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光环云集王朝传说中的革命党!
黎明前的黑暗!
革命,有人欢喜有人忧!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传说中的革命党;那个曾经光环云集的王朝啊;革命,有人欢喜有人忧……张洪涛、王利的《1911共和一步之遥》讲述了中国近代的革命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911共和一步之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洪涛//王利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谁是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光环云集王朝传说中的革命党! 黎明前的黑暗! 革命,有人欢喜有人忧!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传说中的革命党;那个曾经光环云集的王朝啊;革命,有人欢喜有人忧……张洪涛、王利的《1911共和一步之遥》讲述了中国近代的革命历史。 内容推荐 张洪涛、王利的《1911共和一步之遥》讲述中国近代的革命历史。 《1911共和一步之遥》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传说中的革命党;那个曾经光环云集的王朝啊;革命,有人欢喜有人忧;黎明前的黑暗;巴蜀乱,天下乱;武昌,意外的胜利;和谈谜局等九章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第二章 传说中的革命党 第三章 那个曾经光环云集的王朝啊 第四章 革命,有人欢喜有人忧 第五章 黎明前的黑暗 第六章 巴蜀乱,天下乱 第七章 武昌,意外的胜利 第八章 和谈谜局 第九章 为他人做嫁衣 试读章节 公元1906年9月初,暑热渐渐褪去,多舛的中华大地在暂时的宁静中迎来了秋天。与北方吹来的阵阵凉风相反,来自京城的一条消息,及时地给压抑沉闷.的空气中注入一阵兴奋和躁动。 《宣示预备立宪谕》随着电报这个新鲜玩意儿,迅速传遍当时的十八行省衙门。未几,从衙门、会所、学校直至街头巷尾,不少人都在激烈地议论这条上谕。自日本在中国东北击败俄国后,不知是哪位高人得出的结论,反正国人从上到下都认为:日本胜,实际上是立宪之胜。两年来,不知有多少怀揣济世救国梦想的有识之士、甚至王公大臣奔走呼号,要求朝廷采纳民意,实行立宪。呼声如同风声,越刮越紧,越来越密。不出两年,“立宪派”竟成了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庞大力量。 立宪,大势所趋。但立宪,又谈何容易。大清王朝几百年来,有谁听说过立宪这玩意儿?谁愿担这改变祖制的风险?两年了,任你奔走呼号,上书朝廷甚至进京请愿,更有极端者欲自裁明志,但朝廷始终不接招,只是把太极打得呼呼作响。 但此时的中国已经觉醒,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这道上谕。可强扭的瓜能甜么?被动中发布的立宪谕走的下去么?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就如一个沉疴附身的老人,病弱交加,从主权、领土到尊严,集体沦丧。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各种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让曾经的天朝上国尝遍了屈辱。从慈禧到平头百姓,失败和自卑已弥漫得无处不在。 20世纪初原本就是一个让中国人无法原谅的时代。 从这个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开始,战火与动荡就像膏药似的紧紧地贴着这个古老而又饱受磨难的民族,而且,还大有一种让人看不到尽头的趋势。 对于在这个全新世纪打拼的老百姓来说,除了不断地被有钱的有权的同胞欺压之外,他们也“有幸”赶上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自然享受到比祖祖辈辈们更高一级的盘剥。苛捐杂税,名目越来越多,该交的不该交的到时候自动找上门。一些重要的港口,各式各样的军舰不请自来,没准儿哪天一发炮弹就会落到家门口。 这日子还能再水深火热一些吗? 清政府一脸茫然,要是他们知道怎么去浇灭这一场将要燃起的熊熊烈火,这段历史必将以另外一种方式收场。 可是,他们又很淡定。庚子年,八国联军集体出动,不是照样也没动慈禧老佛爷一根头发吗?只要大权在握,敢割地赔款,别的什么困难都是浮云。 满族的统治者们可以很坦然,底层的老百姓却找不到一丝轻松的理由。原因很简单,最后的单得由他们的血汗来买。后来,不单是这些接近一无所有的百姓,就连那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甚至一部分达官贵人,都恨不得把坐在龙椅上的那个小屁孩拽下来踹两脚。当然,要说清政府什么事儿都没做,整天也不琢磨一点儿有用的东西,那也有些过了。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错误的积累也使后人难以说清谁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乾隆爷何等圣明,却是闭关锁国的始作俑者。满清从他之后便开始一路下滑。直到公元1840年,英国人刺耳的枪炮声打破了华夏大地的静谧。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的连番洗劫,将炎黄子孙的尊严一层层地剥离、撕裂,那虎门的炮坑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至今依然屹立在那里,让人无法也不能忘却中华民族这段灾难深重的岁月。 在那个阴霾密布的时代里,每一个脚印都渗透了无数人的血泪。 有人疾呼,有人呐喊,有人痛心不已,有人报国无门。然而,那个叫慈禧的统治者和她的奴才们仍不为所动,乐此不疲地编织“天朝上国”的童话。 直到1904年,清政府腾出场地,日本和沙俄出兵、出军火,在中国的土地上热火朝天地上演让炮弹飞。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千年小徒弟日本居然打得时任世界头号大地主的沙皇俄国跪地求饶。 在主场观战的中国人看得心惊肉跳,看完后又回味不已:小日本是凭借什么法宝打垮了不可一世的俄国老毛子? 远在北京的王公大臣们也开始绞尽脑汁,试图挖掘出日本人的成功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一些人发现了日本的高明与先进之处:“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立宪”,如获至宝,一定要好好学啊! 学习就得有个目标,慈禧也不再把眼光只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而是做出一个让众人激动不已的决定:派几个人出洋考察。目的地嘛,就定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奥匈帝国、比利时这几个发达国家。 大臣们很拥护这一决定。一千多年前,一个叫玄奘的和尚跑了一趟天竺,回来后立即成为千年典范,这样的机会打着灯笼也难找哪。虽然启程前因义士吴樾的刺杀行动而出现一点儿小波折,可出洋考察方案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而且,弄得好像还挺成功。以镇国公载泽领衔的出国考察团浩浩荡荡斗志昂扬地奔赴东西各国,一年后,背着一包包的经书信心百倍地归来。 在工作报告会上,载泽等人慷慨陈词:立宪的好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日皇位永固,二日外患渐轻,三日内乱可弭”。官场油条载泽考虑得面面俱到,为打消领导的顾虑,甚至提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日本于明治十四年宣布宪政,二十二年始开国会,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 载泽的权宜之计确实挠到了领导的痒处,却为日后埋下了大的隐患。 掌门人慈禧听得心花怒放,从她执掌权力那一刻起,内忧外患没有一天真正消停过,洋人、革命党、不安分的农民、那些居心叵测的投机分子,时不时的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难题。朝廷上下一边承受着洋人带来的屈辱,一遍挨着老百姓的痛骂。内忧外患,堂堂朝廷受这样的夹板气,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立宪,看起来这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 1906年9月1日绝对是个有标志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宣示预备立宪谕》出炉,清政府正式吹响改革的号角。上谕清晰明白地表示:“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划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又兼各国相师,变通尽利,政通民和有由来矣。”P3-5 序言 历史就像云雾里的过山车。 方向、轨迹,全然不可捉摸,有时还会冷不丁地冲击人们的心理承受极限。 一百多年前,谁能想得到,几千个英国大兵带着几艘军舰就把“天朝上国”的美梦撞得粉碎,即便是日不落帝国的统治者们,也无法预测与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作战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 但对华夏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来说,这无疑是个漫漫噩梦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有人疾呼,有人呐喊,有人痛心不已,有人报国无门。然而,那个叫慈禧的统治者和她的奴才们依旧不为所动,陶醉在自己编织的美梦里。 沉沦、迷离、麻木,成了没有选择的国人最好的选择,然而,终究还有那么一部分人,思想没有冷却,不甘被这黑夜吞噬,决心倾尽所有去开辟一个新天地。 于是,在广州、惠州、湖南……枪声响起来,许多人渐渐从噩梦中醒来,吴樾、刘道一、徐锡麟、秋瑾等人的鲜血洒向这片热土,催化了更多的人站在清廷的对立面.。 一股股细流汇成汹涌波涛,武昌革命党人吹响了胜利的号角,裂痕在满清帝国内部以惊人的速度延展,二十世纪初最成功的投机者袁世凯一步步地走到舞台的最中央…… 千年帝制轰然倒塌,亿兆国民翘首共和,可是,在经历连番争执与扯皮之后,那些怀有无限憧憬与期望的革命党人惊奇地发现:付出巨大牺牲打造的新天地,最后竟然成了袁世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其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太多的疑问与困惑,有待我们去揭开。 可是,又不能让历史成为我们沉甸甸的包袱,那么,能不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来再现这段历史呢? 收拾下心情,携起笑容阅读每一行字,在合上书本的刹那,留有一份沉思,几缕收获。 这,就足够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