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导论中,作者黄彩文首先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民间信仰的概念及内涵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指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是指一个社会中世代传承的围绕超自然力量的一整套观念及其相应的仪式活动,是一种符码化的象征与表达,它总是体现着一定生活模式的价值观、认知论和社会规范,常常通过社区成员的集体记忆而传承,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流变。接着,作者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民间信仰以及布朗族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选题的缘由,介绍了田野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生计方式等情况。第二章是对邦协布朗族民间信仰的历史考察。第三章对布朗族民间信仰的现实图景进行了论述。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探讨了布朗族人生礼仪中的民间信仰以及民间信仰中的禁忌与功能。第六章继续以实证的方法对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民间信仰及其仪式的现代变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作者黄彩文以云南省西南部一个布朗族村寨的民间信仰为个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对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活动如何在一个布朗族社区的反复操演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布朗族集体记忆中的民间信仰是如何影响其历史及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面对社会变迁,社区民众是如何利用他们的民间仪式与地方政府发生互动,争取民间信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作者指出,1950—1970年,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曾一度退出了社区民众的生活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宽松、布朗族本土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布朗族族群意识的增强,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及其仪式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逐渐成为布朗族争取社会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文化象征符号,开始参与到地方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民间信仰面对社会变迁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适应性。
从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民间的力量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并不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寻求并实现与地方政府的对话。应该说,这一方面是地方文化精英为了拓展民间信仰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进行的种种努力的结果,是社区成员在新的环境下为争夺社会资源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为民间信仰的延续与传承提供了相应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从这一层面来考察,布朗族的民间信仰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再生和不断创造的,是地方政府、文化精英以及民众生活动力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