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提供的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父母早逝,家贫无依,后过继给侨居常熟的浙江永嘉黄姓老翁,虽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
《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又名《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藏浙江省博物馆;后部分纵33厘米,横636.9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是作者晚年归隐富春江后所画。
在绘画形式上,《富春山居图》以手卷的形式,构织了一幅江山绵邈,峰峦耸秀,林木扶疏,羽客高士徜徉憩息,房舍屋宇错落其间的优美画卷。作品构图以平远为主,兼及深远,使得平淡的静物有了幽深的感觉,聚散有致、高低起伏的山峦与曲折绵延的坡岸远山,又使画面充满了空间的变化,而局部的山石分割与丛林树木的高低穿插,让画面的细节丰富而多样了起来,具有教科书价值,是学习传统山水画的最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