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第一次说“不”,该如何看待?小孩子会不会有心理危机?当孩子问道“人会不会死”一类的问题时,该有什么样的反应,又该如何应对?作者滕朝阳十分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在《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中给出了有说服力的答案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 |
分类 | |
作者 | 滕朝阳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孩子第一次说“不”,该如何看待?小孩子会不会有心理危机?当孩子问道“人会不会死”一类的问题时,该有什么样的反应,又该如何应对?作者滕朝阳十分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在《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中给出了有说服力的答案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内容推荐 如果说,十年如一日关注孩子成长的父亲已属少见,那么,把十年育儿心得记录下来的父亲更属罕见。《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的作者滕朝阳从个人实践出发,对影响孩子成长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揭示健全教育、健康成长的事实真相和一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不如说是一对父子共同成长的心灵史。 作者认为,现在家庭教育最缺乏的是健全的教育,而健全的教育就要有健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体。前者要求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夯实孩子的根基;后者要求父母同时到位,和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家庭伦理意义上的父母并不难,难的是成为合格的父母、成为孩子发自内心爱戴的父母,但从难到不难,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实现。 《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当孩子第一次说“不” 小孩子也有心理危机 “爸爸,人会不会死?” 小孩的理想可笑吗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秘密 你是不是孩子“最讨厌的人” 天生我孩必有用 既生之,则育之 城里有没有“留守儿童” 以孩子的校训为座右铭 男孩成长路上的父亲 穿新鞋,走新路 勤俭是不是一种美德 谁的幸福谁做主 一不小心便成分数的俘虏 从家长到奴隶 自居于主流之外的风险 拂去孩子心头的世俗灰尘 不要给孩子二度惩罚 好习惯比能力更重要 要让孩子学会输得起 成功的故事不过是一种传奇 表扬使人进步,批评使人进步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苦夏,苦夏,苦恼的暑假 洋快餐与网络游戏 学外语要从娃娃抓起 不可轻下“不会写作文”的断语 名著怎样进入孩子的视野 早恋?误人的恶谥! 性:不可不谈,不宜细谈 当班干部是一种历练 对老师要尊重,但不要崇拜 上课“讲小话”,后果很严重? 孩子起冲突,家长慎介入 牵手·放手 能飞多高多远,就让他飞多高多远 附:给一位高中生的信 后记:父母者,必学焉而后成 试读章节 当孩子第一次说“不”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知道小孩在3岁左右会有一个逆反期,但当孩子有一天突然进入这一时期,相信很多家长还是有点猝不及防,也不免有些烦恼。 我儿子在3岁时,有一段时间,无论大人说什么做什么,无论对他的脾胃还是不对他的脾胃,他一张嘴说的准是一个“不”字。刚开始,我还没有完全意识他已开始了书上所说的逆反,甚至恶作剧地想,他又没读过《中国可以说“不”》,怎么也会讲这样的时髦话呢?恍然大悟之后,才不得不佩服心理学上这一大发现。 听说,现在的孩子逆反也提前了,一两岁就有了逆反的迹象,父母要求干什么偏不干什么,父母不让干什么偏干什么。与心理学专家不完全相同的是,我不认为孩子说“不”仅仅是逆反。据我的观察,儿子说“不”的同时,另一个同样高频度使用的词是“我”。我想,这就不仅是为说“不”而说“不”,而是明白无误地向别人宣告,他已是一个有意识的“我”,“我”也可以说“不”,不再是父母或别人可以随意逗弄摆布的小东西了。从此,你就不能忽视这一个“我”的存在,因为这已是一个有思维能力的客观存在。 小孩开始说“不”,自然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不过,他说的是“不”而不是其他,可能更多地起源于模仿。再小心翼翼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能完全避免使用“不”。而且,仅仅为了孩子安全,家长大量地用否定句式使孩子免于危险,比如不要碰开水瓶、不准把玩具塞到鼻子里,实在也无可厚非。既然如此,孩子说“不”,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反映。做父母的天天说“不”,那么,当孩子形成了主观,便轮到他说“不”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尽管如此,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地说“不”,仿佛是成心和自己“对着干”,让做父母的不免有些心烦意乱。对这一时期的逆反,父母加以重视是必要的,尤其需要比从前更关注孩子。人家都懂得说“不”了,你还不引起足够的注意,他就要说更多的“不”了。不过,也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更没有必要以强制力去试图纠正。他要逆反,你偏不让逆反,结果他还是要逆反,总之实践将证明任何弹压都是徒劳的,且可能导致负面效应,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3岁左右的逆反,虽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也只是一个阶段性表现,过了一阵子,你就听不到孩子成天把“不”挂在嘴上,这情形,就像你很难记得孩子是在哪一天突然开始说“不”。 或许等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才能觉察到逆反的力量。在十二三岁或更大一些,孩子就进入了更高层面的逆反期。他们已不再停留于言语的反抗,而更多地以行动表达自己与父母不同的立场,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叛逆。但所谓叛逆,事实上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与自己思想行为不同的人的命名,在被命名者心中,或许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正统或正确。家长认为孩子叛逆,应该是孩子的言行脱离了自己所熟悉、所认同的轨道和范围,由此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而得出的结论。但如果赞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那么,孩子去追求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探寻别样生活的可能性,这样的叛逆就没有任何消极意义。 通常情况下,父母会以是否“听话”,作为判断孩子优劣的标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之类的苛求,自然已很不合时宜,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老话,若剔除其经验主义的保守性,也绝非全无价值。至少,不能把听父母的话,排除在好孩子的标准之外。未成年人的叛逆,若表现为一味与父母对抗,并以实际行动加以体现,因阅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往往会使他们陷入不可测、不可控的风险之中,比如离家出走。实际上,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说听话可以作为好孩子的一个标准,并不意味着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话语权。即便是一个3岁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做到,在决定与他有关的事务时倾听一下他的意见。父母带孩子买文具,自然应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尽管有时会买得不合适。就是家里换冰箱,也不妨问问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这样做会被证明不过是一种姿态,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家长手里,但即便是姿态,也具有实质意义。一个在家里能经常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的孩子,不大可能发生、积累与父母对立、对抗的情绪。 这当然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注入民主与平等的精神,但不少家长恐怕还是更喜欢家长制,一家之长的权威不可动摇。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12岁的女生,离家出走后身无分文地流落街头,好心人担心她的安全便报了警,于是这个女生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但她表示,父母经常打骂她,自己宁愿在街头流浪也不愿意回家,这次就算被接回家了,还会离家出走。事实上,她此前就离家出走过一次。这个可怜孩子的可怜遭遇,很容易使人想起“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赶来接她的父亲则说,女儿很不听话,有时会打骂。不听话就打骂,父母的话,就是这样需要暴力才能维护所谓的权威。这样的家,的确是不回也罢,但孩子又能到哪里去呢? 打骂孩子,即使是再有修养的父母,恐怕也难以做到零记录。但家长的暴力,绝不应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对渐通人事的孩子,即使做不到自觉禁止,家长也应慎用暴力。在逆反形成的生理规律的基础上,家长的暴力只会使孩子叛逆更频繁更激烈。不过,即使没有暴力的存在,孩子的叛逆依然可能频繁而激烈。如果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孩子安排一切,这等于无视孩子的主体性存在,必然招致孩子的强烈反抗。在这种时候,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的言说虽出自至诚,也不会得到孩子的理解。如果家长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在孩子都发现了你的错误仍要维持一贯正确的形象,那么和孩子的交流就不能正常展开。他会觉得和你无话可说,甚至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对你的不屑,而在你看来,这又是所谓叛逆。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适度的自由,那么他们就会像笼中的小鸟那样渴望外面的世界,当心智趋于成熟,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逃离你编织的樊笼。一言以蔽之,如果孩子感受了压迫,他们的叛逆也就开始了,这里用得上一句老话,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家庭应是释放压力的所在,而不应成为生成压力的地方。可以说,孩子有意识的叛逆,正是对家庭既有现实的不满。因此,正确的路径不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从家庭寻找并消除造成孩子叛逆的根源。我儿子从小在家里,对我和他妈妈都是直呼其名,我们不认为这是“大不敬”。而在我乡下老家,小孩子吵架喊对方父母的名字,则要算一种比较严重的侮辱和挑衅。儿子不叫我们爸爸妈妈,我们还是爸爸妈妈,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不服不行。但叫惯了,有时也会弄出一点小尴尬。有一次,我们带儿子和几位长辈聚餐,他也是脱口而出地叫我们的名字,弄得席间除了我们一家三口,都有点大惊失色。不过,我们并不因此加以纠正,也没有叮嘱他要注意场合。当然,如果这算民主平等,也只是民主平等的皮毛或氛围。其实,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应只有家长一种面目,成天端着长辈的架子,摆出父母的威严,时间长了,自己不但累,也会觉得无趣。父母可以也应该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说笑、娱乐、休闲。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角色转换的幅度就更大,恐怕得有一点甘当孩子学生的精神才行。 只有自由、民主与平等,才能孵化出独立。而逆反和叛逆,只是渴望独立的先声,并不是独立本身。遗憾的是,当孩子第一次说“不”,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逆反或叛逆的表象,却没能认出这是他们以强调自我登上人生舞台的第一次亮相,并以此为起点,一直把他们成长的渴望误读成离经叛道。 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