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金刚经说什么》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此经分为三十二品,然后逐一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作者的研究心得,对经书中的疑难之处,剖析得淋漓尽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刚经说什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南怀瑾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金刚经说什么》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此经分为三十二品,然后逐一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作者的研究心得,对经书中的疑难之处,剖析得淋漓尽致。 内容推荐 南怀瑾所著的《金刚经说什么》内容简介:《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中的“蜜”,一作“密”),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404)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纂要、注解、夹颂、宣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各种注疏达一百多种。经中主要论述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物理的和心理的)“性空幻有”的理论。《金刚经说什么》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研究心得。《金刚经》中的疑难之处,于中剖析得淋漓尽致。 目录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实相般若 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无坚不摧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佛这样说 那个时候 舍卫国的讲堂 千二百五十人 世间与大干世界 吃饭穿衣 乞士生活威仪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善现须菩提 如来菩萨 六祖和《金刚经》 善护念 寻愁觅恨 金刚眼和发心 无权威无主宰 此心如何住 止住的持名念佛 百千三昧的定境 三步曲 如何住和无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众生 谭子《化书》 有色无色的众生 有想无想的众生 红福 清福 罗汉的涅架 佛的涅柴 四相和我的观念 三轮体空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转化十二类生 说三十二品偈颂 第一品偈颂 第二品偈颂 第三品偈颂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一等和次等 无所住 不住色 不住声香味 内触妙乐的菩萨 雁过长空 功德和福德 东方佛西方佛 阿育王的沙子 周利盘陀伽的扫帚 第四品偈颂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非相和空 法报化体相用 莲花生 身相的执著 第五品偈颂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文喜和文殊 烧佛像的和尚 五百年后 善行功德智慧 净信和无所住 真非真 何处是岸 第六品偈颂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得什么说什么 程度的差别 人世出世平等 圣贤之别 第七品偈颂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一切佛与《金刚经》 佛法非佛法 第八品偈颂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见思惑 谁不嗔谁不痴慢疑 话说再来人 不来行吗 三界的天人 解结去惑 初果的罗汉 迦叶起舞毕陵慢心 二果三果作什么 罗汉的前途 世上的第一名 第九品偈颂 小偷与越狱的人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心空及第归 庄严佛土在哪里 打火机 因师而瞎的眼 第十品偈颂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不可数的福 受持四句偈 资粮 第十一品偈颂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放《金刚经》的地方 《金刚经》放在何处 第十二品偈颂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再说大智慧 黄山谷与晦堂 黄山谷与黄龙死心悟新 微尘外色尘 内色尘 你我的三十二相 夹山大师 夹山见船子 大的功德 第十三品偈颂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解悟喜极而泣 信心清净 希有的功德 谁是五百年后希有人 为什么我不是我 如何见佛 难得的人 什么是忍辱 忍辱的榜样 达摩与苏格拉底 忍辱的功夫 无所住的心 如何布施 佛怎么说话 无实亦无虚 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十四品偈颂 第十五 品持经功德分 最难的布施 老人的救生圈 信心不逆的福报 如来说给谁 你喜欢小法吗 第十五品偈颂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诚敬努力的人 不可思议的果报 第十六品偈颂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发什么愿 然灯佛所得什么 然灯佛为什么授记 一切都是佛法 什么都没有的菩萨 无我的菩萨 第十七品偈颂 第十八 品一体同观分 眼者心之机 天眼是什么 慧眼法眼佛眼 无量数的宇宙世界 无数量的心 你的心 永远得不到的心 第十八品偈颂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福德不可得 无人希罕的福 第十九品偈颂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大丈夫相 世上的肉身菩萨 第二十品偈颂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什么都没说 迦叶笑了 须菩提与佛对答 顽石点头为什么 众生与佛 第二十一品偈颂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一指禅 第二十二品偈颂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修一切善法 南山高北山低 第二十三品偈颂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修资粮 受持读诵 真教化的功德 第二十四品偈颂 第二十五 品化无所化分 有教无类 自己的解脱 无我以后 第二十五品偈颂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见佛与观佛 声色与邪道 转轮圣王 十地菩萨与转轮圣王 第二十六品偈颂 悬崖撒手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三界六道之外 断灭见 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七品偈颂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爱布施的菩萨 一切法无我 定与忍” 张拙的故事 有求就有住吗 第二十八品偈颂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无来亦无去 如来的境界 第二十九品偈颂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碎为微尘之后 什么是合相 第八识和种性 心念如暴流 真空如何生妙有 第三十品偈颂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见不是见 知即无明本 如是知见 我们自己的法相 我要过去你过来 第三十一品偈颂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应化非真 内圣外王菩提心 学佛的懒人 离经的四句偈 梦幻中如如不动 第三十二品偈颂 总结论 后记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试读章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讲的是《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却不同,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人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的聪明乃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象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候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干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词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柴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词,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P1-4 序言 南怀瑾教授在台的数十年教化岁月中,曾经多次讲解《金刚经》;因时代不同,对象不同,讲解的方式和重点也各次不同。 现在的这一本书,是一九八。年的讲记。当时十方书院甫自成立,《金刚经》这一门课程,是为书院的学员及研究生而开,其他院校哲学系的同学,以及许多老修行们,常随众等,亦闻风而来,听讲者共约一百余人。每逢上课时间,复青大厦的十二楼,挤得水泄不通。 由于这次的听众,对佛学都有相当基础,对《金刚经》尤不陌生,故此,怀师的讲法深入骨髓,可说是叹未曾有!真正是:为上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 一九七八年怀师讲了“如何修证佛法”,两年后再讲《金刚经》。因机缘特殊,对经中的疑问及似解难解之处,剖析得淋漓尽致。读后虽不悟,亦得其门矣! 感谢永会师及圆观师先行录音记录,再由刘雨虹女士整理并加标小题;宏忍师及李素美小姐等多人帮忙校对,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金刚经》的超越哲学及宗教的特性,怀师定了一个平凡的书名《金刚经说什么》。 师日平凡,即非平凡,是名平凡。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 编辑室 后记 有机缘整理怀师所讲的《金刚经》,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自己获益之多,真是不可说,不可说。 很多年前,在一个十多人的社会贤达聚会场合,怀师也讲过《金刚经》;当时由李淑君同学记录整理,发表于《人文世界》,后来又集印出版,书名是《金刚经别讲》。 这本《金刚经别讲》出版后,怀师曾嘱老古公司的负责人,不可再印;但是由于此书颇受青年人的欢迎,所以又一直印了不少次。那时,怀师人在国外(由此也看出做老师的无奈)。 严格说来,那本《别讲》不能算是怀师的讲经记录,应该是李淑君同学听怀师讲《金刚经》的心得著述。改一下书名,改一下作者的名字,一切就对了。 为了这个原因,重新整理怀师的《金刚经》讲记,成为近年来推动的计划。要整理出怀师所讲的才对,没有他人的意见。 袁居士、王居士等,先后曾有整理的心愿,他们文笔都好,又是怀师二十多年的常随众,结果都因故而作罢,当时古国治同学正在忙于《圆觉经》的整理,周勋男同学忙着《宗镜录》及其他几本书;还有些同修同学们,也各自忙着,无法抽暇;最后,只好由我滥竽充数了。 那段时间,为了老古公司文字的事,我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也从一年多前,行囊中就开始带着这些稿子,旅途倒也颇不寂寞。客次夜深人静时,灯下翻阅,真是一服清凉剂,洗刷了白天事务上的烦扰;那个滋味是很难描述的,境界却是充满了欢喜赞叹的! 今年的三月,终于完工了;整理告一段落,行囊也轻了。四月初我再往北京,在港停留的机缘,我就将此事禀报怀师。当时我不停地说着整理这本讲记的感受,自己又是多么地受益等……我更不断地赞叹着讲得多么好!多么好!多么好! 我之所以不停地唠叨,是有原因的;因为怀师对于出版他的讲演记录,一向并不积极;有时甚至还打破锣!关于这个情况,接近怀师周围的人都很知道。怀师常说,三藏十二部佛都讲完了,还说什么?都是多余!既说了也就过去了,还出什么书! 大概我来来去去不断唠叨这件事,使怀师心有不忍;也许是他对我的噜噜苏苏心生怜悯;总之,这一次怀师听到我的噜苏,忽然很意外地提出来一个书名《金刚经说什么》! 啊!怀师终于答应出版了!我当时真是兴奋莫名! 接着,一件极不平常的事发生了,使我对《金刚经》有些体会。 四月二十七日下午三点多钟,我从北京搭机到了香港,由停机坪坐巴士到机场大楼,再乘扶手电梯预备入境通关。正当电梯行进时,上面突然有人大喊:“下去下去,人太多了!”于是人群开始往下走,刹那间,我被人群挤倒了。 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坐在已经静止的电梯台阶上。我闭着眼,浑身并无痛楚,想着我大概是死了吧!也好!死了就死了,心中好像也没有什么。 这时忽然听到有人说:“她在流血呢!”同时我也感到手帕在我胸前擦拭。 我微睁了一下眼,看见血从颈上流到胸前;我又闭上了眼,不去理睬,空掉这一切的事,空掉身体。我为什么要这样?自己并不知道,好像只是顺应自然而已。 那时,我心中清清楚楚,平平静静,“善护念”在脑海中闪了一下,就这样护持着吧!管它是不是护持着呢!我照样回答他们的问题,告诉他们香港素美的电话……有人用轮椅推我出关,取行李,去医务室包扎,再到伊丽莎白医院急救……我随意护持着心念不动,不去想任何事,或任何问题,既无欢喜也无悲,平平淡淡…… 难怪血流如注!原来头破了,幸未伤及头骨,医生说要缝五针,又说头上不能打麻药针,就是这样缝! 一针扎到头皮伤口上,我突然痛得大叫起来,心中刮起了狂风巨浪,原来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凡夫,原来真刀真枪时,我是一个真凡夫! “医生啊”我喊道:“你的针一定生锈了,请你先把针磨一磨吧!” 缝我的人不理我的话,站在我前面的一位男护士,扶着我的头,用广东国语说:“你现在还开玩笑啊!我们的针很好呢!缝针的小姐手术也高明哩!你不去想就不痛了嘛!” 一句话点醒了我,想起来《金刚经》中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无我相,无人相……佛对害他的人尚且如此慈悲,现在缝我的人是救我啊!也不过是针扎而已啊!快丢掉一切相吧! 我不知道自己丢掉了多少,反正,后来缝的四针就没有那么痛了,也许是……那个针已经磨得光滑锋利了吧! 这件事过去一个多月了,不管它是否已完全过去,反正人的一生都是大苦不断,小苦连连。人生的苦,也许只有在苦中解脱;古来禅师们所说,必定要大死一番才行,大约也是从苦中才能明白的意思。所以,没有苦又怎么去解脱苦?没有苦又怎么能离苦得乐呢? 怀师在书中说:不苦就是乐。 刘雨虹 记 1992年6月3日台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