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范围和前提假设
1.2.1 研究的范围
1.2.2 研究的前提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与路线
1.6.1 研究的方法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区际产业联动的内涵界定
2.1.1 区际产业联动的概念
2.1.2 区际产业联动的机理
2.1.3 区际产业联动的效应
2.2 产业联动的理论基础
2.2.1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2 集群的外部联系理论
2.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2.3 产业联动的研究方法
2.3.1 基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联动度分析法
2.3.2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分析法
2.3.3 复杂网络分析方法
2.4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和展望
2.4.1 简要评价
2.4.2 研究展望
3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的演化机理
3.1 区际产业联动的网络界定
3.1.1 联动网络的内涵
3.1.2 联动网络的结构
3.1.3 联动网络的特征
3.2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
3.2.1 区域因素
3.2.2 产业链因素
3.2.3 企业关系因素
3.3 区际产业联动的引致模式
3.4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的生成
3.4.1 网络生成的内涵
3.4.2 网络的嵌入过程
3.4.3 嵌入机制与网络演化
3.5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的升级
3.5.1 网络升级的内涵
3.5.2 网络升级的创新过程
3.5.3 联动创新升级与网络演化
3.6 基于区域产业能力的产业联动演化分析
3.6.1 区域产业能力与联动界面的界定
3.6.2 区域产业能力与联动界面的演化规则
3.6.3 区域产业能力与联动界面的互动分析
3.6.4 区域产业能力、联动溢出界面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整合
3.7 本章小结
4 区际产业联动的网络演化模拟
4.1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生成的演化模拟
4.1.1 模拟规则
4.1.2 模拟设定
4.1.3 模拟步骤
4.1.4 联动网络生成结果分析
4.2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升级的演化模拟
4.2.1 模拟规则
4.2.2 模拟设定
4.2.3 模拟步骤
4.2.4 联动网络升级结果分析
4.3 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4.3.1 认知嵌入对结构嵌入形成的影响作用
4.3.2 联动网络结构嵌入对联动创新升级的影响作用
4.3.3 关系嵌入对结构嵌入与联动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4.4 本章小结
5 区际产业联动的效应分析
5.1 区际产业联动效应的内涵及产生
5.2 区际产业联动效应的模型分析
5.2.1 联动模型假设
5.2.2 联动的效应
5.2.3 模型分析结论
5.3 区际产业联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5.3.1 效率的测算
5.3.2 江苏和全国区际产业联动效应的差距分析
5.3.3 江苏和全国区际产业联动效应的比较
5.4 江苏区际联动效应形成的原因
5.4.1 联动政策的推动,培养了欠发达区域的产业能力
5.4.2 区域共建产业园,建立了区际产业联动的网络嵌入平台
5.4.3 核心企业的引入,形成了区际联动网络衍生和
升级的主体
5.5 本章小结
6 区际产业联动演化及效应的案例分析
6.1 产业转移模式
6.1.1 案例概况
6.1.2 模式界定
6.1.3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的演化
6.1.4 联动各阶段的关键因素
6.2 总部一生产基地模式
6.2.1 案例概况
6.2.2 模式界定
6.2.3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的演化
6.2.4 联动各阶段的关键因素
6.3 区域问共建工业园模式
6.3.1 案例概况
6.3.2 模式界定
6.3.3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的演化
6.3.4 联动各阶段的关键因素
6.4 供应商伙伴关系模式
6.4.1 案例概况
6.4.2 模式界定
6.4.3 区际产业联动网络的演化
6.4.4 联动各阶段的关键因素
6.5 四种联动引致模式的比较
6.6 本章小结
7 区际产业联动的调控措施研究
7.1 区际产业联动的调控目标和主体
7.2 区际产业联动的调控关键点
7.2.1 区际产业联动的引致
7.2.2 产业联动网络的生成
7.2.3 联动网络的升级
7.3 不同联动模式的调控措施
7.3.1 产业转移联动模式的调控措施
7.3.2 总部一生产基地联动模式的调控措施
7.3.3 区域共建产业园联动模式的调控措施
7.3.4 供应商伙伴关系联动模式的调控措施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