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数百年来,它一直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水浒传补证本(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明)施耐庵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数百年来,它一直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 内容推荐 《水浒传》是我国明代长篇小说的一部杰作。它不是作者凭空杜撰的,而是以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率众造反起义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并广泛吸收了宋、元间街谈巷议和说书人、杂剧表演依据的“梁山泊故事”。小说描写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反抗官军、杀富济贫的故事。故事以宋江受招安前后分成两个部分,受招安前是梁山英雄发展壮大、对抗朝廷的过程,受招安后是起义军为国尽忠、损失殆尽的悲剧。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是一部描写英雄传奇的典范。 目录 序 引首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人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二十二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第二十六回 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第三十四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第三十五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 第三十六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第三十七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 第三十八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四十二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四十四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第四十五回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第四十六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拚命三火烧祝家庄 第四十七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 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第五十回 吴学究双用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五十一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第五十二回 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 第五十三回 戴宗智取公孙胜 李逵斧劈罗真人 第五十四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第五十六回 吴用使时迁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第五十七回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五十九回 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第六十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第六十一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第六十三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关胜议取梁山泊 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六十五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跳水上报冤 第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第六十七回 宋江赏马步三军 关胜降水火二将 第六十八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第六十九回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第七十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第七十二回 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 第七十三回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七十五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第七十六回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第七十七回 粱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赢童贯 第七十八回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 第七十九回 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 第八十回 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 第八十一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计赚萧让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诏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 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关 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第八十六回 宋公明大战独鹿山 卢俊义兵陷青石峪 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战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将 第八十八回 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 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渡燕青射雁 第九十一回 张顺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润州城 第九十二回 卢俊义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战毗陵郡 第九十三回 混江龙太湖小结义 宋公明苏州大会垓 第九十四回 宁海军宋江吊孝 涌金门张顺归神 第九十五回 张顺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宁海军 第九十六回 卢俊义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战乌龙岭 第九十七回 睦州城箭射邓元觉 乌龙岭神助宋公明 第九十八回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第九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 第一百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不敢久停。从人背了诏书,金盒子盛了御香,带了数十人,上了铺马,一行部从,离了东京,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于路上但见: 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 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罗衣荡漾 红尘内,骏马驱驰紫雨中。 且说太尉洪信赍擎御书丹诏,一行人从上了路途,夜宿邮亭,朝行驿站,远程近接,渴饮饥餐,不止一目,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⑤住持道众,准备接诏。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许多道众,呜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宫前下马。太尉看那宫殿时,端的是好座上清宫。但见: 青松屈曲,翠柏阴森。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花;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左壁厢天丁力士,参随着太乙真君;右势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徽大帝。披发仗剑,北方宾武踏龟蛇;鞭履顶冠,南极老人伏龙虎。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后列三十二帝天子。阶砌下流水潺浸,墙院后好山环绕。鹤生丹顶,龟长绿毛。树梢头献果苍猿,莎草内衔芝白鹿。三清殿上鸣金钟,道士步虚;四圣堂前敲玉磬,真人礼斗。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将瑶坛,赤目影摇红玛瑙。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当下上至住持真人,下及道童侍从,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着。洪太尉便问监宫真人道:“天师今在何处?”住持真人向前禀道:“好教太尉得知: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性好请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诏,如何得见?”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当时将丹诏供养在三清殿上,与众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执事人等献茶,就进斋供,水陆俱备。斋罢,太尉再问真人道:“既然天师在山顶庵中,何不着人请将下来相见,开宣丹诏?”真人禀道:“太尉,这代祖师虽在山顶,其实道行非常,清高自在,倦惹凡尘。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未尝下山。贫道等如常亦难得见,怎生教人请得下来!”太尉道:“似此如何得见!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为使,赍捧御书丹诏,亲奉龙香,来请天师,要做三干六百分罗天大醮,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似此怎生奈何?”真人禀道:“朝廷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太尉听说便道:“俺从京师食素到此,如何心不志诚!既然恁地,依着你说,明日绝早上山。”当晚各自权歇。 次日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斋供。请太尉起来,香汤沐浴,换了一身新鲜布衣,脚下穿上麻鞋草履,吃了素斋,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脊梁上,手里提着银手炉,降降地烧着御香。许多道众人等,送到后山,指与路径。真人又禀道:“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太尉别了众人,口诵天尊宝号,纵步上山来。将至半山,望见大顶直侵霄汉,果然好座大山。正是: 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岫,孤岭崎岖谓之路,上面极平谓之顶,头圆下壮谓之峦,隐虎藏豹谓之穴,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能通车马谓之道,流水有声谓之涧,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锥尖象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硪如平。千峰竟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约莫走过了数个山头,三二里多路,看看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公子,在京师时重捆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藉肩气喘。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洪太尉吃了一惊,叫声:“阿呀!”扑地望后便倒。偷眼看那大虫时,但见: 毛披一带黄金色,爪露银钩十八只。 晴如闪电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 伸腰展臂势狰狞,摆尾摇头声霹雳。 山中狐兔尽潜藏,涧下獐狍皆敛迹。 那大虫望着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爬将起来,再收拾地上香炉,还把龙香烧着,再上山来,务要寻见天师。又行过三五十步,口里叹了数口气,怨道:“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教我受这场惊恐。”说犹未了,只觉得那里又一阵风,吹得毒气直冲将来。太尉定晴看时,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太尉见了,又吃一惊,撇了手炉,叫一声:“我今番死也!”望后便倒在盘砣石边。微闪开眼来看那蛇时,但见: 昂首惊飚起,掣日电光生。动荡则折峡倒冈,呼吸则吹云吐雾。鳞甲乱分千片玉,尾 梢斜卷一堆银。 那条大蛇径抢到盘砣石边,朝着洪太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进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惊得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却早不见了。太尉方才爬得起来,说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粟子比馏诎儿大小。口里骂那道士:“叵耐无礼,戏弄下官,教俺受这般惊恐!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再拿了银提炉,整顿身上诏敕并衣服巾帻,却待再要上山去。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太尉定睛看时,只见那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太尉看那道童时,但见: 头绾两枚丫髻,身穿一领青衣;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 间隔。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绿鬓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昔日吕洞宾有首牧童诗道得好: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P5-7 序言 十五年前,盛巽昌先生作《三国演义补正本》,其学之广、其识之精,已让我赞叹不已。这几年来,他编写了不少很有文献价值的著作,如今又抛出了这本《水浒传补证本》,不禁使我想起了《续齐谐记》中那个阳羡许彦所遇到的书生,一会儿“口中吐出一铜奁子,奁子中具诸饰馔,珍羞方丈”,一会儿又“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一会儿再吐出一个“年可二十”的妇人,不知他肚中装了多少光怪离陆的东西。盛先生肚中装的当然不是女人之类,而是书,以及书中的故实、名物之类,我真不知道他源源不断地倒出来,能倒到何时! 盛先生用他掌握的故实来为通俗小说作补证注解,本为传统士大夫不屑一顾。开始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小字注”,只是编写者或出版者信手写来,作一些简略的说明而已。真正把通俗小说的注释工作当作一件正经的学问来做的,要数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程穆衡了。程氏博闻多识,著述甚富。所撰《吴梅村诗笺》、《诗余附笺》、《复社年表》等,很见工力,称誉学界。他因逆上而罢官后专门作r一部《水浒传注略》,并说:“斯其为学也大矣,于注经补史奚间焉!”直将注释通俗小说与“注经补史”等量齐观。这样的识见,在明清两代,可谓一人而已。他注《水浒》,“虽搜摘引证至数百家之多”,但还是谦称为“注略”,因为他深知这项工作之艰难,“以视全书,所云茫如望洋者,殆若蠡之测海,岂遂能穷其奥博哉!”所以他希望“有同余志者,各殚精力,裨所不逮”。可叹的是,直至清末,罕见有继其志、接其棒者。后来随着学术思想的变化,从来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小说才有人把它当作一件正经的学问来做,于是陆续出现了一些注本及辞典之类,对《水浒》中的故实、名物、词语等进行解释,到目下,已可谓至富至尽了。那么,盛先生还要注些什么?又如何下手呢? 看来,他主要还是走那条熟悉的路。我在《三国演义补正本》的序言中说:“盛先生的这部著作,就是从‘补’和‘正’两个角度切入,对《三国演义》一书从头到尾、逐回逐段地用历史的眼光加以过滤,从而在文与史之间进行沟通,在虚与实之间作出辨析。”如今,他将书名中的“正”罕换成了“证”字,显得更包容与灵活,但其实似乎仍是一样,还是将《水浒》之文,放在宋元之史中加以考量,在辨其虚实脱略的基础之上,或补或证,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水浒》创作的奥妙铺平了一条翠实的道路。就以第一回九条“补证”来看吧,其中“赵匡胤的杆棒”、“陈抟所说依据”、…天下太平’走红”、“仁宗是赤脚大仙下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条,可谓是“补”;其余四条“邵雍诗作引诗”、“包拯未做过龙图阁大学士”、“狄青束做过大元帅”、“莫名其妙的全国大瘟疫”,则可谓是“正”。所谓“补”,就是认为小说所写的内容与史实相符,再补充一些材料加以证明,如第一条“赵匡胤的杆棒”,在小说中是这样写赵匡胤的:“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洲都姓赵。”于足就作了如下的“补证”:“昆山李南禾太守《沙手谱叙》:自宋艺祖皇帝,留棍法三十六路于少室山少林寺,遂为棒法开山,知棒法始赵太祖也。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也有借赵匡胤自称‘论弓箭不曾差,使剑戟颇熟滑,提一条杆棒行天下。”’这里就“补”了两条材料来为赵匡胤用杆棒作“证”。至于属“正”的,就是认为小说写的不合史实,于是就引经据典来加以纠正,如“邵雍诗作引诗”条,引l『邵雍原诗,以证小说所引文字“有删改”,而“包拯未做过龙图阁大学士”、“狄青未做过大元帅”条的标题已标明小说称包拯与狄青做“大学士”与“大元帅”与史不合。如此等等,对于我们理解小说的虚虚实实是不无帮助的。 盛先生在为《水浒传》作“补证”时,不但是遍翻了古籍,而且及时地吸取了最新的研究材料。比如第三十三回注“花荣绰号小李广”时,先据《史记·李将军列传》简述李广其人,再以《宣和遗事》与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载龚圣予《宋江三十六人赞》所题小李广花荣赞语,肯定“花荣或史确有其人”。然后说: 《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l期)姜燕生先生文提出,花荣原型是明洪武问宝应县三阿乡人花荣,“花荣,善骑射,胆略过人。洪武间有盗千数,剽掠乡邑,势猛不可挡。蒙与郡信甫请于朝。募民丁协心掩捕,与贼抗,发弩中其袁九四胸,檎之,余党就平,以功迁安丰巡检”(嘉靖《宝应县志略》);道光《宝应县志》大致同,“花荣,三阿乡人,有胆略,善骑射。有袁九四者聚盗数百,剥掠乡邑。荣结射阳人郁信甫,募壮士掩扑,发弩中九四胸擒之,余党悉平。以功授安丰镇巡检,迁诸城税课局大使。信甫以功授安平镇巡检,又以功迁合肥主簿”。他以为三阿乡近淮安,当为施耐庵所知而采纳其姓名写入书中。由此侯会先生在同刊第4期撰文,以为此花荣乃是巧合,与《水浒》花荣并无瓜葛;因为《水浒》之花荣,早在宋元平话杂剧中已多次出现了。此说似有理处。但我以为能否通解此宝应县花荣:(一)是否因受《宣和遗事》中花荣影响,而取同名的;(二)他有可能为《水浒》作者塑造的模式,所强化的花荣形象,如善骑射。这里,且不讨论盛先生之推论是否合乎道理,但其注意吸取当今的研究成果的精神还是十分可嘉的。这也使他的注本具有了时代感与研究性的特点,有别于志在普及的通俗注本。 盛先生的“补证”本对于研究者带来的好处至少还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对小说人物、故事,乃至细节的本事的挖掘,有助于人们回味作者的艺术匠心。这类例子很多,比如第八回注“林冲发配参自《酷寒亭》”条指出,林冲发配故事不见于《宣和遗事》等,唯元初杨显之《郑孔目风雪酷寒亭》其部分情节似为借鉴处:“《酷寒亭》共四折一楔。有郑孔目娶妓女萧娥,萧娥于郑外出时与高成通奸。郑孔目归家,惊起高成,杀死萧娥后投案自首,被判发配,解差却是高成,行至酷寒亭在将遭杀害时,为郑孔目曾救过的绿林好汉护桥龙宋彬所救,并捉住高成。郑即随宋彬上山寨。元花李郎《像生孪子酷寒亭》杂剧,情节同。”再如第十三回写杨志与周谨比武前,梁中书恐军中自家比试,互有伤损,就传令他们两人将枪去了枪头,各用毡片包裹,地下蘸了石灰,再各换了皂衫上马,后以身中自点多者为输。此一细节,也被注者从史书中找出“斗将比赛用蘸白灰计”的根据,说:“据《汇书记》,‘成化末,刘千斤作乱,康都督募紫微山僧惠通勒之,僧直入贼营,谓千斤日:“汝抗朝命,劳及老僧。今与汝约,各以毡裹兵器,醮灰试斗,身有白点多者为负;汝负则当面缚以降。贼许之。”两人斗至暮,贼衣污满,乃诣军门降。’按杨志周谨比武事,不见于《宣和遗事》等,此处细节或系参照。”这类将小说与史事相对照,无疑有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第二,有的注解关系到《水浒传》作者的研究。《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活动在何时?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文革”后,王利器先生曾据《赵宝峰文集》等材料,认为小说中写到的陈文昭与罗贯中是同门,这对于研究《水浒》、《三国》的作者大有关系。对此,盛先生在第二十七回注②“清官陈文昭其人”条中略作了辨析。陈文昭是《水浒》描写到的唯一的清官。他先引证材料以明陈文昭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陈麟,字文昭,永嘉人,少贫窭,为吏,年二十,始刻志读书,登至正甲午进士,为慈令”(清雍正《慈溪县志》卷三《名宦》)。光绪《慈溪县志》引郑梁《乌斯道传》:“至正辛卯,四方兵起,斯道方读书东皋,县令陈文昭就谋团练,斯道为之画策,境无盗贼”。据称陈文昭为官,“常下士无倦讲明,喜闻过以开言路,任忠直以为耳目,稽于众以采公论,用知识以为股肱,临以庄使人敬畏,奉上司宜忠而敬,御群下以礼止乱,处重事宜预修辞,各房事责有所归,明人伦兴古学校,彰善恶以弭邪恶,义刑罚毋作好恶,考贫富以均赋役,制吏卒宜察行止,治诳官以杜妄告,谨勾销以考稽迟。”(《赵宝峰先生文集》)接着就交代了王利器先生的观点:以为罗贯中与陈为同门,“又亲见慈民对于这员亲民之官,无比爱戴,于是把这真人真事,信手拈来,移植于《忠义水浒传》中”(《耐雪堂集》)。最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据清道光《蓟州志》卷六《知州》所列人员,也有明正德年间‘陈文昭,山东濮州人,进士’,难道是另外一人?”这里虽然未下结论,但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三,也有的补证材料可资《水浒》版本的研究。比如第十回写到林冲发配到沧州后被派管理草料场,原来看管的老军向他交割清楚后离去,这时“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上生些焰火起来”。这里写的是“床”。盛先生就作注“草料场的床应是炕”日: 此处作“床”,疑非原说。明张自烈《正字通》:“北地暖床曰炕。”床供人睡卧的用具,“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诗·小雅·斯干》)。炕者,《诗·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孔颖迭疏:“或炕火贯炙之。”是说早在先秦,已使用床和炕。但沧州之地,应是炕,此尤为北方农村或荒僻地区所采用,古今同一。据明崇祯《英雄谱》(一百十五回本),称林冲安下行李,“在土炕边问了一回火”,系修版者以为“炕”比“床”合理而篡改;此处当也有可能是早于“客与堂”甲本的本本,原作为“炕”的。 当然,这“床”与“炕”的一字之差,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不能排除《水浒传》的写定者有移植、拼凑前人著作的可能性,因而这一段文字有可能本为南人所写而未必正确地描写了沧州的实情,但不管怎样,这两个字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用法,的确是可以作为版本研究的切入口之一。假如再以同类的问题推而广之,或许在版本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第四,有的注则涉及了《水浒传》成书时间考证。《水浒传》成书于明代还是元代,乃至是宋代?也是个学界有争议的问题。盛先生的注中有一些关系到成书的时间问题。比如第十四回的回目叫做“赤发鬼醉卧灵官殿”,这一回的开头就说“话说当时雷横来到灵宫殿上”,都写到了“灵宫殿”。而盛先生的注则明确指出“明代始有灵官殿”。他说: 灵官,系道观正一道所奉的王灵官。为山门护镇主神。据倪岳《青溪漫稿》,宋徽宗时有道士林灵素授四川遭士萨守坚(萨真人)法,“而王灵官则玉枢火府天将,又从守坚受符法者。”元杂剧已有萨真人故事。王灵官始为道教供奉为神。始于明永乐年间,因皇帝信道,于禁城西建天将庙和萨祖师庙,《明史·礼志》有封为玉枢火府天将、隆恩真君。为天廷二十六天将之首。宣德时改萨祖师庙为火德观,岁时致祭,纳入王朝法定祭祀。成化年间又改观为宫,此后道教就以王灵官出任护法神将,镇守道观山门,山门(或山门里第一殿),即称“灵官殿”,有联:“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盛先生此言不误。我查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萨王二真君之始”云:“宣德间改庙为大德观,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恩真君。成化年间,改观日宫,又加‘显灵’二字。”又,崇祯刻本《帝京景物略》卷四亦云:“成化初,灵应愈著,敕所司拓其宇,日大德显灵宫。”据此,《水浒传》目前所见之本的写定时间当在明代而不是元代吧! 以上是我匆匆阅读r出版社发来的电子文本后想到的几点,有的部分因文本中的“补证”与正文锗杂颠倒而未曾细阅,因此所谈的只是皮相之见,未必中肯。不过,不管怎样,我相信盛先生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十分有价值的。特别在“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的潮流中,能坐在冷板凳上啃这样一块冷骨头的精神,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当然,这或许在有的人看来有点傻或杲,那只能由他去吧!不过我想,潮涨总有潮退时,一旦水落石出,人们还是会觉得坚挺在浊流中的石头是美丽的吧! 二○一○年六月 后记 《水浒传补证本》付梓了。 本书是与三年前推出的《三国演义补证本》采取同一种写作模式,用同种体裁,对正文作补充、解释和证明;因与《三国演义》,两者都是讲史平话嬗化的章回体小说,是姐妹本,由此就用了“补证”字样。 《水浒》是中世纪的文化结晶,也是农耕社会中华智慧的百科全书。飞云过天,变态万状,它萃集时代精神和道德行为于一体,正文主角梁山群体和社会其他诸家百行所呈现的态势,其内涵乃颇意蕴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广大中下阶层固有的思维定势和价值法则、文化选择,于兹叙述人们的喜怒哀乐、正义与邪恶、纯朴与虚假、高大与卑劣,是非曲直,非常迎合农耕社会人们的取向和潮流,分别由社会人格打造为道德人格。诸如林冲委曲求全、鲁智深仗义与路见不平、皇帝昏聩、高俅父子无耻,都为此后舞台塑造了成功的正负面脸谱。 它在中国流传了几百年,是农耕社会修身安命的一部教科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社会始终充溢有水浒气。这也是它自诞生以后,故事不断有调整、充实,出现多种版本和续书,以至禁而难止、盛而不衰的一大基因。 本书只是攀在《水浒》身上,一种解说,一种补充。 此处为各回所作的近千则补证,也只是锦上添花,在《水浒》阅读和创造的百花园里,添种一朵花卉。 《水浒》是一部传奇,它不同于《三国演义》。本书极大程度是脱离历史史实,所叙述的军事行为也有悖于通常的战术方略。它乃是以北宋晚期某段时空为文化大背景,所展开的农耕社会一个广阔的社会层面,且在此层面上注重于各路人马喜怒哀乐和利益得失,调整从官吏到庶民、皇帝和妓女的行事和心理活动,各种各样的人物充作演员在这天地大舞台上作淋漓尽致的表演,听凭包括研究者的读者就自我的立场、理念作认识、解剖。诸说不一,有人说是诲盗,有人说是英雄演义,也有说是好在投降的反面教材。统治阶级思想是统治思想,我却认定是一部为王朝设计如何有效地对付造反者,以忠义为说教,令农耕社会草莽之士、绿林好汉拥戴,顶礼膜拜的文学作品。农民拥护好皇帝,也拥护好官、清官,聚义、造反,上梁山只是途径,目的是通过招安,求得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本书的补证素材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积累了,见于《水浒》传世之作,纵横捭阖、汪洋恣肆,虽然说的是北宋故事,却又掺杂以元明的社会生活、习俗以及言语、军制官制和地名。见于几百年问平话杂剧家们的辛勤,编制得栩栩如生、天衣无缝,我虽努力作补证,也只是拾取各方牙慧。若干处也提出浅见。如“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此乃是军中教练、教习,当系没有军阶的非编制吏员,因此殿帅府太尉高俅花名册点卯,上面是不应有“王进”名字的;又如关胜的蒲东巡检,宋元时县尉(县公安局长)下设有巡检司,职巡逻、专捕获,主持者称巡检(派出所长、治安队长),怎么可能统领一万五千人兵力,剿伐梁山呢。梁山好汉绰号是《水浒》一大特色,本书也就若干绰号提出了已见,如锦豹子、锦毛虎之“锦”,就《武林旧事》提及有“花绣”则日锦体社,锦体即“刺青文身”,则锦豹子、锦毛虎之“锦”再不得解说为“五颜六色”、“花纹美丽”,而要视作遍体刺青如同豹纹虎斑。盖山寨男女,多有刺青文身,此亦宋元民间习俗也;又如小旋风、小霸王之“小”,不应视作“大小”之小,应该作“肖”字解,小旋风即像(黑)旋风;“病关索”之“关索”,乃宋元艺人常用名,据传乃关羽第三子关索。其实三国史无关索其人,赵一清《三国志注补》称“西南夷谓爷为索,关索寨即关爷寨,皆尊称也”,所以“病关索”即作“超关羽”、“赛关羽”解。梁山诸绰号,有以关羽为例者,即有“大刀”、“美髯公”和“病关索”三则也。此中有关文字、俗语一般不再作解说,如剪拂、过街老鼠;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水浒》传说和故事,亦不在此例。 盛翼昌 二○一○年六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