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三国(第3卷铁血沙场)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赵剑敏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三国》是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剑敏潜心十年力撰巨著。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大三国》比历史古籍《三国志》更通俗,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评价该书:“《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本丛书是通过三国英雄群体的大气概,三国历史的大场景,从第一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气呵成,写到第十卷三家归晋,旨在弘扬魏、蜀、吴三国豪杰们追求统一的大精神。

本书为《大三国第3卷:铁血沙场》。

内容推荐

本书为《大三国第3卷:铁血沙场》,由赵剑敏所著。

《大三国第3卷:铁血沙场》讲述了:董卓余部杀向长安,王允慷慨就义。西京陷落,军阀关中大交兵,争夺天子,献帝流亡般返归洛阳。公孙瓒崛起于幽燕大地,成了冀州主人的袁绍,无法容忍两强并立,灭了公孙瓒。曹操东进兖州,收降三十万黄巾军,击败争夺的吕布,为父报仇,血洗彭城;审时度势,迎献帝于许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术雄占南阳,刘备得领徐州牧。

目录

第一章 海内一盘沙

 第一节 长安,无法长安

1.蔡邕的悲剧

2.王允的再失策

3.西京陷落

 第二节 壮丽的屠宰场

1.玉石俱焚

2.献帝坐了三驾马车

3.马腾与韩遂

 第三节 关中大交兵

1.先去了樊稠

2.酒o女人

3.李傕郭汜大火并

 第四节 再向东边去

1.张济的调停

2.争天子之战

3.还都洛阳

第二章 燕赵慷慨地

 第一节 黄土沿向黑土

1.宗室有支荷花

2.大嗓门公孙瓒

3.界桥之战

 第二节 谁是挟弓的童子

1.战幽州

2.按着童谣造个京

3.两州合了一家

第三章 兖州连着扬州

 第一节 阿瞒明着走

1.借得黑风入东郡

2.吾之子房

3.占兖州

4.美须髯的程昱

5.得了青州兵

 第二节 南阳不阳

1.两面交恶

2.三面树敌

第四章 两个大来回

 第一节 征徐州

1.杀父之仇

2.陶谦其人

3.泗水血水浪

 第二节 轮到刘备显身手

1.在没路处寻路

2.老牧思新牧

3.坐进彭城

 第三节 得耶?失耶?

1.赤兔马千里行

2.汪洋浮三城

3.濮阳大战

 第四节 柳暗花明又一村

1.烟散好个碧

2.攻克最后的叛地

3.义薄云天

第五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节 建立新都

1.思天子

2.西行漫记

3.许县变为许都

 第二节 没牧笛的牧歌

1.丰收年

2.人才如潮涌来

 第三节 奇人奇迹

1.血色鹦鹉洲

2.思想英雄

3.神算子

试读章节

在王允代替董卓主持朝政后,对长安的朝廷来说,天下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关东诸侯虽仍保持着半割据的态势,可以往的对立态度基本消弭了,各方已放弃了武力对抗的立场。

让王允感到欣慰的,是原本属于长安体系的军事力量的归附。这股庞大的军事力量,先前完全受董卓控制,在事变之后,驻扎在关中的一部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已经通过王允颁布的大赦令,开始效忠于朝廷。

人人都以为王允是杰出的政治家,都以为吕布是头脑简单的武夫。然在复杂的局势下,两人对如何处理董卓留下的事务,却与他们给人的印象有着很大的不符。

在对待董卓部曲的问题上,两入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王允是儒士,本着王道浩荡的精神,欲以德化度,让他们洗心革面,以此改造过来。吕布是武夫,可经验告诉他,部曲长期跟随董卓,结下了根深蒂固的关系,求生的本能,使他们会暂且屈服大势,可恋主的情结以及利益的损失,必然导致深深的不满,早晚是一种祸害。

按照自己的见解,吕布劝王允采取极端手段,将董卓部曲全部杀掉,以绝后患。

王允摇头,坚持己见,回答说:

“此辈无罪,不可滥杀。”

接着,两人对如何处置董卓的财产,又发生了分歧。

吕布认为,这些财产,应分赐给公卿、将校,以收文臣武将之心。

王允认为,这些财产,为董卓搜刮侵吞而来,是公物,当缴入国库。

两人虽都有辅政之任,可拍板权在王允手中,由他说了算。由此,董卓部曲得以保存下来,董卓财产作了入库处理。

如果说,两人之间的关系,仅仅因这些分歧,那还不要紧。严重的是,两人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意气上逐渐出现了问题。

两人曾有过密切的关系,那是王允为了拉拢吕布,降贵纡尊,不止是利用,很有些真诚的成分;吕布为了摆脱董卓的潜在威胁,希望王允能给他指出一条生路,对王允也是掏心掏肺。利益决定关系,他们的良好合作关系,随着董卓这个共同敌人的消失,双方都自然而然地逐渐纯粹从自己的立场来处世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同时,再怎样一个入一任怎么看,都人眼,即使粗鄙能看出妩媚,即使狡猾能看出老道。道不同时,一切都变化了,粗鄙是低能,狡猾是奸诈,横看竖看不舒服。

在王允眼里,同样一个吕布,谋董时是个豪杰,一个能扭转乾坤的豪杰:辅政时不过是个剑客,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为何物的剑客。相处间,礼敬中透着轻慢,客气中透着冷漠。

吕布自仗有诛灭董卓的大功,希望王允时时记着他的功劳,在言语中多给他一些感觉。可王允偏不说。王允不说,他自己说,经常将功劳挂在嘴上,夸夸其谈,搞得王允很不舒服。

各人使着各人的意气,矛盾便从中滋生了。

王允一直很得人心,他沉静,遇事有足见,在漫天的阴霾中诛除了董卓,更使他获得了众人的爱戴和敬佩。但成为首席大臣后,他的作派变了,因畏惧董卓而表现出来的外柔内刚,变成了锋芒毕露,对人缺乏必要的温和。他怕董卓的强横,故而折节屈从。现董卓被除掉了,他认为再也没人能制约自己,情不自禁地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他疾恶如仇,容不得人犯过错。

他居安忘危,现出了骄傲相。

如此的作派,在和吕布有了矛盾后,又与群臣拉开了距离。这种距离,不是领袖与群体合适的距离,而是一种渐失人心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他步了董卓的后尘,群臣对他表面敬畏而实际疏远。

王允的严正,没人敢向他进真言,呈真相。

向来做事果断的王允,又犯了一个错误,在对待董卓部曲上,朝令夕改。诛灭董卓之时,他和士孙瑞商议,特地下诏赦免董卓部曲。过了些时间,他觉得不妥,对士孙瑞说了他的疑虑:

“部曲从其主。今以附恶逆之名而赦免,恐反让他们陷入忧虑之中,不是安其心的好办法。”

说后,也不等士孙瑞表态,王允宣布取消赦免令。

关中的董卓部曲,还容易处理,他们无论是什么想法,在王允的绝对权威下,只能听命。问题是,被董卓留在关东的部曲,即驻扎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对付诸侯们的部队,在董卓女婿牛辅的统辖下,尚未归顺朝廷。

对待这股势力,王允的对策是,撤销其军队的名号,命令他们解甲归田。关中的董卓部曲,也按同样的方法处置。P9-11

序言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赵剑敏

2012年1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朱大路 《文汇报》高级编辑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闱。《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赵剑敏 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本书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3: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