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琵琶行(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玉霞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玉霞,中国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获首届全国琵琶比赛二等奖。近年来,多次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等演出中反响强烈。

本书主要记录了吴玉霞在“成长与记忆”、“观察与思考”、“艺术与人文”方面的所思所想,表达了她对琵琶艺术的难解之情。

内容推荐

《我的琵琶行》是中央民族乐团首席琵琶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吴玉霞的最新力作,向你展示其对琵琶艺术的思考与实践。

全书包括琵琶缘、琵琶情、琵琶魂3部分,分别记录了吴玉霞在成长与记忆、观察与思考、艺术与人文方面的所思所想,表达了她对琵琶艺术的难解之情缘及做人、做事之准则。

目录

序言

琵琶缘

 一、自言自语/3

 二、少年剪影/5

 三、上海情结/8

 四、童趣/12

 五、弄堂里的开心事儿/15

 六、那个年代的“吃”/17

 七、聪明人不犯相同的错误/20

 八、上海小姑娘/22

 九、玩出来的同学情/24

 十、福利与购物券/27

 十一、那个年代的课程设置/29

 十二、共鸣/32

 十三、兴趣小组/34

 十四、苦中有乐/36

 十五、初识琵琶/39

 十六、一场小小的风波/42

 十七、为尼克松访华的专场演出 /44

 十八、第一把属于自己的琴/47

 十九、哺育我成长的少年宫/49

 二十、渡江拜师/52

 二十一、北上求学/54

 二十二、舞蹈学院音乐班/58

 二十三、感受大师的魅力/61

 二十四、榜样的力量/68

 二十五、探亲/71

 二十六、悲喜交织的“红灯牌”收音机/73

 二十七、怀念父亲/77

 二十八、母爱伟大/80

 二十九、温馨病房/83

琵琶情

 一、东瀛琵琶行/89

 二、中国音乐的魅力/95

 三、从“韩流”和“汉风”看东亚文化交流/98

 四、随李岚清出访俄罗斯/102

 五、弘扬井冈精神抒写人生精彩/104

 六、狮城的“丝弦随想”/107

 七、向前辈艺术家朴东生先生致敬/109

 八、琵琶声声传情缘/111

 九、职业的乐趣和艰辛/114

 十、站在令人陶醉的舞台上/115

 十一、两岸琵琶情/117

 十二、忙碌的得与失/120

 十三、人在旅途/122

 十四、飞雪迎春话心境/124

 十五、感受高铁/125

 十六、多了一份牵挂/127

 十七、《千秋颂》给我的自信与自强/130

 十八、态度决定高度/134

 十九、享受职业女性/138

 二十、女性应该学学这样的心态/144

 二十一、有感于孙晓云的《书法有法》/147

 二十二、团拜会联想/149

 二十三、“传化”精神/152

 二十四、《指尖上的舞蹈》再版手记/155

 二十五、政协提案背后的故事/157

琵琶魂

 一、弹拨乐器之王——琵琶/169

 二、中国弹拨乐器的魅力/173

 三、富有特色的琵琶锣鼓/176

 四、“应该跪着听”的曲子——阿炳的音乐 /183

 五、民乐宗师刘天华/188

 六、琵琶传递的春之旋律/196

 七、艺术的兼容并蓄/200

 八、用琵琶演绎外国名曲/205

 九、《瀛洲古调》简析/209

 十、把握民族与民间风格之神韵/215

 十一、《孔雀东南飞》的技法特色及语汇表达/220

 十二、对月抒怀的琵琶文曲/222

 十三、气势恢宏的琵琶武曲/227

 十四、关于琵琶琴弦的选择与使用/232

 十五、采撷生活的旋律/235

 十六、探讨比赛心得思考艺术审美/240

 十七、文化精神的培育需要行动和自觉/243

 十八、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文化自信/246

附录

 附一 珠落玉盘为霞满天——浅析吴玉霞的成功历程朴东生/255

 附二 一弹琵琶动四方——吴玉霞琵琶音乐会杂感乔建中/261

 附三 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著名琵琶演奏家、全国政协委员吴玉霞的人生轨迹姝明/265

 附四 曲谱《律动》/274

 附五 曲谱《风戏柳》/282

后记/292

试读章节

六、那个年代的“吃”

从小我就喜欢家里来客人,一是来了客人会很热闹,二是来客人我们会有好吃的。不管是客人带来的还是爸妈招待的,我们总是少不了跟着一起“享受”。

虽然来了客人我们这些小朋友只能在小桌上吃饭,但是,很自由。首先爸妈会破掉吃饭时“不许讲话”的规矩。另外,我们也可以抢着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吃。

南方人,一年四季习惯吃米饭。让主食翻花样变化着吃也是常事,只是很需要功夫。平时妈妈上班没有时间,只有在星期天休息日的时候才能做到。记得有一次,外婆为了改善伙食,给我们做肉包子。包子确实好久没有品尝了,我们被那新鲜的菜香、肉味,深深吸引。外婆不停地蒸包子,一屉、两屉、三屉、四屉,我们几个孩子不断地吃着数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谁料到,我一个女孩子居然吃了八个。当我兴奋地告诉外婆时,把她老人家着实吓了一大跳。那天,全家并没有为改善生活的“美味”而高兴,大人们则提心吊胆,担心我们几个小孩是否会撑着了。

小时候,我们吃西瓜,好像几乎很少买完整的。印象中那时我们周围普遍去买“西瓜瓤”,即各种品种的西瓜混合在一起。卖瓜的地方离我们家有一段距离,我们经常结伴儿一起去排队买西瓜。那时的钱很顶用,5分钱可以买一大锅,瓜瓤有粉红的、黄色的,我们还经常研究哪种颜色的西瓜甜。一次,我们在聊天中发现有人在嗑瓜子,我们才知道西瓜子晒干了可以炒着吃,西瓜皮可以腌制咸菜,紧贴瓜皮的白色部分还可以炒菜吃。可当时流行“解放瓜”的瓜子实在太小了。不过,我们还是尝试了——在炒西瓜子儿的同时放了一点糖,结果既满足了我们的“馋”,又得到了大人们的“夸奖”。

爆米花,我们家是一两个星期爆一次。每次听到弄堂里那个推着小车的师傅喊着“爆炒米花啦”的时候,我们就拿着早早准备好的米和一勺油,还有几粒糖精片飞速跑出去,有时稍去得晚一点,排队等一个小时都是经常的事。记得那时候,除了爆大米,还有玉米、年糕片、白薯干和蚕豆等。

我爸我妈,文化程度不高。我爸好像读过一点私塾,字儿写得很不错,也挺能拽的。我妈是通过“扫盲”运动开始进入文化学习的。记得我妈妈当时学习是很努力的,经常回来干完家务,安顿好我们几个,她就开始“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试的时候分数还不低呢。

人的生存环境、命运会有天地之别,但我以为,倘若你善于积累、发现、挖掘,忽略身边那些个不足挂齿的区区小事,不仅能促使自己发奋进取,更可以使你变得聪明、智慧,这可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父母为孩子创下的“天地”固然重要,然而父母留给孩子们的“言传身教”更是难能可贵,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妈妈总说,家务活儿是女孩子的本领,可以会了不做,不能不会而不做。

我很小就会上菜场买菜了,不过,那时买菜内容很简单,基本上是直来直去,那几个熟悉的摊主都快认识我了,有时多余的菜还送我一点,比如菜叶子,叫我带回家拿盐捺一下拌着吃,或者腌一下当咸菜。

上海人喜欢吃泡饭,特别是菜泡饭,那是很香的。我们家经常爱做菜饭,这样吃既有菜也有饭。将青菜先拿油煸一下,然后将切好的咸肉和米放进锅里,再放一些盐和味精,水要比正常的白米饭略多一点点,开锅后焖的时候一定要拿微火。吃的时候一定要放一勺猪油,那鲜美的味道好极了,令人垂涎三尺。

记得那时家里没有泡饭的时候,我们会去离我家很近的弄堂口小铺买早点,大饼、油条、粢饭和粢饭糕,我很喜欢吃粢饭,因为它很特别而且便宜,好像是一毛钱买一团,在现场用焖好的米饭将油条裹在里面捏成球形直接吃,好吃又容易饱。粢饭糕也是很好吃的,因为是放在油里炸,所以特别香。粢饭糕会贵一点,吃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弄一手油,因此不常吃。我还爱吃当时的软大饼,味道也很特别,有一点点甜。我妈妈习惯做水水瀵蛋给我们吃,水里放一点糖很特别。我爸爸喜欢吃煎鸡蛋,每次他生病了,我妈妈总要慰劳慰劳他。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就跟着沾光。我外婆则喜欢将新鲜的鸡蛋打在水杯里,拿滚烫的开水冲着喝,老人家每天如此,身体特别棒。

记得那时我舅舅常从老家给我们带鸡蛋,还有鸡、肉、咸鱼。我姨妈也时常给我们带农副产品,我家经常是满满的一铁桶,很快就被我们这几个小家伙吃光了。我妈妈总说米汤有营养,经常在做饭的时候多放水,等开锅后,将米汤倒出来,让我们喝,有时我偷偷放点糖,第一次还放错了,将盐当成了糖,害得我不敢说,直接跑厨房倒掉了。后来我知道我家买的糖是红色的。(那个时候红砂糖便宜,绵白糖贵,而且绵白糖属于计划指标,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凭票供应)。

上海的青菜特别好吃,又嫩又新鲜,我家有两个特大的碗,类似饭锅那么大,上面一个印着“自力更生”、另一个印着“奋发图强”。我家人口多。按照恩格尔系数,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比例就越大。正是这样,我们几乎每天都是一大碗青菜,很少搭配一点别的荤菜,即便是搭配也是买一些便宜的猪内脏,记得那个年代的人们好像都是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来勉励、鞭策自己的。

那个年代是简洁的,一切都是那样地朴实自然。P17-19

序言

大约已经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我曾为“文革”以后学院复课首批民乐系老学生吴玉霞的独奏音乐会节目册写过一个简短前言,那时她已经是在乐坛相当活跃,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琵琶演奏家了。她担任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受到听众欢迎,同行称赏。

时间流逝很快。最近玉霞找我,希望我还能为她即将问世的一本综合文集再写几句话。我粗粗浏览文集内容,令我惊喜的是她的专业活动又有了不少新的扩展。例如音乐会演出十分频繁并国内外兼顾,去了许多新的地方;又例如演出搭配讲学,录制不少专辑音带、唱片、光盘;她还积极参与了新乐曲创作,进入改编行列。她同时又着力发挥文笔才能,并以各种方式推展琵琶这一乐器专业技艺。显然,眼下的这一本新的“文集”应便也是明显例证。当然,掌握、增添给予对象手段愈多,对社会影响自然也就更大。她还参与了可能的教学活动,帮助学院培养年轻后辈;也还继续参与并继续获得新的国家级演奏比赛奖项等。

吴玉霞告诉我说这些也都是属于她个人的《琵琶行》。我想,她即将问世的文集将会较充分展示有关上述内容,会比我以上所简述的三言两语要清晰、丰富得多。

我希望她的这本带着岁月流动痕迹的文集能获得喜爱她弹奏的更多听众的喜爱,希望她的这本文集也能像她弹奏的音乐那样受到更多听众的欢迎。

后记

《我的琵琶行》文稿雏形,始于2003年。当时大家都在为非典时期的“恐慌”而躲在家里休息,而我却收获了6万多字的随笔和一本曲谱《儿童趣味琵琶曲集》(2004年3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稿第一部分“琵琶缘”的首位读者,是我的婆婆茅金丽女士,她看后给了我充分的鼓励和有益的建议。之后,也就萌生了我续写的热情……

今年2010年8月28日,我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虽然每年都会有若干场个人的音乐会,但像1994年10月曾经举办的《千秋颂》独奏会之规模还是不常有的,也是我至今最为满意和难忘的专场演出。此次作为庆祝中央民族乐团50华诞活动之一、作为列入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支助项目的个人独奏会,如何区别于以往的专场,是本场音乐会考虑较多的问题,沿袭惯例定位于“请了多少位作曲家写曲”?还是“推出了多少新作品”?……很是进行了一番斟酌。

即将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的《玉鸣东方——吴玉霞琵琶独奏音乐会》上,我将精选若干首琵琶独奏、重奏、协奏作品与中央民族乐团管弦乐队共同演绎琵琶经典。与此同时,还将系列推出《我的琵琶行》一书(附个人作品集)、《指尖上的舞蹈——琵琶技术技巧练习38首》、《珠落玉盘——吴玉霞琵琶名曲赏析现场实录DVD》、《玉鸣东方——吴玉霞琵琶独奏专辑CD》等,力求多方位地展现自己对琵琶艺术及其审美理念的思考与实践。这也是催生《我的琵琶行》一书的缘由。

《我的琵琶行》共有三部分:《琵琶缘》、《琵琶情》、《琵琶魂》,分别记录了我在“成长与记忆”、“观察与思考”、“艺术与人文”方面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我对琵琶艺术的难解之情缘及做人、做事之准则。

感谢多年来培育我的祖国和父母、师长、同行及乐迷朋友;感谢长期以来使我保持平和心态并不懈追求的家庭教育和温馨氛围;感谢为《我的琵琶行》作序赠言的前辈艺术家吴祖强先生;感谢为我挥毫题写书名的书法家孙晓云女士;感谢为此付出心血的所有朋友们!

没有刘幸偕同学的举荐,没有“美丽一珠”(我的博客名)与网友们的互动与交流,没有大家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我的琵琶行》的问世。

在“四个一批”人才学习研讨班学习期间,作家王宏甲和书法家孙晓云、芭蕾舞蹈家冯英、表演艺术家奚美娟等,为我撰稿、出书劳神费力之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衷心感谢大家的关爱和指点,你们所给予我的点点滴滴,都成为我最终得以完成此书的动力。我将永远铭记。

吴玉霞

2010年7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