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忆故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文洁若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文洁若编著的《风雨忆故人》是一部文坛回忆录。书中的每篇都是对活跃在上个世纪中国文坛风云人物的回忆,从生于1876年的姚华,到2010年去世的史铁生,其中还包括周作人、巴金、林徽因、冯雪峰等27人,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巨人的交往,描述了他们的生活逸事、人品修养、文学活动,为读者勾画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一幅幅侧影图。

内容推荐

《风雨忆故人》这个集子里收了深切怀念二十七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文化人的文章。是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序的,排在最前面的姚华生于一八七六年,一九三0年逝世。排在末尾的史铁生生于一九五0年,二0一0年撒手人寰。他们的事迹折射了二十世纪华夏大地的百年沧桑。他们的境遇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有一颗赤诚的心,对物质享受看得淡泊,精神世界无比丰富。

《风雨忆故人》由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文洁若编著。

目录

姚 华 一代宗师姚茫父

周作人 苦雨斋主人的晚年

  周作人及其儿孙

钱稻孙 我所知道的钱稻孙

胡政之 报坛巨擎胡政之

老 舍 老舍差点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纪念老舍逝世四十周年——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

凌淑华 叶落归根的凌淑华

谢冰心 宝刀永不老——记冰心大姐

王任叔 王任叔其人其事

聂绀弩 聂绀弩的六个字——兼议“窝里斗”

冯雪峰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奠基人冯雪峰

沈从文 忆沈从文

林徽因 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巴 金 巴金:人生只是给予

  我和巴金的书缘

楼适夷 怀念老社长楼适夷

邵荃麟 与邵荃麟同院的日子

翁独健 万世师表翁独健

  兼议加分的弊端

钱钟书 钱钟书精神永存

季羡林 萧乾与季羡林的域外交友

  季老与小蝉

胡乔木 记胡乔木同志的一封信

杨宪益 追忆杨宪益、戴乃迭

严文井 严文井;一个纯粹的人

  严文井与萧乾

韦君宜 韦君宜——民族的精英

林海音 林海音探亲

王元化 永远的王元化

王笠耘 忆王笠耘学长——兼议《她爬上河岸》

英若诚 英若诚侧影

史铁生 史铁生与亲情、友情、爱情

试读章节

“叮铃铃!”

五月十七日晚上九点钟,萧乾看罢电视,正要上床睡觉。这时,电话铃响了。

“喂!……啊?您什么时候到的?……住进了王府饭店——好,欢迎您来。……我们住在您的西边儿,过了燕京饭店就到啦。”

电话是台湾女作家,《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打来的。她从台北飞到北京,刚在饭店下榻,就要驱车来看我们。

去年五月间,萧乾曾接到林海音的来信,说她六月初要来北京,订好了香格里拉饭店的房间,约我们三日去吃晚饭。

当然,那次她没能来成。

林海音在《两地·自序》中写道:“北平是我住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地方。读书、做事、结婚都在那儿。度过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相媲……总希望有一天喷射机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可以常来常往,那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恼了。人生应当如此,我相信早晚会做到的。”

此文是一九六六年写的,二十四年后,她终于如愿以偿了。

我们估计从王府饭店到我们家,有二十分钟就足够了。我把萧乾的书房草草收拾了一下,就揣着手电(楼道的灯泡,最近又被打破了),到楼下去迎候。每逢一辆小汽车打着明晃晃的前灯从东边驰来,我便迎上前去,每一次都扑了空。过了好久,才从西侧的甬道弯过来一辆车,到了楼前放慢了速度。司机探出头来问:

“请问,这是复外二十一号楼吗?”

幽暗中,我依稀瞥见后座有两位妇女,连忙迎过去说:

“是林海音先生吧!”

林海音下车后。第一句话就是:

“太抱歉了。我们在这一带转悠了足有一个钟头。弄不清燕京饭店是路南路北。”

陪林海音同来的,还有她的妹妹林燕珠,儿子夏祖焯,侄子夏祖炽。林燕珠是一九四八年全家人返回台北之际唯一留在大陆的。这次为了接待姐姐,专程从上海赶来。夏祖焯生在北平,专业是公路工程,这回万里迢迢由旧金山飞来,与母亲会聚。夏祖炽则是林海音的先生夏承楹的长兄之子,在首钢工作。

我从萧乾在汉城同林海音的合照上以及她送给萧乾的著作中所附的相片上,早已见过这位京味小说家不同年代的倩影,这次才见到她本人。林海音一双大眼睛真灵活,不时地闪着睿智的光亮。她皮肤白皙细腻,浓密的头发齐耳剪短,身着黑底白道丝质长袖连衣裙,脚下是款式新颖的白高跟鞋。她神采奕奕,比实际年龄少相多了。夏祖焯在萧乾书房里为远客拍了几张照。

林海音是率领一个旅游团来的,她胸前别着一枚“华_夏之旅”徽章。同团二十来人都是台湾几家出版社的负责人,他们此行还兼组稿任务。他们的飞机是当天下午四点半才降落的,一个小时后出了海关,吃罢饭,就赶来看望我们。

林海音和萧乾是一九八八年九月初在南朝鲜汉城参加国际笔会期间结识的,他们二人一见如故。她从小爱好文艺,三十年代就读过萧乾的作品。萧乾也读过林海音的不少著作,还看了根据《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他特别喜欢林海音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古城北平的风土人情,并叹服作者记忆力之强,观察之细致入微。

《城南旧事》弥漫着淡淡的感伤色调,反映了作者那深厚的怀乡之情。我读林海音的作品,常联想到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园会》。那是以曼斯菲尔德二十岁上离开的家乡新西兰为背景的,女主人公就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而塑造的。两位女作家均远离故土,乡愁得到升华,作品也就格外真切感人。所不同的是,不幸的曼斯菲尔德再也未能踏上故乡的土地,客死法国。林海音却在海峡彼岸勤奋笔耕,做出辉煌的业绩,载誉而归。

这时,萧乾从书架上取下一部徐遁翔主编、由他写了序的《台弯新文学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送给了林海音。其中关于她的介绍,整整占满两页,足见她影响之大。

我们这间十四平方米的书房兼客厅,一下子进来了四位客人,坐得满满当当。萧乾说:

“这里太挤了些。”

林海音不加思索地说:

“到了我那儿,可就宽敞了。”

林海音早年的生活并不富裕。她十三岁丧父,寡母是位家庭妇女,多亏有了这么一个聪明能干的长女。她妹妹燕珠告诉我说,她大姐当记者,凭着勤奋和刻苦把弟妹们拉扯大了。到台湾后,林海音创设了纯文学出版社,至今已出版了《纯文学丛书》近二百种。其中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文学评介、游记、少年儿童读物等。以创作为主,也有翻译。林海音送给萧乾一部她的公公夏仁虎先生的遗著《清宫词》,署名枝巢子。一九五六年以九旬高龄逝世于北京的仁虎先生的《旧京琐记》,也是《纯文学丛书》中的一种。林海音还送给萧乾一部《何凡文集·别册》。何凡是夏承楹先生的笔名。尽管林海音患有白内障,近几年来,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何凡文集》二十六卷的分类编目和校阅工作,篇数超过五千,字数超过五百万的这套文集,已于去年十二月出齐,以祝贺何凡的八十华诞。它被誉为台湾四十年的演进史。可惜她的行李超重,未能把整套文集带来。

快到十一点了。林海音还要连夜去访问住在三里屯的何标,便匆匆离去了。何标是林海音的老友张我军的长公子,原名张光正。他于抗战胜利后,只身投奔革命,改成现在的姓名。张我军携带眷属回到光复后的老家台北,一九五五年因患癌症而去世。

P194-197

序言

今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四月十五日,我又在忘年交樊杰的陪同下,回母校参加了清华大学科研成就展揭幕仪式和“走进清华——清华大学数字博物馆”启动仪式。清华诞生于辛亥革命爆发之年。一百年来,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昂首阔步,正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一百年来,中国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弱国发展为世界大国。清华是祖国的一面镜子。

今年三月二十八日,我还去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一九五。年九月,我考入了北京三联书店总管理处,当上一名校对员。一九五一年三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了。基本干部队伍是由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与三联书店总管理处调来一部分人组成的。我和清华大学外语系的同窗王笠耘、张奇,以及经济系的袁榴庄,都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弹指间,一个甲子过去了。张奇和王笠耘已先后去世。袁榴庄和我,以及另外五个男士,作为出版社初创时就参加工作的同志,领到了荣誉证书,还跟以潘凯雄社长为首的现任五位社领导合影。我把这帧弥足珍贵的相片挂在家中的客厅墙上了,只希望十年后仍能自强不息、精神抖擞地来参加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的纪念大会。

这个集子里收了深切怀念二十七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文化人的文章。是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序的,排在最前面的姚华生于一八七六年,一九三0年逝世。排在末尾的史铁生生于一九五0年,二0一0年撒手人寰。他们的事迹折射了二十世纪华夏大地的百年沧桑。他们的境遇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有一颗赤诚的心,对物质享受看得淡泊,精神世界无比丰富。

当下,社会进入了高消费时代,到处弥漫着商业气氛。读者倘若能通过这些人的事迹领略学者的风采,他们的正直不阿,生活俭朴,甘之如饴,他们的钻研精神,幸莫大焉。

文洁若

二0一一年七月一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2: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