不愿意与袁术联姻,先前之所以把婚事拖延下来,是冀希随着诸侯的纷争,能出现有利于他的关系。然这种希望,始终没有出现。而且,曹操资助刘备,重新打造了小沛,虎视眈眈地威胁着徐州。
面前剩下的唯一的路,是答应和袁术联合。
吕布款待了韩J乱,当即表示了对袁术称帝的承认。同时,他还表示,愿意实现吕、袁两家的联合,愿意结成儿女亲家。
数天之后,吕布备下了嫁妆,派了一支部队,让女儿随韩胤上路,前去做袁术的儿媳。
吹打乐起,女儿凄惨地哭着和吕布相别。
宝贝女儿上路了,吕布回到府衙,思想自己一世英雄,如今却要靠女儿的婚姻来拯救自己,越想越不是滋味。
吕布嫁女的事,迅速地传了出去。
前时反对袁术称帝的沛相陈珪得到信息,出于替汉室着想,认为袁术、吕布联姻,不仅将造成吕布助纣为虐、袁术有恃无恐的格局,且将形成徐、扬合纵之势,若是坐视不管,任其发展、袁术这个僭越的伪王朝,很有可能最后倾覆汉室。
再者,陈珪看好的是曹操,因曹操迎天子入许都,极大地改变了朝廷颠沛流离、到处受辱的状态。他还看好刘备,因刘备是刘氏宗室,不仅一身英雄气象,且为人颇具仁者之风,是将来彻底扶助汉室振兴的人物。
为了献帝,为了曹操,为了刘备,总之,是为了汉室,观念极其正统的陈珪,立即起身赶往下邳,劝吕布改图更张。
陈珪进入下邳,还没有从伤感中走出的吕布,接待了他。
没有寒暄,陈琏开门见山,说自己是来劝吕布断绝与袁术联姻的。
吕布见他快人快语,问有何高见?
陈珪朗声说道:
“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图泰山之安。今与袁术联姻,受天下不义之名,必有累卵之危!”
危险!实在危险!陈珪之言振聋发聩。
断绝与袁术的关系,转而与曹操联合,共同辅助汉室,既能成大业,又能建声誉,陈珪给吕布指出了方向。
吕布嫁女,本是无奈之举,此时听陈珪一说,如梦初醒。
是的,陈珪说得对,袁术是天下共讨之的对象,曹操蒸蒸日上,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前程不可限量,不如借以与袁术绝婚的“功绩”,转而去求和于曹操,消除前嫌,趁势改变自己的窘境,从非法诸侯变为合法臣子。再说,与袁术绝婚,也可报当年自己从洛阳出走,在南阳受辱之仇。
说做就做,女儿尚在途中,若不追回,生米将煮成熟饭。
受令的将军,快马加鞭,追上了送亲的队伍。
韩胤听吕布要他们返回,一头雾水,然队伍是吕布的队伍,自己只有区区几人,不敢违拗,不情愿却乖乖地跟着走了。
返回下邳,吕布喝令将韩胤拿下,打入囚车,押往许都斩首。
陈珪开口说话,请吕布派他的儿子陈登,也即帮助刘备成为徐州牧的陈登,来负责押解囚车,去为吕布改善与曹操的关系。
吕布不肯,不肯让陈登负责此行。
他心里藏着一个谱,怕陈珪、陈登父子暗中和曹操有什么密约,怕白与袁术断交,怕他们算计了他,怕陈登一去不返,怕陈珪不要了老命。
吕布不得不防,他要自己的人,直接和曹操建立关系。
许是陈珪与曹操真是在打配合,于此之际,忽然,许都来了使节,带来诏令,拜吕布为左将军。
吕布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他知道天子的诏令,其实是曹操的意思,既然曹操主动修好,给体面、给台阶,自当顺着竿子上。 吕布大喜,喜中认为陈珪给他指出了光明之路,由是,改变主意,同意让陈登出任使节,带上谢恩的表章,前往许都。
临走,吕布悄悄地将陈登唤人密室,嘱托一定要说通曹操,帮他拿到徐州牧的正式任命。
陈登答应了,说必努力去办。
别了吕布,别了老父陈珪,陈登押着囚车,带着谢恩表章,昼行夜宿,赶往了许都。
移交了押解韩胤的囚车,在许都一个简陋的屋子中,一个江湖豪士,一个朝廷命臣,相互在慕名已久后,不拘小节地见了面。
陈登递上吕布的谢恩表章,送上老父陈琏的问候。曹操还以对陈登的欢迎,表示了对陈硅的感谢。
天下大势谈过后,两人将话题切换到了吕布的身上。对这个天下最大名将的为人,他们所见略同,对解决他的方案,也所见略同。
陈登的看法是:
“吕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
曹操的回答是:
“吕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
两人一致认为,如此无信义的狼子,必须解决。然目前,还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即用他来攻击袁术,如此,朝廷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坐收渔利。待到他的作用结束了,再里应外合,一举端了他的巢穴。
为表彰父子俩对朝廷的忠诚;曹操通过献帝,增陈珪官秩为中二千石(相当于九卿级别),拜陈登为广陵太守。
观了韩胤的斩首,陈登收拾行装,揣了任命书,返回徐州。
临别,曹操拉着陈登的手,殷切地说:
“东方之事,便以相付。”
接着,又关照陈登,要他秘密纠合部众,日后做内应。
缓缓抽手一揖,受了密命的陈登,扬长而去。P26-29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赵剑敏
2012年1月8日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朱大路 《文汇报》高级编辑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闱。《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赵剑敏 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本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