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升级修订版)》系列是畅销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升级修订版。本系列曾畅销三百多万册,前两部为《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这个历史挺靠谱2:袁腾飞讲中国史下》;第三部为《这个历史挺靠谱3:袁腾飞讲世界史》(注:将原《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袁腾飞说世界史上》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袁腾飞说世界史下》合并为一本,内容更扎实,更实惠)。其作者中国通俗讲史领军人物袁腾飞,被万千读者朋友昵称为“袁Sir”,在《这个历史很靠谱2:袁腾飞讲中国史下》中,他感情滚烫,以生脆而凶猛的语言,俏皮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给千万读者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近现代史大普及。
本书是由中国通俗讲史领军人物、百万级畅销书作家袁腾飞的成名作《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升级修订版)》升级修订而成。
生脆、凶猛、一语中的,是袁腾飞最大的讲史特色。而这种风格,在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升级修订版)》中,袁腾飞从清末一直讲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生动活泼地再现了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精彩纷呈地演绎了诸多著名历史典故,如“曾国藩湘军”、“林则徐虎门销烟”、“镇南关大捷”、“甲午海战”、“革命军北伐”、“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等,印制精美,极具珍藏价值。
第一章 内忧外患奈之何(两次鸦片战争)
01.玩不过你,就开打吧
资本主义要扩张/虚弱的清朝/女皇要开战/以死殉国报君恩
条约,又见条约/李鸿章急中生智
02.惹不起你,我躲得起
女皇再挑事端/名将的溃败/恭亲王的委屈/圆明园之劫
03.“太平城”里“太平军”
天王“革命”动机怪/阴差阳错的机遇
后宫数字化管理/初到富贵城/“天王”的排场
王位大批发/这里富佬多/保卫中国文化
曾国藩传檄天下
04.睁眼看世界的潮人们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墙里不香墙外香/观念改变最重要
第二章 坚船利炮叩国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01.慈禧太后主政
女人当家/男人打仗
02.洋务运动为何没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次辩论定乾坤/洋务运动轰轰烈烈
应该学什么?/学西方为何没富强?
03.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04.清朝、法国大角力
属国多,责任大/左宗棠死不瞑目
05.甲午海战,蒙羞千重
挑事儿急先锋/不宣而战搞袭击/战场上的家书
令人震惊的屠杀/虫子渴望吞大象/李鸿章的无奈
06.老佛爷掐断了变法的路
维新人士十大论条/多个敌人少条路/老佛爷发怒了
07.八国联军进北京
操演巫术挡枪炮/让你跟洋人斗一斗/最生猛的老太太
联军进京,太后狂逃/御侮不成,反而招祸
第三章 帝制已消成历史(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01.革命思潮大涌动
猛一回头烽火起/靠山已经靠不住
02.起义频现英雄凋
学习日本最直接/同盟会横空出世/刘郎死去霸图空/鉴湖女侠慷慨志
03.风雨飘摇中的清廷
亡羊始补牢/假立宪,真集权
一不小心革命成功了/清廷着了袁世凯的道
04.该由谁来当总统
功成能身退/几家欢乐几家愁/皇帝指定让我干
05.在讨逆声中凄怆逝去
准内阁总理被暗杀/亲日?NO,我亲美
我就是想称帝/讨逆声四起
06.“短暂的春天”
夹缝中谋发展/土地情结很深重
07.新思潮在涌动
复古那一把火/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请说大白话
第四章 说不尽恩怨情仇(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
01.在那希望之后
青年学生的愤怒/只给希望,不给实惠
真正是为了救国救民
02.一个“主义”
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建党定任务
03.合作,携手前进
你情我愿好开端/彼此融合共开拓/黄埔军校多雄才
04.北伐,酣战一场
罢工时间破纪录/打倒两个军阀
05.不好意思,请你出局
两政敌的共同选择
06.战略大转移
摸索一套新战法/漫漫长途两万五
第五章 浴血抗倭谱战歌(抗日战争)
01.你来,我躲,先安内
蚂蚁想吞象/转嫁矛盾欲称霸
02.艰苦的处境,高昂的斗志
武装抗日第一枪/饥饿严寒击不垮意志
03.大家联合来抗日
秘密党员吉鸿昌/勇猛大刀队/西安,时局的扭转点
04.守卫家园,端起手中的枪
众里寻他千百度/抗战,已无退避
05.一寸河山一寸血
百万人大掐架/拼死御敌
屠夫凶相毕露/功亏一篑
06.战争背后的残酷时光
在战火中改编/策略大转变/日本急了要玩儿命
“三光政策”忒歹毒/困难困不住智者
07.扬眉吐气在今日
强弩之末/日本霸图空/一雪国耻
第六章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解放战争)
01.硝烟中的谈判桌
装备上档次/重庆谈判
战场、谈判桌遥相呼应
出力不讨好的调停
02.战火熊熊燃遍天
蒋介石的自信/同窗之间,刀兵相见
神州大地再起战火/打的就是王牌
物价翻着跟头涨
03.在对抗中攻守易置
东北败相已显/千里挺进大别山
04.三局决胜负
辽沈战役定东北/淮海战役一拖三
干净利落取平津
05.万里江山换新颜
划江而治成幻想/退守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大清入主中原近两百年,在嘉庆、道光时,社会已经露出衰靡之象。西方资本主义的狂澜,却汹涌澎湃。自工业革命后,民族主义勃兴,西方列强都向外扩展,新大陆成为新一轮角逐的焦点。资产阶级发展的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抓不住就没了,西方国家玩儿命地苦苦寻觅。
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17世纪40年代,英国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又率先开启工业革命,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与聚集,使其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每年的煤产量达到3000多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40万吨;机械纺纱业所用的棉花量达到5.2亿磅(1磅合0.4.536千克);筑成铁路数千公里。英国2/3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大型工业城市迅速崛起,首都伦敦的人口发展到200多万,资产阶级勃兴之势如惊涛骇浪般席卷了整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与新市场,使得英国亟待向外寻求发展的出口。从对外扩张所必需的海军力量看,1836年,英国已拥有大小船舰500余艘。
俗话说,小妞爱花,小子爱炮,不过是各有所好。鸦片战争前的大清国,好的就是万民臣服,万国来朝,外藩君王来中国必须向中国皇帝磕个头,称个臣,派遣个把贡使来京呈递表文,进呈方物,以示诚意,随即接受封赏。频繁来朝的,是朝鲜、安南、琉球之类的小国。西方国家派使节来华,并不为称臣朝贡,随着西方使团而来的,还有贸易团体,做买卖是西方来朝的真正目的,但清朝却将他们一概视为上贡的。
明清以来的中外贸易,一贯本着和平共处基本原则,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不管如何强大,同中国人做的都是赔钱的买卖,银子进得少出得多,永远处于逆差。英国是个古董贩子,眼里识货,它看中了你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你这里有,你这里还富裕;英国还是个无赖的贩子,看了想抢,就要打你。为了市场和原料,不管了,打吧,鸦片战争就此爆发。
P3-4
各位读者朋友,呈现在你们面前的这套书,是根据我在精华学校的网络课程授课视频整理而成。以前曾被命名为《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由别的出版公司出版过。由于这套书是由讲稿辑录,因此应该把口语书面语化,以使之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当时出版公司的编辑和我讲,我只需改正书中的史实错误,口语变书面语的工作,则由他们完成。我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乐得省事。而且,书中的小标题,包括书名,都是编辑代劳的。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面世后,我顿时誉谤满身。有很多读者对书的内容提出了质疑。有些史实错误,确实是由本人才疏学浅,讲课时记忆不清,加之审稿时只求速度、忽视质量造成的。但也有很多地方是出版方没和我沟通,擅自改动的结果。比如把宋真宗时的殿帅高琼写成宋徽宗时的高俅;把方孝孺写成是明成祖的谋士;为了方便编标题,竟想当然地把渤海国叫成北诏国……而这些,虽不是我的失误,但确有失察之过。另外,出版方力图保留我“原汁原味”的讲课风格,并没把口语变成书面语。以至于在不明白当时语境的情况下,很多句子让读者不知所云。
在修订《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时,我吸取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的教训,认真修订,谬误之处减少了许多。很快,我跟出版方发生了纠纷,他们没经过我的同意,自行出版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这两本书都没经过我审定,编辑又不具备自己勘订的能力。比如我讲课时提到袁世凯说“民主就是无主,共和就是不和”,结果这句话竟然被编辑断成“民主就是无主共和,就是不和”,实在是匪夷所思!
这样,对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的四本书,除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我认真审阅过之外,其他三本都让我感到惭愧(《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毕竟也是以我的名义出版的),很想有一个澄清的机会。在此特别感谢精华学校的廖中扬、李峰学两位老总,他们不以拙作鄙陋,为我联系到了新的出版机构,让其重见天日;非常感谢新出版方的项目策划人一草、李吉军为拙作所做的大量工作;非常感谢精华学校的杨海伦老师和拙作的特约策划徐杭先生;还要感谢许多为拙作出版提供了帮助的朋友们。
这套书其实是我依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知识点给学生们授课的讲稿。当然,我不是照本宣科,我还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在这次出版过程中,我认真修订。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部分,务求去芜取精、去伪存真,以答谢各位朋友的厚爱。
本来我想把这套书命名为《课本中的中国史》和《课本中的世界史》,但编辑觉得书中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畴,最后定名为《这个历史挺靠谱》。当然,靠不靠谱,我们说了不算,但愿读者朋友们也觉得靠谱。
《中国青年报》:相比太多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袁腾飞致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他嬉笑怒骂的讲述风格引起了争议,但袁腾飞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普及历史知识,并且让这种普及变得有趣。
《广州日报》:我们习惯于心存敬畏之心,听人正儿八经地说史,评书好听,那是野史,袁腾飞从历史中提炼出幽默来,让人听着可乐听得上瘾,还真是难得。
《羊城晚报》:袁腾飞感情滚烫,一口京片子生脆而凶猛,砍瓜切菜痛下针砭,如同老北京的豆汁,初入口毁人朵颐,细回味悠长绵然。
《文汇报》:无论是虚拟世界里的网民,还是现实课堂里的学生,所有人最被袁腾飞吸引的,是他把“死去”的历史“活生生”地带到大众面前。
《京华时报》:冷静、平和的心态,使袁腾飞将自己对历史的喜爱发挥到了一种极致,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