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三国(第10卷三家归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赵剑敏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三国》是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剑敏潜心十年力撰巨著。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大三国》比历史古籍《三国志》更通俗,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评价该书:“《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本丛书是通过三国英雄群体的大气概,三国历史的大场景,从第一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气呵成,写到第十卷三家归晋,旨在弘扬魏、蜀、吴三国豪杰们追求统一的大精神。

本书为《大三国第10卷:三家归晋》。

内容推荐

本书为《大三国第10卷:三家归晋》,由赵剑敏所著。

《大三国第10卷:三家归晋》讲述了: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连连北伐,殆无成功。孙权英雄暮年,安排继承人失措,造成朝廷内部大纷争,归葬梅花山。诸葛恪执政,伐魏失利,遭孙峻暗算。司马昭点钟会、邓艾为将,发动伐蜀战争,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司马炎完成司马昭未竟之业,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大举伐吴,孙皓出降,东吴灭亡,三家归晋,天下一统。

目录

第一章 名迹竟是谁留

 第一节 白羽挥流星

1.空遗恨

2.夜梦一牛头

3.凤凰来翔

 第二节 北伐余音

4.继承丞相遗志

5.崎岖黄沙道

6.洮水血浪

7.黄皓那厮

第二章 钟山起暮霭

 第一节 仲谋已老

1.吕壹来专政

2.风浪激越东宫

3.立嗣总挠头

 第二节 大帝乘凤西去

1.庭院满枯藤

2.梅花山

 第三节 丛菊缀石冈

1.幺孩登位

2.小诸葛

3.淮南耻

4.迅雷忽逝

 第四节 秋风渐黄江南岸

1.天梯峻险

2.过亮则不亮

3.欲说还休

第三章 蜀水注进大海

 第一节 正一天风露

1.腰间横玉带

2.竹林七贤

3.拼接大版图

 第二节 北风卷南云

1.门户豁然洞开

2.二士争衡

3.绵竹成仁战

 第三节 锦花忽惊坠

1.战耶?逃耶?降耶?

2.亡国音

第四章 晋移了魏祚

 第一节 南柯梦惊散

1.螳螂捕蝉

2.黄雀在后

3.童子挟弹丸

4.天道无情

 第二节 今日是何朝

1.乐不思蜀

2.公爵变王爵

3.红日耀了金册

第五章 江山如此多娇

 第一节 朝霞瞬转阴霾

1.似乎有了新气象

2.荒淫带了暴戾

3.最后的疯狂

 第二节 拉锯战

1.收复交州

2.西陵浪遏飞舟

3.战争与和平

 第三节 满江红

1.征吴总构想

2.添上几笔浓墨

3.让号角吹响

4.总攻开始

5.金陵王气黯然收

创作手记

主要引用典籍

试读章节

按照诸葛亮的遗言,蒋琬之后是费袆。

费袆,字文伟,江夏□(治今河南罗山西北)人。

他是个孤儿,得族父伯仁抚养成人。伯仁的姑姑,是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迎伯仁入蜀,费袆随去游学。

刘备定蜀,已稍有声誉的费神,留在了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时司徒许靖丧子,董允与费袆准备共同参加葬礼。董允向父亲董和讨车,得了一辆简陋的鹿车。董允觉得不体面,嘟囔着不高兴,费袆毫不计较,大步登上。到了坟地,诸葛亮等权要已到齐,车辆华丽。董允神色尴尬,费袆却晏然自若。

事后,董和对董允说:

“吾常难判汝与文伟之优劣,自今往后,吾意明了。”

刘备立刘禅为太子,费袆与董允双双选为太子舍人,再迁太子庶子。

刘禅登位,拜为黄门侍郎。

与蒋琬一样,费神极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南征班师,群臣迎出数十里地。这些人年纪地位都在费袆之上,而诸葛亮特命费袆上了他的车。打那以后,群臣对费神开始刮目相看。

为巩固蜀吴联盟,诸葛亮以费袆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

孙权生性滑稽,喜欢开玩笑,且往往开过头。诸葛恪、羊衙等才华横溢,擅长辩论,机锋叠至。费袆则不紧不慢,据理以答。

整个过程,是一场比睿智的外交,风趣,幽默,嘲笑,斗着国格与人格。

孙权设宴招待费袆,关照已经入席的群臣:

“蜀使至,俯首就食,不要起身。”

费袆进来了,孙权停止了吃喝,群臣依然照吃照喝,装着没看见。

见状,费神讥刺说:

“凤凰来翔,麒麟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

诸葛恪立即反唇相讥:

“爰植梧桐,以待凤凰,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

费袆看着席上的饼,索笔,一挥而就,作了篇《麦赋》。诸葛恪跟着持了笔,针锋相对,推出了篇《磨赋》。两人从口到笔的较量,赢得了满堂彩。

孙权每每拿出上等好酒,让费神痛饮,待他醉了,再问蜀汉国事,以及当世要务,问得很是刁钻。费袆索性醉卖醉,告辞回了客馆。等酒性退了,再按着孙权提出的问题,援笔依次回答,绝无疏漏,且言之有理。

风采,谈吐,气度,学养,费袆的素质,受到孙权高度器重。

孙权又是欣赏,又是遗撼地说:

“君天下淑德,必当成为蜀朝股肱,恐将不能多来。”

为让费神回去后有个念想,孙权解下身上的宝刀相赠。

费袆答谢说:

“臣不才,何以堪当明命?刀,可讨不庭、禁暴乱。但愿大王勉建功业。同扶汉室,臣虽圈弱,终不负联盟。”  出色完成使命,费神回到了成都,被擢为侍中。

诸葛亮进驻汉中,费袆被召为参军。几度充任蜀使,访问东吴,凭借与孙权的关系,让北伐有了东面的保证。尔后,转为中护军,再出任司马。全力调解了魏延与杨仪的尖锐矛盾,从而得以让两人各尽其能。

诸葛亮病逝,费袆拜为后军师。

蒋琬成为大将军,费袆代为尚书令。

国家多事,作为主管常务的尚书令,公务很是剧繁。可费袆识悟过人,每审阅文件,只消举目一览,便已了解意旨,速度数倍于常人,且牢记不忘。常在用膳时听取汇报,并接待宾客,甚至还可嬉戏与博弈,既能尽人之欢,又处理了公事。

后来,董允出任尚书令,欲效法费袢,然仅仅只过了十天,事务积了一大堆。

董允长叹道:

“人之才力,相悬竟如此之远,费袆效率,非吾所能及。吾听事终日,犹有顾及不暇。”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已成大司马的蒋琬,从汉中退驻涪城,费袆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次年,曹爽进攻汉中,费袆奉旨领军抗击。临行前,光禄大夫来敏来送别,绝口不提军事,只要求下局围棋。当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大军已整装待发。费袆犹如往常,摆开棋盘,与来敏对弈,神情极是专注,丝毫不分心。

下到终局,来敏这才说:

“以此试君!君信可人,必能办贼。”

击退了曹爽,费神以功封成乡侯。 ’

蒋琬病情加剧,把益州刺史让给了费袆。

蒋琬逝世,费袆仍以大将军名位,开始执政。

成了执政的费袆,秉着一贯廉洁俭朴低调的作风,不蓄家财,令儿子一律布衣素食,出入不得用车骑,与平民百姓无异。

有人赞誉,费袆治蜀的功名,可与蒋琬相提并论。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费袆进驻汉中。

与蒋琬一样。进驻汉中的费袆,虽远离成都,但权力依然,所有军国大事,都先以文书形式上报刘禅,实则由自己专断。P9-11

序言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赵剑敏

2012年1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朱大路 《文汇报》高级编辑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闱。《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赵剑敏 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本书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