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俾斯麦不仅是德国近代史上最为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19世纪欧洲政坛的传奇人物。他不仅统一了日耳曼帝国,维持了欧洲的秩序与和平,创造了日耳曼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更创造了欧洲的历史,他奉行的“铁血政策”至今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俾斯麦传》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以大量的相关史料,通过心理分析论著、剧本等多种文体形式来描绘俾斯麦传奇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为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俾斯麦。在威武、铁血的外表下,他骄傲、勇敢和怨恨的性格特征深深的印刻在世人的心中,但作者通过心理学视角的传记写法,又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俾斯麦一生的无法名状的失意和忧郁。
铁血男儿的必读之书。跨越人生途程障碍,奋斗直至成功的榜样式人物。浪子回头,30岁起奋斗成功的楷模。
从纨绔子弟到铁血宰相,他狡猾诓骗欧洲20余载;他凭借铁血暴力三次战争一统德国,震荡欧洲格局;他独裁守旧,镇压工人运动,却又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险制度;他骄傲、自负,不分敌友,却是德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俾斯麦传》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以大量的相关史料,通过心理分析论著、剧本等多种文体形式来描绘俾斯麦传奇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为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俾斯麦。
在威武、铁血的外表下,他骄傲、勇敢和怨恨的性格特征深深的印刻在世人的心中,但《俾斯麦传》通过心理学视角的传记写法,又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俾斯麦一生的无法名状的失意和忧郁。
一个男孩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将一顶形状怪异的帽子歪扣在头顶,穿着一件火红耀眼的衣服,摆出一副酷酷的样子,在街上逍遥自得地走着。男孩很瘦小,但嘴里却叼着烟,手里还拿着拐杖,更引人注意的是还有一只名叫“亚立厄尔”的黄狗一直倚靠在他的身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男孩竟就读于著名的哥廷根大学。
在学校里,同学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性格十分怪癖,生性放纵,经常穿一些奇装异服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睡衣的面料使他觉得不舒服,他就会一丝不挂地睡在那里。他有很多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他经常会在喝醉酒后摇晃着走到河边,然后毫不犹豫地下水激游。对于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他也毫不在乎,经常因为抽烟、打架受到学校的惩罚。不得不说的是,在打架这方面,他竟毫无败绩。在最初的3个学期里,他曾与人决斗过25次,却只有一次受到了处分,这给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学校里的学生都不敢惹他。平日里,他也很少和同学们来往,大家都认为他极难相处,还给他起了个“怪物”的绰号。这个男孩就是俾斯麦。
俾斯麦很少参加学校里组织的各种活动,因为他讨厌学生会的管制,所以每当有聚会的时候,他都试图回避。但当俾斯麦得知在每次聚会上,同学们都喜欢拿普鲁士人开玩笑的时候,他就决定和这些讥讽普鲁士人的人进行决斗,他说要给普鲁士人讨回名誉。有一次,俾斯麦竟然同时和6个人决斗!即便如此,俾斯麦却对政治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即使是本国的问题,并且由很出色的教授讲授,他也不愿意去听。他曾经说,他宁愿在美国胜利的那天和美国朋友们一起喝酒庆祝自由,也不愿意听这些枯燥的东西。平日里,当他和朋友谈到德意志统一这个问题时,他总是自信地断定:在25年内,德意志各邦必将联合为一体。果然,现实应验了他的说法,只是他并没有想到,统一的进程竟是他一手操办的。
从小,俾斯麦的父母就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外交官,但俾斯麦对此却毫不动心,因为他并不喜欢做官,除非能当上军官。那时的俾斯麦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从17岁到20岁,他只是漫无目的地生活着。
尽管俾斯麦不想成为一名外交官,但他却极具这方面的天赋。他非常善于利用某种现有的地位驾驭别人。他做事十分谨慎,这点从他写给他哥哥的信就能看出。他的哥哥是一名小军官,他曾经在写给他哥哥的信中说到:“当你写信给家里的时候,一定不要流露出你的想法。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你用外交的诡诈与谎言比说出真实的想法更容易达到目的。”
俾斯麦不仅对所有的事都很不满意,而且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持讥讽的态度。一次,他竟然说:“既然没什么事情可做,那就找个人赶快结婚。”关于恋爱,俾斯麦的朋友摩特力说:“实际上,俾斯麦是一个喜欢跟着感觉走的人,在恋爱问题上,他是无所顾忌的。如果能爱得轰轰烈烈,他就愿意娶亲。他还经常和朋友们说他就要娶亲了。”
俾斯麦其实是一个很有才智的人,他曾经在柏林当过一段时间的律师。虽然他很不喜欢这个职业,但是为了逃避服兵役,他不得不做了律师。俾斯麦向来对父母的建议都不是很在意,不过他还是有听从父母规劝的时候,因为他知道父母也是为他好。父母希望他能进宫廷有所作为,所以俾斯麦就参加了宫廷的舞会。在舞会上,俾斯麦见到了普鲁士威廉亲王。当亲王看到具有将官身材的俾斯麦时间道:“你为什么不当军人?”俾斯麦说:“殿下明鉴,我在军营里并没有升迁的希望。”亲王对他说:“那你当律师也不会有什么好前程啊!”从两个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俾斯麦和威廉亲王在性格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为了不伤害威廉亲王的军人荣誉感,当亲王问他为什么不当军人的时候,俾斯麦这位贵族公子竟以升迁无望来搪塞亲王。这就是俾斯麦与威廉亲王的第一次对话。
俾斯麦的预见性很强。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这一能力就得到了验证。律师事务里激烈的竞争让俾斯麦越来越厌恶,他清楚地知道在这里自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他已经被宫廷里的美好前程而深深吸引了。这时的俾斯麦已和以前截然不同,只要是对前途有利的,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他也会接受、会去做。这个贵族青年似乎对自己的未来早已做好了充分的设计。慢慢地,俾斯麦的朋友们发现,那个曾经无所事事的俾斯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志向远大的贵族青年。俾斯麦曾在与朋友凯泽林对话中说:“宪法是一定需要的,而且心里一定要虔敬以待。”接着他又笑着说,“我如同一个有智慧的瞻拜人,我要去进谒那些披挂许多功勋宝星的大人物。”实际上,俾斯麦心里对宪法很反感,虔敬在他心里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之所以这么说,唯一的原因就是这样能给他带来好处,给他的未来带来更大希望,即使说出来的时候有违心意。不久以后,俾斯麦果然成为了瞻拜人,他的一言一行都能显现出他的大志向。尽管他对宝星并无兴趣,但他却一直都想拥有实权,因为他知道,权力会带给他更多的荣耀。
在当律师的时候,他经常会给一位叫沙勒克的朋友写信。在其中的一封信中,俾斯麦说道:“原来我的志向是很不确定的,但现在的一切逼着我选择了我本不喜欢的方向,我将努力改变,求得更大的进步。不知道现在的你是不是在边喝酒边讥讽着我的愚妄,虽然我并不想和你分享我现在的心情,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竟是一种无比快乐的心情。”俾斯麦觉得现在的自己是个很可怜的人,因为每天从早到晚他都要做一些很无聊的工作。他在给沙勒克的信中写道:“从每天清晨开始,就会有很多无聊的事情,到了晚上,我还要参加官场上的各种社交应酬,而且还必须表现出一副很快乐的样子。其实,我并没有达到你讥笑我的那种愚妄程度,更没觉得这样的日子有多愉快,但是也没觉得有多么讨厌。可是,现在我认为,即使是得到了德意志最高的荣衔,拥有最闪耀的宝星以及最显赫的特赐,都没办法弥补眼下我内心深处的惨重损失。我常常想放弃这些。”俾斯麦为谋求成功所做出的努力让人叹服。
在他21岁那年,他回到了老家申豪森。此时的俾斯麦已经不再愤世嫉俗,他开始刻苦地学习,那个曾经不甘寂寞的俾斯麦终于安分下来了。在家中的老橡树下面,俾斯麦的父亲慈祥地看着他。
此时普鲁士殖民地的新的主席是从旧玛奇而来的阿尼姆氏,俾斯麦的母亲很希望他能在未来追随他的外祖父门肯,便托关系给他谋了一份差事。不久,俾斯麦便拿到一份了不起的报告书和履历书前往了阿尼姆氏统治下的爱斯拉沙伯。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