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造,障从心生,人生障碍都是自心所造。
转换了心念,跨越了心障,拆掉了心里的墙,我们就会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成功,看到另一番天地,人生就会走上坦途。
马志国编著的《拆掉心里的墙——20岁从心开始的人生经营课》中有故事,有案例,有问题,具有可读性;书中有解析,有诊断,有探究,讲求科学性;书中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突出实用性。当然,按照通例,故事中隐去了主人公的真实姓名等有关背景资料,对有些内容做了必要的技术性处理。
全书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若干话题及分析指导。最后一部分,还特意提供了心理自测量表。
《拆掉心里的墙——20岁从心开始的人生经营课》由马志国编著。
20岁左有,是人生旅途的重要历程,它让我们的心灵走向成熟,也让我们心生很多困惑和迷惘:怎样取得学业的发展和成功?怎样促进自我的成熟和完善?怎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把握自已的情感生活?怎样处理彼此的恋爱迷局?怎样把握和善待两性心理?怎样化解异常心理?如此等等,我们都可以在《拆掉心里的墙——20岁从心开始的人生经营课》这本书中寻找心路,转换心念,拆掉心障之墙,走向心的幸福彼岸。
走进大学门,为何学不进
心路迷障 刚入学,为什么那么在乎毕业证
刚刚从外地讲课回来,就应高玮一家的强烈要求接待了他们的来访。
作为一名大学男孩,高玮是凭自己的实力考进重点大学的。可让人意外的是,一个学期下来,寒假回到家里,高玮却满脸沉郁,痛苦地对父母说,如果现在有工作,真的不想上学了。父母慌了神,忙问孩子考试成绩,高玮说考完了就放假,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是不好。母亲赶紧跟学校联系,老师说,考试只有一门过关,其余四门都要补考,正准备与家长联系。这下父母更是茫然:孩子从小学习就很好,还经常参加竞赛,而且老实踏实,也懂事,也听话,怎么进了大学成了这个样子?孩子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高玮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高玮说,刚刚走进大学的时候,很茫然,很不适应。大约一个月后。自己也不知道脑子出了什么毛病,就学不进去了。自己从来不逃课,每天上课都坐在教室里,可就是什么也没听进去。到晚自习的时候,就想把白天落下的课补回来,可又害怕,害怕碰书本,害怕碰学习的事情,有时候就去网络教室玩游戏。其实,也不是多想玩游戏,就是因为这样可以不碰书本了。结果,落下的课程越来越多。晚上常常睡不着觉,总是想象,自己拿到毕业证以后,找到了一个怎样的工作,有了一个怎样的出路,然后又想象,如果自己拿不到毕业证,结局会怎样的不好。结果越想越怕……
在高玮的诉说中,不经意间反复说到“害怕”,怕碰书本,怕碰学习的东西。作为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心态,难怪他不想上学了。可是,高玮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观察到,会话中高玮的一切反映正常,倾听和诉说都很好。他自己也说只要不碰学习的东西,平时读书看报,脑子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那么,高玮为什么学习不进去?为什么又那么在乎毕业证?
心理透析 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借口”
随着咨询会话的深入,我逐渐看到了高玮心理问题的根源。
高玮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堂哥,爷爷奶奶对他们兄弟俩百般疼爱,什么都不让他们干,却对他们的学习期望很高,看管很严。两年前,高玮的堂哥终于考上了大学。但是,考上大学的同时也就摆脱了家庭的监管,结果是上网成瘾,荒废了学业,只带着一个肄业证回了家。这下,整个家族把希望寄托在了高玮身上。母亲对高玮的期望更高,总是说要超过堂哥。平时,高玮的妈妈对孩子学习就从来没有满意的时候,高玮学习有几次明明拿了奖,妈妈也没有夸奖过一个字。高玮的堂哥没有拿下毕业证,更成了高玮母亲的一块心病,总是担心高玮跟堂哥一样。就是在这块心病的驱使下,高玮的妈妈整天对高玮喋喋不休。高玮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妈妈更是喋喋不休:千万别像你哥哥那样,千万别像你哥哥那样……
高玮说,妈妈整天唠叨,整天唠叨,弄得我脑子简直要爆炸了,整天心惊胆战的。别人拿到录取通知书,都是兴高采烈,满心轻松,都是长出了一口气的感觉,可我却是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走进大学校门的。
来到新的校园,到底暂时地给我带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可是,由于从小妈妈太多的照顾,我对新生活感到有些不适应。妈妈对我更不放心,规定我每周必须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没想到,每次电话里,妈妈都是没完没了地重复过去的话:千万别像你哥哥,千万别拿不了毕业证啊!而且,妈妈说得越来越严重。结果,打电话成了我的负担,最怕听到妈妈再说起哥哥,再说起毕业证。结果,大约入学一个多月后,我听课就出现问题了,就听不进去了,就越来越怕碰学习的东西了……
至此可以诊断,高玮没有精神障碍,没有心理疾病,更没有脑子方面的问题。那么,高玮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呢?
高玮学习学不进去,怕碰学习的东西,是一种潜意识里的回避反映,用心理学的话说,叫做“自我设障”。
什么叫自我设障?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把被试者分为两组,让第一组被试者相信他们在测验中很有可能会成功;让第二组被试者相信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然后,两组被试者同时被告知,实验是为了测试两种新药物在测验成绩上所起的作用,一种药物被认为能促进测验成绩;另一种药物可能削弱测验成绩。然后,让被试者自由选择服用哪一种药物。结果,第二组比第一组更愿意服用可能削弱测验成绩的药物。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第二组被试者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宁可服用削弱成绩的药物,给可能的失败预备一个“借口”。这就是“自我设障”。所谓“自我设障”,就是面临被评价的威胁时,为了维护或提高自尊,而做出的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这就好比给成功预先设置了一个障碍。比如,我们经常发现,临近考试了,有些学生不努力学习而是四处游玩,或者说自己感到焦虑;再如,在重要的比赛前,有的运动员却不认真进行训练,或者说身体不好。
人为什么要自我设障呢?自我设障主要是人维护和提高自尊的一种方式。由于自我设障行为的存在,人可以把失败归咎于这个行为,而不用归咎于自己的能力。这样,如果失败了不至于太丢脸;如果成功了就更有面子,在别人眼里会更有能力。再有,自我设障还可以缓解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
我们再来看高玮的情况。毕业证,是高玮非常希望得到的一个东西,又是非常害怕得不到的一个东西。妈妈反复地说堂哥的失败,又强化了高玮的这一心态,给了高玮强烈的心理暗示:你很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万一自己真的拿不到毕业证,如何了得?如何交代?如何说得过去?同时,面临大学新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又加重了心理压力。面对如此重压,怎样才能给自己的心灵减轻一些压力?也许最好的出路是事先给自己找点“借口”了。于是,就出现了脑子学习不进去的毛病。这就好比前面实验中的第二组被试者,因为事先服用了削弱成绩的药物,成绩不好的结果便也在情理之中了。高玮就是这样用学习不进去来“自我设障”的。有了“学不进去”这个“借口”,拿不到毕业证也不丢脸,万一还能拿到毕业证自然更有面子。当然,这都是潜意识中的活动。
高玮领悟得很好。沟通至此,他说,他也隐约感到自己是在逃避,就是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现在明白了,总是觉得学不进去,就是因为过于担心拿不到毕业证,而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借口”。
心灵跨越 该让“自我设障”见鬼去了
许多时候,人一旦看清了自己,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路。为了帮助高玮进行认知调节,我们做了较多的沟通。高玮终于重新对学业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过程,因而不能过于关注结果。这样,就可以扔掉包袱,轻装前进,脑子也就会正常工作了。
最后,高玮决定从当天晚上就开始尝试。我建议他彻底扔掉对毕业证的关注,只关注眼前的每一道习题,每一个练习,低起点,小目标,短时间,再逐步发展。
随后,与高玮的父母再次沟通,说明了高玮的问题根源。高玮的父亲有些埋怨地对高玮母亲说,你看怎么样,就是你,总是拿他堂哥的事儿给他加压。转而对我说,说心里话,连我都让他妈妈叨咕得头昏脑涨,更何况孩子了。高玮的母亲也红着脸一个劲儿地自责,是我对孩子期望太高了,给孩子压力太大了……
我们约定,父母不再干涉高玮的学习,不在高玮面前再提堂哥的失败,不再提毕业证的事,帮助高玮彻底搬掉压在心头的巨石,让他轻装前进,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几天后,电话里传来反馈信息。高玮说,他的心态已经明显好转,心里轻松了许多,脑子也正常了,翻开书本也能学得进去了。再一次来访的时候,是高玮就要返校的前夕。我们就学业和人生再次进行了很多沟通。临别,高玮笑了:“以后该让‘自我设障’见鬼去了,谢谢您帮助我找到了未来大学生活的希望。”
P17-21
地狱天堂一念间
现在,请你翻开第二页,看一眼右下角的图。那是什么?
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骷髅,丑陋的骷髅!而且,你的心头还会掠过一丝不安或恐惧,甚至想弃书“逃之夭夭”了。但是,且慢!再看看,仔细看看,难道你没有看出,那是一对可爱的情侣?你看,特制的灯光下,白色的餐桌上,高脚酒杯斟好了葡萄美酒。那边,健朗的男子向女子真情地拱手道贺;这边,婀娜的女子对男子羞赧中脉脉含情。多么诱人的一幅佳人美景图,甚至美得让你目光“流连忘返”了。
你看,转念之间变了,丑陋变成了美好。
下面,是一个刚学数学的娃娃的一份练习题:
3+2=5 3+3=6 3+4=7 3+5=8 3+6:8
你第一眼发现了什么?你一定说:“最后一个错了。”是的,年轻妈妈看到这份练习题,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反应。于是,妈妈们心头掠过一丝失望。但是,且慢!既然是只错了一个,算对的就是绝对多数。一个娃娃刚开始就这样,多棒,多有希望!
你看,转念之间变了,失望变成了希望。
我们再看一个你也许似曾熟知的生活故事。
过去有位举人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客栈里。考试前几天,举人先后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挺高的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梦见自己下雨天戴了斗笠还打着伞。这两个梦是不是预示了什么?第二天,举人赶紧去找算命先生解梦。算命先生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快回家吧,别考了。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戴了斗笠还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举人一听,心灰意冷,回到客栈收拾包袱准备败兴而归。见此情形,店老板非常奇怪:“不是还没考试吗?怎么就回乡了?”举人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去考。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吗?戴了斗笠还打伞,不是说明你有备无患吗?”举人一听,觉得店老板说得更有道理。于是,他振奋精神做准备,满怀信心参加考试。结果,真中了个探花。
你看,转念之间变了,失败变成了成功。
这真是——地狱天堂一念间。
那次,一个全国的培训会让我去讲课。晚上一起座谈的时候,有朋友问道:“地狱天堂在哪里?”我说,在心里,都在人的心里。是的,境由心造,境随心转。人的心念,就是如此神奇。转念之间,我们眼前的世界就会变了样,不单主观的感受变了样,往往客观的现实也变了样。更奇妙的是,初念在地狱,转念到天堂,心念的转换,往往让我们听到的是福音。这,大概就是“初念浅,转念深”的道理吧。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的生活境遇如何,往往就在于你有一颗怎样的心。
你,或许还生活在中学,或许已经走进大学,或许已经步入社会,或许已经有了家庭。不管人生走到哪一步,我们都希望自己一路坦途。可我们偏偏会感觉事与愿违,不是这里不顺心,就是那里不如意,似乎人生路上总是障碍重重。人生障碍哪里来?境由心造,障从心生,人生障碍都是自心所造。或者说,人生所有的障碍都源于心的障碍。所以,要想转境先转心。会不会转换心念,能不能跨越心障,也许是人生大智了。转换了心念,跨越了心障,拆掉了心里的墙,我们就会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成功,看到另一番天地,我们的人生就会走上坦途。这便是境随心转了。
如何转换心念?怎样跨越心障?“心灵越障丛书”正好伴你一路前行。它将帮助读者朋友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少一些障碍,多一些坦途。
20岁,是人生旅途的重要历程。20岁,让我们的心灵走向成熟,也让我们心生很多困惑和迷惘:怎样取得学业的发展和成功?怎样促进自我的成熟和完善?怎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把握自己的情感生活?怎样处理彼此的恋爱迷局?怎样把握和善待两性心理?怎样化解大学生活中的异常心理?如此等等,我们都可以在这本书中寻找心路,转换心念,跨越心障,走向心的幸福彼岸。
心理咨询工作中,我知道了太多20岁左右的年轻朋友的心灵困扰。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故事,让这本书容易走进读者的心中。书中有故事,有案例,有问题,具有可读性;书中有解析,有诊断,有探究,讲求科学性;书中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突出实用性。当然,按照通例,故事中隐去了主人公的真实姓名等有关背景资料,对有些内容做了必要的技术性处理。
全书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若干话题及分析指导。最后一部分,还特意提供了心理自测量表。
好,拆掉心里的墙,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马志国
辛卯夏月于空心斋
算起来,“心灵越障丛书”的写作,三年前就动手了。现在,丛书终于可以相继付梓问世,要感谢太多的助缘。
感谢我多年来接待过的每一位心理咨询的朋友。是他们源于生活的实际心理问题,推动着我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的不断深入研究。感谢我的老朋友、本书策划编辑李白沙老师,我们有过愉快的合作。李老师对人的坦诚热忱,对书的精益求精,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感谢我的妻子骆志霞,她是我们的家政部长,不,是我们的家务院总理,没有她精心照料这个家,我不可能完成这套丛书的写作。感谢多年来我的每一位读者朋友,因为拥有读者,让我的写作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动力。
靠诸多的助缘,这本书和读者见面了。我知道,虽然我做了最大努力,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不足甚至谬误。如果能够得到读者的指点,得到专家的教正,更是我的幸运,我这里先致谢了。同时,欢迎读者朋友与我联系。当然,作为心理咨询师,更愿意为需要的朋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来信,请寄天津市宝坻区邮政16信箱,邮编:301800,或发e—mail:tjhdmzg@sina.com;如果来电,请在周六晚7—10点拨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022—29228042;如果上网,请登录http:∥xljk.bdyz.cn;如果来访,请别忘了一定事先预约!
马志国
辛卯初秋记于空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