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鹏和胡足青主编的《心里的锁》内容介绍:与传统散文的大立意、大视角不同,这些哲理散文讲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故事,阐明一个小哲理,不足以肩负“文以载道”的使命,只是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顿悟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轻”了,所以被评论界归类为“小散文”(相对于传统的大散文来说)。但不可否认,这些“小散文”以其实用性、简洁性和营养性而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使原本以小说为主导的文学天地变成了散文的天下。许多中学生、大学生把它们当成首选的课外书,从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许多初入社会的青年把它们当成贴心的枕边书,从中积聚力量,拼搏奋斗。如果说它们改变了一代人似乎过了,但确实影响了许许多多年轻人,他们是读着它们长大的,心灵从中得到滋养,心智从中得到启迪,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一种“重”。
张健鹏和胡足青主编的《心里的锁》内容介绍:一沙一世界,小故事,未必不蕴含着大哲理,所以这套开创哲理散文之先、以《虚掩的门》为代表的智慧文丛,才会历经12年之久,在大浪淘沙的书海中,至今仍稳稳立在潮头,引领着轻文学——这份时代的礼物向前驰骋。《心里的锁》是该丛书之一。
将军变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位刚从柏林回到莫斯科的苏联将军向斯大林汇报工作。斯大林很满意,一个劲儿地夸奖他。
汇报结束后,将军依然坐在那里,吞吞吐吐,面露难色。斯大林关切地问道:
“将军同志,你还有什么问题?”
“我有一件私事,可不知怎么对您说……”
“请讲吧!”
将军犹豫片刻,说道:“我从德国弄了一些喜欢的东西回来,被边防检查站扣下了。如果有可能,我请求让他们还给我。”
“可以。请你写一份清单。”
将军马上从口袋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被扣物品清单。斯大林立即批示如数归还。
将军连连道谢,斯大林说:“不必”。
将军仔细一看批示,见上面对他的称呼不是“将军”,而是“上校”,不由问道:“斯大林同志,您这里是不是写错了?”
“不,完全正确,我们这是等价交换。上校同志!”
真实的高度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些冷酷而无情的一张张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
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度山恩仇记》。小仲马一时声誉鹊起。P17-19
文学可以承受之轻
最初写这些哲理散文时,并没有很多想法,只是想把自己亲身经历或听到、看到的故事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感悟和感动与更多人分享。这些故事短小、文风简约的小品文,像一粒粒细小的沙砾,分布于浩如烟海的杂志、报纸副刊,那时根本没有想过它们会有多少影响力,也完全没有料到会形成哲理散文这一新的文体!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想这要得益于一大批和我一样的作者,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聚沙成山;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儿,要感谢最早发现并向广大读者推广它们的沧浪书业的创始人胡足青、张健鹏老师,他们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市场的敏感,把这些散落在报刊上的沙砾精心收集起来,并加以清晰和准确的定位——小故事,大哲理,以丛书的形式向读者推广,从而打开了一道“虚掩的门”,让哲理散文自成一派,成为书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传统散文的大立意、大视角不同,这些哲理散文讲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故事,阐明一个小哲理,不足以肩负“文以载道”的使命,只是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顿悟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轻”了,所以被评论界归类为“小散文”(相对于传统的大散文来说)。但不可否认,这些“小散文”以其实用性、简洁性和营养性而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使原本以小说为主导的文学天地变成了散文的天下。许多中学生、大学生把它们当成首选的课外书,从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许多初入社会的青年把它们当成贴心的枕边书,从中积聚力量,拼搏奋斗。如果说它们改变了一代人似乎过了,但确实影响了许许多多年轻人,他们是读着它们长大的,心灵从中得到滋养,心智从中得到启迪,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一种“重”。
文学是否要肩负使命?文章是否一定载道?在古代封建社会,知识为少数士大夫独有,是为皇权贵族服务的,与百姓生活无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文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革命,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的前沿阵地,担负起兴邦救国的神圣使命,引领无数热血青年追求进步、加入到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洪流中。而现在,中国步入以经济为主导的商业社会,文学也不可避免地染上商业色彩,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务虚走向实用,变得功能化、娱乐化,文体亦更加轻松、简约。正因此,哲理散文应运而生,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传递了时代的声音,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比起那些深刻厚重的长篇巨著,它更容易为当下读者接受,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社会,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承受文学之重,所以选择了“轻”。
一沙一世界,小故事,未必不蕴含着大哲理,所以这套开创哲理散文之先、以《虚掩的门》为代表的智慧文丛,才会历经12年之久,在大浪淘沙的书海中,至今仍稳稳立在潮头,引领着轻文学——这份时代的礼物向前驰骋。
林夕
2011年10月
原“小中见大·智慧文丛”丛书,一共出版了八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尤其是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磋商,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新进行修订和改版,丛书改版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整个丛书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走完这个过程,让我们感慨良多。
首先是对于读者。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与热情,你们是我们继续完善此书、认识此书的目的所在。我们希望这次修订与定义,能够得到你们的认可与喜爱,希望你们继续关注,并能将你们的感受与希望及时回馈给我们。
再就是作者。优秀作者与优秀作品,是我们这套丛书的基础。离开你们和凝聚了你们人生体验、创作才华的作品,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尤其是在长期的合作中,林夕、刘燕敏、张丽钧、莫小米、澜涛、流沙、王国华、崔修建等知名作家与老师,与我们成为了彼此信任的朋友,你们在与我们合作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才华与人格魅力,也成了我们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令我们难以忘怀。但遗憾的是,还有个别文章的作者,虽经多方打听,仍然没能取得联系,而其优秀作品深得读者喜爱,令我们难以割舍,我们只好冒昧继续沿用,希望能得到你们的谅解与支持,同时请你们看到此丛书后能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敬奉稿酬。
我们的电话:010-51987731,邮箱:canglang@vipsina.com。
一篇美文,可以让读者铭记一生。一套经典,可以让读者珍藏永久。我们再次感谢所有为此书成为经典而做出贡献的朋友!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