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钰和杰瑞·拉比欧拉编著的《重返犯罪现场》是李昌钰博士对20世纪传奇犯罪进行回顾的第一本书。这位世界知名的法庭科学家和杰里?拉布廖拉医学博士披露了之前从未披露过的一些事实与照片。与许多只能推测的新闻记者、专家以及其他作者不同,李博士的叙述都来自于权威的第一手观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返犯罪现场/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
作者 | (美)李昌钰//杰瑞·拉比欧拉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昌钰和杰瑞·拉比欧拉编著的《重返犯罪现场》是李昌钰博士对20世纪传奇犯罪进行回顾的第一本书。这位世界知名的法庭科学家和杰里?拉布廖拉医学博士披露了之前从未披露过的一些事实与照片。与许多只能推测的新闻记者、专家以及其他作者不同,李博士的叙述都来自于权威的第一手观点。 内容推荐 李昌钰和杰瑞·拉比欧拉编著的《重返犯罪现场》结构清晰,构思巧妙,以李博士在时间上回到过去的旅行对萨科-范塞蒂案等七个传奇犯罪以及审判过程进行了回顾,李博士与虚构人物萨姆·康斯坦特的交流为《重返犯罪现场》的一条线索。其中萨姆作为时代的情绪与民意的代表,在其与李博士的交谈以及对每起案件的不同表现中体现了民众对司法工作人员处理案件的影响。该书的重点不在于对以往案件的批判、也不在于明确地表明到底何种结果才是公正的,而是通过李博士在时间上回到过去的旅行表达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在制造与20世纪一样的法庭科学错误;第二,民意能够影响刑事案件的结果;第三,人类的错误或不当行为能够玷污刑事侦查;第四现在的技术能够帮助解决过去的案件。 李昌钰博士是一位法庭科学领域在世的顶级权威,是一名伟大的侦探。他通过该书向读者传达一个明确的观念:无论法庭科学技术多么先进,它都不能取代人类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技术的创新与改良只是充当了追求正义的支持工具。通过这位当代福尔摩斯的眼睛来观察20世纪最著名的案件,有着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从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读者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知识。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篇 萨科—范塞蒂案 第一章 历史摘要、背景和爆炸案 第二章 犯罪和逮捕 第三章 普利茅斯的审判 第四章 戴德姆审判 第五章 证人和证据 第六章 被夸大的弹道学 第七章 裁决 第二篇 林德伯格案、谢泼德案、肯尼迪案、弗斯特案和拉姆齐案 第一章 开场白 第二章 一位美国英雄的孩子被谋杀 第三章 催生《逃犯》的案件 第四章 谁杀害了我们的总统? 第五章 发生在华盛顿,自杀还是谋杀? 第六章 这起案件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篇 O.J.辛普森案 第一章 历史摘要与关系 第二章 犯罪 第三章 预审 第四章 审判 第五章 证据 尾声 附录 法庭科学: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一章 引言和定义 第二章 一般概念 第三章 犯罪现场和物证 第四章 犯罪侦查中的新技术 注释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时而反对这个,时而反对那个。但有一些事情从未改变。还有,萨姆去哪了?我希望听听他的意见。 萨科和范塞蒂1908年移民到美国,但直到1917年,两人才首次见面。这一年,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他们首次见面的那一刻,他们加人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最终将他们带进了坟墓。 他们的家乡位于意大利的两个方位截然相反的地方:萨科在南部,范塞蒂在北部。两人都来自农民家庭,成长的环境都还不错,但是他们都离开了还是封建社会的祖国,来到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美国进行冒险和寻找机会。 虽然萨科在上完小学三年级后就辍学了,但当他到达美国时,他的身份是一位研究意大利语的学者。他年轻的时候,在父亲的葡萄园、果园和菜园里帮忙。他是一名勤劳的工人,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他母亲曾说,辛勤工作给他带来了笑容。 萨科的父亲是一名共和党人,他哥哥是一名社会主义者,但是他们两人似乎都没有在他身上传播任何危险的政治思想。然而,经过在美国的早期经历和交往后,一种坚定的左倾信条开始形成。这种左倾信条包括其对宗教看法的改变。在此之前,他信仰上帝,现在则通过不断上升的怀疑态度最后演变为无神论者。范塞蒂的真实经历与此相同。 范塞蒂的一些著述中描述了在其十多岁时,他对上帝深深的崇拜。后来,两件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件事情是他父亲造成的。他父亲明确地认为接受正规教育是浪费范塞蒂的时间。他父亲坚持让他学做生意。因此,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他父亲把他送到离家很远的几家馅饼店和面包店当学徒。在这段时间里,范塞蒂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到十八个小时,他憎恨当学徒的每一分钟。另一件事则是久治不愈的胸膜炎。由于长时间的卧病不起,范塞蒂开始以以前从未有过的心态读书,尤其是圣奥古斯丁的作品。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成为他的座右铭:“烈士的鲜血是自由的种子。” 自由的种子已经播下。在美国经历了六年多的独自漂泊后,他们逐渐抵挡不住来自于那些自称社会主义者的熟人们的观念的持续冲击。范塞蒂开始被他们的主义所吸引,这些主义后来制定了他的人生,并被证明在美国是极具煽动性的。 似乎是范塞蒂严厉的父亲加上范塞蒂的疾病导致其极端的怨恨和心智的反叛。毕竟,他没有朋友,并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以及实实在在的母爱。在他疲惫的时候。这些因素使他消沉,并且使其接受了看起来可以带来希望的新思想。 至于萨科,他的成长过程稳定得多。但是我可以看出,他将来的激进主义虽然开始得较晚,但却非常强烈。 当萨科在1908年启程到美国的时候,他只有十七岁,比范塞蒂小三岁,后者在三个月以后启程到美国。他们个子都不高,棕黑色皮肤,萨科的胡须刮得非常干净,范塞蒂则留着浓密的络腮胡须。萨科住在马萨诸塞州的米尔福德港。他后来成了一名为鞋轧边的鞋匠,结了婚,还有了两个孩子。范塞蒂过着平静的生活,并且很有思想。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并且经常写一些关于自然、人性弱点和哲学方面的辞藻华丽的作品,字句之间充满了平和欢畅的情绪。他是一名单身汉,最初往返于纽约、康涅狄格州和马萨诸塞州之间干体力活。后来他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定居下来,当鱼贩子谋生。P12-13 序言 在美国,人们常说,破不了的案子,找Dr.Lee就对了,很多小朋友的志愿都提到:“我长大后要当Dr.Lee。”迄今我已获得八百多个荣誉奖项,参与侦破八千多起国际的重大刑事案件。人们推崇我为“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科学神探”等等,媒体说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华人,其实真正的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的爬坡,我一辈子实际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1964年,我和太太初到美国,全部家当只有一个木箱和五十美元。为了谋生,我做过服务生、当过记者、做过武术教练,每天只能睡到四个小时。直到现在,我每天还是工作十六到二十个小时,每个礼拜七天。辛勤的努力,让我在两年内完成了四年大学的所有课程,也破纪录,在短短一年完成博士学位。毕业同年(1975年)即获得康州纽海文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短短三年又破纪录晋升为终身教授,并出任刑事科学系主任。次年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刑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1998年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厅长,成为美国又使以来警界职位最高的华人。 过去几十年以来,我曾撰述出版四十多本刑事科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我侦破的许多案件在世界各国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节目,许多法庭的专家证词和陈述被列为国际刑事科学界和警界的经典教学案例。世界各国都希望我将处理过的重大案件撰写成书,与世人分享。此次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刘利虎先生之邀请,策划出版“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丛书,将全面性、有系统的介绍我在美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侦破的重大刑事案件。从事刑事鉴识五十多年后,我从八千多件重大刑案的侦查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务经验,希望将这些案件和经验整理成书,陆续出版,作为自己在刑事科学界的经验传承,供世人参考,期能抛砖引玉。更希望这套丛书对华人地区的刑事科学及司法制度的观念有所帮助,则甚幸矣! 藉此机会,我要谢谢目前在美国及世界各国警界的朋友,尤其要感谢曾与我共同在刑案现场和实验室工作的伙伴,鉴识工作是团队的工作,没有他们,我也不可能与读者分享这些故事。 我的求学时代,家中贫困,全赖母亲兄姊的勤俭刻苦,呵护备至,方能专心向学。 兄弟姐妹艰苦与共,共同成长,他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太太宋妙娟女士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照顾家庭,备极辛苦,使我毫无后顾之忧,而能专心工作,自应附志,以表谢意。 李昌钰 2011年9月1日 序于美国康乃狄克州家中 后记 这是译者平生以来第二次写作译后记。早在2003年7月,译者就在自己主持翻译的《极不公正:联邦最高法院怎样劫持了2000年大选》(艾伦·M.德肖微茨著,廖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中文版即将付印之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短文,以记述主持翻译此书之甘苦。此后,虽又多次翻译或参与翻译文字,但均无操刀译后记之机缘。这次写作译后记却与第一次有所不同。其一,此书(《重返犯罪现场》)从头至尾乃译者独自一人译之,较之主持翻译而言,独自翻译毋庸花费大量时间来统稿。多人合著,统稿就不容易,更何况多人翻译?尤其是翻译风格的统一,颇耗精力。对于《极不公正:联邦最高法院怎样劫持了2000年大选》,毫不夸张地说,译者校稿、统稿的时间远多于翻译的时间。然则欣慰的是,《极不公正:联邦最高法院怎样劫持了2000年大选》继2003年在中国出版后,后又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反响据说都还不错。但时至今日,译者仍觉有不少可进一步推敲之字句。其二,第一次写作译后记的《极不公正:联邦最高法院怎样劫持了2000年大选》虽和此书均为畅销书,但彼书时效性强,而且与译者所学所研之领域差距较大,特别是对彼书的翻译,译者之工作更多的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对尽心尽力完成导师交代之任务之驱动。 《重返犯罪现场》是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法庭科学家之一李昌钰博士对于发生在美国20世纪的传奇犯罪案件进行回顾的一本书。对于李昌钰博士,译者虽与之从未谋面,但对其并不陌生。译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何家弘教授早在1998年,就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该书通过十件引起世人关注的典型案件,展现了李昌钰博士的奋斗历程。译者自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后,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教研室(原名物证技术教研室,后改名为证据学教研室)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经常听闻译者的师祖徐立根教授、导师何家弘教授以及周惠博教授、孙言文教授、李学军教授等诸位老师谈及李昌钰博士的事迹,赞誉李昌钰博士的学识和人品。此后,李昌钰博士虽然在译者求学的中国人民大学以及译者现在就职的北京师范大学多次举办讲座,然则每次讲座人山人海,“收视率”空前高涨。译者生性恬淡,于热闹处往往避之远之,未能亲眼一睹李昌钰博士风采,深以为遗憾。 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及策划编辑刘利虎先生,他们委托译者翻译的《重返犯罪现场》一书弥补了译者未能亲闻李昌钰博士教诲的遗憾。在此书中,李昌钰博士与其合著者,检讨和反思了二十世纪发生在美国的多起著名犯罪案件。无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萨科一范塞蒂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林德伯格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萨姆·谢泼德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约翰·F.肯尼迪总统遇刺案,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森特·弗斯特案、琼伯尼特·拉姆齐案、0.J.辛普森案,李昌钰博士的写作都来自于第一手权威的资料;而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这三起案件,则更是李昌钰博士亲自参与办理的案件。李昌钰博士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与其合著者一起,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这几起著名案件的犯罪现场,重新审视了这几起著名案件的证据、事实以及法律适用,并提出了很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问题。例如,科学证据是否科学,民意和舆论对审判结果的影响,司法过程中的种族歧视,等等。感谢李昌钰博士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他敏锐的眼光和卓越的思想。 李昌钰博士的知识非常渊博。在此书中,李昌钰博士对萨科—范塞蒂案等案件的思考并没有局限于其擅长的法庭科学领域,而是广泛地讨论了与刑事司法相关的各种问题。这恰好与译者现在就职的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一贯强调并坚持的“刑事一体化”的研学宗旨相契合。也正是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为译者顺利地翻译此书提供了便利。实际上,除刑事法律科学外,其他各门学科、各个专业也都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李昌钰博士的经验告诉我们,“饭碗法学”是要不得的,应当用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李昌钰博士的眼光是独到的,见解是深刻的。在此书中,李昌钰博士通过对萨科一范塞蒂案等案件的剖析,对于一些看似寻常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寻常的视角。李昌钰博士是谦逊的,也是严谨的。对于其擅长的法庭科学领域,他并没有自卖自夸,而是在肯定法庭科学重要性的同时,亦指出无论法庭科学怎么发展,如何进步,都不能取代人类智慧。如果法庭科学家或者侦查人员知识贫乏,或者经验欠缺,或者对于证据故意或者过失地去歪曲或者隐匿,再先进的技术也是徒劳。译者早在博士研究生求学阶段,就参与了导师主持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重点课题“检察环节刑事错案实证研究”和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刑事‘错案实证研究”,对此亦深有体会。无论中国,抑或美国,存在疑问的案件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人为因素而造成。 早在2003年主持翻译《极不公正:联邦最高法院怎样劫持了2000年大选》时,译者就在译后记中提出,翻译不是一个轻松的活。除语言和专业上的要求外,它还要求对中西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且不说“雅”,即便要做到“信”、“达”,其辛苦程度绝不亚于自己写作一本书。晚近几年,学术功利化、学术浮躁化倾向日渐明显,尤其是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翻译的文字不作为成果看待,不计人考核范围,而翻译的主要群体来自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再加上译费本不高,此种环境下,新出版的译著虽然数量逐年增加,但质量却未见提高,甚而有不少敷衍草率之作充数其中,令人忧心。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件大好事。窃以为,文化是浮躁不得的,学术尤甚。如果大家都追赶汉堡包、方便面,传统小吃、八大名菜恐怕很难hold住了。 再次感谢刘利虎编辑。每每与刘先生交谈,均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受益匪浅。在翻译过程中,刘先生提供了很多帮助。今遵嘱以唠叨小文总结译事,不敢望为“点睛”,但求不为“狗尾”则足矣。 在此小文成文之际,恰值译者与爱妻钟颖女士花果婚纪念日。谨以此小文献给钟颖女士并纪念我们平凡的日子。 廖明 2011年10月29日 于北京天通苑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李昌钰博士是一个天才,是法庭科学领域的世界顶级权威,是一名伟大的侦探。通过这位当代福尔摩斯的眼睛来观察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案件,有着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从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能学到很多东西。 ——巴里·谢克 纽约布鲁克林,O.J.辛普森的辩护律师 李昌钰博士和拉比欧拉博士出色地捕捉到了他们所调查的著名案件的见解和戏剧性事件。我曾与李博士在琼伯尼特·拉姆齐被杀案的侦查中一起亲密地工作,我欣赏他的声誉,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刑事专家。李博士完全有资格写这本书,这本书非常精彩。 ——亚历克斯·亨特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地区检察官 高深莫测的李昌钰博士……施展了他非凡的侦探技能重新回顾了20世纪最为声名狼藉的一些谋杀案。这本书不仅对于那些推理迷来说是必备的一本书,而且对于那些有兴趣学习今天的科学如何能说明昨天的问题的人来说也是必备的一本书。 ——迈克尔·巴登,医学博士 纽约州警察局法医部门的联席负责人 这是一部伟大的法庭科学惊悚片,它再次证明了真实的生活能够比任何科幻作品更加令人兴奋,更加令人费解。这是一本万无一失的畅销书。 ——西里尔·H.维克特,医学博士,法律博士,验尸官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阿勒格尼县 李昌钰博士和杰瑞·拉比欧拉博士撰写的这本书是对本世纪一些最著名犯罪侦破过程的成功展现。只要追寻被认真观察到的关于时代和犯罪的细节,你自己就能得出正义是否实现的结论?! ——苏珊·丹内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