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师吕思勉写给大家的历史经典读物,与钱穆《国史大纲》双峰对峙的史学巨著!
《中国大历史(上下图文珍藏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是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学大师,是钱穆最敬重的授业恩师,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大历史(上下图文珍藏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吕思勉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学大师吕思勉写给大家的历史经典读物,与钱穆《国史大纲》双峰对峙的史学巨著! 《中国大历史(上下图文珍藏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他是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学大师,是钱穆最敬重的授业恩师,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 内容推荐 《中国大历史(上下图文珍藏版)》原名《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写作的第一部通史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此后不断加印,成为20世纪以来最为畅销风行的中国通史经典之作。 《中国大历史(上下图文珍藏版)》讲述中国历代事件,插入经济、文化、社会、制度、风俗等诸多方面,详细讲解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发展、制度变迁、社会风俗更易、文化演变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002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004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008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010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012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015 第三章 三皇五帝/020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020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022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025 第四节 禹的治水/030 第四章 三王时代/032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032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036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041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044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049 第五章 春秋战国/054 第一节 春秋/054 第二节 战国/060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064 第一节 獯粥/064 第二节 东胡/066 第三节 貉/068 第四节 氐羌/069 第五节 粤/070 第六节 濮/073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074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082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082 第二节 封建/085 第三节 官制/089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093 第五节 兵制/098 第六节 法律/104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110 第一节 农业/110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116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119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123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123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131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135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142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146 第一节 豪杰亡秦/146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149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153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161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164 第一节 匈奴/164 第二节 西域/167 第三节 朝鲜/169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170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172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172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174 第六章 社会革命/177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181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181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182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184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187 第一节 官制/187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189 第三节 赋税/191 第四节 兵制/192 第五节 法律/193 第六节 学术/196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200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200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203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209 第一节 晋初诸族的形势/209 第二节 八王之乱/210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212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213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215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216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219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220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221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223 第三章 南北朝/226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226 第二节 北魏的盛袁/228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230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231 第四章 军阀和诸族/234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240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240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241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243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245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247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248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249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253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253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255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257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260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260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263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266 第一节 官制/266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268 第三节 兵制/270 第四节 刑制/272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274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277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282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286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288 第一节 安史之乱/288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290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292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294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296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300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300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原/302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306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311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311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313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318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321 第五节 元祜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324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326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326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329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332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336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336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339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侂胄的北伐/345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347 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347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351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354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358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361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361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364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367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368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371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371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375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377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380 第一节 官制/380 第二节 学校选举/384 第三节 兵制/388 第四节 刑制/391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393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397 第七节 钞法/401 第八节 学术风俗/404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410 第一节 明朝的武功/410 第二节 瓦刺的强盛/414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415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418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420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420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421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424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424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427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428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429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431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433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433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434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436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439 第一节 清初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439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441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444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446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446 第二节 佛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447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一448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450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451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452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453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455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455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456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458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460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460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461 笫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 新阮/462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463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465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465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466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470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470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472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474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国人的情形/476 第五节 五口通商/478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480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484 第一节 太平军/484 第二节 捻军/487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488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488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490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492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496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498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498 第二节 成同光三朝的朝局/499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501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504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508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512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518 第一节 官制/518 第二节 学校选举/521 第三节 兵制/523 第四节 法律/524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526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529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530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532 第五篇 现代史 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538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538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540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544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548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552 第一节 俄蒙交涉/552 第二节 英藏交涉/555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559 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卫形势的回顾/559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563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566 第一节 帝制运动/566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568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570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573 第一节 皖直战争/573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574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576 第四节 直奉战争/579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581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584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588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590 第一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590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592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594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594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599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603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606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609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610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612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613 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617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617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619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624 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625 试读章节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既然知道中国可考的古史,起于三皇五帝,那么,咱们现在讲历史,就可以暂时从这里起了。 要晓得一个时代的历史,总得先晓得这个时代的社会是什么状况。三皇五帝的事迹,散见在古书里的很多,关于社会状况的也不少,但是苦于没有一个条理系统,而且不尽可靠。且漫,我现在找着两种书,说这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却是很明白的。一种是《白虎通》的论三皇,它说: 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蔽前而不能蔽后(《北堂书钞》引《五经异义》:“太古之时,未有布帛,人食禽兽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后”)。卧之詓詓,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三皇的次序,应当从《尚书大传》,燧人在前,伏羲次之,神农最后。 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宗教(见本篇第十章第一节)。燧人的时候还在“渔猎时代”,所以要教民熟食。渔猎时代,还没有“夫妇之伦”(一群的女子,都是一群的男子的妻,参看严复译甄克思《社会通诠》),所以“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渔猎时代,还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到畜牧时代,因为畜牧要花劳力起的,也见《社会通诠》),所以“饥即求食,饱即弃余”。到伏羲时候,便进入“游牧社会”。游牧社会,人民便从山谷之中,分散到各处平地;“家族制度”,就从此发生,所以有“夫妇之伦”。从游牧时代,变到耕稼社会,总是因为人民众多,地力不给;所以神农才要“教民农作”。《白虎通》这一段话,无一句不和现在社会学家所说相合的,可见得真古书的可贵。 一种是《易·系辞》说伏羲以后的创作,它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正义》自此已下,凡有九事,黄帝制其初,尧舜成其末,故连云黄帝尧舜也。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耕稼时代,人民四处分散,更不能如游牧时代之“列帐而居”。一切需用的东西都不能取诸近处,所以“商业”就随之而起。商业既兴,“水陆交通”,就随之便利。 农耕时代,人民的生活程度渐高,所以“衣服”、“住居”、“器用”、“葬埋”,都比古人讲究。农耕时代,人民就都“定住”,而且都有了“储蓄”,就要防人“掠夺”;所以“战争”、“守御”的事情,也就随之而起。生活程度既高,“文化”自然发生了,所以就有“文字”。这一节所述,于社会进化情形也是很对的。第二节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三皇时代,君主的传统,还不可考;到五帝时代就不然(就不是紧相承接,也必相去不远)。可见得五帝时代的历史,更比三皇时代明白。咱们现在,就得要提出几件五帝时代的大事来讲讲。其第—件,便是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这件事,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是: 黄帝者,少典之子(《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按《国语》云:“少典娶有蟠氏女,而生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成来宾从;而蚩尤氏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成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成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按,阪泉,《集解》引服虔,只说是地名,涿鹿,服虔说是山名,在涿郡;似乎是的。有许多人说在如今的涿鹿县.恐怕是因汉朝在此置了一个涿鹿县,所以附会上去的)。 近来的人说,蚩尤是三苗的酋长,三苗,就是现在所谓苗族②;它占据中国本部,在汉族之先,后来给汉族驱逐掉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就是其中的一事。这句话不很精细。三苗是古代的一个国名,不是种族之名;它的民族,却唤做“黎”;黎族的君主,起初是蚩尤,后来才是三苗(《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释文》:“马王云: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 P20-22 序言 《中国大历史》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上的通史,讲述了各个阶段的政治史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各国与中国的关系。 此书于192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原名《白话本国史》;1990年上海书店影印,收入《民国丛书》第二编;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思考,本次出版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一些地名的变化也做了标注,并放入精美图片,仅对少量文字做了技术处理。 书评(媒体评论)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顾颉刚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人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洛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胜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观者,从这部叙事心平气和、解析鞭辟入里的中国通史中,不仅能窥见作者的史德与史识,也可洞悉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周期律,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章立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