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开——一个人的大学和乡村生活史》是甄先尧近期新作,由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发行。书中真实记载了甄先尧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月季花开甄家渡,汉州沱水照连山,三尺讲台写春秋,美丽西师读书声等故事。该书文笔清新淡雅、情节生动温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月季花开(一个人的大学与乡村生活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甄先尧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月季花开——一个人的大学和乡村生活史》是甄先尧近期新作,由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发行。书中真实记载了甄先尧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月季花开甄家渡,汉州沱水照连山,三尺讲台写春秋,美丽西师读书声等故事。该书文笔清新淡雅、情节生动温馨。 内容推荐 《月季花开——一个人的大学和乡村生活史》这部书让我们可以看到甄先尧的人生态度和少年的心路历程,对人生的无比珍惜,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执着,对艰难挫折的不屈不挠,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他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 《月季花开——一个人的大学和乡村生活史》由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月季花开甄家渡 夏至,我来了 名字的由来 风水中的月亮坎 袍哥爷爷 美食魔术师奶奶 外公和外婆 父亲,乡村智者 母亲,生命之花只为孩子开放 幺爸 忠厚家风 鹄鸣院小学校 快乐时光 石亭江 天空有大美 少年的为什么 我家大黄狗 乡下蛙鸣 乡村禁忌 龙门上听故事 烟市巷书屋 过年 卖柿子 守夜 拈纸疙瘩 那树-那乌-那人 下雨天,吵架天 第二章 汉州沱水照连山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连山中学 第一篇变成铅字的作文 激励人生的座右铭 书香无毒 身轻如燕的神行法 汉州沱水照连山 狠狠打击“帝、修、反” 劳动的歌声 第三章 三尺讲台写春秋 民办教师 小学校长 收音机泄密考试题 江湖义气 《御河桥》现代版 我要飞得更高 “打”出来的好朋友 花问 进城赶考 高考过后的等待 录取通知书 第四章 美丽西师读书声 美丽西师 两位传说中的教授 校园琐记 家书抵万金 家乡人在重庆 为未来的厅长部长服务 北碚往事 初次听闻晏阳初 大学就是使大力地学 夫子一句话,胜读十年书 无闻之名天下闻 火车,火车 激情之夜 第二次入党 在江津师范实习的日子 毕业论文——关注乡村变化 毕业分配——给我一个惊喜 试读章节 快乐时光 童年的快乐能带给人一生美好的回忆,而游戏总是与快乐童年形影相随。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哪里有游戏,哪里才有童年。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也是在游戏中度过的。跳绳、拔河、斗鸡、丢沙包、掰手腕、捉迷藏、跳房子、跳人马、爬竹竿、打三角板、打弹珠、击鼓传花、丢手绢、折纸飞机、打弹弓、抬轿子、滚铁环、放风筝、抽陀螺、藏猫猫、老鹰抓小鸡……数不清的游戏,数不清的快乐。在院坝里、在树林子里、在田间地头,游戏是不择场地的,和小伙伴在一起,大家可以喊哑嗓子、可以疯得浑身是泥、可以累得筋疲力尽。今天玩累了,明天又继续玩。 当谷子收割后,空旷的田野,成了小孩们尽兴玩耍的场所。夜色朦胧中,田里立着的草把子,看上去,好像千军万马似的,码成垛的谷草堆子,就像一座座碉堡。星光下,几个院子的孩子扎成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的最多的是“拉国”。参加游戏的孩子分成两组,各找一个草堆子,作为自己的“国家”。比赛开始,一方出一人,同时往中间跑,跑动中,谁被触到身体,谁就是俘虏。最后,哪一方抓到的俘虏最多,即为胜者。那时的游戏大多比较简单,但是,游戏中的奔跑、汗水和争吵带给大家的快乐却是无穷的。 我喜欢热闹,可寂寞的时间却很多。别人家的小孩子在家也顶半个劳动力,有做不完的家务事。一般情况下,我做完作业就没事了,没有玩伴,只好一个人在院子里走走,在龙门口坐坐,自己和自己玩,自己编故事然后又在心里讲给自己听。最盼望的是院子里哪一家有事情发生一一生日或是婚丧嫁娶,这时候,一般都会有客人来,而客人来了,院子里也就热闹了。 最盼望的是看电影,看一场电影,就像打一次精神牙祭。放电影的时间由公社统一安排。轮到我们大队的时候,大队派人用架架车到公社去拉放映机。机子拉回来,消息很快传遍全大队。放映员开始立木杆子,挂银幕的时候,不少人就会从家里拿来高板凳竹椅子占位置。暮色中,走在田埂上、沟边上、机耕道上的人,都是前往放电影的地方去的。 电影放影前,大队干部照例要讲几句话,然后放映纪录片《新闻简报》,内容大都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小将,也有关于农业科技知识的。当时,民间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这顺口溜可以说相当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现状。纪录片放完了,才开始放映故事片,这时候,等待已久的观众席上会发出一阵轻快的欢呼声。那时的故事片都很有教育意义,都很鼓舞人心,因此,看一场电影就受一场教育。《地雷战》、《地道战》、《闪闪的红星》不知看了多少遍,《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因为经常看、反复看,所有的情节和对白都烂熟于心,一些经典唱段,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浑身是胆雄赳赳”、“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随口就能哼唱。 看电影,最喜欢看打仗的抓特务的故事片。看一场电影,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电影中的人物、情节会让所有的人津津乐道,回味,往往比看电影还过瘾。有的人,搞不懂电影是咋回事,闹出了笑话。老院子就有个可爱的老头,头天晚上看了《上甘岭》,晚上睡不着,天不见亮,就跑到放电影的田坝头,在挂银幕的地方四处搜寻,又在谷草把子里翻了又翻,自言自语地说:“打了一晚上的仗,咋个一个子弹壳都找不到?” 那时,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名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里有一段插曲《樱桃好吃树难栽》,歌词是这样的:“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莫说我们的家乡苦,夜明宝珠土里埋。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的花儿遍地开。”这首歌,歌词很顺口,我一唱就会。我把歌词牢牢记在心里,觉得这首歌就是为我写的。要说在十岁以前我树立自己人生的理想,这首歌给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此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支山歌给党听》等革命味很浓的歌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在大队上看电影,一年难得几个火烧天,要过瘾,只有到附近的驻军部队一一“连山农场”去,那里,每周都要放电影,并且,放的都是新片子。一到周末的傍晚,农场附近几个大队的人便纷纷涌向部队,像赶场过节一样热闹。有时候,人去多了,解放军叔叔不高兴了,就把进入营区的大门关了,把操场上的灯光也熄了,有人故意放点风声出来,要么部队临时有任务,要么电影片子未到,总之一句话,今天放不成,明天请早。这些话让人真假难辨,黑压压的人群立即热烈地讨论起来,今晚的电影放还是不放,人走还是不走。那时的人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不让进去,就在营区门口,在大路上,老老实实地守候着,哪怕等上几个小时,一点也无所谓。 P39-41 序言 星空的仰望者 “城市有一张面孔,乡村有一颗心灵。”几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写下这样一句“断片体”文字。这种自古希腊以降的思想性文体,一直让我倾心。这种文体区别于语录体的最大语源在于语录往往是被人记录的话语,而断片则是一己的书写。西哲云:思想就是写出来的。但在某种意义上,我更愿意把“断片体”写作,看着诗性写作。多年来,我的写作一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面孔与心灵之间摇摆,从不敢真正直视乡村,直视那一颗高贵的人类之心。我必须承认,那一夜,并不是城市让我转辗反侧,而是乡村让我彻夜难眠。 今夜,当我在书桌前阅读同样用古老的“断片体”文体完成的书稿《月季花开》,我的眼前不禁为之一亮。是书中那些格调清新的文字,也是乡村又一次让我彻夜难眠。这乡村是甄先尧“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乡村,也是我的乡村,更是全体华夏子民的乡村。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像脱缰的野马向前飞奔的今天,我看见作者温柔而勇敢地转过身,径直地朝他的乡村,他的故乡,他的出生地走去。他转身而去的背影是那么坚决,那么果敢,让我想起“吉他之神”吉米·享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的那首著名的歌曲《像爱一样勇敢》。是的,甄先尧的背影是温柔的,更是勇敢的。爱需要勇敢,就像当年他在故乡的土地上追求自己心中的罗敷,没有勇敢,又如何赢得正值二九年华的城里少女的芳心呢?是乡村塑造了甄先尧的体魄,更塑造了他的灵魂。 今天的中国乡村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相比,已经发生了比翻天覆地还要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革命性的。当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开革命的锋芒,绕道回到那个时代的乡村,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那时的乡村甚至比童话还美好。那时的乡村,天空是蔚蓝的,空气是清新的,河水没有任何污染,甚至稻田里都有嬉戏的鱼儿。那时的乡村,麻雀叽叽喳喳,牛儿悠闲地在坡地、河湾吃着青草。在乡村风俗画中,麻雀和牛是相当重要的标志性角色。尤其对于牛,你可千万要怀抱敬畏之心,它们可是乡村的圣人啊! 把牛视为“乡村圣人”,并不是我心血来潮的发明,美国博物学家、自然主义文学作家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的一篇以牛为主题的文章,其标题就叫《我们的乡村圣人》。他在文章中写道:“在数不清的山冈上,牛意味着大地的和平与丰收。……山谷中古老的母牛的低鸣声又把人们带到田园牧歌时代。”在巴勒斯看来,性情温和、几近木讷的牛正是令我们肃然起敬的“乡村圣人”。 当然,“乡村圣人”并非一直徜徉在地势宽阔、水草丰茂的河坝里,悠闲自在,心如止水。像人类中的圣人一样,“乡村圣人”也有七情六欲。或许因为长期忍辱负重的缘故,“乡村圣人”也有发怒甚至大动干戈的时候。在甄先尧笔下,我们身临其境地看到了“乡村圣人”的另一面。“公牛野性,因此,常常看到牛打架。牛打架的场景很壮观,远远的,两头牛相对着冲过来,两眼血红,一上来就拼命。牛角死死地抵住,脚往地上狠命地划,直到双方打得筋疲力尽,躺在地上。”啊,这场面简直让人血脉贲张,惊心动魄!这时候,作者及时地告诉我们,“牛打架是没有人能劝得开的,民间的智慧是用火攻。点燃一把谷草,朝牛鼻子扔过去,牛各自逃命,就算是劝架了。”这才让人松了一口气。 在乡村千姿百态的图景中,除了牛,自然还有许多其他事物,比如小花猫、大黄狗,比如最早知道春江水暖的鸭,比如打鸣的公鸡,以家庭为单位、结伴觅食的母鸡和小鸡,比如穿花衣的燕子,比如蛙鸣,比如田野,比如在田野里自由飞翔的蜻蜓,比如清晨和黄昏的袅袅炊烟,比如乡间小路,小路边的野花和小草,比如自留地里的蔬菜和瓜果,以及这一切之上的蓝天与星空…… 说到蓝天与星空,我想到了中国的出版物。目前,中国内地每年出版30多万种图书。在这些出版物中,真正书写乡村生活的可谓凤毛麟角。而在自己童年的乡村生活中,不仅浓墨重彩地书写那血浓于水的亲情,那安贫乐道、朴素友善的邻里,更抒发自己对火烧云,对星空的向往与感受,这正是《月季花开》有别于其他“乡村生活史”的地方。昔日中国乡村的伦理与情感,一直让作者魂牵梦绕,因此,在他一往深情的回忆中,乡村生活是清贫而诗意的,农人们并不仅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更有赶集的快乐,雨天的吵架,在龙门上、在瓜棚树下的闲聊,更有让人仰望的辽阔的星空。正如作者所言,“天空有大美”。像作者一样,我也是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我始终认为,在乡村仰望星空,与在城里仰望星空,是大异其趣的。(我甚至怀疑,在现在的城市里是否还能真正仰望星空?)而一个少年对星空的仰望,与一个成年人,一个哲学家、一个科学家、一个诗人对星空的仰望,也是大异其趣的。实际上,仰望星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隐秘而伟大的传统,当一个人从小就有意无意地仰望星空,他也就加入了这个传统。在这个高贵的传统中,除了那些职业的天文学家、星相学家,我们还可以轻松地列举出许多名人,如德国哲学家康德、诗人郭小川、共和国现任总理温家宝。尤其是康德的那句名言——“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加入对星空的仰望,对神圣事物的探寻。 一个人加入了对星空仰望的行列,他的人生就会与众不同。正是对星空的一次次仰望,让甄先尧即使生活在清贫的农村,也从不安于现状,从不放弃梦想。他深信被星光照耀并祝福的人生将是辽阔的,深邃的。他深信每一颗星星,都是他的幸运之星。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如果将星空倒悬,大地其实也是浩瀚的星空,而他深爱的月季花正是盛开在大地上的永不凋谢的幸运之星。大地是哲学的源头,也是诗歌的源头。人有情,花草也有情。因为自己的不懈坚持,也因为月季花的长久呵护,作者高中毕业即当上民办教师,二十岁即当上小学校长,二十三岁迎来了他稍显迟到的大学生涯……而这正是星光照耀的人生轨迹。 “美丽西师读书声。”甄先尧的大学生涯是充实的,饱满的,也是生机勃勃的。中国女排夺冠的激情之夜,火车上浪漫的邂逅,晏阳初的启蒙,实习生活的别样体验,毕业分配的个性选择……而让作者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当数秦效侃教授那句:“泰山崩临而色不变,而况一扇窗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不仅立刻让教室鸦雀无声,也从此改变了甄先尧的处事态度与人生方向。可以说,这句引自宋人苏洵《心术》的话,是甄先尧大学四年出奇不意的收获。 让我们再次重返那个让甄先尧魂牵梦绕的乡村,并重新思考中国乡村的伦理与情感,中国乡村的世界观,以及朴素的宗教信仰。当我们从昔日的田园中抬起头来,环顾周遭,我们发现,今日之中国尤其需要作者为我们展现的那一幅田园牧歌的生活场景。因为,物质化的城市尽管能满足我们的诸多欲望,却难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但我们真的能重返那个乡村?重返各自的故乡吗? “比萨斜塔不会倒,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不会长高。”经济学家赵晓曾这样表达他对中国发展的忧虑。为了能重返各自的故乡,请忙于现代化建设的诸君记住这句话吧。有故乡的人知道如何热爱并捍卫属于自己的土地,有故乡的人必然心存敬畏。而《月季花开》,正是有故乡的人,对故乡的蓦然回首与深情吟哦! 2012年初夏,于成都。 席永君,著名诗人、随笔作家。现居成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