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钰雯编著的《朱元璋之谜》内容介绍:对明太祖朱元璋文治武功的评价,莫过于清朝康熙帝那言简意赅的四个字:“治隆唐宋”。当一个穷得无地安葬父母的农民、一个云游四方化缘而食的和尚、一个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军人,一跃而成为开创大明江山的伟大君主,历史再一次上演了什么是“乱世造英雄”。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彻头彻尾的农民无产者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有其神话般的独特身世和经历,更有传奇式的治国谋略和帝王生涯。民生上,他以宽养民,安养生息;政治上,他强化君主集权,严刑酷法。他把明君——恩君——暴君三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担当得坦然自若。
不奢求还原历史,只期待离真相更近。
周钰雯编著的《朱元璋之谜》内容介绍:追寻英雄豪杰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成长轨迹,品味帝王将相在风起云涌间坎坷曲折的人生命运。从传说到真实,从历史到当下,我们尽力挖掘中华风云人物耐人寻味的细节,还原中华风云人物的原本面目,展示中华风云人物成败浮沉的秘符。
惊天动地的不世伟业,可歌可泣的千古传奇,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谜团?暗藏着什么样的玄机?
《朱元璋之谜》一篇篇精炼短小的故事,一段段妙趣横生的文字,一幅幅生动精美的图片……经典与传奇、学术与趣味、励志与权谋、金钱与美色在书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您带来无限的阅读乐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宣扬这样一个被老百姓普遍接受的唯心观:帝王出生,必现圣瑞。
阴阳家学派的创始者邹衍说过:“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打开中国历史,历代帝王均有一段或数段神道之说,证明他们不同凡俗、生而灵异,是天命早已有归的皇帝。
汉高祖刘邦出生前,其母在野外堤上蓐见一金甲神人从天而下,天空中似有蛟龙往来。刘母晾晕后醒来,似为一梦,从此有孕在身,生下刘邦。
隋文帝生时,其夜紫色充廷。母亲抱着他,忽见头上角起,遍体鳞生。
唐太宗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宋太祖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成吉思汗出生时,手握凝血如赤石。
朱元璋出生时亦不例外,也有“圣瑞”之象。据《明太祖实录》载:“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置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日:‘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时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目丁丑也。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救。至则无有,人咸异之。”
这段文字是说,朱元璋的母亲妊娠时,吃了一丸道士递给的白色带光仙丹,顿觉满嘴留香,次日便生下朱元璋。降生时满室红光。邻里见了以为着火,纷纷来救。
从朱元璋母亲吞食仙丹,到出生后夜现红光,这就是官方正史《明太祖实录》记录的朱元璋诞生时的“圣瑞”之象。细读此文,“火德”为其核心。在五行中,南为火;在五色中,南为赤;在阴阳中,南为阳。朱元璋起兵于南方,为火,为赤,为阳。他的军队最初称“红军”。明人黄瑜在弘治八年(1495)成书的《双槐岁钞》中论“圣瑞火德”时说:“及讨元狄,旗帜、战帽、袄裙皆用红色,盖以火德王,色尚赤故也。”朱元璋北上灭元,是以火制水,以阳销阴,以明克暗。故国号取“大明”。在这种思想文化启示下,朱元璋降生时所现“红光满室”、“惊以为火”的“圣瑞”之象,就见怪不怪了,实为突出所谓“火德”这一文化主题。这种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完全被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所推崇,从而广泛流传,并被民众所接受。
朱元璋降生时所现“圣瑞”之象,不只是《明太祖实录》里记载的这些。多少年过后,“圣瑞”之象不断被后人创新补充,如朱元璋所生之地方圆丈许不生草,生下后河面浮来“红罗”取之做衣,等等。这些神怪故事虽荒诞可笑,但在古代,科学落后,迷信盛行,百姓愚昧,它所产生的迷惑力、欺骗力、震慑力和凝聚力,对于暴发户攫取皇位、巩固统治的作用,是用其他任何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大凡开国皇帝降临人间也就必附有一段神道之说。这些乱世英雄凭借强力争夺皇位,虽然做了兆民之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毕竟心虚。为了粉饰自己,征服民众,他们只有借助万能的神力。来推行神权政治。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这样论述神道:“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神道就是这样一个奠名其妙,而且是有意让人莫名其妙的东西。但它具有的特殊政治与社会职能,在补充与强化统治者的权力方面,起着巨大而又有效的作用,且被老百姓所信服。P6-7
编写出这么多的朱元璋之谜,还有一个谜没吐出来:我们是不是拿常识当疑问啦?——当成了读者的疑问,再当成作者的学问啦?编写中一直对哪些可以“谜”,哪些不该“谜”,心存疑惑。感谢南京出版社的鼓励与督促,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编出诸谜。
本书由明孝陵博物馆周钰雯主编并审稿,向阳鸣、张春子、夏爱军、王广勇、臧卓美撰稿(按所撰章节前后顺序排列)。参考书目有:夏玉润《朱元璋与凤阳》(黄山出版社2003年12月)、孟森《明史讲义》(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12月)、毛佩琦《朱元璋二十讲》(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11月)、王剑英、陈怀仁、林福江、陈毓秀、夏玉润、王红《明中都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7月)、马渭源《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张德信《明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3月)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