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咸阳文化解读--中国文化寻根/地域文化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高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值得每一个研习中国文化者一读的图书。

成阳学子外出求学送给老师和同学的最好礼物。

值得每一个到过成阳的人珍藏的文化力作。

能够使每一个成阳人增强自豪感和振奋精神的倾情之作。

成阳人对外交流和交往的名片。

《咸阳文化解读——中国文化寻根》旨在引导读者站在历史的视角,以清澈、透视的文化眼光看到咸阳文化博大的内涵与真、善、美的品质,继而使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最终达到增人之识、益人之智、启人之思、壮人之气的目的。本书由黄高才著。

内容推荐

咸阳既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之地,也是中国文化的腾飞之处。咸阳文化以周秦文化为主体,以汉唐文化为两翼,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大成。这里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源头,是中围精神的凝成之处,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地下文物宝库。

《咸阳文化解读——中国文化寻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清新的笔触,融知识性、思想性与审美于一体,全方位展示了成阳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巨大的魅力。读之,能够增人之识、益人之智、启人之思、壮人之气。

《咸阳文化解读——中国文化寻根》既是中国文化研习者的必读书,也是每一个咸阳人最佳的励志读物,又是咸阳人送给朋友的最好礼物,还是咸阳地方各类干部培训的理想教材。本书由黄高才著。

目录

第一章 咸阳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节 文化及中国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对人的意义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几个主题

 第三节 咸阳文化圈的形成

一、咸阳的历史称谓

二、当代咸阳的行政管辖

三、咸阳与西安的文化渊源

 第四节 咸阳文化的形成

一、天地造化

二、历史着墨

三、文物诠释

四、道德浇铸

 第五节 咸阳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一、自强不息和开拓进取精神

二、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

三、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

四、包容精神

第二章 中国文化思想的源头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源头

一、儒学“元圣”,以身立德

二、制礼作乐,奠定儒学基础

三、儒家思想概述

 第二节 道家思想的出生地

一、老子讲经楼观台

二、《老子》的内容及其思想精髓

三、老子及其著作的影响

 第三节 法家思想最大的着陆场

一、法家思想的产生及其威力的显现

二、法家思想最大的着陆场

三、法家思想概说

 第四节 杂家学派横空出世

一、横空出世

二、尊重、包容的学术精神

三、《吕氏春秋》的内容及其价值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起跑点

 第一节 汉字规范与中国文化腾飞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最强劲的文化运动

一、统一度量衡

二、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

三、制定行为规范

四、统一货币

五、焚异书,坑术士

六、建立“官学”制度

 第三节 帝国崛起与制度文化奠基

一、帝国崛起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伟大的精神铸造

一、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虚怀若谷的包容精神

三、无惧无畏的担当精神

四、顽强拼搏的精神

 第五节 空前的文化创造

一、万里长城

二、灵渠

三、秦兵马俑

四、秦直道

第四章 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第一节 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一、文物上的远古农耕文化信息

二、后稷教稼

三、公刘垦荒

四、西周耦耕及金属农具的出现

 第二节 中国农耕文化的腾飞时代

一、铁农具的出现与农耕文化大发展

二、空前的强农政策

三、刻在文物上的记忆

四、 《吕氏春秋》申的重要记载

 第三节 人类最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

一、郑国渠简介

二、郑国渠的文化价值

第五章 令人叹为观止的地上文物

 第一节 世所罕见的雕塑珍品

一、汉·霍去病墓大型石雕群

二、唐陵石刻

三、彬县大佛寺石窟

四、明清建筑雕刻

 第二节 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建筑

一、唐·昭仁寺大殿

二、三原城隍庙

三、古塔雄姿

四、唐家民居

 第三节 道德标志与精神象征

一、昭彰精神与美德的古塔

二、苏武墓——民族气节与不屈精神的象征

三、霍去病墓——爱国精神的丰碑

 第四节 历史留给人们的思考

一、“左司空”的诠释

二、无字碑——是非功过,一任评说

三、杨贵妃墓——折射灵魂的一面镜子

第六章 中国最大的地下文物宝库

 第一节 秦砖汉瓦

一、体量厚重的砖

二、內涵丰富的瓦当

三、秦砖汉瓦的文化內涵

 第二节 汉代陵墓里的珍藏

一、汉阳陵下的世界奇观

二、杨家湾汉墓三千兵马俑

三、茂陵地下的珍藏

 第三节 唐代陵墓下的精彩

一、唐太宗昭陵文物举要

二、唐高宗乾陵文物举要

三、成阳唐墓出土的文物精品举要

 第四节 不时的惊喜

一、“商鞅”尊

二、淳化大鼎

三、五代彩绘雕像砖

四、泾阳高家堡出土文物举例

五、北周墓出土文物举例

六、西魏侯义墓出土文物举例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们通过对各种中国文化元素的研究,以中国文化典籍为思想基础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中国文化的思想精华,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折射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伦理道德思想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伦理道德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的“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和中国古代史学的“寓褒贬,别善恶”,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以载道”和中国古代教育的“教之道,德为先”,中国传统文化处处闪耀着伦理道德思想的光芒。

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强调做人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这些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修养,中国文化强调“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中国文化是对道德问题阐述最全面、最透彻的人类文化,其思想涉及人类道德的方方面面。首先,强调做人要想成大器,必须虚怀若谷。关于这一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子说:“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庄子的《秋水》将谦虚的美德阐述得更加透彻。其次,强调立志。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再次,倡导博爱精神。从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最后,倡导“节欲”、“制欲”,克制自己的欲望。关于人的物欲与情欲,古代先哲们有比较多、比较深透的论述。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荀子认为,人性“生而好利”,因为好利而不可避免地要争斗,“争则乱,乱则穷”(《礼论》)。这就需要节欲,无欲则刚。孔子提倡的安贫乐道就是典型的“节欲”思想。

关于为人处世,中国文化论述得更为深透。首先,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即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其次,强调换位思考,倡导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会爱己及人。“仁者爱人”是社会稳定、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而换位思考是实现“仁者爱人”的催化剂。

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因此,人们常常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所谓“仁”,就是以慈善之心对待他人。其核心是关爱、呵护与尊重。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就是对“仁”的最好阐释。所谓“义”,主要是指人的行为要合乎道义。古人讲“舍生取义”是指为了道义可以献出生命。如关羽的“义薄云天”就是“义”的最好解释。所谓“礼”,是指对别人的尊重,以及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谓“智”,是指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也就是知。所谓“信”是指人的言论应当足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这五个方面是对人在德才方面的基本要求。

2.忧患意识与奋发图强的精神

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来不乏忧患意识。正是强烈的忧患意识,凝成了中华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从上古人们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到今天的红旗渠精神,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论是与天地斗争,还是与外敌斗争,中华民族从来不屈服,总是顽强地抗争。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3.重稳定,求和谐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在中国文化中,和谐的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概括来讲,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可分为四个层次: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指出人的行为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第一层次;强调人与人的和谐,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这是第二层次;强调家庭和睦,其乐融融,这是第三层次;强调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大气沉稳,宠辱不惊,这是第四层次。

就第一个层次来讲,道家的“道法自然”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其要意在于,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换句话说,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就第二个层次来讲,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人们成就事业的重大意义。关于这一点,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个最好的概括;“千金买宅、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这些历代人们心口相传的熟语从邻里和谐融洽的角度强调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就第三个层次来讲,在国人的意识中“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一句话,家和万事兴。就第四个层次来讲,中国文化倡导“知足常乐”,强调“心静”,以期达到身心和谐、安泰的境界。P9-11

序言

文化的首要作用是让人们看到事物“善”的一面,继而使人们存善念、树善德、立善言、行善举,最终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本身应是真善美的化身——以“真”使人纯洁,以“善”使人高尚,以“美”使人振奋精神。因此,一切文化著述都应当把培养人的善眼、塑造人的善心、激励人的善行、弘扬人的善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站在历史的视角,以清澈、透视的文化眼光看到咸阳文化博大的内涵与真、善、美的品质,继而使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最终达到增人之识、益人之智、启人之思、壮人之气的目的。为此,本书的著述坚持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站在历史的视角看问题

传统文化常常和一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忽视了人物存在或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就很难对人物行为或事件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这样一来,就很难正确估量事件或人物行为背后的文化价值。此外,传统文化常常与相应的文物联系在一起,而文物的文化价值总是体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因此,研读传统文化必须站在历史的视角看问题。

站在历史的视角看问题,在本书中主要体现为这么三点:一是将文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其真正的文化价值,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如关于上古时代的陶器,我们只有将其放在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来看,才能真正看到其文化价值。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历史事件,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如关于周公摄政的问题,我们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武王死后,继位的成王年幼,而内忧外患不止,一个小小的孩子确实无力驾驭整个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公挺身而出,担当起了打理天下的重任。三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如大秦帝国创造的制度文化,影响中国后世两千多年,其建造的长城、灵渠、都江堰等造福后世两千多年,以此看来,我们就会认识到秦人的远见卓识与伟大的创造精神。

二、用文化眼光看事物。看问题

所谓文化眼光,是指清澈透亮、不掺杂任何色彩的眼光。它既是一种良善、包容的眼光,对人物和事物良善的一面反应极其敏感,捕捉迅速、及时、准确,也是一种透视性和审视性很强的眼光,它常常与人们的思维相联系,能够从各种文化遗存看到其背后的思想与精神。以文化的眼光看事物、看问题,在本书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摒弃了以往同类图书重点介绍“这里有什么”的内容模式,立足于独特的文化视角,以“透视”的眼光来看历史文化遗存,力求揭示出文物的文化内涵。如作者从汉武帝茂陵的十二件“国宝”石雕作品,首先看到的是中国艺术思想的成熟与确立,继而看到的是其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精神;由苏武、霍去病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爱国精神。以透视的眼光看历史遗存,从有形的文物看到无形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这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同类读物的一大特点。

二是尽可能揭示传统文化真、善的一面。本书的编写力求使读者看到中国文化真、善的一面。尤其是在各说不一的情况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看,不向坏的方面想。如关于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问题,我们根据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的遗嘱和高宗死前遗诏“陵园制度,务从节俭”两个事实,将其看做古代明君体恤百姓的高尚情怀。对于其他异说持以否定的态度。如有人根据唐太宗的撰文“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像这样断章取义,不尊重史实的说法,本书一律摒弃。

三是注重引导读者认识和分析各种文化元素,从中提炼和概括文化思想与文化精神,增广读者的见识,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本书立足于大的文化视野,以敏锐的文化眼光从“细节”中提炼“大思想”,发掘“大精神”,使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如本书作者就秦统一文字这一史实做出论断:“作为中国文化第一元素的汉字在这里得到了规范与统一,由此,汉字的承载力和传播力大大增强,为中华文明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注意史实的引入。史实的引入和独到的见解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史实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元素,重要史实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而且关于史实的独到见解既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又提高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五是纵横联系,全方位展示文化魅力。文化是一个多元素的集合体。看一个地方的文化,仅仅把目光投向其遗迹和文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与这个地方的历史联系起来,同时还必须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看。因此,本书采用纵横联系的著述方法,以各种文化元素为基本素材,有形与无形相互印证,全方位地展示了咸阳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知识性和思想性并重

本书在注重内容真、善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加大知识含量,力求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此,本书采用“相关链接”的形式对读者应知和必知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讲述,这些对增广读者的见识、开阔读者的视野、培养读者的生活热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性方面,本书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在事实陈述的基础上,特别注意思想的提炼和精神发掘,力求使读者从中受到启示,获得灵感,或得到精神鼓舞,从而达到启人之思、壮人之气的目的。

四、通俗易懂

本书的著述力求语言质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确保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看得懂,看了有收获。为此,本书除了以浅显的语言、大众化的笔触叙事论理外,还对传统文化中一些概念所涉及的生僻字做了注音。

在本书的著述过程中,因拍摄照片和搜集资料的需要,我先后走访了咸阳市的五十多个文博单位,得到了各文博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积极协助和大力支持。虽然我不能——记住这些支持者的名字,但我将永远铭记他们为宣传家乡、振兴家乡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美德。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咸阳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的田日新主任、三原县文物旅游局的王天喜局长、长武县人民政府的孙景宏县长和彬县县委办公室的乔志勇主任,他们在本书的著述过程中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作者学识有限,本书在内容上可能有疏漏的地方。各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如发现本书内容方面有疏漏之处,请及时告知作者,以便作者对本书做进一步的完善。作者电子邮箱:gchuangl962@sina.com。

黄高才

2011年5月26日于成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