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笼罩玄庄农民命运,融五十年心血构思,集毕生人生体验,倾注一腔真挚情愫,抒写农耕之家亲情与苦乐,演绎民间乡里人生悲剧。
张曰凯的长篇小说《悠悠玄庄》是一部重在以传统笔法,全方位地展示鲁西北20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近50年农村社会生活斑驳陆离的长篇画卷。在艺术成熟地描写中国农民生活、农民性格、农民命运,也即是描写以农民为代表的中国人的生活、性格及命运的长篇小说中,于今又多了一部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悠悠玄庄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曰凯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统文化笼罩玄庄农民命运,融五十年心血构思,集毕生人生体验,倾注一腔真挚情愫,抒写农耕之家亲情与苦乐,演绎民间乡里人生悲剧。 张曰凯的长篇小说《悠悠玄庄》是一部重在以传统笔法,全方位地展示鲁西北20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近50年农村社会生活斑驳陆离的长篇画卷。在艺术成熟地描写中国农民生活、农民性格、农民命运,也即是描写以农民为代表的中国人的生活、性格及命运的长篇小说中,于今又多了一部力作。 内容推荐 《悠悠玄庄》是张曰凯先生酝酿数十年,五年写作,四易其稿,精心结撰的中国农民半个世纪悲剧命运的长篇画卷。结构大开大阖,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素凝练,渗透民族文化底蕴。彰显山东地域特色,诚属当下农村题材长篇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悠悠玄庄》是一部展示鲁西北平原半个世纪历史变迁,农民命运的长篇画卷。作品以一个中等农耕之家为中心,涉猎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描绘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状态,以及赵家三代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历程,演绎了一幕幕牵动肺腑的人生悲剧。主人公赵太世积德行善,收贫家女为养女,但他又是宗法伦理关系的维护者,一手制造了扼杀孙子赵宝成和养女宝雁纯贞恋情的悲剧。二儿子赵安禄抗击军阀征粮,率领一支农民抗日武装队伍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悲壮的战歌。梆子戏名角石榴红等七个女人命途多舛,在漫漫长夜里忍受着人性的摧残,面对人生征途上的罹难挣扎呼号!而最终赵家父子同日而亡,酿成玄庄惊天震地的大悲剧。大儿子赵安福终身务农,劳累致疾,为农丧身。赵太世恪守宗法伦理关系达到了毁灭人间亲情的冷酷程度,他在“礼”与“情”的激烈矛盾中为“礼”殉难。只有赵家的第三代人赵宝成挣脱封建包办婚姻的枷锁,迎着共和国诞生的曙光,走向新生。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感人的生活细节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朴素本色的生活化语言,以及斑斓多彩的鲁北民俗风情,构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把读者带入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 目录 序:追求真实 追求朴素 追求古典意蕴 冯立三 引子 第一章 宝成丢了 第二章 宝雁来了 第三章 哇儿哇儿二 第四章 香椿园 半个太阳 第五章 鲁氏三姊妹打醮 第六章 八月十五月儿圆 第七章 大祸临头 第八章 红枪会大战奉军阀 第九章 比翼鸟 第十章 二月二龙抬头 第十一章 如一声惊雷 一声霹雳 第十二章 月亮升起来了 第十三章 麦熟一晌 紫花苜蓿 第十四章 西大洼 第十五章 贞节牌坊 兄妹怄气 第十六章 铡刀留人 第十七章 四女仙姑的故事 第十八章 近在咫尺 远在天涯 第十九章 雁儿飞了 第二十章 命里姻缘 第二十一章 洞房泪烛夜 第二十二章 唢呐声声大年夜 第二十三章 “俺不要媳妇” 第二十四章 夜奔 第二十五章 祈雨 棉花谣 第二十六章 花格布 土地庙里风波 第二十七章 地摊戏《豆汁记》 第二十八章 劫难 第二十九章 “逼上梁山” 第三十章 窝棚恋情 第三十一章 深夜侦探 第三十二章 家规家训 第三十三章 英雄还乡 第三十四章 高山流水 知音难遇 第三十五章 德州沦陷 玄庄起兵 第三十六章 奇袭日军货船 第三十七章 他扬鞭策马 第三十八章 封锁沟双下跪 第三十九章 教堂钟声 第四十章 血泪仇 第四十一章 他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第四十二章 莲花落《八路军来到大门庭》 第四十三章 梭子飞起来 什么都忘了 第四十四章 玄庄的奇观异景 第四十五章 十年隐情 第四十六章 “夫妻”识字 第四十七章 他为农丧命 第四十八章 他为“礼”殉难 雾灵山夜话——跋 试读章节 安福家里的正坐在西里间屋炕上曜曜地哭泣,郑氏也陪着掉泪。赵安福、赵安禄哥儿俩一前一后踏进门来,安禄说:“爹,找遍了庙会,不见宝成的影子。”安福拿个小板凳坐下,垂下头,直“唉、唉”地叹气。 赵太世吐出一口烟雾,说:“估摸着,要是乡邻们看到早送回来了;要是拐子抱走了,还不到半天工夫,出不去五十里地。安禄,你去找武秀才赵占魁,求他把红枪会的人撒出去,方圆五十里以里,一村—镇地挨着找,后晌。咱白馍馍炖猪肉犒劳红枪会的人,有见着送信儿的,咱给赏钱,卖宅子卖地也得把宝成找回来!” 安禄答应了一声就出门了。安福听到里间屋里有唏嘘之声,就朝里间屋嚷道:“就知道哭!这么大个人了,连孩子也看不住,还有脸哭!” 里间屋里的哭声渐渐弱下来,赵太世磕掉烟灰放下烟袋,说:“都出来,上香,摆供。” 一家人又都忙着朝拜神灵的事务。赵太世换了一件青色长袍,戴一顶道冠,赵安福也整整衣裤,摆好香炉,点上三炷香。女人们忙着摆供品。 庙会上,宝成正专心看那红红绿绿的风车,耳边又传来一阵锣鼓声,随着锣鼓声有人喊叫:“快来瞧哪,快来看,毛猴人猴真稀罕。”宝成循着声音走过去,那里围了一圈人,他从人缝里钻进去,只见一个小毛猴在场子里翻跟头,又爬上一根高杆,在高杆上头朝下荡来荡去,弄出各种怪相,引得众人一阵阵哄笑,宝成也跟着笑。接着,耍猴人又喊:“伙计。”敲锣人应一声:“哎。”耍猴人说:“把咱那宝贝人猴请出来,给老少爷们作揖鞠躬。”敲锣人应道:“好嘞,赌好吧。”说着,“哐哐哐”敲起锣来。 一个人面兽身的“人猴”出场了,脸面白白净净,看上去八九岁的样子,浑身长满褐色的长毛。他向众人做了作揖鞠躬的姿势,然后就呆呆地站着,口里哑哑有声,两眼流下一串串泪珠,并不作什么表演。宝成纳闷,这是人呢,还是猴呢?旁边一位老人说:“可怜的孩子,让人残害了。”宝成问:“老爷爷,他是人吗?”老人说:“两年前,他和你一样是个六七岁的孩子,拐子拐走了,又卖给耍猴的。耍猴的在那孩子身上拉开一道道血口子,粘贴上猴皮,又割掉了他的舌头。”宝成听了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惊呆了,不免心中伤感。老人嘱咐说:“孩子,你的大人呢?快找你大人去吧。”宝成这时候才想起了娘,忙钻出人群,喊:“娘,娘。” 宝成正要走开,一个花子拦在他面前,那花子拉头上一刀,鲜血甩在宝成身上,叫道:“爷爷奶奶,行行好吧。”宝成吓得哭了。一个汉子衣衫褴褛,手里摇着一个拨浪鼓走过来,弯下腰,说:“拨浪鼓,好玩吧,给。”宝成眼睛一亮,又迟疑地向后躲了两步。那汉子笑嘻嘻地说:“孩子,不怕,俺领你找你娘去。”说着就把拨浪鼓递到宝成手里,一把抱起宝成,急急地往人群里钻。宝成渐渐觉得不对劲,又放声哭了。那汉子紧紧抱住宝成,东闯西颠,一口气跑到了戏台底下…… 赵家堂屋里香烟缭绕,肃穆寂静。一家人都屏住气,无一人出声。赵太世领全家人朝北方齐跪在八仙桌前,口里念念有词:“玄武爷在上,弟子赵太世叩头。”家人各个报出自己的姓名、姓氏:赵安福、赵郑氏、赵鲁氏、赵奚氏。齐刷刷磕了一个头。接着,赵太世又领头念道:“孙赵宝成不幸丢失,求玄武爷保佑……” 赵家一家人的祷告未了,天井里传来一声尖厉的哭叫:“奶奶,娘,娘……”冲破了肃穆神秘的气氛。 先是安福家里的和郑氏急步走出屋,接着安禄家里的、赵安福、赵太世也一齐走出来,只见活生生的宝成站在眼前。安福家里的伸开双臂,一把把宝成搂在怀里,泪水就下来了,哭道:“俺的孩子!你可回来了!”又不住地亲吻宝成的脸蛋,一连声地叫着:“成儿,成儿。”宝成也哭个不住。郑氏忙凑到宝成身前,拉着宝成的手,边掉泪,边不住地说:“成儿,成儿,可想死奶奶了!”安禄家里的说:“俺就知道,宝成命大,有玄武爷保佑着哩!”又说:“这是咋的了?孩子回来是喜事,咋的都哭起来了呢!”赵安福微微笑着说:“回来就好,都快进屋吧。”安福家里的、郑氏这才止住哭,只是宝成仍抽抽搭搭的。 赵太世心里也乐了,但仍一脸的严肃。他抚摸着宝成的头,说:“宝成,是谁把你送回来的?”一句话提醒了大家,都又追着问:“成儿,你是咋的回来的呢?”宝成回过头,指指影壁墙那边,说:“姐姐,姐姐把俺送回来的。”人们的目光朝影壁墙那边看去,这才注意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闺女站在二门外,腼腼腆腆往天井里看。 郑氏、安福家里的忙走过去,说:“闺女,快家来吧!” 那小闺女仍腼腼腆腆低下头,说了句:“俺回家了!”扭头跑出了大门。 赵太世忙问:“这是谁家的闺女?”安福家里的说:“这是冯二行的外孙女,叫菊个儿,家在高集,宝成住在他桃个儿姨家的时候,常逗着宝成玩。兴许到她姥娘家来看戏了。”众人这才众星捧月似的簇拥着宝成走进堂屋里。 宝成偎在娘怀里仍抽泣不止,断断续续说:“拐子……拐子……”哭了一阵子,渐渐昏昏沉沉睡下。P6-8 序言 张曰凯的长篇小说《悠悠玄庄》是一部重在以传统笔法,全方位地展示鲁西北20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近50年农村社会生活斑驳陆离的长篇画卷。在艺术成熟地描写中国农民生活、农民性格、农民命运,也即是描写以农民为代表的中国人的生活、性格及命运的长篇小说中,于今又多了一部力作。注重民族生活,注重民族语言,追求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达到水乳交融的民族化程度,在曰凯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贯穿全部创作过程的始终如一的信念。这使《悠悠玄庄》个性鲜明而独具艺术光彩,更显出了中国小说的典型特点。 时至今日,中国人不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已经睁开眼睛看世界。国家富强了,文学繁荣了,但影响一代人心、影响一代文风、影响一代文学的作品,几何? 我认为,我们模仿西方现代派的成绩有可能被人为夸大了。同样,我们坚持民族化,创造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制造的中国当代小说的成就也有可能被人为淡化了。诺贝尔文学奖不理睬我们,未必真是什么民族歧视,倒有可能是人家真不欣赏那些不土不洋、不伦不类的东西。 曰凯的文学民族自觉弥漫于他小说中的所有章节和细节,流淌于字里行间。现在还有多少作家为了写一部小说,而一连数年,年年回山东去考察农民生活、农村文化,考察农村历史沿革和活在农民口头上的语言?还有多少人一遍一遍研读《金瓶梅》《红楼梦》,向它们虚心请教如何体察生活、体验人物、结构人物关系,捕捉人间那些最真切、最生动、最传神、最能折射人的内心世界的,既在语法之中,似乎又在语法之外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人物语言? 曰凯以他的《悠悠玄庄》的民族化、生活化、个性化,得以与中国古典文学沟通,与中国农民生活及心理沟通,与时下反映农村生活、农民问题的优秀小说沟通,我认为它有资格列入当下的优秀长篇之列。 《悠悠玄庄》是个悲剧结构。 一面是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朴实、勇敢、好公益、重教育、睦邻居的传统美德,令人心驰神往,发思古之幽情。 一面是小农经济与儒家思想本身内在矛盾所导致的严酷的家长制,将“礼”置于生命之上的昏聩,扼杀人性的残忍、愚昧、狭隘。 一面是勤劳致富、和睦相处、重道重教的小康之家,一面是各有心事、各有不幸,悲剧气氛阵阵袭来,笼罩全篇。 赵太世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家长形象。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矛盾在他身上体现得强烈而鲜明,他之死,可以视为“为礼殉难”。 “白描”是中国小说的基本艺术描写手段,它使中国小说比西方小说更凝练、干净,更便于欣赏和利于记忆。它注重人物语言和人物行动的刻画。赵太世收留宝雁显得多么仁义,但一句惊天动地的“俺不能倒行孝”,又使他的形象显得多么不近人情!这是小说提炼人物语言的一个范例——仅仅6个字便活脱脱写出一个宁牺牲亲情和自己的仁爱形象也要维持“礼”之规矩的一个老一代农民、老一代家长形象的重要侧面。这个人物不乏偏激,但惟其如此,“礼”的反人性——鲁迅甚至以“杀人”论断之——的一面,才获得更鲜明的表现。 曰凯敢于把事物推向极致的描写,显示了一种文学创造者的气魄。 赵安福作为劳动之力与美的化身,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他“龙口夺粮”,在风雨浪涛中肩负重载、踏水而来的劳动者的高大伟岸形象,是有关劳动和劳动者描写的最动人的文字: “大水已流到脚下,大水已经流进棒子地。” “赵安福仍坚持着掰棒子槌,不动声色,片刻不停……此刻,他胸中似万马奔腾,又似万箭穿心!哪能抛下自个儿命脉的产儿?哪能丢下自个儿辛劳的果实?他要和大水争个高低,他要水中夺粮……” “赵安福肩扛着鼓鼓的麻袋站立在水中,一步一步向前挪动。” 描写劳动人民却不写劳动而专注于围绕劳动写思想、写政治、写爱情,是过去创作中常犯的毛病。曰凯熟悉劳动又是热爱农民的,故能写出这样的劳动诗篇。 在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里,小说节奏错落、交叉呼应地写了7个女人不同的坎坷命运,几乎可以构成中国劳动妇女系列群像了,写得色彩斑斓、感人殊深。悲苦、怨仇、钟情、孤寂、忍辱负重,生离死别,幸福的希冀,痛苦的压抑,以短暂的人性张扬换取死亦不悔的气度,种种描写,很见才情。无论是否与己相关,凡有过失、灾难、不幸,她们都自怨自责,这种与西方宗教“原罪说”相似的“红颜祸水”的刻画,有其独到的深刻性。 在《悠悠玄庄》中,赵宝成与宝雁的感情——友情和爱情交织的朦胧状的边缘感情是一种思想容量大、色彩丰富的特殊感情形态。在这个友情和爱情交织的朦胧状的边缘感情里,其悲剧性自有它的动人处,但曰凯在描写的过程中,也有因受《红楼梦》熏陶过甚,而稍觉勉强处。好在曰凯敏于捕捉,善于勾勒,不过若在人物及场景描写的细微处多作斟酌,必将更上层楼。 作家创作以对生活有所发现为前提,不以图解他人思想为能事。曰凯不再强迫自己通过故事表现命运,通过命运表现规律,而经由独立的学习、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调查、独立的判断、独立的书写,而成独立的创作,这一创作道路,十分值得肯定。号称创作而没有独立性做支撑,岂非咄咄怪事,哪里会有真正的成就可言?小说当然不必照相式的自然主义地反映生活,但尤其不能把超越历史可能性的新的现实及历史的构想当成艺术想象的成功范例。 真实地表现中国山东鲁西北农民的生活、心理和自然的生活流程,熟练地驾驭文字以自由展示农民各种生活情态的文学才情,这是曰凯的天职和福分。至于得出怎样的政治结论和历史趋势,概非所计,应该是什么结论就是什么结论,这叫人民创造历史,作家描写历史。追求真实,追求朴素,追求古典意蕴,可以引导曰凯走向更大的成功。 后记 2010年6月20日,我与著名文学评论家、原《小说选刊》主编冯立三先生同上雾灵山,到中国作家协会雾灵山创作之家避暑休养。那一天早晨,中国作协老干部在机关楼前已坐上大轿车,还不见立三来,我有些焦急,站在路边,望断土城路。一会儿,立三拉着行李包拄着拐杖姗姗来了,我忙去接迎。 大轿车驶上京承高速路,一路上同仁们叙旧话新,三个多小时的路程不知不觉间就到了目的地。抬头望,半山腰间绿树葱郁,一座座红色小楼隐没在丛林中,鲜艳夺目。人们都为这样优美的环境赞叹不已。 我与立三事先有约,我带来长篇小说((悠悠玄庄》二稿修改,请立三批阅作艺术指导,他看一章我改一章。于是在短短的十日里我们俩形影不离,相辅而行,每晚同坐在小红楼下绿树丛中石凳上畅谈,静听立三的小说评语,切磋创作。 当日下午我把小说前三章交给立三,第二天晚上,月光下石凳上,立三便赋诗一首: 雾灵山庄觅清凉, 日凯带来大文章。 夜色沉沉扑进窗, 半夜激赏前三章。 五年敷衍鲁西北, 娓娓道来说故乡。 身世凄凉心犹热, 美哉宝雁小姑娘。 立三笑道,小说可读,可圈可点,情节引人。写实手法,写得真切,但少灵气。你看一些大师的作品,充溢着灵气。我赧然说,咱的作品哪能和大师相比。我低头思忖,灵气者,作者天赋也,我无这方面的天赋也难为之。和立三商榷,只有在细节上下功夫,以细节感人抓人,凸现人物性格。第一章“宝成丢了”,就加重了宝成跟随娘逛庙会被拐子拐走的细节描写。玄武庙里的神威香火气氛,耍猴场上骇人听闻的“人猴”故事,都深深震撼着这个幼小的心灵。第二章“宝雁来了”,立三说,宝雁原为贫家女,赵家收为养女,与宝成青梅竹马,渐渐萌生了纯贞恋情,这是自然的。她的出场至关重要,一定要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与宝成初次相见要进发出火花。我当时听了此话,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于是写宝雁瘦弱的身架和质朴美丽的神态,写她目中的赵家,写她和宝成的目光骤然碰在一起那一刹那间的火花,写他们天真烂漫玩弹玻璃球的情景等等。 第三日晚上,月亮从东山顶上升起的时候,我们又坐在小石凳上夜话小说,有几位同事也来助兴。第四章“香椿园半个太阳”,前半部分写赵家二儿子赵安禄和他媳妇安禄家里的看守香椿园,在小草屋里过了一段小日子。立三说,旧式农民婚姻是先结婚后恋爱,大家庭里的青年男女又往往受到约束。这一章要细细描绘这对青年夫妇离开大家庭后在小草屋里无拘无束的夫妻生活,包括性生活,要写出人性人情味。就像小说里写的,当左邻右合嘲讽他们的时候,安禄家里的说:“自在不自在是俺两口子的事,也用不着东家西家的操这份心。”这就是一个有独特性格的农妇。这一章也为后面的章节赵安禄当兵出走,安禄家里的寂寞难耐,偶有外遇,最后夫妻团聚,埋下伏笔,前后照应。 接下来几天里,白天外出游雾灵山、游承德避暑山庄、游清东陵,立三夜读我的小说,便有了小说批阅,小说评点。小说评点是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主要批评形式,立三承袭这一批评形式,在我的小说书稿里字里行间有眉批、侧批、章前批、章后批,密密麻麻,龙飞凤舞,煞是好看!这些评语包含着立三对作品的艺术分析、美学概括和哲学观点,显示了一个小说鉴赏家、小说批评家对美学艺术内在规律的真知灼见。 第十三章“麦熟一晌紫花苜蓿”,前半章写赵家父子拔麦劳动,写这个农耕之家生活中的矛盾以及在劳动中化解矛盾,呈现亲情,达到家庭和谐的生存状态。立三逐段作了批语。 如写劳动场面:“满天星花赵太世与儿子赵安福下了麦田,赵安福拔两垄麦,腰弯得像一张弓,脖梗向前伸着,又似觅食的一只鹅,两手伸出去搂住一把麦,‘唰唰唰’倒下一大截。赵太世拔一垄麦,他的主要任务是打麦要子捆麦个儿……他两手抓住麦个儿一下子戳起来,像是把怀抱的孩子礅在地上,于是麦田里就像站立着一个个小人儿。” 立三批曰:“这才有劳动的诗意!” 小说写到赵家父子拔麦回来,堂屋里弥漫着柴烟和热气,女人们忙着做饭。当儿子赵安福见饭桌上的饭菜不合自己的口味,立时火冒三丈,打骂妻子安福家里的,赵家闹了一场饥荒。然而,安福家里的一声不吭,跑到麦田里捡麦穗。而后赵安福又推起独轮车到麦田里装运麦个儿,与妻子同劳动,两人一递一接,配合默契。“安福家里的说:‘大晌午头上就赶来,看你热的,歇了晌再来也不迟啊!’赵安福‘哼’一声,说:‘俺估摸着你来麦地了,快回家吃饭吧,干粮娘熥在锅里了。’安福家里的低头抿嘴一笑。她眼睁睁看着男人弓起腰,跷起臀部,两臂架起车把,猛一用劲,独轮车启动了……不觉心里酸楚楚的。”夫妻心心相印,家庭又复为和谐。 立三批曰:“麦收时节突出劳动的美和生活和谐,写矛盾是为了衬托这个农耕之家的亲情和生活美,好!劳动是亲情的粘合剂,是化解矛盾的力量而不是相反——这是哲学上讲的,写出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的人生哲学。” 小说里写到安福家里的在麦田捡麦穗“撇着两只小脚”。 立三批曰:“这里写的小脚就变美了,而不是冯骥才式的对小脚的描写——那是毫无美感的。事物浸透了人的劳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时才会美,这就叫‘美是生活’”。 第十七章“四女仙姑的故事”,写宝成、宝雁兄妹到西大洼割草,遇大雨到四女寺庙里避雨。雨中两人互相体贴照顾,天黑以后宝成染疾,宝雁背宝成回家。 立三章后批曰:“总的印象,主题是宝成、宝雁兄妹割草,借以显示不同身份的人物之间相通的情感,试图写出介于友情、亲情、朦胧的少年爱情之间的那种特殊感情状态。构思设想不错,劳动和兄妹情是两大亮点,机会要抓住不放,细腻开掘,将生活文学化,将想象文学化。” 第十八章“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此章原题为“宝成梦游悬崖”,立三说,此题让人恍惚,不明朗,后改此题。)此章写宝成回家后病卧在炕,愈来愈重,发展为伤寒。宝雁日夜守在炕边服侍。一家之主宝成的爷爷赵太世请来道士诊病,道士嘱咐:“病人屋里,女人不得冲犯。”一句话击碎了宝雁的心肺,兄妹俩近在咫尺,远在天涯,宝雁抑郁在心,也病倒了。 小说写到宝雁守在宝成身边的心理,她想起大雨中宝成哥摘下草帽给她戴上避雨,莫不是宝成哥让雨水淋的真的着凉了?她后悔千不该万不该戴了那顶草帽! 立三侧批曰:“宝雁这段心理刻画真实、细致。引进草帽细节尤好!渗透兄妹情谊的草帽啊!” 小说写到宝成的奶奶郑氏对守在炕边的宝雁说:“好孩子,你也披件衣裳,坐杌子上趴一会儿吧。” 立三侧批曰:“这种语言确是农村老奶奶的语言,朴素,慈祥。” 小说写到天蒙蒙亮,赵太世吩咐儿子赵安福到玄武庙里请一清道人来给宝成诊病。“赵安福不吭不语,走出屋门,迎面雾气重重。” 立三于“迎面雾气重重”处眉批曰:“这六个字写得漂亮。” 小说写到一清道人来到赵家,赵太世对道人说:“小孙宝成夜来到西大洼砍草大雨淋着了,天黑回来就昏睡不醒,后晌又梦里晾叫……” 立三侧批曰:“这是农村有点文化、有点学问的长者的语言,‘昏睡不醒’、‘梦里惊叫’八字尤切合身份。” 小说写到赵太世向宝雁传达道士的嘱咐:“宝雁,不要到宝成屋里去了。”宝雁满腔委屈,泪流满面,心里嘀咕:“女人咋的啦?做个女人就成了灾星?天底下哪里有女人安生的地方?” 立三侧批曰:“宝雁的这段话非常重要,要好好斟酌,务必准确、真切。” 小说写到宝成的母亲安福家里的劝说宝雁:“宝雁,娘知道你的心,咱不哭,咱忍着,这是自古的规矩。那一年你爸爸病,你爷爷就不让俺进屋。”“也许是女人身上有血灾,不干净。” 立三侧批曰:“母亲讲话有分寸:尊重传统。但传统之为传统,就是出于这种尊重,其中含有悲剧的沉重!是悲剧而不以悲剧视之,这在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乐观主义。出了问题总是从自身找原因,罪己,这是中国妇女悲剧命运中最可悲悯的症结。甘心情愿地把自己置于家庭和社会的最底层,这是中国妇女的特点和悲剧,这种忍辱负重不能仅当作伟大来歌颂。” 小说写到宝成的病越来越重,宝雁心里惦念宝成,向赵太世哀求道:“爷爷,让俺看看宝成哥一眼吧!”赵太世拦住道:“宝雁,听话,在这个节骨眼上,你千万不能进这个屋,倘若冲犯了,宝成有个好歹,赵家不饶你!” 立三侧批曰:“这种揭露,当面受过的是赵太世,实质上是批判封建文化传统。人与传统,处理的好。” 小说写到赵家请中医大夫给宝成诊病后,宝成的病日益好转,宝雁自然喜欢。一日赵家又请中医大夫给宝成复诊,安福家里的对宝雁说:“请大夫也给你看看病吧。”宝雁摆摆手说:“娘,千万别这样,给俺哥看病要紧,俺养些日子就好了,说不定俺哥的病好了,俺这病也就好了。” 立三眉批曰:“宝雁深知自己,好!” 此章立三章后批曰:“宝成一场病,把母亲、宝雁、祖父的灵魂写出来了,一石三鸟,结构有力有利。究竟是医学战胜‘神学’,比一味张扬‘迷信’高明多矣!人物语言甚有风采。 宝成重病是小说大关节,所谓‘紧要关头’,这一章一定要写好。宝成患病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务必写得周详,不使人产生任何疑窦。” 第十九章“雁儿飞了”,写宝雁因思念宝成又有肺痨的症候,病情日益加重,终于含泪而亡。而此时宝成仍处于昏迷之中,不知此隋。宝成宿愈后,大人瞒着他宝雁的死讯。一日宝成上学堂,老师讲解《诗经·小雅·鸿雁》篇,学生们朗读:“鸿雁于飞,萧萧其羽……”宝成读着读着,神态渐渐怔住了,他不由自主地高喊道:“雁儿飞了,雁儿飞了……”跑回家寻找宝雁…… 立三侧批曰:“《诗经》的构思巧妙极了。由物及人,是巧为之者。” …… 立三的“夜话”和“评点”深深打动了我。 我想写这样一部长篇是五十二年以前的事了,那一年的暑假我没有回山东老家,而是坐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阶梯教室里写小说,用北京大学粗糙的稿纸大约写了一万多字,起名《三个女性》。这三个女性已经写在现在的书里了,但面目全非。虽如此,这篇《三个女性》可以说是这部长篇的雏形。也可以说,在那年那月这部长篇就已经在我心胸中生根发芽了。但由于历史、生活环境和种种因素我没有付诸实现,直到年届古稀才动笔了结我的毕生夙愿。 作为鲁西北大地的子民,对于生我育我的故土,始终视若母亲一样,那份亲情令我难割难合。2002、2003年秋,在山东省作家协会支持帮助下,我走访了鲁西北十二个市县,投入她的怀抱,走进她历史的深层。凭吊古之遗迹,瞻仰人文景观;念历史之悠悠,缅怀先祖之文明。黄河故道的风,运河千载的浪,黄土地匕深邃的文化根脉,令我感同身受! 2006年初我开始写这部长篇,除了住院、跑医院治病,维持身体安康,陆陆续续写了近五年,2010年10月完稿。我做了多年小说编辑,所谓给人做嫁衣,知道什么叫“小说”,知道什么叫“好小说”。但我也深知,知道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创作这个行当不是人人能干成的。写作首先“寻找自己的句子”,选择适应作品题材和自己能够驾驭的写作方法。况且如今时代发展迅速,世界像万花筒,让人眼花缭乱,不知东西!小说创作走向多元化,先锋文学和通俗读物占领市场。五十二年前的思路自然不成了,也早已在我心目中被否定。一个无名之辈、老编辑写的二十世纪前半叶一个古老乡村的故事,又是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写作方法,能被文学界和读者认可吗?这部长篇能够面世吗?五年写作中我常常踌躇徘徊! 然而,我又坚信文学源于生活的基本规律是不会变的。我写的是我熟悉的生活,是我深深眷恋和久久思考的那方古老的土地。大禹治水治理了九条河,在这方土地上就有四条河,至今留有遗迹。一座玄武庙给我留下永远的记忆,“玄庄”的影子和“玄庄”的人物几十年来时时在我脑际闪现。每逢回乡,走到庄外那个土崖上望望,心里就噗噗地跳动,默默说一声:“我又回来了!”走近了,望到那座白石灰墙的农家院了,又犹如一股磁铁般的吸引力迫使着我,急急走近它,走进温馨的土坯芦苇屋。我思念寥廓的西大洼,我想郁郁葱葱的香椿园,想意趣无穷的枣树行子……倘若有两三年不回乡看看,就终日坐卧不宁,有时彻夜难眠,好像有一件应该做的事没有做。五年中我又常常自己鼓励自己,写吧,写吧,只问行动,不问结果。哪怕只给家人看看,给乡亲们看看,也值得,算是我奉献给故乡父老乡亲的一部书吧!在有生之年聊以自慰。 人生知音难求。如今,在高高的雾灵山上,我几十年的夙愿,五年的心血,被著名文学评论家、原《小说选刊》主编冯立三先生认可肯定了,而且对部分章节作出了中肯精彩的评点,擘肌分理,洞幽烛微。在我执著而平凡的文学道路上遇一知音,解我心中块垒,使我获得了最为珍贵的心灵的慰藉!在离别雾灵山创作之家前夕,我与立三共餐,他喜酒,我不善饮,也陪立三同饮一杯酒。干了杯,我说:“立三,让我们共同打造这部长篇吧!”他笑笑,我也笑,彼此心领神会,结束了这段难忘的日子。 一年后,立三殚精竭虑有了一篇“序”。 关于本书的方言。为了体现作品的地方色彩和语言生活化,小说采用了许多鲁西北方言,而这些方言大多数可在《红楼梦》和《金瓶梅》中找到出处。我做过统计和考察,鲁西北方言在《红楼梦》中有二百余例,在《金瓶梅》中有近百例,这种现象作何解释?这里不便考证。可以说,《红楼梦》、《金瓶梅》的方言仍然活在二十世纪鲁西北(包括冀东南)群众的口头上,这确是事实。 文学编辑是文学作品存在的三维空间(作家、评论家、编辑家)或构成文学作品的三大支柱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小说美学鉴赏家。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当前文学书籍面临市场困境的情势下,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先生、责任编辑罗静文女士鼎力支持,审定书稿,付梓出版,使这部长篇小说面世,我由衷地深深感谢! 著名老作家邓友梅先生慨然执笔题词,中国作家协会老领导、散文家、书法家王巨才同志欣然命笔题签,都给予关切和鼓励,我为之惊喜、感激! 谨将此书献给故乡的父老乡亲! 张日凯 2011年6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悠悠玄庄》是张曰凯先生酝酿数十年,五年写作,四易其稿,精心结撰的中国农民半个世纪悲剧命运的长篇画卷。结构大开大阖,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素凝练,渗透民族文化底蕴。彰显山东地域特色,诚属当下农村题材长篇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著名评论家冯立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