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大千》分“神州走笔”、“申江放眼”、“域外剪影”、“文坛闲步”、“人生写真”、“世事杂说”六个部分,以照相的形式掠影国外之所见,以诗人的豪情歌颂中华的巨变,以评论的眼光看待文坛的状况,以掏心的真诚倾吐人生的感言,以杂文的笔触谈论社会的现象。萧丁文章涉及面广,文字精炼流畅,语言幽默生动,排比叠句,如诗如赋,读来有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笔大千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萧丁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笔大千》分“神州走笔”、“申江放眼”、“域外剪影”、“文坛闲步”、“人生写真”、“世事杂说”六个部分,以照相的形式掠影国外之所见,以诗人的豪情歌颂中华的巨变,以评论的眼光看待文坛的状况,以掏心的真诚倾吐人生的感言,以杂文的笔触谈论社会的现象。萧丁文章涉及面广,文字精炼流畅,语言幽默生动,排比叠句,如诗如赋,读来有味。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国外的、国内的、上海的、社会的、文坛的五个部分。以照相的形式掠影国外所见,以放歌的豪情抒发我们的国家、我们上海惊天动地的变化,以掏心的真诚倾吐对人生的态度,以评论的眼光看待文坛的状况,以杂文的笔触谈论社会的现象。 目录 神州走笔 祥云朵朵笼中华 五十年胜五千年 梦里天台 回来吧,寒山 台州的美食 红色的浜绿色的浜 奇异 郁孤台下清江水 诗情禅意满嵩山 水远山长看不足 春风吹过阿坝州 成都人的农家乐 垂杨紫陌洛城东 山包水,水包山 古镇的普罗米修斯 苗岭风情 大漠豪情 塞上江南 一江秋水向西流 息烽集中营前的沉思 一水隔天涯 阿里山的云树 申江放眼 蓦然回首 上海新景 西大门的明珠 点石成金神仙手 丁氏三迁 票子的盛衰 打造文化长宁 热土育新林 浦东独驾入地龙 向往松江 人生的乐土 十发先生爱松江 松江从历史走向未来 五厍夜思 司南鱼 桃花雨 马陆葡萄 海派和新海派菜 域外剪影 朝拜心中的“太阳” 战地凭吊 雾纱迷朦无忧宫 漫步古罗马 在地球的“东极” 一把抛撒在南太平洋的珍珠 斐济风情 斐济的野炊 一个见树不见人的城市 日本人的“礼” 车出友谊关 小船飞过湄南河 墨西哥的斗牛 人生写真 若有来世再报恩 长江浩荡 文臣武将一身功 王元化和张可 凡人本相 铁骨柔音贺绿汀 泓水东流去不回 许寅大哥 我不认识的两位记者 我们记者 拜岁 走亲访友 从“三苦”到“三乐” 乐夏 失约 我的理财观 一“得”求三“得” 苦可励志勤能补拙 学以致乐 饮水思源 成功当在而立年 看人家写的写人家看的 食可无肉居须有竹 持杯细赏六安茶 吃面 美食 我看新上海人 老劳模与新劳模 文坛闲步 高扬中华文明的旗帜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动力 “海派文化”的炎黄之本D9 海水是咸的 看得多还要看得好 闹场锣鼓 一本珍贵纪念册 乔奇初涉话剧界 艺术即美 我看昆剧四十年 从“蒙古包”看到大剧院 春雨吐兰 赞赏一台没有看过的昆剧 琵琶弦上说孝思 俞派小生的书卷气 百戏学昆 程十发和昆剧 走路 闲话新本《牡丹亭》 假如落选 赞成这个动议 江南一枝凤仙花 傅艺传承一脉香 潇洒演一回 评越剧《早春二月》 点水蜻蜓款款飞 作家作的什么? 呼唤诗神 人头和笔头 警句 爆竹报春 一生低首拜梅花 谈字 我办民间艺术博览会 点染人生画晚霞 世事杂说 过上一个和谐年 听茶客话回归 “阿Q精神”好 “穿儿子的,吃孙子的” 宦虎 从老漫画看奥运 猪有什么好? 问天 名气 灵魂健康者不怕被解剖 第一把手权力不能太大 一段塑料绳 隋刹·隋梅·隋炀帝 包公掷砚与海瑞买肉 行贿与受贿 惊闻“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浮梁县衙的对联 假使吴孟超退休了 杂之妙 注重“道德导向”侣 爆炒 勿要“鲜夹夹” 燕子聒噪 污垢罩住星光 做人就要做名人 艺坛造神害了谁 可悲的偶像崇拜 世界名人? 《名人辞典》应该降降温 有感于“医院不卖药” 还要翘首? 杀人不必偿命的最佳选择 畜牲该杀 论“撞人逃逸” 记者被打 特殊的痛感 诬陷无罪? 新时代的“三言二拍” “强拳”对“强权” 口念弥陀手执刀 流氓国家 致英国首相布莱尔 开发色相 追星要追劳模星 何必要“炒秀” 老青倒挂 无聊的相声 勿做劣质学生 少说些“大锅话” 剪径 扔个烟头判七年 审美标准 牛县长牛不起来 “名人”桂冠 说实话 伟哉壮哉,奥运英雄! 想念连环画 做对联 年年敲撞警世钟 试读章节 1958年10月,我刚进解放日报的时候,报社在汉口路309号原来的申报馆。五层楼房,集中着编辑部、管理部、印刷厂,一切部门都在这座小楼之内。现在回头真难设想,这么庞大的一部舆论机器,“螺蛳壳”里怎么做得了道场?今天除了.309号旧楼、274号旧楼,又增加了300号三万平方米的新大楼、谈家渡路新建的厂房,还有星火农场两座别墅、旗忠村三座小楼,真是“家大业大”,与1958年不可同日而语。 1958年那时的解放日报是每天六个版,到了六十年代退至日出四版,直到1978年年底。报上没有社会新闻,没有商品广告,当然更没有像现在那样系列性的子报子刊和来不及看的专刊副刊。就连刊登内容十分健康的范瑞娟文章《我的丈夫,我的蜜月》,也受到非难,连一个《二版改版方案》也胎死腹中。现在想想,那时读者的视野真窄,文化生活也真单调。 1958年,我从复旦大学提前毕业进报社,头一年来,工资35元,以后55元。这55元中,5元寄给恩师,5元寄给老母,10元寄给妻儿,剩下的35元,除了我本人的衣食,还要积钱准备春节回乡,铺在铁路公路上的铺路之资。我从1958年开始工作,直到1968年钻石牌手表问世时,我的手臂上才第一次接触手表。我的那件短袖的确凉衬衫,穿了十几年,真牢:现在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就想往外资企业钻,没三千五千不干。我那时真傻。不过不傻又怎的?现在呢,我早已衣食无忧了,对生活已十分心满意足,于世无求了。我敢说,报社的大部分记者,实际收入比我高得多。但我的各种待遇要比记者高得多。我想,在新闻单位工作的,不论什么职级,什么工种,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对照十多年前我的“赤脚编辑”生活境况,如今的新闻行业已成了令人羡慕的工作。 我不自夸,我做编辑时,还算是称职的。我总结经验,主要靠三勤:脑勤、手勤、脚勤。脑勤是因新华社发稿预告目录的源源而来,已设计好的版面,不断在脑子里变换;手勤是不断推敲、更改标题;脚勤则从编辑室到排字房不停跑上跑下,不是走,都是小跑。我划的版样都很准确,拼版速度很快。可如今,我这一套基本功都成了无用之物。现在做编辑,只须敲敲键盘,我这个老编辑碰到了新问题,编辑做不来了,没有人要了。 但我人虽落伍,可心里高兴。看着东方明珠直刺青天,文新大厦拔地而起,电视大楼、广播大楼这些天上宫阙落在凡间,解放日报“子孙”满堂,报业、广电业、新闻事业如此兴旺发达,怎么不打心眼里高兴呢?这一切都发生在50年中,确切地说,发生在20年中。50年,胜过几千年。新闻事业只是党的万千事业之一种,报社只是整个大社会的方寸之地。但从报社看全国,从新闻事业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50年回看5000年,我们就会感到共产党真好,改革开放真好。神话说,“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套这句话,从这50年巨变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地球方七日,华夏已千年! P5-6 序言 这本书在好多年以前已经编集好了。没有拿出来,是怕没销路。现在的出版物铺天盖地。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犹如园里看花,令人眼花缭乱。我这种书,好比众香国里一颗不起眼的小草,在满园的国色天香和妖桃艳李之下,不会被人注意,只能在书架上坐冷板凳。如今有两种书看好。一是真才实学之士有价值的著作,启人思想,增人知识,是一种精神财富,可以一读再读,永久保存的。尽管出版社哄抬到天价,照样还有销路。另一种是不学无术之辈的无聊之作,既无思想,又无文采,没有什么价值。只因为他是名人、明星、偶像,一上了“星”级,便有人崇拜,有人追捧,即使言之无物,庸俗无聊,也能成为畅销书。购买者不是为了益智增识,而是像在嘈嘈杂杂的万体馆听大牌歌星的假唱,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这有点像寺庙里的善男信女往功德箱里放钱,心甘情愿的。我这种书,既不是大师的毕生成果,也没有无耻之徒的绯闻隐私,没有什么市场价值,要不要出版,便犹豫再三。但人生在世,总还有几个知音。有些读者,每见拙作,总要剪贴保存。我在1998年出的《迷眼的乱花》、《醉人的红叶》、《刺手的玫瑰》三本套书,买的人少,要的人多。印只印五千册,但签名送出的,却有八百套之多。于是我想,就是为了这八百知音,也应该印出来,以报关爱之情,以供朋友们茶余饭后的消遣。 书名《走笔大千》,一看便知写的什么。我虚度一生,没有什么成就。但因为工作关系,到过不少地方。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真是多姿多彩。我把它归纳为国外的、国内的、上海的、社会的、文坛的五个部分。以照相的形式掠影国外所见,以放歌的豪情抒发我们的国家、我们上海惊天动地的变化,以掏心的真诚倾吐对人生的态度,以评论的眼光看待文坛的状况,以杂文的笔触谈论社会的现象。因久未出书,积累太多,一本《走笔大千》容纳不下,故将为人写的序言另行结集出版,取名《为人作序》,正在编集之中。 人生苦短,阅历有限。而三千大千世界,亿万芸芸众生,谁又能穷尽呢?你到过的地方,我可能没有到过。我到过的地方,你也可能没有到过。即使我们同到过一个地方,同见过一个人,同遇过一件事,因“取舍万殊,静躁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需要交流,需要看报,需要读书,让新闻出版这个媒介引导我们走向未知。《走笔大千》作为一个文字响导,将陪伴你到上海看看,到各地走走,走向社会,走向人生,边走边看,边看边议。相信你会一路轻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