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来主编的《重思中国(中国社会科学论丛春季卷2011年3月总第34期)》中,我们设定了“生存性智慧”这一主题。自本刊主编邓正来教授提出“生存性智慧”概念以来,学术界出现了较多回应。本卷集中刊发的四篇文章,除了一篇是关于邓正来教授“生存性智慧”观念的评论性文字外,其他三篇均是来自人类学界的回应论文。其中,纳日碧力戈的《民族归心》一文从皮尔士“三元互动观”出发,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了中国当下的民族现象,在对目前缺乏现实关联的民族理论研究进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基层文化生态推演至高层的“民族归心”论,并试图以心理现实主义分析显露多元共生的普遍智慧。潘天舒和张梅胤的《在“正常”与“非正常”之间: 对于上海地区聋人调适性智慧的人类学初探》一文,针对标准手语这项以造福聋人群体为宗旨、以标准化和专业化为目标的社会工程在聋人日常话语实践中所遭遇的尴尬情形,力图提出一个基于田野考察的文本,以期弥补官方界定的“特殊群体”在相关社会科学文献中“缺席”和“失声”的缺憾,并呼吁大家以充满人文情怀的平等心态来关注调适性智慧对于包括聋人在内的“特殊人群”的多重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