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称为“后主”。为了协助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精简官僚机构,制定法规,以软硬两手辅助后主刘禅治国。
为了稳定蜀汉政权,诸葛亮决定出兵云南、贵州和四川交界地区,讨伐南中叛乱。出发前,参军马谡对诸葛亮说:“那个地方的人凭仗地势险要,早就有叛逆之心。哪怕今天被征服,明天又会翻脸……用兵的道理在于攻心为上策、攻城为下策,心战为上策、兵战为下策。只愿您能使他们心服。”
诸葛亮接受了这个正确的建议,以柔克刚、恩威并重,用强硬手段七次抓住孟获,又以仁慈之心七次释放孟获,最终让孟获甘心臣服,从而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稳定蜀汉政权奠定基础。
此后,诸葛亮继续用宽猛相济的政策治理蜀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叙述“七擒孟获”故事之前,必须介绍南中叛乱的由来。
在蜀汉管辖的南中地区(辖境包括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之为“夷越之地”,居住着叟、青羌等多种少数民族。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对人民横征暴敛,南中各民族也深受这种暴虐统治之害。
东汉统治者对西南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各族民众的多次反抗。虽然每一次起义和反抗最终都被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去,但斗争却总是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
面对东汉时期这种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情况,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和睦方针,认为这是刘备集团占据益州后巩固内部、求得发展重要前提之一。
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先后“轻财果毅”的邓方和处事干练的李恢为南中地区主政长官。由于他们很好地执行了诸葛亮的“和抚”政策,不过重剥削压迫少数民族,并且约束地方官吏和豪强的霸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南中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缓和了民族矛盾,蜀汉政府对南中地区的控制也得到了加强。
但是,蜀汉政府的“和抚”政策却遭到一部分蓄意制造分裂的汉族豪强地主和少数民族“夷帅”抵制和反对,他们蠢蠢欲动,伺机发动叛乱。
就在刘备去世不久,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豪强地主雍闽便乘蜀汉力量削弱之机,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杀死了焦璜,又抓了继任太守张裔,把他押送给东吴。此时,东吴也公开声援这股叛乱势力,任命雍阎为永昌太守。东吴的插手,使南中的局势更趋复杂化。
接着,越隽(治所在今四川省西昌东南)的少数民族贵族高定、□□(今贵州省西部)太守朱褒也跟从雍□,起兵反叛。雍闽又拉拢当地另外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并制造谣言挑拨民族关系,使不少人受欺骗而参加叛军。这样一来,除永昌郡以外,叛乱几乎席卷了整个南中地区。
雍□等人的叛乱,给蜀汉政权造成严重的威胁。面对这一局面,诸葛亮冷静地处理,他一方面对南中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积极做说服争取的工作;一方面着手恢复和加强吴蜀联盟。虽然在刘备病死之前,吴蜀两国已经基本讲和,但相互之间仍然不信任;东吴向魏国称臣,而且又公然支持雍闽的叛乱,更是表示了不友好的态度。
为了避免蜀国两面受敌,诸葛亮认为与东吴恢复和好是当务之急。只有恢复和加强吴蜀之间的联盟关系,解除来自东边的威胁,才能有利于蜀国的南征平叛和以后的北伐曹魏。
就在刘禅即位当年(223),诸葛亮派出具有卓越外交才能的邓芝出使东吴。经过邓芝的不懈努力,孙权终于断绝了与魏国的关系,重新与蜀国结盟,同时又派遣使臣回报蜀国,从此吴蜀正式言归于好。
蜀汉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南中进发。
蜀军分成三路前进:东路军由马忠率领,进攻□□郡;中路由李恢率领,进攻益州郡;诸葛亮率领西路军,直扑越□。蜀军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叛军根本不是对手。不久,西路军一举消灭高定的叛军,收复越□。与此同时,东路军也打败了朱褒,攻进了□□郡。东西两翼叛乱武装被肃清之后,三路大军在诸葛亮指挥下,分别直捣叛乱的最后据点益州郡。
225年5月,诸葛亮率军渡过泸水(今金沙江),进入益州郡。此时,前来与高定会合的雍闽在内江中已被高定部下袭杀,孟获做了叛军的主帅。孟获在益州地区很有威望,那里的少数民族和汉人都很听他的话。于是,诸葛亮决心对这位少数民族首领采用“攻心”战术,使他心悦诚服,以改变南中时常“叛乱”的局面。于是,他命令将士生擒孟获,不准杀害。
当孟获在盘江上游(今云南省曲靖市地区一段)要和诸葛亮决一雌雄时,第一仗就被生擒活捉。诸葛亮好言抚慰他,还布列营阵带他参观,然后问他:“你看我们的军队怎么样?”
孟获虽然被擒,但内心还是很不服气,他傲慢地回答说:“原本不知你们的虚实,所以打了败仗。今天承蒙赐观营阵,看起来也不外如此。若是能放我回去整兵再战,我是一定能够打败你们的。”
诸葛亮听了孟获的话,知道他不服,就笑着把他释放,并叫他整顿兵马,再来决战。
孟获回去集合部众,又来战斗,结果还是兵败被捉。
就这样,诸葛亮对孟获纵擒达七次之多,最后第七次诸葛亮释放孟获时,孟获既钦佩又感动地说:“丞相天威,我们南人决不再造反了。”
诸葛亮降服了孟获,继续统兵南下,不久蜀军六路大军在滇池会师。至此,叛乱全部平定,南中战事基本胜利结束。诸葛亮“纵擒”孟获是“攻心”政策的具体体现,是诸葛亮用军事和政治相结合方针的胜利。
在此次南征中,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禁止烧杀抢掠,注意搞好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坚决打击叛军主要头目中的死硬分子的同时,争取次要而有影响的头目。正因为如此,蜀军从春天三月出兵至秋天“遂平四郡”,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叛乱长达两三年之久的反叛势力剪除。
平叛胜利结束,蜀军全部撤回成都。为了争取少数民族首领和蜀汉政府合作,诸葛亮尽量录用当地各方面有影响的上层人物,让他们担任南中地区各级政府官吏。对于其中威信较高、实力较强的首领,诸葛亮还把他们带回成都,给他们很高的官职,如孟获就在蜀汉朝廷中担任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诸葛亮这样做,就是为了增强民族团结,以便更好地治理南中,无疑也是对东汉以来汉人统治少数民族、实行残酷压迫的弊政的改革,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为了便于蜀汉政府管理和控制这些地区,诸葛亮把原来叛乱地区的四个郡改为六个郡,并派一些当地人或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担任郡守。郡数增加、郡区缩小,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过大搞分裂割据,这也是诸葛亮加强蜀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发展南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诸葛亮还派内地人到那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那里的少数民族本来采用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法,诸葛亮帮助他们很快就学会了牛耕,并学会了织锦和其他手工技艺。诸葛亮还注意在这一地区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一来,那些原来居住在深山密林中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少数民族也逐渐迁居到平地、建立村落、从事农桑生产。
南中地区开发之后,给蜀汉政权带来很大好处。当地生产的金、银等矿物,以及耕牛、战马等,都源源不绝地运到蜀中,增强了蜀汉的经济力量。此外,诸葛亮还从当地少数民族中选取一批强壮男子编成军队,连同他们的家属一万多户迁到蜀中,以补充蜀汉兵源的不足。这支军队骁勇善战,号称“飞军”,成为蜀军中的精锐。P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