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恰到好处/时光文库》编著者龙小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任何事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过与不及都有遗憾。因为不及就是欠缺,超过就是浪费。领悟恰到好处的智慧,交际必定和谐圆融,做事必定抢占先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赢在恰到好处/时光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龙小云 |
出版社 | 立信会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赢在恰到好处/时光文库》编著者龙小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任何事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过与不及都有遗憾。因为不及就是欠缺,超过就是浪费。领悟恰到好处的智慧,交际必定和谐圆融,做事必定抢占先机。 内容推荐 《赢在恰到好处/时光文库》编著者龙小云。 《赢在恰到好处/时光文库》内容提要:没有人否认精明强干者藐视陈规旧俗,也没有人否认天才都有一定的叛逆性,但任何事都不能做得太过分。为人处事如果太过分,就容易走极端。一个易冲动、爱走极端的人,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而且会把已经取得的成功葬送掉。所以,永远不要走极端,要恰到好处。 目录 第1章 收与放的平衡——张扬不等于张狂
人因梦想而有魅力 自赞自夸不等于自吹自擂 比别人高明,但不告诉他 让对方产生亲近感的技巧 心理预期过高难免让人失望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大智若愚 和光同尘,藏器于身 多才多艺莫自夸
第2章 做人,要懂得圆通——正直不等于愚直
愚直只会招来毁灭 当皇帝没有穿衣服的时候 实话先生与谎话先生 说话要择准时机 语言“障眼法” 绕过直言直语 有选择地叙述自己的过往
第3章 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无用功不等于无用
今日事今日毕 积每天的小胜为大胜 急功近利意味着毁灭 “完美”会让我们裹足不前 恒心是成功的资本 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 恒心不等于蛮干 忙碌不等于充实 顺着“白道”走过去
第4章 以平常心看待友谊——朋友不等于好朋友
以平常心看待朋友 何必只交合得来的朋友 莫以表现优越为傲 “身边的朋友”更有现实意义 给朋友分一下等级 建立一个“朋友档案” 办公室里的“友谊尺度” 好朋友也要把握一个“度”字
第5章 有时,不妨装装傻——简单不等于糊涂
承认小过失会让对方觉得很诚实 让对方自愿服从他并不赞同的决定 用“缺点”博取上司的信赖 假装懵懂 如何“打圆场” 睁只眼,闭只眼 故意显露自己的弱点 让对方认为你很了解他
第6章 做人,还是现实一点好——知识不等于智慧
“学习”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借光之术 仅有实力还不够 一天学一个乖 人情社会送礼有道 礼多人不怪 无事也登三宝殿 播种善意,收获感恩 因人而施,广结善缘 新来乍到,莫扰乱“生态平衡” 不必样样精通,但必须有三板斧 进庙拜对神,办事找对人
第7章 完美的拒绝艺术——包容不等于纵容
为你的回绝加上“垫子” 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来削弱其气势 看紧属于自己的功劳 不要让对方抱有幻想 回绝他人的策略 说“不”的技巧 适时扮一次黑脸 适时发一次脾气 必要时让一点 逢场千万莫作戏
第8章 说,还是不说——谨慎不等于木讷
说,还是不说 该表现时,一点都不要客气 废话是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认识陌生人的方法 让特长成为你的交际工具 从对方引以为傲之事谈起 出门看天色,入门看脸色 人不爱听哪些话 沉默有时胜于雄辩
第9章 恭维别人,同时要庄严自己——赞扬不等于谄媚
恭维话人人爱听 捧捧别人又何妨 美观、得体、高贵的高帽 能干加忠诚,等于成功 赞同他唱的反调,使其不能得逞 使对方的“不”变为“是” 找准被赞美者的“穴位” 肯定的口气最有效
第10章 何必逞口舌之强——说服不等于制服
沟通不等于“抬杠” 让对方自动消除不满 说服对方先要解除其心理武装 轻描淡写地给对方良心以谴责 讨论不等于争吵 苛责于人,为众所弃 给他一个堂皇的借口 以友善争取信任 让对方消除戒备心理 变“命令”为公意,使人心悦诚服 用自己的类似经历启发对方 用“忠告”来说服对方 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增强说服力的七个技巧
第11章 莫让嘴巴喋喋不休——交谈不等于独白
避免使用过多的“我”字 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 巧妙打断对方的话头 用心聆听 高明的插话技巧 用“我们”代替“我” 传出你“手中的球” 引导对方加入谈话 获得对方好感的说话技巧 表达善意是友谊的开始 给对方“安全感”,让他说真话 二者择一使对方早作决断
第12章 礼多人不怪吗——礼貌不等于虚伪
称呼有讲究 入乡随俗 轿子不可抬得过高 改变称呼自有言外之意 对朋友客套适可而止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不要对上司敬而远之 “豪爽”不等于“粗俗”
第13章 追求高品质的交流——沟通不等于八卦
分清楚沟通与“八卦”的区别 一句慎言,胜过千句解释 交谈要因人而异 分析你的谈话对象 用学识增加“印象分” 如何与富裕者说话 与高龄人士如何交谈 情侣之间交谈的话题 传播谣言,招人憎恶
第14章 让语言简洁而有条理——健谈不等于啰嗦
话可多可少 措词要审慎 调整不当语速 改良沙哑嗓音 克服语言毛病 约束小动作 消除累赘成分 扫清语音的障碍 试读章节 第1章 收与放的平衡——张扬不等于张狂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张扬”的个性,只是一味地保持内敛,总是“台下看台上”,难免会错失机遇,也无法脱颖而出,适度“张扬”是符合人性和成长规律的。但是一个人如果过于爱臭美和显摆,那么,招致的不仅是别人的记恨,还有可能是嘲笑,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人因梦想而有魅力 不谈过去与当前,而只谈未来的人,往往给人一种有抱负、有前途的感觉。 著名作家深田佑介曾在杂志上发表大作,其内容是介绍一位日航时代的同事,这位同事年轻时代就怀有抱负,常对深田佑介说:“我将来一定要成为国会的议员。”然而这位同事直到现在,仍未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在当时,许多同事都说:“这个家伙是个有远见,也很了不起的大人物。”甚至公司方面也对他产生了“能有这种志气的人在我们公司里服务,真是难得”的评价。因此,他很快就升为部长,并在不久后又提升为公司经理。 深田佑介的这位朋友,当时是否真的立志成为国会议员?我们不得而知,但能说出这种抱负,就足以使周围的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当然,这种美梦并不是做得越大越好,他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才能,同时在他人面前施行一些小技巧,就是说需用些小花招,让人觉得你的志愿也许可能实现。不然的话,就成了纯粹的吹牛,给人以幻想家的印象。这样一来,反而会失去他人的信任。深田先生的这位朋友虽然说大话,但他自身还是具备了相当的才能,并善于耍些小花招,所以,给人以“他说的很可能是真的”的印象。 让别人钦佩自己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感到你比其他人更有发展前途。为了展示你的发展潜力,就有必要为将来编织一幅美丽、宏伟的蓝图,纵使这种蓝图完全不可能实现,但是却能给人以好的印象。譬如,你可对你的同事、朋友说,“我将来要独自创业,而且一定要实现这个计划”,并将这样的话向人重述数次。这样,连那些原本不太相信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认为,“切不可小瞧了他,这家伙很有可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在突出自己时,必须记住:绝不能向人谈论过去或现在,而必须是专心地描绘未来。如果你冒冒失失地向他人说:“我曾经干过某某大事”,这样,就容易使人感到你在说大话、吹牛皮。人们会将你看成不足挂齿的小人物。同样,谈论现在也不行。若向他人说:“我现在正从事某某事业。”是真是假,别人马上就会知道,只要事实稍有出入,就会被认为是在吹牛。若只立足现在,大谈未来,纵使是毫无根据的大话,也不大可能被人觉察。 展望未来,美化前景的方法,也可用来博得女士的欢心。当你想要说服女性时,你不妨尽量谈论你对未来的设想,若对方本来就对你怀有好感,再听了这种理想,则内心更会不由地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交到了理想的男朋友,甚至想助你一臂之力。但你是否真能如你所言,大展宏图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自赞自夸不等于自吹自擂 “谦虚”要视场合及身份而决定运用与否,该自夸时就自夸。 毛遂若不勇于自荐,这个人才就可能被埋没了。苏秦、张仪游说列国,苏秦鼓吹合纵、张仪宣扬连横,就是自赞自夸其外交方针、军事策略如何高明。由此看来,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外交舞台与上层社交场合,自赞自夸就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 但在后来的民间人际交往之中,却形成了这种偏激的传统见解:视自谦自贬为美德,视自赞自夸为狂妄。 在现代化的开放社会,商品经济发达,人际交往频繁,而且新的物质产品、新的精神产品以及新的行业、新的知识、新的人才不断涌现。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不自赞自夸一番,又有谁知晓呢? 今天,招标答辩、招聘口试、评定职称、推销产品等等,全离不开自赞自夸。 但自赞自夸与自吹自擂又是截然不同的。自赞自夸是以事实为基础,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而自吹自擂则纯属不顾事实真相的吹牛皮、说大话。 如何做到自赞自夸呢? 首先,要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科学规律。如夸大其词达到了违反生活常规的地步,反而事与愿违,只会降低其可信程度。 其次,自赞自夸应目的明确、有的放矢。招聘人才、购买商品,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你的优点非对方所需,你的长处非对方所急,自赞自夸就如同对牛弹琴。而要了解对方的所急所需,就必须事先对人才市场、商品市场有调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再次,自赞自夸既可以直接出自当事人之口,也可以转借他人之口,最好还辅以如奖状、奖品、名人评价、新闻传播媒介的表彰等旁证,以增强其可信度、说服力,同时避免直接自赞自夸过多,从而引起听者的逆反心理。 最后,在自赞自夸的同时,不妨也承认还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这样小贬大褒,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给人以较谦虚的好印象,并且无损于你整体形象的美好。 比别人高明,但不告诉他 老沈是一个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和客户来往,他有特别的一套。 老沈酒量不错,也很会猜拳,可是每次和客户应酬,他都谨守着“与其自己喝醉,不如被灌醉”,以及猜拳时“输三拳,赢两拳,不如全输最好”的原则。 老沈也会打麻将,可是他都“能输尽量输”。 每回应酬,客户们都很“高兴”。 事后谈生意,客户们大都能按老沈的条件成交,而每回谈生意时,老沈都会提及“那一天被你灌得好惨”或“你的拳路实在很难抓”,或“那天打麻将,真不知怎么搞的,手气就是不顺”…… 老沈对人性的掌握相当准确,并将之表现在喝酒和打麻将上;虽然“辛苦”,但却也有相应的回报,只要不弄坏身体,这“辛苦”是相当值得的! 老沈掌握的便是人的“好胜心”! “好胜心”有自我挑战的好胜心,也有意欲赢过别人的好胜心。自我挑战的好胜心不是老沈所掌握的重点,老沈掌握的是人人都有的,意欲赢过别人的好胜心。 意欲赢过别人的好胜心的表现,因各人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多种方式,有人靠事业来赢过别人,有人靠头衔、社会地位来赢过别人,也有人靠衣服、宠物……来“赢”过别人,只要比别人的“好”,自己便有“胜利感”,表示自己“高”过对方!而奇妙的是,人一旦有了这种梦幻的“胜利感”,便忘了他在其他方面其实是“输”给别人的。但也有人就是因为其他方面“输”别人,因此越加重视、夸耀他某方面的“赢”过别人,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心理补偿作用,因此在某方面“赢”过了别人,心里便油然兴起一种“满足感”!人的欲望获得满足,内在少了压力,对其他事情要求的尺度便会松一些,标准便会低一些,甚至也会因此失去自卫警觉! 老沈对待客户的方式基本上也是如此,他让别人“赢”,尤其是让喜欢赢的人赢,连无意赢的人也让他“赢”!他让别人因为“赢”而有满足感、胜利感,也让自己以“输”来造成别人的“亏欠感”。这一方面让赢的人松懈警觉,另一方面唤起赢的人弥补亏欠的意识,也就是“昨天把人家整得那么惨,今天再跟人家斤斤计较便不好意思了”的心理。总而言之,赢的人面对手下“败将”,便自然地往“让步”那个方向思考;对赢的人来说,这让步也有“恩典”的意味,而这其实就是“输”的人想要的! 所以,到底谁输谁赢,有时候是很难讲清楚的! 当然,也不能“装输”装得不像,否则让对方知道你在“放水”,他“胜之不武”,反而会弄巧成拙。所以,有时候也要“赢”,但切记——不要常赢,也不要赢太多! 你“赢”,表示你强别人弱,或许这是“事实”,但天下哪一个人真能认输?虽然你赢是公正、公平、公开的,是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之下赢的,但哪一个输的人不想“一雪前耻”?这从下棋的人一盘盘下个不停就可了解。因此你赢,接下来的便是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挑战。在特定游戏规则下的“赢”犹是如此,其他方式,甚至“不义”的赢,就更要面对挑战了。正当光明的挑战无需惧怕,倒是暗地里的“挑战”让人猝不及防,这种“挑战”有可能只有一两次,也有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说穿了,这种“挑战”就是因“输”而转化的报复行为! 所以,在竞技场上应该赢,但在人与人之间,却应该多输少赢,以免无端生是非,如能像老沈那样,用“输”去“赢”,就更好了。 让对方产生亲近感的技巧 多与对方谈自己的艰难经历。假若他发现你与他的命运相近,甚至还差时,其戒备心会很快解除,忌妒心顿时变成了亲近感。 歌星北岛三郎和职业棒球选手江川卓,两人名声同时大噪,两人又同时购置了一栋豪华住宅。可是人们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他们夸赞北岛三郎有办法,购置了豪华住宅,而对江川卓的屋子却感到刺眼,认为他与屋子不相配。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这或许是因为北岛先生从小历尽艰辛,经过艰难困苦,才取得今日成果的缘故吧!因此,人们对他不仅怀有亲密感,而且对他怎样奋斗的经历也十分了解;而江川卓却没有这样的经历,几乎是青云直上,因此,才会遭他人的讥讽和白眼。 目前,有些歌星虽然过着奢侈的生活,但只要一走上舞台表演,就流着泪述说自己过去艰苦奋斗的历程。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这样做可以牢牢地抓住歌迷们的心。 日本前首相田中先生之所以深得人心,除了他领导有方、才华横溢、政绩卓著之外,恐怕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他出生于民工之家,经过多年的奋斗,才当上主宰全国的首相。他艰苦奋斗的历程,得到了人们的同情。由此观之,人们的感受常常受到过去某些体验的影响。虽然对方比自己的地位高,可是一旦得知对方过去的不幸遭遇或者其遭遇与自己大体一致时,原来对他的嫉妒心,很快就会转变为亲密感。 一般人对那些出身名门、各方面条件优越,且又一帆风顺的人,只有疏远感,而没有嫉妒心。但是对于那些经历与自己相仿、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若因他突然遇到好机遇,一跃龙门,就会产生嫉妒感,捶胸顿足,埋怨老天爷不公平。“为何他有这样好的运气,而我却没有呢?”然而,对于那些过去经历坎坷,屡遭不幸,通过巨大的努力和艰苦奋斗而跃居高位,出人头地的人,会产生同情心和亲密感。 歌星和演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也往往利用这种技巧进行自我宣传。因此,想要成为明日之星,必备的条件当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要以艰苦的历程博得人们的同情心。 有些人声称:“我少年失父,母兼父职。经历过千辛万苦”或“我年少失父,母病甚笃,靠我一个人做童工来养活一家老小……”将这类极其悲惨的遭遇,在适当的时机向人道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常识的技巧,是借所谓心理上的通感现象,来得到他人的同情。有些人对人类这种心理现象十分了解,因此,在与他人谈话时,常常蓄意夸张自己过去是如何的不幸。这种例子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总的说来,艰苦的经历、悲惨的命运,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同情心,缩短双方的距离。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丰臣秀吉,不管在哪个时代都被视为伟大人物,其原因就在这里。人们都乐于谈论他成功背后的辛酸史,并为他的不幸大洒同情之泪,殊不知在他统治期间所使用的手段也极狡猾,难得见人。P1-P10 序言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语》中说“过犹不及”。在“过”与“不及”的拿捏上,孔子曾琢磨出了一套“中庸”哲学。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恰到好处”。 的确,为人处世也好,经营事业也罢,都要讲究“恰到好处”。 孔夫子曾怨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感到,与人相处是件比较难处理的事情,太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太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 孔子的这种际遇,恐怕很多人都经历过。没有恰到好处的做事方法,就不会有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罗素就曾拿两个豪猪做比喻,太远会冷,太近又互相扎得慌。就算君子与君子之间,也会发生摩擦。君子之交淡如水,让人感觉太冷淡;小人之交甜如蜜,又让人感觉太腻歪。 孔夫子还曾经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他明明是尽礼数,可是却被其他那些不知礼的人说成是谄媚。 都说“礼多人不怪”,但是,哥们儿、姐们儿之间礼数太周到,又有生分、生硬的怪怪的感觉;太大大咧咧了吧,又不知道哪天会冒犯好朋友,这个确实不好拿捏。 世上最数办事难。事业的路途上充满了迂回曲折,柳暗花明。唯有知白守黑,进退有度,才可能迎来最佳机缘。 人际当数相处难。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一点,对欲望、情感和行为等有所节制,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做事也好,人际也好,都要讲究恰到好处。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这就是恰到好处。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清形势,见机行事,刚柔并济,才能转难为易,从而让事情风生水起。 有坚持,但又不要过于固执;张扬个性,但又不要太与众不同;自珍自爱,但又不要过于清高;有理想,但又不要过于天真;有热情,但又不要过于疯狂…… 在出世与人世、拿起与放下、舍与得、拒绝与答复、说服与劝导中,掌握了这个度,你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功自然也就到水到渠成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