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们村妇女主任。
她在我们村里是个名人,走路像阵风,说话像打机关枪,高高的包牙上经常会堆满白白的唾液。她经常到我们家和奶奶唠嗑,唠唠李家、拉拉张家。
一天,她又来了,逗只有四五岁的六妹:“你的小脸咋那么黑呢?”
农村孩子从小就在泥堆里长大,一泡尿和点泥就能盖一座城堡,挖个坑种粒种子就会长成一片田野。
六妹淘气,和小伙伴们整天在泥里摸爬滚打,连眼睫毛都灰突突的,活脱脱一个泥娃娃。
六妹听这么说她,小泥脸上的一对大眼睛像小灯笼扑闪扑闪的,不紧不慢地说:“那你的牙咋那么大呢?”
家里人笑了。妇女主任的脸腾地一下红了。
六妹吱溜跑到屋外,在水盆里扑腾了两下,跑进屋,不依不饶地说:“你看我的脸不黑了吧?”
她把嘴巴闭得死死的,似乎要挤出全部的唾液,把嘴挤得干干的,也没挤出一句话来。
坐在炕上的奶奶颠起屁股,一把抄起笤帚疙瘩照着六妹的屁股就是一下。笤帚疙瘩还没碰着屁股,六妹却小嘴一撅,抹起了小花脸。
全家人又笑了。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席慕容
我的故乡,叫九里,在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
虽然离开她已经20多年了,但是多年来魂牵梦萦的是故乡。
房后呼啦啦的白杨树,房旁鹅鸭嬉戏的小水泡,妇女主任,小学同学……这些黑白照片因为定格下贫瘠土地上的火热生活,而永远闪耀在记忆里。这就是故乡,天天想离开,离开了以后,想回也回不去的地方。
2011年夏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的小学同学于继方打来的。这个名字,猛一听,有些想不起来。毕竟20多年我们没有联系过了。他在北京,姐姐的女儿生病了,病得很重,希望我帮他呼吁一下媒体,帮帮这个孩子。我赶到医院,见到了他,还有他的外甥女等家人。我拍了照片,发在微博上,同时发给《华龄周刊》的总编辑刘红尘,很多网友特别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微博帮助转发。后来,他们回到家乡继续治疗,并且病情慢慢在好转。
我没有想到,我和我的同学,我和我的故乡是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联系在一起。
于继方就是妇女主任的儿子。
我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在农村的时候,三妗子(就是妇女主任)帮过咱家。你能帮就帮帮他们。
我想就算为了妈妈这句话,我更应该尽点心意。
“咋又是个丫头”
鸡早就打过鸣了,东方已经微微放亮。
女人要起得早,给全家人做早饭,煮一锅玉米面粥,切一个大咸菜疙瘩,热一锅玉米饼子。吃过早饭,人们就扛着锄头去生产队千活了。
妈妈今天不能去千活了,从昨天晚上肚子就开始时不时地疼痛,凌晨疼痛次数开始频繁。快生了,奶奶叫爸爸请来村卫生所的徐大夫。
妈妈一阵撕心裂肺的痛苦过去,一个浑身带血的小生命来到人间,却是静悄悄的。
“又是个臭丫头!”徐大夫喘了口气,狠狠地扔出这句话。
虽然这丫头是迎着晨曦而来,可是不受待见。
妈妈听到这句话,眼泪流出来了,一直饱满的情绪就像生完孩子后的肚皮一样,一下子坍塌了。 “不是说好,是小子(男孩儿)的吗?”妈妈大哭,这痛比宫缩时的痛还要强大。
那时候没有产检,刚怀上和生的时候才会去找乡村的大夫。盼孙子心切,奶奶会经常让徐大夫给把把脉,看看,是男是女?
按脉搏看,脉强而且快;摸摸肚子,胎儿头大。“徐老太太,这回好了,你该高兴了,这回准是小子!”
说好是小子的,咋整的,又变成丫头了?妈妈和奶奶就像被瓢泼的冷水从头浇到脚,心都凉透了。
我不会哭,也没有人搭理。
脐带绕颈,丫头也是条命啊,也得救啊。
徐大夫抄起剪刀,一剪子下去,脐带断了。接着抓起我的双腿,倒着,朝着屁股啪啪几下,小屁股上立即隆起几道山岭。
我还是没哭,待在一旁的两个姐姐,一个三岁,一个两岁的倒哭起来了,“别打我妹妹!”她们知道,妈妈又给她们生了个妹妹。
“还怪心疼你妹妹的。”徐大夫朝我屁股又狠狠地打了两下。
“哇”的一声,我活了。
徐大夫麻利地抹抹额头上淌下的汗珠,嘟嚷着:“唉,真是不争气。老太太够命苦的,咋又是个丫头!”
不知她在说妈妈不争气,还是说我不争气。
也许从那时起,妈妈和我都下定决心,要争气。
太阳跳出来了,院子里也热闹起来了,小鸡们咯咯地叫,小鹅小鸭呱呱地乱跑,抢夺地上的粮食;小狗扭着脸追自己的尾巴,汪汪叫,惹来猪圈里的两头肥猪咕咕地打招呼。
我家的院子不大,房前是一片菜地,茄子、豆角欢快地长着个,房后是一片白杨树,几十棵小树沙沙地说着悄悄话。
阳光懒懒的,淡淡的,给已经下地千活的人们带来一天中最清爽的气息。P3-6
这是种子对泥土的感恩,这是小苗对阳光的回报。
贺徐庆群散文出版。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著名作家梁衡
公益情怀没有大小,慈善行为没有高低。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庆群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就对了。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庆群同志的人生正处在“出发”阶段,脚步匆匆,日夜兼程,但有时静下来,想一想,回望往事,绝对是一种别样的参悟。这部书最动人的部分是爸爸妈妈和六个姐妹的故事,甜蜜得让人羡慕。人的一生关心的事情可以很多,但再过几十年,到了总结的时候,就会懂得其实你在意的和在意你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父慈母爱、手足之情。把这些珍藏在心底,就会在人生路上走得正、走得实、走得远。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据说,历史中,每一个文明都有一套密码,那是在辉煌的《史记》中找不到的。它只存在于文明的细节之中。《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如同解开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遗传密码的钥匙。很平静的一本书,读起来却揪心动魄。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我们古老文明的细胞分裂过程。
凭良心说,如此感人的作品如今已经很少见了。在这个浮躁浮华的年代,写文字的人纷纷从真情中跳槽,谢谢“老三”坚守在真情中,把文明的密码传递下去。
——著名作家贾鲁生
温润的文字里充满了真情,从亲情友情的感悟里抒发积极的人生态度;唯其个人的真诚和积极,让人在感叹中看到民族整体的希望!
——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钟桂松
一日,先生买回来一兜白洋淀的大鹅蛋。
鹅蛋黑得像石头。洗出来吧,然后煮熟。
端来一盆水,把鹅蛋泡进去。清水立刻混浊了,像一瓶墨汁倒进去一样。
泥厚而硬,用手洗有点费劲。拿来铁抹布,一点点地把泥从蛋皮上蹭下来。
手得轻。蛋是生的。
一会儿,一个黑不溜秋的大鹅蛋就出落成光溜溜、雪白的了。
很有成就感。也觉得好亲切,好幸福。
很多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妈妈就会腌鸭蛋、鹅蛋,以备冬天没有菜的时候吃。流着油的蛋黄给奶奶,我们吃蛋清。
妈妈洗鹅蛋,我就蹲在旁边看,心里充满那个期待呀……刺骨的冬天都是温暖的、幸福的了。
生命的巢就是用这些细如发丝的小幸福编织起来的。
每天晚上,故事都是女儿的摇篮曲。
她慢慢学会了“命题作文”:“讲妈妈小时候可苦的故事了。”
于是我就开始了:妈妈小时候可苦了,没有馒头吃,没有苹果吃,没有漂亮衣服,没有玩具,没有上过幼儿园,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冬天要带柴火上学,放假了要到田地里帮姥姥干活,家里还经常停电有时蜡烛也点不起……
故事一开始,女儿就用两只小拳头揉眼睛,(假装)呜呜呜。
“宝贝,不哭了,不哭了,妈妈有了你之后就不苦了。”我非常配合她。
她便破“涕”为笑。
女儿,只有四岁,就算她十四岁,她也不会理解,那个年代的苦与幸福的。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苦与幸福。苦有时就是福。
停电的时候,我们姐妹六人围着爸爸妈妈坐在炕上听故事。农村的夜是寂静的,那遥远的故事也静静地抚摸着我们每个小孩子那温软的心,我们在故事中进入梦乡,那故事也使我们的梦乡变得斑斓。于是幸福。
妈妈从遥远的县城给奶奶买回苹果。奶奶有严重的胃溃疡,不能吃苹果皮,我们姐妹六人就争着抢着啃苹果皮,啃完苹果皮的苹果给奶奶吃。从像树皮一样的苹果皮里咂出一丝甜水。于是幸福。
妈妈把长了绿毛的面包(家里开了小食杂店,面包长毛、发霉不能卖又不舍得扔),在锅里热热给我们吃,让我们解馋。咀嚼着还有霉味的面包。于是幸福。
实在馋得不行了,在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吃一块“小淘气”糖(当时好像是一分钱一块),因为没有被妈妈发现的胜利心情。于是幸福。
过年时,家里包饺子,再杀一头猪,在院子里支一口大锅,酸菜、粉条、猪肉,再灌点血肠,乱炖。再摊上一些大煎饼,蒸上一锅白馒头或一锅白米饭,叫上全村的男女老幼来家里一起吃。一年到头,吃这么一次。于是幸福。
夏天,妈妈买一盆比虾米大不了多少的小鱼,一小盆差不多十斤才一块钱。用酱炖了,我们姐妹六人就着苞米面干粮吃得满脸红光。于是幸福。
第一天上学,一位美丽的张老师考我数数,我一口气数到98。张老师一个劲表扬我,我顺利入学。那年我七岁。于是幸福。
小学五年级到城里参加数学竞赛,妈妈特意给我做了一条绿裤子、红上衣,又戴了一条红纱巾,我美呀。于是幸福。
我在小学六年级就入团了,800米长跑还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一块小毛巾。于是幸福。 晚饭后我们姐妹和小伙伴在自家的粮食垛上疯着追打,坐在粮食垛上数星星;春天我和姐姐挎着小篮子到田地挖野菜,夏天我们挽起裤管在小河里追鸭子,嘎嘎嘎,哈哈哈。于是幸福。
在离开家乡的那个晚上,我梦见了城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家是砖瓦结构,学校窗明几净。于是幸福。
我们全家搬到城里了,过春节,爸爸的单位发一两箱水果,一箱鱼,一块肉。于是幸福。
吃完年夜饭,舅舅牵着我们姐妹六人去冰雕前照相,相片上的我们笑得像璀璨的冰花。于是幸福。
当了班干部,考了第一名,演讲得了第一。于是幸福。
我来到北京,成了一名记者,采访“两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聆听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倾听委员代表共商国是;和同事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于是幸福。
周末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课,坐在北京大学的教室里,看着未名湖的波光荡漾和博雅塔的沧美。于是幸福。
一个月工资不到两千元,下了班骑着自行车在城乡结合部吃点麻辣烫,或者吃一个鱼香肉丝加一个醋熘土豆丝,那叫一个香。于是幸福。
只身到西部乡村采访志愿者,走山路、挨蚊咬、吃农家饭,见证中国西部的贫穷与落后,有只身一人的恐惧,有走山路走到双腿浮肿的痛,有被志愿者、乡亲感动得不可抑制地流泪。于是幸福。
一位国庆游行队友说,从《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这首歌中听出了我“幸福的心情”。
一日,我问当时只有三岁的女儿:“宝贝,你幸福吗?”
“幸。”
“你说什么是幸福呢?”我和先生接她下幼儿园,我们骑着自行车一前一后。看着坐在车后座上的这个小人儿。我接着问。
“幸福就是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她头也不回,毫不迟疑。
我盯着前面这个小小的挺拔的脊背,就像看见恋爱时自行车后座上的那捧玫瑰花,夺目、耀眼。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与相爱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管生活是顺意还是坎坷。 幸福是能按月拿到工资,有书读,有房住,有钱看病,有一张回家的车票,不管日子是富有还是贫穷。
幸福在于灵魂可以跟上脚步。
幸福在于我们用真诚与世界交流,用真爱与他人沟通,用真心与生活握手。
右手是女儿香甜的鼾声,左手是先生沉静的呼噜声。
我在中间,聆听着幸福!
如果读到这里,你感觉比我幸福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徐庆群
2011年11月
活出女人的精彩
张胜友
人世间,但凡女人有各种各样的活法,活出精彩却殊属不易。
女人的成功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有许多农村女童上不起学、读不起书,早早就遭遇了命运的不公。现在女童失学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女童失学原因多多,比如:家境贫寒;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国家教育投资捉襟见肘,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援助往往流于空谈;九年义务教育未能充分得到农村家长和女学生自身的认知;受社会风气影响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等等。其中任何一个原因,都可能影响乃至断送一个女童的未来。
《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一书,则向我们讲述了中国东北一户普通农家六个女孩儿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这不能不令读者为之动容。
显然,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了,男主人是乡村教师,女主人是家庭妇女。1973年至1982年,他们一共生养了六个女孩儿,这六个女孩儿不仅读完小学、中学,考上大学,还都考上了国家统招的研究生,现在五个是硕士,一个在读博士,五个是中共党员。
徐庆群是徐家的三女儿,一位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她用平实的心态、温软的文字,以个人的生命感悟为主线,记述她每一步成长的阵痛和喜悦,记述她与姐妹们在贫困中读书奋进的坚毅和顽强,记述她们的父母在艰难困苦中的伟大和无私。娓娓道来,不觉让人潸然泪下。不仅因为感动,更因为感奋——为一群女孩儿和她们的母亲——“民族和民族的较量,往往是母亲和母亲的较量。”“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里。”此说并非虚妄呵!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密的老师,母亲将深深烙印在孩子未来的一生中,而孩子的未来又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未来,所以说母亲决定一个民族。《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一书对母亲的描摹是浓墨重彩的,让我们看到一位平凡的母亲却活出了女人的精彩:省吃俭用、勤俭持家、走街串巷卖冰棍、含辛茹苦哺育女儿们成人成才、18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婆婆、像男人一样扛起家庭的重担……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在母亲身上熠熠生辉,而这些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啊。爱母亲,就是爱中华传统文化,就是爱民族,爱国家。更可贵的是,这部书不是晒贫穷和辛酸,不是炫成功和自满,而是把从贫穷里开出的那朵绚丽的花,呈现在我们面前。
贫穷不是没有意义,看我们如何赋予。读书不是没有用处,看我们能否坚守。推荐大家用心读一读《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为自己、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找回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和价值。
是为序。
壬辰夏日·北京
张胜友,全国政协委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破冰之路》等报告文学集6部,撰写《历史的抉择》等电影、电视政论片35部,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20多项国家大奖。
徐庆群所著的《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向我们讲述了中国东北一户普通农家六个女孩儿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这不能不令读者为之动容。《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温润的文字里充满了真情,从亲情友情的感悟里抒发积极的人生态度;唯其个人的真诚和积极,让人在感叹中看到民族整体的希望!
徐庆群所著的《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对母亲的描摹是浓墨重彩的,让我们看到一位平凡的母亲却活出了女人的精彩:省吃俭用、勤俭持家、走街串巷卖冰棍、含辛茹苦哺育女儿们成人成才、18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婆婆、像男人一样扛起家庭的重担……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在母亲身上熠熠生辉,而这些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