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海英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集列了张海英几年来的文字,主要为散文、随笔、读书、游记和些许的诗,分散在飞扬、浮生、留痕、灵爱、印记、柔软、拾得七个版块里,相信以一双平常人的眼看这个世界,总会有快乐忧伤,有鲜花落叶,潮起潮落在人生的每一步中。浅谈心情感悟,力求清新淡然,学会点睛。

内容推荐

张海英编著的《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是一部典型的散文随笔合集。在这些文章中,特别是描写人物文章中,情感丰富温柔细腻的女性特征十分鲜明。例如,对姥姥、父母、丈夫、女儿、老领导、老大姐的回忆和怀念,即便是描写乞丐、菜贩、婚变当事人以及贪污犯等人物,亦是如此,可见作者普施于人的善良柔情。她在《性情中人》里,袒露想法:“只愿所有人拥有一颗永远鲜活跳动的心。”从文章中能够感到,她确是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平时没有刻意做作,性情中人写出文章也会少一些字斟句酌的精心雕饰,就像集中《梦醒看花落》所说“喜欢任何发自内心的文字”。文中款款而出的语言,印证了本书前言的说明:“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心中感悟而力求清新淡然。”发自内心的感悟,既然清新淡然,可能就没有那么精当雅致,但却不失坦诚清醇,真实感人。

《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丰富健康的内容、自由随意的形式、清远醇厚的意蕴、舒缓均匀的节奏,值得让人在假日里,沏上一杯茶,舒舒服服地坐在窗前,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静静地去品。

目录

第一部分 飞扬

感悟如诗的音乐灵魂

读书与如厕

谈醉酒

咂摸出的平民美食

寂寞书香

饱满的青春

海淀印象

“三八”之后再说女人

网络美女和广告效应

细节决定成败

涩女郎

鹰的遐想

对于教育我有想法

有多少事情我们不能知晓

你能坚守原则吗

贪欲吞噬了他的青春

第二部分 浮生

桥上的银杏叶

送您一只天堂鸟

七月槐花浓

狗命一条

有朋自远方来

是夜独行

丢失

多喝了一杯酒

大年三十的烟火分外亮

最怕不过是孤独

女人谈女人

偷得浮生半时闲

路途针砭

我的财运

面茶

橙子的昧道

城里的人都疯了

凉拌豆芽

鱼缸里的爱情

夜猫子散记

火警奇遇

关于了解的对话

距离

老王择邻而居

两年情人十年人情

养“猪”日记

夜荡京城

随口说说那些鱼儿

找个保姆过懒惰的日子

与生命携手联欢

性情中人

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

让隐形的翅膀To be free

我的朋友

第三部分 留痕

静心养独

游园小记——风中初夏

秋声是一种情绪

获于初秋

走过昌平

幸福,是你自己的风景

游荡春天

乌龙千日紫

完美玻璃壶

遥远的飞鸟

喜欢简单

关于爱情七寸

夜读夜梦

当花瓣离开花朵

那一眼,我把它看成一汪绿水

散金碎语

敲晌春天的门

让梦起飞

冬天的一点回忆

那年那月那风筝

粗细人生

缘起缘落一线间

经过的那条河

听过昌平的蝉鸣

又是一个冬雪日

走在路上的爱

送人音乐耳畔留音

游走春天——荠菜心情

第四部分 灵爱

梦回是否莺啼

樱花残落深爱有几回

行吟如歌。生命如水

美丽发簪

美丽心情之——美丽披肩

也谈生命花开

在雨中

门外寒秋门内轻愁

说给自己的话

阁楼上的鸽哨

迷幻视听

假如有来世

梦醒看花落

窗外

缘分的香茶

收藏美丽

春天的毛毛虫

不要让记忆如水流过

第五部分 印记

足迹丈量土地心情衡量快乐

四月江南枕水乌镇

后海不眠夜

长白山阳光

黄金海岸之行

银锭夕阳

风花雪月云南行

紫云山上一朵花

山水贵州

云南之行——流动的云

苏杭美食随想

灵隐佛光

冰雪吉林

云山雾海张家界

第六部分 柔软

永远的宝

那个穿青衫长褂的女人,走了——写在姥姥诞辰一百周年

和妈妈在一起

独院夕阳

父爱如泉

那朵花儿

红红草莓夜飘香

麦当劳宣言

琐碎铃铛

温柔一刀

让天使陪你说话

哥哥,走好——周年祭

秋之惑

曾经的声音

荷叶冰粥

黑发和白发

都市情事之——如何了结这网络之缘

36岁的爱情

爱你那颗心

童话是一张白纸

金鱼儿

第七部分 拾得

是否记得

年夜走过街道

寂静年华——四首

当夜幕降临

夜的味道

想去流浪

离开

你不在身旁

林子里的虫子

无法代替

情人节两首

天边

哥哥今夜我遥望星空

穿过柳絮的歌

时光会抚平额头的沧桑

金黄的收获

后记 以苍山为屏,将绿水作砚

试读章节

桥上的银杏叶

从一座过街天桥走过,有一个衣衫褴褛的汉子盘坐在桥上,身前放着一个小小的搪瓷碗,碗底沉着一些硬币和几张面额不大的钞票。

刚上桥的时候,我没有看见这个乞讨的人,因为一棵银杏树吸引了我的目光。

那棵银杏树长得很高,从桥下伸展上来,人春之后,碧绿的扇形叶子从栏杆探出了头,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荧光。女儿伸出小手,探寻地问我是不是可以摘下一片银杏叶子,那样鲜嫩的春天对于她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正好有一片银杏叶掉落下来,她跑过去,捡起来,欣喜地看着它:“妈妈,你看叶子多好看,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是啊,春天蕴涵了绿色的生机,带动人的情绪飞扬起来,带动人的思想也飞扬起来。

转过身来,我看到了那个乞讨的男人。初春的中午,他仍旧穿着冬日的棉衣,棉衣已经破败不堪,黑色的棉鞋露出了脚趾头,黑色的脸看不清他的肤色。他默默地看着我们走近,表情很淡然地盯着眼前的破搪瓷缸。

我不想搭理他。在海淀这块繁华的闹市区,只要有空地都可以成为行乞者的良好地点,因为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一天下来总会有些收获。但是,总有些让人起疑的乞讨让我丧失了同情感,人的感情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受骗。

对乞讨最深刻的记忆大概是在8岁左右。夏日的周末,穿着布拉吉的我在院外玩耍。见前方墙边聚着一些人,我走了过去看。发现大家都围着一个老妇,盘着发髻,深色的棉布衣服分不出是黑色还是灰色。她靠墙坐着,污垢的脸上表情茫然,有些虚弱。我听见有人说,老太太家里没有了亲人,是出来要饭的。有的人在她身前放了馒头,有的人放了零散硬币。幼小的心灵里似乎生就一种行侠仗义的性格,听到这么大岁数的人居然举目无亲,没有饭吃,我毅然拿出了口袋里下午的零食——一根棒棒糖,递给了老妇。她小心翼翼地接了过去,按照我的示范剥开了糖纸,将棒棒糖含在嘴里。看着她陶醉的表情,我也陶醉了。

很小的时候很小的一件事,快30年了,依然翻看很清晰。我想,这是和幼小的豪气有关,也与那真实的乞讨有关。

几年前,听到派出所的民警讲他们遇到的事情:一个男人街边乞讨,路人纷纷献上爱心,一天下来盆钵满盈。夕阳西下,该男人站起身来,收拾好收入,神气地招手叫了辆出租车,一溜烟走了。据熟悉他的民警说,这是工作完毕,回家吃饭去了。

又有多少回,看着路边跪坐的或青年男女或中年壮劳力,书写家中惨剧,或为一顿饭,或为一学期学费,名目众多。同情之下必有勇夫,这些旱涝保收的工作者,总是盘踞着一个地界,等下次再看到他依然采取同样的方法行乞时,被骗的感觉真不好。

良知和真情不能总这样被玷污,于是,我不再相信。

桥上的这个流浪汉或许也是这样的骗子,不是有很多人把自己装扮成落魄的样子,或者利用孩子来骗人吗?

女儿停下了脚步,已经8岁的她经常看到同样的场面,也同样地听到我对于欺骗的抱怨,所以她很疑惑到底哪个是真的,怎样去做才是对的。我经常对她说做人要善良要诚信,但是碰到欺骗如何去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保证从始至终的真诚善良却很难告诉她,因为我自己也很难做到。

女儿边走边看流浪汉,大大的眼睛里有同情有疑惑也有不信任。流浪汉低下了头。正午的阳光很温暖,我看到他流汗了,我也开始流汗。是什么让这双幼小的眼睛留下不信任?是我吗?是各色的乞讨吗?还是现实?

流浪汉坐得久了,他变换了坐着的姿势。我骤然发现,他只有一条腿,残存的右腿还是畸形的弯曲。难为他是怎么爬上这座过街桥的。

我知道我错了,这个看着很苍老的男人岁数并不像面孔那样的苍老,只是被残疾的岁月折磨得沧桑了。停下了脚步,我让女儿送过去十元钱。流浪汉的头抬了起来,黑色的脸上,有双眼睛充满感激。女儿高兴地奔回来,小脸上满是平和的安然。我想,她的心里有着对自己的救赎。

女儿一蹦一跳地走下桥去,我跟着她走到了桥下。回头看桥上,发现那个流浪汉也转了身,隔着桥栅栏看着我们。然后,他伸出一只手,翻转手心,一样东西轻飘飘地飘落到我的脚下。捡起来,那是一片小小的银杏叶子,是女儿送给他钱的时候遗落在那里的。

卞之琳先生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站在桥上的时候,还是应该让看你的人留下更多的美好,用美好再去装饰别人的生活。

送您一只天堂鸟

有一种花叫天堂鸟,姿态优雅,宛如飞天。捧在手心犹如一只真正的飞乌,飞得疲倦后安详休憩,蓄积起无限力量,似乎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展翅而飞,一飞冲天,幻化作天边清晨一轮橙色的太阳。

我喜欢她,送给您,在天堂也有鸟儿的陪伴。

老李去世了,肝癌。周日上午,在八宝山举行了他的告别仪式。

我因为最近一直在上级院借调,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周六接到通知去参加他的追悼会,惊诧和哀伤打乱了我一天的情绪。

1995年,我参加工作进入检察院的第一年,就进人了反贪局,那时反贪局还叫经济科,他是副科长。他很热情地道了一句开场白:“欢迎鹰子”,从此凡是比我大的人都叫我鹰子了。先开始我以为他是一个大老粗:穿着极其普通,一年四季经常是一身制服,偶尔才换上自己的衣服。脚底下经常是一双圆头懒汉鞋,只有在冬天冷的时候才换上一双棉鞋,却又是北京老爷子才穿的“棉窝”。满嘴的京片子,一个学术问题到他嘴里也能转化为最精练的北京方言,真的就是深人浅出。这个样子的人,在刚出大学校门的人眼里看,是有些纳罕的,总以为检察机关里的部门领导应该是儒雅的,但他肯定不是。

当我远离了二十五六岁的轻飘和浮荡,步入了30多岁的年龄,生活的色彩已经不单纯是眼睛能看到的那一点点,还会有很多内里的沉淀多少感动着心灵的时候,我再慢慢回味着他的言行和人格,儒雅只是表面文章,他的普通里却包含着一个经历丰富的检察人的朴实、机敏。

他是5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文革上山下乡,小小年纪没怎么上学就去插队了。怀揣着忠诚的誓言,把双手快锤炼成铁叉的时候,回城的风潮刮了起来。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他,只能在别人大批回城之后,作为最后收底的人回到了父母身边,成为一家企业的工人。听说那个时候他很能干,仗着年轻,大个的麻包自己背一个,来来回回地装卸,闪了腰也不肯说。人又朴实,从不偷奸耍滑,领导安排什么事情他都不折不扣地去做好。朋友同事有什么困难,他二话不说抡着膀子就上去帮忙了。就连喝酒他都那么憨厚,别人喝一口他会喝一杯。大家都叫他“老好人”。可你别觉得他就这么点本事,他的心是明亮的。在大家都在做体力活的时候,他开始自学了。时光是最不等人的,他要把二十岁之前应该学的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补齐,然后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苍天总不会辜负有心人。当检察院恢复重建之后,他因为政治素质过关,有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被选派到了检察院,成为检察院恢复重建之后的检察干警。我不敢说,他在检察院重建之后的岁月里功绩赫赫,但我可以说,他像任何一个普通检察干警一样,一直在默默贡献自己的所有。

我刚到经济科那天,他领着我进了办公室,然后从他办公桌里掏出一堆书刊推给我说:“这都是这么多年检察业务有关的书,都给你,没事翻着看吧。”最初的那阵子,我跟着他跑案子,总叫他“师傅”,看到我初学记笔录有些不畅的时候,他会不动声色地又重复问一遍。出差、讯问,他都事先告诉我工作要点,提醒我自己去思考。我体味着他生活的朴素,思想的朴实,以及对付犯罪嫌疑人的机敏,甚至有的时候觉得他很狡猾。

后来反贪局成立了,他作为领导更劳累了,长期积累的实战经验使他成为反贪局里的顶梁柱,每个案子都少不了他。出差、加班、饮食不规律,他又不是一个刻意的人。长期下来,他先后患上肝炎和糖尿病,直至演化成最后的肝癌。但他从不在意,出差加班照旧,询问、讯问都有他的身影。每到中午,他自己回办公室往肚皮上打胰岛素。一起吃饭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他拿筷子的手有些哆嗦,他说是糖尿病使饥饿感加强造成的。医生和他的妻子告诉他不能抽烟了,不能喝酒了。他跟没听见一样,烟酒不离,只是白酒换成了红酒。周围的人先开始还劝他,后来看出来劝也不管用,干脆随他去吧。他自己说:“无所谓,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什么没经历过,活一天赚一天了。”

视死如归,我只能这么认为。或许,这种态度是北京老爷们儿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名检察官几十年工作生活历练的结果。即使付出比获得的要多,他也不会悲悲戚戚,而是一笑而过,可以以水作酒,听风为歌。只要生命尚存,每一天就是歌。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不过多追求什么也不奢求。唯一令他牵挂的是他那个女儿,也只有说起妙龄女儿的时候,他那沧桑的面孔上才多了一些温柔。他经常说他女儿比我小几岁,很有个性,经常会和他争论,为了减肥还经常节食。后来我调换到研究室,很少有机会和他聊天了,就没再怎么听到他女儿的消息。

葬礼上,我看到他的女儿扶持着孱弱的母亲,双眼红肿。我无法表达任何情绪,只是抱了抱她的妈妈,我经常叫的嫂子。而他,安详地躺在棺椁中,面孔依旧沧桑,下巴上还蓄了胡子。只是不会再用纯正的京片子调侃。

院里的所有领导干警都赶去看他最后一面,每个人都面有悲戚。身边的一个默默工作的老同志,一个熟悉的朋友就这么走了。走出殡仪馆,我的眼泪才流下来,不可遏制。

我和他不是很熟悉,我们只是同事;我和他很熟悉,因为我们在一起并肩工作过六年。可我以后的生活里不会再有他,也不会有人再对我说:“鹰子,检察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把这些业务书好好读了,对以后工作有用。”

我,都记住了。

后记:短文写在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三十年之际,历史可以演变成风起云涌的文字记忆,但我只想以简单的文字记录这样一名普通检察官的一生,俨然是那等待飞翔的天堂乌,开在心头永不凋败。

P47-52

序言

生活哲思与诗质美的契合

中国散文协会副会长 石英

每当读青年作家的作品,常能令我的惊喜。因为总有某种新的东西使我感到非常可取。此次为张海英同志作序,自然仔细通读了她的《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的书稿,同样使我对这位主业为检察院反贪骨干的业余作家的作品中之所言而感奋。

我觉得,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创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夫和表现力,对于作品所能达到的水平,吸引读者的美丽自然是至为重要的。而恰恰是在语言这个问题,更具体地说是对于文学语言的掌握与运用上,这个女作者表现得十分得心应手,并且显现出流畅、瑰丽且不乏变化的鲜明特色。我首先提到这一点,是因为作者并不是以文学创作为专业的“写手”,而她日常无疑还要以别的路数的文字写其他类型的公文,但却保持着文学类写作时的特性思维和话语。我以为这是很难得的。不仅如此,本集即使写到涉及作者本职工作内容的文字时,依旧不丧失文学色彩,只不过更多了些质朴和白描的写法,恰恰更合语为事所用、情因事变通之需。从更高的角度上说,作者甚得文学语言表现奥妙之三昧。

综观全集,还可以看出海英的文章渗透着较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一点对于散文随笔而言亦非常重要。人们常说某某作家某某作品德厚,在很多情况下与文化含量不无关系。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不仅能够受到其意韵,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亦能受到思想变化旨趣的启迪。其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作者爱读书和善读书。这样说当然是有根据的,其一,从作者的评论文章中感受到她读书受益之举一反三的再思考之功。读者无疑又会成为本评论问接或者直接的受益者。其二,我们尚可以从本集《寂寞书香》中洞悉作者在读书中所获之真谛,这是一篇充满哲理与诗意感受的文章。所谓“真谛”是在读书过程中能承受之“苦”,然乐在其中,“香”是结果。此“香”非一般之乐可比,不仅可供自享,更可溢惠他人。从作者的部分文章中亦不难看出,她涉猎的范围甚广,举凡文、史、哲,基本诸门类无不涉猎,当然有其最钟爱之选择。我特别注意到她对音乐之偏爱,《感悟如诗的音乐灵魂》是最本质的见证。音乐之灵魂作用于诗,使诗在无声中胜有声,凡为知者皆能提到;音乐之灵魂作用于散文,则散文有了如云雀拍动翅膀之节奏,感染力自是非常。所以,我在开头说到本集作者语言特色时,感知那样流畅中之醇厚韵味,正是她多方面素养所致,答案果然在此。

本集中还有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的生活化散文,读起来也很美,不唯有情致,而且同样保持了语言上的优势。既为叙事,往往又涉及亲情、友情,文字中多了一份淳朴。除了真切之外,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评价人与事,往往渗透着作者的独特见解与灼灼真知。不仅如此,从中也表现出一位作家在反映不同事物时的语言腔调上的变化。如此便避免了行文中单调之弊。对此,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作家要有“几支笔”,不可动辄就千篇一律。当然,每个作家自有相对稳定的写作风格,纵有变化,亦会万变不离其宗。

《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是一部典型的散文随笔合集,广义而言,随笔理所当然地属于散文之列。在这一点上它们是共通的,即本质上的文学性。海英女士的散文及随笔在体现文学特质方面是很突出的,即使随意性较强的叙事散文,也绝不忽略自有的韵味;即使说理性较强的随笔文字,也不是干枯的文字堆积,同样是将理性思维浸润丰富有意蕴的文字中,使敏感的读者始终不会忘记这是在读一位文学作者的散文。当前,所要忧虑的不是文学作品的文学色彩太浓,而是将一般性的“文章”当成了文学性散文随笔加以推销。这样的“文章”不论其表白形式如何,最根本的缺损是文学性的缺失。而作为一位业余作家的海英女士,却始终坚持对文学品位不懈的追求,这是相当可贵的。

如前所述,本书作者的主业是检察工作,业余时间写出了如此富有美质的散文和随笔,这不仅需要必备的文学功力,也需要足够的定力。我理解,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从事这样清新淡定的写作,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心理上的平衡,也是一种生命素质的历练与提升。总的说来,散文随笔还是较为静态的文体,而以本集作者工作中的体验与阅历,一定还有较丰富的积蓄,随着作者渐趋不惑,适当时亦可挖掘有备用的“动态”资源(如小说作品素材)。以作者具备的观察力、感应力和表现力,同样可有新的可观收获。我期待着。

后记

以苍山为屏,将绿水作砚

多年以来,我一直信手涂鸦,擅长随笔、散文和诗歌,天南海北地随手写去。经常不计格式、不计题材、不做修改,只管个抒发心情淋漓尽致。一是出自女子敏感的心灵,拈蝶之手,亦可弹指一挥度人生;二是笔下生情,情流笔端,随性而走。

提起对文学的爱好,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初中时,大量地阅读了中外书籍。有科学论证称人在15岁之前所读之书,可以牢记一生。我想,我的文字功底就是从那时打下的。高中时分,我开始给喜爱的《东方少年》投稿,看见心情文字终于成了刊物上的铅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学时代,就读于位于昌平的中国政法大学。90年代初朴实的乡土人情,还有永远也忘不掉的郁郁葱葱的军都山和历史沧桑的十三陵……都赋予了我灵动的感情。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促动了我对文字的渴望和热爱,校报成为我课余时间追求心灵安静的园地。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铁路运输检察分院。先后曾在反贪局、研究室、办公室工作过。从查办案件开始到总结经验,完成了一个由单纯的办案人员到综合管理人员的蝶变。繁复的法律程序、枯燥的法律条文,没有磨灭我对文学的追求。我重新拾起了笔,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工作的变迁使我的文字经历了多种历练,从最初的稚嫩逐渐走向成熟,思想也趋向多元化。所写文章多见于《检察日报》、《散文》、《北京检察》(北京市检察系统内部期刊)、《新世纪》、《京铁检察》和《北京市反腐倡廉法制教育丛刊》。浅谈心情感悟,力求清新淡然,学会点睛。

本书集列了几年来的文字,主要为散文、随笔、读书、游记和些许的诗,分散在飞扬、浮生、留痕、灵爱、印记、柔软、拾得七个版块里,相信以一双平常人的眼看这个世界,总会有快乐忧伤,有鲜花落叶,潮起潮落在人生的每一步中。

张海英

2011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