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孤舟独树(民国金融家康心如之子康国雄自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何蜀整理的这本《孤舟独树:民国金融家康心如之子康国雄自述》是八旬老人康国雄先生的口述回忆录。康国雄是民国著名民族资本家康心如的小儿子。康家两代人的经历折射了20世纪中国现当代史的大风潮,可谓又一部《往事并不如烟》。

内容推荐

《孤舟独树:民国金融家康心如之子康国雄自述》是八旬老人康国雄先生的口述回忆录,记述了传主及其父辈两代人坎坷而传奇的经历。

康心如,祖籍陕西城固,民国著名金融家、四川美丰银行总经理、陪都参议会议长。康国雄,是康心如最小的儿子。1941年,在陪都重庆的汪山,12岁的康国雄,因举止大方、对答得体而获得偶遇的蒋介石夫妇的喜爱。然而这段偶然而短暂的交往,却在日后数十年中,以“蒋介石的干儿子”的罪名,紧紧束缚着这位“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直到花甲之年,几乎全部精力都用于帮家人“活下去”……

这段人生,虽被裹挟、被荒废,却也积极奋斗,令人惊叹于个体生命的坚韧;

这段历史,是个人史、家族史,但可见微知著,从中窥见整个大时代的变迁。

《孤舟独树:民国金融家康心如之子康国雄自述》由何蜀整理。

目录

第一章 “干儿子”罪名的由来

 与蒋介石初次见面

 同宪兵赌气,蒋介石以为我病了

 “哦,你是康心如的儿子!”

 到黄山官邸做客

 我成了“汪山要人”

 与蒋介石的最后一次交往

 蒋介石最后一次问起我

第二章 父亲被指定为陪都参议长

 从反清革命到实业救国

 重庆城里康公馆

 不愿从政的陪都参议长

 康家哪个最大

 关于父亲的“豪赌”

 刘航琛想收我做干儿子

 捐助教育二三事

第三章 少年也识愁滋味

 我有一个“妈”一个“娘”

 战争环境使“小先生”厌学

 父亲对我教育的唯一失误

 恨铁不成钢

第四章 我成了反蒋急先锋

 活跃在校园演艺圈

 自由结社埋下祸根

 罢考英语风波

 我的同学王泽远

 炮轰“漆家班”

 想要组织“第三党”

 在军警包围中组织营火晚会

第五章 满怀希望迎接新生活

 杨森的部下亮出手枪

 意外遭到政治打击

 我怎么会成了“特嫌”

 到北京考大学

 我差点进了电影学校

 时代风浪中的家庭变故

第六章 困惑的大学生

 被迫改学政治经济学

 我扮演美国资本家

 我成了专案调查对象

 “马列主义”专门人才

 “肃反”中我被隔离审查

第七章 坎坷岁月

 初上讲台

 我们学校的几位“右派”教师

 我侥幸过关,父亲中“阳谋”

 “革命虫”与“大粪香”

 不让我再上讲台

 搞“理论研究”也行不通

 把父母接到北京

 周恩来关照我父亲

 刘文辉为我给吴晗写信

第八章 恐怖的日子

 风暴来了还在想调动工作

 揪出了“蒋介石的干儿子”

 劳改队里“牛兄牛弟”

 半夜转移财产遇险

 父亲遭到三次抄家

 父母失去了自己的房子

 “主任大人”发威风

 几十个人没有抄出我的秘密

 父亲的遗嘱吓我一跳

 我想出对付灾祸的计划

第九章 罪名的来历原来如此

 章士钊、邵力子、沈醉为我写历史证明

 群众组织给我“平反”

 为造反派跑“动态”材料

 派性斗争结下不解之仇

 我偷看了查档案的记录本

 来自亲属的诬陷

 父亲愤然立下“断绝关系”遗嘱

 造反派组织跟我“划清界限”

第十章 乱世苟活也很难

 提心吊胆兑换公债券

 我发起的居民自保救了我自己

 “清理阶级队伍”开始了

 我又成为“专案审查”对象

 挖“活思想”

 父亲拒不诬陷邓小平

 父亲含冤病逝

第十一章 周恩来保护我的三次指示

 周恩来第一次指示

 “准备打仗”大搬迁

 我被宣布有“严重三反罪行”

 农民帮我偷寄家信

 与“专案组”较量

 周恩来第二次指示之后

 我又成了“五一六”

 “帮促会”闹剧

 “五一六分子”的命运突变

 周恩来的第三次指示

第十二章 章士钊恩重如山

 特殊身份的章士钊

 “刘少奇的贡献更大”

 致信周恩来“为友呼吁”

 “生死攸关之急迫重案”

 章老的遗憾

第十三章 重新创业

 为何北衡之死大哭一场

 向邓颖超求助

 工宣队帮助我调回北京

第一次给共产党员上政治课

 从无到有办“职大”

 得到社会最好的肯定

 书记让我提工资

第十四章 父亲平反一波三折

 屈武支持我为父亲申诉

 重庆通知“不予改正”

 屈武在中央统战部慷慨陈词

 承认“改正”又留尾巴

 原来他们本不想“改正”

 中央同意召开康心如追悼会

 感慨万千回重庆

 戚继光的传家宝哪里去了

 令人困惑的“发还抄家物资”

 居然说我想“捞一把”

第十五章 总是不安分

 想当“诤友”

 初次“下海”不成功

 动起了出国念头

 给胡耀邦的信批下来了

 好事多磨

 再找中央统战部

第十六章 年近花甲闯香港

 独自拖两口箱子过海关

 一事无成

 开办“美丰行”

 遭遇打劫与彩票中奖

 乘“专机”回北京

 文件可作两种理解

第十七章 宝岛行

 联系上台湾老友

 蒋纬国邀请我到台湾访问

 独自来到蒋介石陵园

 陈立夫还记得我们重庆的家

 在医院里会见蒋纬国

 浮光掠影看宝岛

 尾声

附录一 忆心孚兄(康心如)

附录二 我与报(康心如)

附录三 对联(康心如)

后记(何蜀)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干儿子”罪名的由来

与蒋介石初次见面

我那个“蒋介石的干儿子”的罪名,是怎么来的?

说来话长。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陪都重庆不断遭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我父亲为了全家人的安全,在重庆南岸汪山上买了一块地(一个小山包),盖了别墅,挖了防空洞。为了躲避大轰炸,家里很多人都搬到那里居住,我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也搬到了那里,我们兄妹俩进了汪山一所私立小学读书。

那年我12岁。

从重庆老城南边的望龙门渡口摆渡过江,就到了长江南岸,一条崎岖的公路,从江边蜿蜒而上,经过南岸山上的重要乡场黄葛垭(又作“黄桷垭”),再往前到达黄山——蒋介石和他夫人的别墅就建在这里。再往前到汪山,我家别墅就在汪山马路边上。

蒋介石当时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无论是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还是在国际上看来,他当时都是领导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最高领袖。他在黄山有一处官邸——当时可能有汉奸告密,日本飞机曾经轰炸黄山,但炸弹丢到了汪山。人们都知道那是冲着蒋委员长来的。那次轰炸中,著名经济学家何廉的双胞胎儿子大宝、二宝(我的小学同学)就被炸死了一个。他们一个姓韩的老师也被炸断了腿。

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经常在周六或周日下午从黄山乘车到汪山,到了汪山,离我家别墅前不远,就双双下车,沿公路散步。

有一天,蒋介石夫妇二人在我家后山坡野餐,我家有仆人看到了,说:“看,那是蒋委员长!”幼年的我和妹妹

大人们站得远远地仰着头观看,我和妹妹出于好奇,悄悄爬到后山树林边去偷看。有几只警犬冲我们叫,被蒋介石的侍卫官制止了,蒋介石夫妇见到是两个小孩,也觉得好玩,便亲热地招呼我们过去。并叫侍卫官把警犬牵走。我从小就不怕陌生人,大大方方地迎上前去,妹妹跟在我身后。

蒋介石和宋美龄席地而坐,地上铺了一块白桌布,放了点心、饮料之类。蒋介石很和蔼地问我姓名,住在哪里,在哪里上学等,还给我们兄妹二人各一块点心,临别时,他还说:“小朋友,我们下次来,再找你们玩。”

这就是我和蒋介石的第一次见面。

同宪兵赌气,蒋介石以为我病了

从这次之后,蒋介石每次来汪山散步,经我家门口时都要叫上我,蒋夫人同来时,也会叫上我妹妹,让我们陪他们散步、聊天。

我妹妹第一次被宋美龄牵着手散步后,发现手上留下了很好闻的香水味,到处给别人闻:“蒋夫人的手好香啊!”

后来,蒋介石来汪山叫上我陪他散步,几乎成为惯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次散步到我家门口时,都用很重的浙江地方口音叫我“国雄,国雄”,侍卫官马上跑进我家里,叫我去陪蒋委员长散步。

从此,只要看到有宪兵在马路两旁开始站岗放哨,我就知道他们要出来了,我就会主动站在我家前面的花园里等着。

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我家花园玩,看见宪兵又开始在马路上站岗放哨了,我就对他们说:“一会儿蒋委员长就要出来了。”

过去在这一带站岗的宪兵都认识我,也都知道蒋委员长和我的关系。对我也很友好,不巧这次在我家花园前站岗的宪兵是新换的,他不认识我,他听我和别的孩子说蒋委员长要出来了,就很粗暴地向我说,等一会儿委员长出来时你们不许乱叫。我听了之后很生气,我想你知道什么?我和委员长是老熟人了!我也没理他。

那次正巧蒋介石和蒋夫人不是来散步,只是坐着一辆敞篷车经过我家门前,我照例大叫了一声“委员长”,蒋介石抬头一看是我,笑眯眯地把帽子摘下来向我挥动。车很快就开过去了。

可是这一下惹恼了那位宪兵,等蒋介石的车一过去,这位宪兵就对我嚷嚷道:“我刚才跟你招呼了,委员长来时不许向他乱叫,你还敢乱叫,下次你再这样,我开枪打死你!”

我当然不敢做声,扭头回到家里。可是我心里并没有服气,我想报复他。

从那天起,我只要看到宪兵站岗,估计蒋委员长又要出来了,就有意躲在家里不出去。接连两三次,我都没主动出去。

终于,有一天,一位侍卫官到我家来找我,说委员长来了,在马路上等我,问我为什么不出去,是不是生病了等。我就把那个宪兵威胁我的事说了。这位侍卫官说,我去告诉他们。以后这批宪兵就换成了熟面孔。

从此,蒋介石又跟过去一样,叫我和他们一起散步、闲聊。

“哦,你是康心如的儿子!”

在和我闲聊中,蒋介石最喜欢提的问题是老百姓生活方面的,我虽然只是个小孩子,但是平时听大人们讲得多,家里有仆人,有厨师,在汪山还专门请有两个“大班”(轿夫,除抬轿外,还做些杂活),他们的家一般都在乡下,有时家里人还要到乡下去赶场,因此对老百姓的生活情况我多少有些了解,居然能答得上来,这使他很满意。他还经常让侍卫官给我送一些从印度加尔各答空运来的水果和糖块。

有一次,蒋介石听我说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就关心地问我平时找什么医生看病。我告诉他,家里主要是找一个叫周伦的医生给我看病,周伦是留德博士,因失恋曾经自杀未遂,留下残疾,但医术很好。

不久以后,有一次周伦对我说:“国雄,你还把委员长的孙儿给我介绍来了!”

原来,有一天,有人带了两个外国人模样的小孩到他的诊所看病,他一看是两个洋娃娃,有些奇怪,一问,才知道是蒋经国的儿子,他问他们怎么知道他的诊所,回答说是听康国雄介绍的。

就这样一起散步许多次以后,蒋介石偶然想起问我,你姓康,你们家与康心如什么关系?我答道,康心如是我的父亲。他这才恍然大悟地说,

“哦,你是康心如的儿子!”

那时,我父亲在重庆独立经营美丰银行,对发展繁荣西南金融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很大。1939年,蒋介石指定我父亲担任了重庆市第一届临时参议会议长,任期四年。父亲一直不愿参政,因为蒋介石的指定,他才出于无奈连任了两届。在任初期,我父亲曾上书蒋介石,提出建议:为了领导全国抗日,应设重庆为陪都。蒋介石非常欣赏,曾两次召见我父亲和他面谈。

1940年9月,国民政府正式发布命令,定重庆为陪都。

……

P1-4

序言

这本书,原意只是留给子孙后代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因病从香港回到北京,治病期间,经常回忆过去,想到自己这一生的种种遭遇,以后孩子们再也无法了解,也难以理解了。要讲给他们听,他们也没时间听,都各忙各的工作去了。这时,我妹妹康昭也退休了,她对我走过的道路很有感慨,认为应该写出来,留给孩子们。

以前,康昭是个思想很“正统”的人,跟我完全不同。我跟她同年高中毕业,同年到北京考上大学。我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以后历次政治运动挨整。她从北京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外交学会做翻译。“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调换过两个单位,最后到了社会科学院。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紧跟社会“主旋律”,积极表现,唯恐落后,但她却始终因“家庭出身”而被视为另类,再怎样努力工作,忘我工作,也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多年,她已经临近退休了,才在社科院获准加入了共产党。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折腾,康昭终于清醒了,对那套“左”倾路线的危害深恶痛绝,对我以前那些被她视为“落后”的表现有了理解。她曾感叹说:你做的那些事我都做不出来。她积极鼓励我把这一生经历写下来,留给后人。而且,她还自愿帮我记录。于是,我就从头给她口述,由她记录下来,打印成册,有了一个初稿。从1998年开始,前后断断续续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后不久,康昭就被查出癌症,虽经治疗,仍不幸病逝。最初要不是有了她的鼓励和帮助,我这个回忆录是很难写出来的。这本书的出版,也有她一份心血,也算是对她的一个纪念。

我这个口述回忆录初稿写出来后,给几位朋友看过,都觉得很有意思。还有个朋友曾打算把其中我与蒋介石相识那一段内容重新整理出来,拿到杂志上去发表。但是因种种原因,也没有完成。

2002年秋,我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应邀到重庆去参加一个有关的纪念活动。行前,已退休的《炎黄春秋》杂志原执行主编刘家驹(我当年在重庆巴蜀中学的同学),建议我去重庆后找一个他交往多年的作者何蜀。我拿着刘家驹写的信,按照他给的电话,到重庆后就与何先生联系上了。见面后,相谈甚欢。

我回北京后,与何先生继续保持着联系。我一直有个打算,希望能有人写我父亲康心如的历史,听了刘家驹的介绍,我本想请何先生来做这个工作,当我向他提出时,他表示对我父亲的情况虽有些了解,但对写我父亲的历史则感到为难,说是对金融方面的情况太陌生,而且主要兴趣在作“文革”历史方面的研究,无法再深入到另一个领域。不过,他愿意为我介绍另外更合适的人来写我父亲的历史。在这期间,他先读到了另一位朋友整理出来的我与蒋介石相识和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在重庆参加反蒋学生运动那段回忆,并从他所了解的重庆有关历史、地理情况,指出了一些背景和细节方面的差错,提出了一些修订意见。这使我对他在这方面的学识和能力有了进一步了解。当他知道我的回忆录中包括“文革”时期的内容时,很感兴趣,提出想看一看,我便把全部文稿寄给了他。他看后,提议将此稿重新整理加工,争取出版,并且愿意承担整理工作。

何先生的提议使我很高兴,但我又有些疑惑,这本写给自己子女、后代的回忆录,是否有出版的价值?我反复向何先生提出这个问题,请他好好斟酌一下。他毫不含糊地答复我说:肯定有价值,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大时代的变迁。而且,据他判断,这个回忆录很有可读性。

于是,我与何先生就开始了对这部书稿的重新整理工作。一方面,我重新对他进行口述,并提供给他一些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他向我提出各种问题,要我重新回忆和解答。他还查阅了一些资料,找了另外的有关人士了解情况,把了解到的情况和查到的资料向我介绍,特别是与我的回忆不相吻合的内容,与我探讨、斟酌,考虑如何表达更准确……他的认真负责精神使我十分佩服,也增强了我写好这部书稿的信心。2004年5月,他把整理完成的书稿全部传给我后,我再详细提出了修订补充意见,他又再作修改,其间,又建议我补充了一些内容……这样反复多次。总算有了一个我们都较为满意的稿子。

现在,这个口述回忆录摆在读者诸君面前了。它是否真有价值?是否真如何先生所说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了一个大时代的变迁?有待读者诸君的评判。不过,我可以肯定的是,我的回忆是真诚的,也许有个别因记忆不确而造成失误的地方,但我没有说一句假话。

康国雄

2004年8月25日

后记

2002年9月,重庆刚摆脱了漫长的高温酷暑,有了一些令人舒适的凉意。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康国雄先生打来的,他从北京来重庆开会,下榻于离我家很近的市政协招待所,他说,是刘家驹向他介绍了我。刘家驹先生任《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时,曾发表过我几篇稿子,相互有些了解,对现代史有些共同的兴趣和认识,以后经常通信通电话。加上刘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重庆参军的,算是老乡。有了他的介绍,我跟康国雄先生见面就自然很亲切了。

跟康先生相识后,他谈到了他的一个心事:希望有人能写他的父亲康心如。康心如是重庆的历史名人,大金融家,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临时参议会议长。当年他经营的美丰银行,在重庆可谓家喻户晓。我从小就知道雄踞于朝天门码头上方的那幢黑色建筑是美丰银行大楼(即使现在重庆城中高楼林立,那幢大楼也并不显得逊色),而且我从小就听老人们说,那大楼异常坚固,日本飞机轰炸只炸坏了顶上一层,1949年的“九二”大火灾也是烧到大楼前就被挡住了……总之,对美丰银行,对康心如,以及他和两个同样驰骋商场的弟弟康心之、康心远,重庆人的“龙门阵”是不少的。加上我从事党史研究多年,对康氏兄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时有所知。在我几年前所写的《雾都明灯》一书中,还专门写到了周恩来在陪都时期与康氏兄弟的关系。但要专门写康心如这样一个大金融家的历史,我自觉缺乏条件,因为我对商业、金融这方面的知识太贫乏,太外行了。因此我无法满足康国雄先生的这个愿望,十分抱歉。

在与康国雄先生交谈中,我得知他因为那样的家庭出身,还有过许多独特的经历,并且写有一个口述回忆录稿子。这引起了我很大兴趣。后来,我先看到了一个朋友整理的康先生少年时代与蒋介石相识和中学时期参加反蒋学生运动的回忆,因为整理者不了解重庆的历史情况和地理环境,我便提出了一些修订意见。过后,我向康先生提出,想看看他回忆录中的“文革”部分,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康先生便把全部口述记录稿交给我了。我读完后,凭着十几年编辑党史期刊的经验,感觉这是很有价值的一个题材,完全应该好好加工整理出来正式出版。我自认为整理康先生这个回忆录还是能够胜任的。我提出这个建议后,康先生自然很高兴地同意了。

我做了一些准备,看了一些资料,又把手里赶写的两篇“文革”历史研究文章完成后,就开始了这个工作。康先生在北京,我在重庆,相距虽远,好在有现代通信手段,又已经有了一个他口述记录的初稿。于是,在初稿的基础上,我提出若干问题,他通过电话向我作补充口述或重新口述,特别是我向他提出许多初稿中讲得不明确或未展开讲述的地方,一些我感到有疑问的地方,他都作出进一步的解答和回忆。期间,我查了不少资料,询问了一些重庆的老人,并就一些问题请教了几位对重庆市地方史和党史有研究的专家。至于回忆录中涉及的历次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相关背景,我也都逐一查阅了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对有的细节还找过一些朋友(甚至远在海外的朋友)帮忙查证了解。有时,为一个细节的核实,我与康先生也会发生争论,但是我们都明白,我们的共同目的是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因此我们的争论是目标一致的,也是相互理解的。

在这个整理工作中,我进一步体会到,对于口述历史的整理,仅有记录确实是不够的,因为人的记忆毕竟有限,完全依靠记忆难免不出差错。对于这个回忆录中涉及的人和事,我都尽量找到相关的旁证资料,力求准确无误。但是仍然不敢保证就没有一点问题。毕竟涉及的历史时期长,地域广,人物、事件多,只求这方面的差错尽可能少一点。

通过这个回忆录的整理,我对康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坦诚、执著、乐观、直率,都给人很深的印象。他的独特经历,不仅有趣,有可读性(在整理中,我经常会为其中的某个内容发笑或发出由衷的感叹),而且,他的经历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出了过去时代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变迁,在他这个特定小人物的一生中,贯穿着令人感慨不已的大时代的悲喜剧。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不愿意虚度一生,而希望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更有意义的人来说,本书都会有相当的启迪作用。

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吴江先生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刘家驹先生一直对此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积极鼓励和关照;陈敏先生无私提供了他记录的另一份康先生口述回忆稿以供参照;王叔渠先生的公司多次为打印书稿帮忙;还有康先生的一些老朋友、老同学如赵文滔、高粤江等一直关心本书的写作;老同事郑启昌先生对本书提供了详细的修订意见及一些背景资料;康先生的妹夫赵亢、老同学王鸿伟,巴蜀中学的老师黄清华、张士鲁等都热心为本书提供照片……在此谨向他们和所有关心本书写作与出版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何蜀

2004年8月27日于重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