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可不知的朝韩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杨益//郑嘉伟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原来朝韩是这么回事。

相对于中国几千年朝代更替的历史,朝鲜半岛历史亦有其诸多特色。

杨益、郑嘉伟编著的《不可不知的朝韩史》讲述了朝鲜半岛上,政府与民众,文武大臣以及后宫妃嫔之间的钩心斗角,读来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了解他国的历史,有助于身处伟大国家的我们明了该如何奋进,如何行事。

内容推荐

《不可不知的朝韩史》由杨益、郑嘉伟编著。

《不可不知的朝韩史》讲述了:

韩国国王活了1900岁?半岛上也有三国演义?朝韩如何分家?……

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你可以不出国旅游,你可以不喜欢泡菜,但你不可以不知道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韩的历史。

目录

楔子:韩国国王活了1900岁(檀君朝鲜)

第一幕 韩国国王是中国人(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

 第一章 箕子东迁,朝日之鲜有乐土

 第二章 引狼入室,忘恩卫满霸朝鲜

 第三章 夜郎自大,怀怨杀官惹汉皇

 第四章 一怒兴师,汉武扬鞭灭卫朝

第二幕 半岛版“三国演义"(前三国时代)

 第五章 天赋奇缘,高句丽东亚立国

 第六章 兄弟分家,百济兴邦半岛南

 第七章 六部联盟,新罗国政归三姓

 第八章 烽烟迭起,高句丽南攻北守

 第九章 怀恨反击,百济国举步维艰

 第十章 集贤治政,新罗国顺势崛起

 第十一章 招惹隋唐,高句丽兵连祸结

 第十二章 驱虎吞狼,新罗三分归一统

第三幕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新罗和后三国)

 第十三章 欲壑难平,新罗启衅逐唐师

 第十四章 王权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台

 第十五章 手足相残,骨血何及权位尊

 第十六章 女王乱政,新罗一统化三分

 第十七章 仁者无敌,高丽终结后三国

第四幕 不情不愿的藩属岁月(高丽时代)

 第十八章 心存高远,壮志平吞鸭绿江

 第十九章 三战大辽,兵车保得衣冠会

 第二十章 辽衰金盛,见风使舵迎新主

 第二十一章 蒙元兴起,半岛河山尽铁蹄

 第二十二章 俯首称臣,荣辱兴衰难自主

 第二十三章 奋发图强,恭愍扬旗退蒙元

 第二十四章 主弱国危,李成桂拥兵登基

第五幕 大明朝最忠实的伙伴(李氏朝鲜)

 第二十五章 因果有报,李太祖萧墙泪尽

 第二十六章 扬武兴文,世宗治国创昌盛

 第二十七章 靖难喋血,从古争权岂顾亲

 第二十八章 荒淫暴虐,残民害己燕山君

 第二十九章 倭乱东来,挚友忠臣存社稷

 第三十章 明亡清替,痛心疾首易宗主

 第三十一章 反清复明,壮志未酬终落空

 第三十二章 内斗不息,党争余隙是权门

第六幕 最后的挣扎(近代朝韩)

 第三十三章 闭关锁国,洋扰两番驱美法

 第三十四章 倭乱再来,江华条约惹祸端

 第三十五章 中日角逐,大清国夺筹壬午

 第三十六章 甲申政变,袁世凯扬威半岛

 第三十七章 甲午风云,三千里尽膏狼吻

 第三十八章 昙花一现,大韩帝国终烟灭

第七幕 从抗争到分裂(现代朝韩)

 第三十九章 国破家亡,忠臣义士竞热血

 第四十章 南北血战,统一旧梦尽成空

 第四十一章 云霓起落,国家聚散尚苍茫

后记

试读章节

不懂事的孙子

后来,卫满死了。他一手创建的卫氏朝鲜,传给了他的儿子。

再后来,卫满的儿子也死了,他从老爹那里继承下来的卫氏朝鲜,传给了他的儿子。

这位卫氏朝鲜的第三任国王名叫右渠。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卫满的这位孙子,给这句话加上了一个例证。

就在卫氏朝鲜父死子承的同时,中国的汉朝也经历了几番波折。汉惠帝和吕后死后,周勃等人粉碎了吕氏集团,保文帝刘恒登基。文帝死后,景帝刘启继位,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在景帝之后登上皇位的,则是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刘彻——汉武帝。这也是位脾气大的主。

当年,卫满是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见识过刘邦、项羽的厉害,也明白自己的斤两。所以,他懂得隐忍,懂得谦恭,一面向汉朝讨好换取支持,一面暗中扩充自己的势力。

而右渠和他爷爷不同。他在荣华富贵中长大,见惯了臣民和附属小国的迎合,自然而然就无法无天起来。在他看来,我堂堂朝鲜有两千里江山,兵精粮足,何必要对汉朝奴颜婢膝?

于是,二愣子右渠成为朝鲜王之后,就改变当初卫满的政策,对汉朝傲慢起来。右渠私下拼命地引诱汉朝的民众和逃犯奔命朝鲜,他手下的人有时候骚扰下汉朝边境,右渠也睁只眼闭只眼了。

此外,在朝鲜半岛南部还有些小国,想要途经卫氏朝鲜的领土,去向大汉皇室朝贡。作为汉朝周边的小国,这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可是右渠大王把眼一瞪:朝鲜半岛是咱的势力范围,你们直接给我朝贡就是了,去什么汉朝啊!他就截断了道路,不许这些使臣通过!

当初卫满向汉朝承诺的条件,正被他的孙子一条一条地破坏着。在朝鲜和汉朝之间,火药味越来越浓。

两个二愣子

右渠很没眼力见,不会判断天下大势。经过“文景之治”,汉朝的国力已经远非刘邦时代可比。而汉武大帝又是一位果决好武的雄主。面对猖獗百年的匈奴,汉武帝都敢武力解决,任用卫青、霍去病屡屡出征,区区一个卫氏朝鲜,这时候敢来摸老虎屁股,不是自找不痛快么?

到了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觉得应该稍微调教一下朝鲜,让他们老实点了,于是从攻打匈奴的百忙之中抽空,派遣一个叫涉何的使臣前去平壤,诏喻右渠:小兄弟,适可而止哦,不听话要打屁股的。

右渠面对汉武帝的诏书,哼哼唧唧,满不在乎。涉何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右渠甚至连面子上的客气都不愿意表示。末了,他拒绝了汉武帝的诏书,派了个大贵族,彬彬有礼地将使者涉何送出边境。

涉何原本自以为上邦天使,带着皇帝诏书而来,右渠当然应该毕恭毕敬地迎接,三叩九拜地接受诏书。谁知道说得口干舌燥,竟然被人赶出来了!这下,丢了自个的脸事小,丢了天朝的面子事大啊!回去后汉武帝能饶得了他么?

事实证明,这位涉何也是个二愣子,与朝鲜王右渠恰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或许是心胸狭隘,又或许他有点蔺相如“不辱使命”的血气。在气昏了头的当口,他居然生出一条不那么高明的计策来。

就在朝鲜大贵族把汉朝使者送到边境,准备拱手作别的时候,二愣子涉何忽然拔出刀来,向送客的大贵族猛然刺过去!

毫无防备的朝鲜贵族(应该也是河北人),目瞪口呆仰面倒下,涉何立刻飞身上马,带着随从撒丫子就跑。等随行的朝鲜人反应过来,这哥几个已经一路飞奔到汉朝边境那边去了。

二愣子涉何杀了送行的朝鲜贵族,一不做二不休,竟然向朝廷报告:“朝鲜王不肯接受皇上的诏书,想造反,我就斩杀了他们的大将回来了。”  汉武帝想想右渠这厮最近太无礼,而涉何竟然能斩朝鲜的大将,真是扬了我汉朝的威风!他也不经过仔细调查,就任命涉何为辽东郡的都尉,相当于辽东军分区司令,专门镇守中国和朝鲜相邻的边境。

右渠听说自个派去送行的贵族竟然被涉何杀了,不由暴跳如雷: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呢,我好心好意派人送你出境,你居然下这种毒手!什么上邦天使,分明是卑鄙凶手嘛,咱朝鲜也不是好欺负的。他就调集军队,向汉朝的辽东郡发动了突然袭击。

朝鲜方面占了理,部队士气高涨,迅速突破了边境。刚刚上任的二愣子涉何同学,还没来得及熟悉自己的新岗位,就被朝鲜军给包围了。他又不是关羽、赵云,遇上这种阵仗,自然是死于乱军之中。

比涉何更二的二愣子右渠收兵回国。他却没有考虑,如果说涉何的行为是一次卑劣的刺杀,那么自己带领朝鲜军队越过边境,攻人汉朝境内,杀死汉朝的军分区司令,这算是怎样的性质?

事实上,这意味着宣战。

对于穷兵黩武的汉武帝而言,哪里容得下朝鲜这样的撩拨!他龙颜大怒,就算正和匈奴大战,也要腾出手来,叫这厮知道厉害!

历史上中国对朝鲜的第一次战争,由此揭开序幕。

P19-21

序言

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关系,可谓相当密切。不必说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往来,也不必说数十年前抗美援朝的浴血奋战,单看看近来韩国歌星、影星在中国的风靡,遍及各大城市的韩国餐馆,还有北京五道口夜间不时呼啸而过的韩国飙车族,便也足见两地剪不断的缘分。韩国的历史剧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兴趣,《大长今》、《明成皇后》等都是颇受欢迎的作品。

我们隔壁的朝韩,其历史绵延数千年,出现过许多有趣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对专门的研究者而言,这些东西自然烂熟于胸。但对普通读者来说,一本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普及型书籍,或许可以帮助读者对我们的邻国有更加具体的了解。

因此有了我们这一本书。

相对于中国几千年朝代更替的历史,朝鲜半岛历史有诸多特色。

首先是它的历史与中国关系密切。在多数时候,朝鲜半岛的政权名义上作为中国古代中央王朝的藩属。二者之间这种关系有时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武力来维系,有时则是对方心甘情愿。不管如何,这一点注定双方在各方面的交互和联系,以及彼此影响。

其次,由于小国寡民在统治管理上更加容易,朝鲜半岛的朝代更替要远远少于中国。在朝鲜半岛数千年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延续时间远远超过他们的中国宗主。即使不算传说中神仙建立的一千多年的“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和新罗国就有八九百年以上,胜过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百济、高句丽也都延续七个世纪左右,仅次于周朝。高丽和李氏朝鲜也有五百年社稷,超过商周之外的中国各个王朝。

而在半岛上,朝鲜朝廷与民众,或者文武大臣、后宫妃嫔之间的冲突矛盾,悲喜交加,颇为吸引人。当然,也有的记载,尤其是传奇色彩比较浓厚的记载,能在中国古籍中找到类似的案例,这个在史书中也不是特别罕见的事。

限于篇幅,本书不可能将这许多故事、人物一一介绍给读者,只能在遵照历史大脉络的基础上,选取发生在半岛上的一些重要的或有趣的事情,以及部分地位重要、影响深远或者个性突出的人物,与读者作一分享。

此外还有几点,姑且算做对读者的阅读提示吧。

首先,对同一事件和人物,不同史料的记载可能大相径庭,本书对此的处理是采用笔者认为相对可信的一种,或者能与前后记载一致的一种。并不代表其他表述就是错误的。

其次,本书记载的人物年龄,多数是按中国及朝鲜半岛的传统——计虚岁。而本书涉及的年代、日期,除近现代部分外,多数都是农历。

其三,朝鲜半岛政权的行政区划、官职名称、文学艺术、宗教、农业、军事、历法、服饰等沿革,每一种都可以写出厚厚的专著,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故而对这些基本是一笔带过。例如,对朝鲜半岛各朝代的官职,为了使行文轻松流畅,多数都转化为同时期中国的类似官职(如“宰相”、“元帅”),甚至现代的类似官职(如“部长”、“总司令”)。这一点也请读者注意,不要被此迷惑及误导。

此外,网上历史爱好者的“中韩之辩”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高句丽国,韩国将其作为自己的历史,甚至有人进而以此为依据认为“东北地区的历史是韩国历史”;而中国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就针锋相对地指出,高句丽的发源地在中国,高句丽史属于中国历史,不是韩国史……其实,高句丽作为一个古代国家,疆域横跨今日的中朝两国,它的历史本来就与中朝(韩)都密不可分。高句丽既然是朝鲜半岛“前三国时期”的三国之一,那么在本书中当然要对它进行收录介绍。客观阐述其数百年的延续、发展,其与中原帝国和半岛其余两国的关系,让读者对此有个大致的认识,也就足够了。硬要争“高句丽是中国的”、“高句丽是韩国的”,不是本书的任务。

总之,能通过本书,使读者产生“原来朝韩是这么回事”的一点感悟,便是笔者最满意的情况了。

后记

作为一本朝韩历史的普及书籍,其写作难度是不小的。以至于当笔者之一偶然对某位韩国游客说起此事,他还问了一句,你说你在写韩国现代史么?得知是在写朝韩数千年的通史,不禁表现出几分吃惊来。

确实如此。

本书写作的难度,首先来自于本身涉及内容的繁多。即使不算传说中的“檀君朝鲜”时代,自箕子朝鲜算起,其历史也长达三千年。仅仅是朝鲜半岛政权本身所著述的正史,如《三国史记》、《高丽史》、《李朝实录》等,即达数百万字。史料繁杂的同时,还存在着彼此的记载矛盾。不仅朝韩的史书和中国同时期的史书有矛盾,朝韩不同的史书之间有矛盾,甚至朝韩同一本史书中不同章节,也存在前后冲突的地方。这本来也是历史记载的常态,却给后人的整理惹了麻烦,尤其对于一本纯粹从普及角度,想给广大读者一个简简单单事实的书来说。

其次,则是限于普及类作品的篇幅。在三千年的历史,数百万字的史料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物、故事,要在短短二三十万字的作品中表达出来,其中的取舍和繁简都是不小的考验。

至于文字风格方面,本书尽可能保持一种“轻松讲历史”的氛围,而非照本宣科的流水账。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情况下,“史料庞大”和“版面限制”又成为制约风格的敌手。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笔者,只能尽可能发挥“勤奋”这唯一的优势,去理清每一段史料的大致脉络,与读者沟通,使读者看了之后,能对原先不知道的半岛历史略知一二,对原先略知一二的半岛历史能与整体有所印证,那么也就让人感觉“劳动不会白费”了。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浏览和查询了大量的相关史料。历史总是比故事更精彩,回顾历史本身就是在体会不同的人生境遇。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半岛兄弟,他们的故事,确实激动人心,惹人叹息。在笔底复述这些故事,对于笔者本身也是一种熏陶吧。

伴随着近来掀起的“韩潮”和“通俗历史风”,题材相关的作品数量是很多的,其中也不乏精品。本书的写作,也是“自认为不带偏颇”地去对相应历史进行复述与评讲。一叶障目之处自然不少,甚至历史硬伤,都未必能完全杜绝。读者若在看了本书后引发对朝韩历史的兴趣,不妨多多阅览其他著者的相关作品,或直接去啃文言文的正史,想必收益更多。

如同其他著述一样,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诸多朋友的帮助,在此照例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杨蕾煦,刘文韬,蔡悦,聂志勇,舒弘毅,纪中亮,王琳玥,张进,刘宁,赖伟,王书凤,管雯,屈真,郑妍,沈雷,徐晓慧,王超君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过程中,若发现书中的史料硬伤及其他错误、偏颇之处,也欢迎与笔者进行交流,我们将表示衷心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